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秋成立的广西师范学院生物学教研室。1959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广西师范学院创办生物学系,首任系主任为国家
二级教授陈伯康先生;1959年秋季,生物系开始招收第一批生物学专业大学本科生70名,是广西第一个培养生物学师资和科研人才的基地。
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3个系,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物教学法、遗传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等教研室。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
生态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在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学科教学(生物)等学科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生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中学教育二级认证。生物技术专业为广西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拥有自治区级一流课程2门(《普通生态学》《微生物学》)、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招收免费师范生,校内校外教育实践实行“双导师”制度;聚焦卓越人才培养,成立生物科学(卓越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2人,专任教师73人,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37人,具有博士学位65人,占专任教师89.4%,其中,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八桂学者”“八桂青年学者”等省级人才7人次、地厅级人才15人次。“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是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学院积极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生态学和动物学为广西重点学科。生态与环境保护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拥有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西崇左
白头叶猴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获批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自治区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学院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拥有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应用生物学研究所、珍稀濒危动植物研究所、湿地研究所、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桂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医学研究中心等6个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学院重视学术研究,强化有组织科研,科学研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07年,邓荫伟教授为主要完成人的“四个南方重要经济树种良种选育和应用技术推广”项目(J-202-2-02)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五年,学院承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发展科技发展专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41项,总经费8312.102万元;发表论文689篇,其中SCI论文356篇,出版专著、教材等19部,专利授权4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项。
杰——既纪念了白头叶猴的命名者
谭邦杰先生,强调白头叶猴是我国唯一一个由中国专家发现并命名的物种的杰出地位,也可以象征我院的杰出。
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受央视、Disney Nature等媒体邀请,参与11部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科普节目拍摄。服务壮美广西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扎实推进,入选科技特派员18人次,先后获得广西创新争先奖、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广西卓越工程师奖、广西青年科技奖、广西科学传播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和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等荣誉称号。依托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全国科普基地),搭建科研-科普-研学一体化交流平台,累计服务人数超过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