广府文化论坛于2013年11月12日在
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次广府文化论坛,是
第一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举办的重要的学术大会,也是
广府文化的第一次国际论坛。
背景介绍
2013年11月12日在
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广府文化论坛,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广州:世界广府人的共同家园”的论题各抒己见,交流分享研究成果,让海内外的广府乡亲代表一饱广府历史文化大餐。该论坛由广府人海外联谊会主办,广州市文广新局、广州市社科院协办,广东广府学会、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承办,广东省广府学会执行会长谭元亨主持,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踊跃参与,共收到内地及
美国、
马来西亚、
澳大利亚等共31位教授、16位博士的论文近50篇,约40万言,内容丰富深刻,涵盖领域广,涉及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文学艺术、方言民谚、民俗风情、建筑文物等内容。
在论坛上,7位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代表作了重点发言。其中,美国旧金山华文文艺界协会名誉会长
刘荒田、马来西亚
新纪元学院校长莫顺宗博士、澳洲华人民间艺术中心院长
汤伟明、
澳门大学历史学博士林广志分别围绕《北美广府人和“新移民文学”》、《广府人在马来西亚:建国与华人文化传承之贡献》、《珠玑巷后裔如何成为
澳门赌王》,重点讲述广府人在海外的发展、繁衍。
广州市志办副主任陈泽泓则以广州市
越秀区建立的
南粤先贤馆入馆人物为例,讲述广府历史发展进程中精英荟萃、人才辈出;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论述了广府文化的概念、特质及其在珠江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
正如《广府文化论坛论文集》的前言所说,“这次广府文化论坛,是
第一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举办的重要的学术大会,也是广府文化的第一次国际论坛。”论坛不仅促进了海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海内外广府文化研究的整合与总结。论坛同期还举行了《
广府文化大典》的首发式。该大典是广府人海外联谊会与老教授协会联合出版,前广州市长
黎子流作序,主编为谭元亨,全书约200万言,内容翔实、严谨、有创见,图文并茂。
传承中华文化
澳洲
澳洲华人民间艺术中心院长汤伟明指出,在
澳大利亚,华裔从政者与小区团体长期以来积极推广及传承中华文化,民间组织更不时透过各种渠道、表演方式等来倡导中国文化,当中广东人的
岭南文化表演艺术,更是备受当地民众喜爱,很多其他族裔的年青人纷纷拜师学艺,间接促成不同民族的融汇与交流,而在当地的华人厨师协会亦在过去多年间举办各种美食节,推广岭南饮食文化,创造新颖的广东食谱。“在澳洲,除华人以外的其他族裔群体大都知道‘YumCha(
粤语,意为饮茶)’是指到唐人餐馆吃中餐,知道LionDance(
舞狮)和DragonBoat(
扒龙船)是中国文化,由此可见,广府文化在澳洲很受关注。”
“在澳大利亚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是,想要当首相,必须学会用
筷子。”谈到华人在澳大利亚的影响,澳大利亚华人民间艺术中心院长汤伟明说。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华人地位明显提升,目前在各级政府中均有华裔议员,仅广东及珠玑巷后裔家庭背景的就有王国忠、
邓小颖、刘娜心、黄肇强、曾筱龙、沈慧霞、
苏震西等。
通过社团参政,把分散的、微弱的个体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共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这种团结的方式让华人的影响力大大加强。一些历史悠久的
广府社团如维省华联会、
西澳中华会馆等已经成为华人与政府进行沟通,参与主流社会的重要方式。此外华人还广泛参与社会服务,这样也为他们赢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同,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和政治地位。
语言之外,岭南文化在异国传扬的另一大代表就是“
粤菜”了。在澳大利亚有许多学做
中餐的主妇培训班,基本都是以岭南特色菜品为主,学员来自各个族裔,而非局限于
广东人。
有趣的是,以前在澳大利亚的华人要吃粤菜,首先面临没有原材料的问题,早期都是把
荔枝、
龙眼、
菜心、
芥兰、
芥菜、
白菜等
岭南独有品种的种子偷偷从
广东运过去。汤伟明边说边比划:“我移民澳大利亚26年了,澳大利亚有菜心的时间不到20年,我们以前吃的菜心有一米长,也没有花的,后来才有了小菜心。”
“我们现在感觉到澳大利亚其他族裔的年轻人比我们炎黄子孙的下一代对岭南艺术更感兴趣,纷纷投师学艺。”汤伟明说,在澳大利亚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
舞龙舞狮的教练是澳大利亚人,反而是“
鬼佬”教中国人的小孩学习中国文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汤伟明说,澳大利亚的华裔团体、同乡会组织长期以来都受到后继无人的困扰,年青一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民族意识不强,有些更视
粤剧戏曲、舞龙舞狮等大锣大鼓之声为“噪音”。
但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却对
岭南文化特别专爱,凡遇到庆祝活动和喜庆日子,都会邀请舞狮队伍前往助阵,由此带动当地民间对岭南文化的喜爱,主动学习扒龙舟、唱
粤曲、舞龙舞狮的年轻人也多了。
澳大利亚是一个有着一百多种族裔的移民国家,汤伟明认为,正是不同民族间的融汇和交流让岭南文化在澳大利亚生生不息。
北美
“从1881年到1885年的几年期间,总共有一万七千多名华人参加了
加拿大铁路修筑。”加拿大华裔董守良退休前是
BBC的记者,“对于
五邑的广府人来说,
北美洲不仅有崇山峻岭,还有他们一生从未经历过的严寒。”
据董守良了解,华工修筑的是最艰难的西段铁路在法瑞瑟河谷,山体是坚硬无比的花岗石。瘦弱的广府人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15条主要隧道,最长的一条有1600英尺。“不少广府人死于爆破、塌方、暴风雪和疫病,可以说每一公里的铁路上都埋葬着一个广府人的英魂。”
1869年5月10日,美国近代工业化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
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建成通车。它被英国BBC评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这条伟大铁路最艰险的路段,也是由以
广府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
大量在海外生活的广府人,成为传承
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其中,中国改革开放后从大陆移居海外的“新移民”们在北美孕育了“新移民文学”。美国旧金山华文文艺界协会名誉会长刘荒田认为,“新移民”群体以广府籍人数最多,他们在北美站稳脚跟后,开始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首批新移民文学作品主要以回忆为主线,以乡愁为基调,新移民文学已是大中华文学的分支,如今,像刘怀宇等广府籍作家已成为推动海外汉语文化发展的重要队伍。
马来西亚
“提起
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不得不说到
陆佑,可以说是他建设了
吉隆坡。”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院长莫顺宗告诉记者。生在19世纪的陆佑是地道的广府人,出生在
鹤山,十几岁就到了马来半岛。到19世纪末,他已经是马来西亚首富了,其商业王国包括了矿山、橡胶和金融。
莫顺宗告诉记者,陆佑对马来西亚很多城市的开发都有功劳,比如说文冬、
关丹,但他最大的贡献是开发了吉隆坡。吉隆坡虽然不是陆佑建的,但他在这里组织华人社团,建立佛教庙宇,开办华文学校。“尤其是他把吉隆坡的商业搞得异常繁荣,大大促进了这里的发展,以至于
马来西亚建国时干脆把这里作为首都。”
马来西亚
新纪元学院院长莫顺宗说,马来西亚有2800多万人口,其中有华人600万左右,广府籍人士约占华人人口的1/4和马来西亚总人口的5%,人数屈居闽南和客家之后,但影响力却远不止5%。
这种影响力的一大体现就是
粤语在当地的普及,莫顺宗介绍,今日的马来西亚华人年青一代,虽是在异国土生土长,却大多熟谙
中文:“普通话四处可闻,各种方言也此起彼落,而在华人密集的首都吉隆坡,华人之间更习惯以
广府话作为沟通语言。”
他解释道,事实上,吉隆坡最初是客家人为主的城市,但广府人在20世纪初迅速增加,1881年仅占人口的1/5,1947年则接近半数,成为吉隆坡最大方言群体,吉隆坡也随着这个社会变迁成了广府方言的天下。受到华人熏陶,当地一些马来人都会说简单的粤语,比如“
云吞面”、“
黄飞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