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平,
湖南邵阳人。1986年6月参加工作。1996年7月
破格晋升教授,二级教授,博士,
湘潭大学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称号。英国
班戈大学荣誉院士(Honorary
Fellowship)。曾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人物履历
1986年以来,先后在湘潭大学、长沙电力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工作,曾担任学报主编、学工部长、教务处长、社会科学处长、宣传部长、副校长、校长。
任免信息
2016年4月5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对该校主要负责人调整的决定:廖小平同志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2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免去廖小平同志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职务。
学术兼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湖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
湖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副会长
湖南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首席专家
出版图书
荣誉称号
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
湖南省智库领军人才
湖南省重大决策咨询专家
湖南省高校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先进工作者
湖南省“十佳”理论编辑
教学科研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价值观、伦理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高等教育学以及旅游
休闲学。
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重大重点和
国际合作等课题40余项。获第四、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18项。出版专著14部。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大学去行政化四问》被《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被《新华文摘》转载或被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复印的论文达75篇次。
1.价值观、伦理学研究课题
(1) 中国价值安全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14AZX0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
(2)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10BZX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般项目,2010 。
(3) 社会
转型时期代际关系视野中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06BZX06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06。
(4)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及其变迁研究(03BSH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03。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
经验研究(22ZDA01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2。
(6) 核心
价值体系的构建主体、机制和路径研究(13ZDB070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13。
(7) 30年中国
社会价值观变迁研究(09YBB173),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009 。
(8) 道德的榜样与榜样的道德——对现代社会
道德榜样的检视(04B08),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004 。
(9) 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价值安全思想研究(16MZDYJWD02),
湖南省毛泽东研究中心重大委托项目,2016。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构建主体、路径和机制研究(13A120),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13.
(11) 价值观建设的理念定位与
人格特征研究(14A158),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14 。
(12) 建国以来价值观的嬗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12A147),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12 。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研究(08A085),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08 。
(14) 基于现代社会代际关系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05A020),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05 。
(15) 湖南“同心美丽乡村”建设提质研究(20ZWC02),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库项目,2020。
(16) 湖南“同心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19ZWA16),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019。
(17)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16JCA005),湖南省社科基金决策咨询专项重大课题,2016。
(18) 我省加快构建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4WTA21),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014。
(19) 加快建设“绿色湖南”的思路和对策(11WTA09),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011。
(20)
天然林保护修复综合政策管理体系构建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委托项目,2020。
(21)
湘江流域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2012ZK1005),湖南省
软科学重大项目,2012。
(22)
长株潭地区居民绿色素养调查与培育研究(2014ZK2001),湖南省软科学重点课题,2014。
(23) “
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10ZK2028),湖南省软科学重点课题,2010。
(24) “
两型社会建设”与公民
环境教育及其政策建议(2009ZK2029),湖南省软科学重点课题,2009。
(25) 湖南企业诚信体系的制度框架研究(2006ZK3029),湖南省软科学课题,2006。
(26) 湖南省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管理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
评审委员会重大委托课题,2015。
(27) 创新视域下我国
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20K148),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基金项目,2020。
(28)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生成逻辑(16K106),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基金项目,2016。
(29) 生态文明时代的
政治参与(10W010),湖南省教育厅委托课题,2010。
(30) 建设“绿色湖南”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湖南省林业厅科技项目,2012。
(31) 湖南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与对策,湖南省林业厅科技项目,2010。
3.教育学研究课题
(32) 代际价值观研究(DEA010202),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2。
(33) 自然教育理论方法与
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软科学项目,2021。
(34) 大学生
生涯发展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10B13),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010。
(35) 湖南高校大学生休闲
活动研究(08B07),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008。
(36) 高职学生的
企业文化素质研究(06B09),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006。
(37)
大学行政化之形成与去行政化之实现(XJK011AGD001),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11。
(38) 湖南高校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XJK08ADY001),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8。
(39)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代际机制研究(XJK06ADY003),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6。
(40) 基于价值观变迁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12C12),湖南省高校思政课题,2012。
(二)获奖成果
(1) 《大学去行政化四问》,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教育部,2016。
(2) 《代际伦理研究》,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教育部,2011。
(3)《国家治理与生态伦理》,湖南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2022。
(4)《思想道德伦--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现实建构》,湖南省1999年度“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1999。
(5) 《坚持绿色教育理念面向脱贫攻坚的林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实践》,第十三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湖南省教育厅,2022。
(6) 《
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7。
(7) 《建设“绿色湖南”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湖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5。
(8)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湖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2。
(9) 《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湖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6。
(10) 《大学去行政化研究与对策》,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奖),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7。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及其变迁研究》,湖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7。
(12) 《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湖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4。
(13) 《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湖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
(14) 《湖南同心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第三届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奖,优秀奖,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2020。
(15) 《编制湖南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审计和责任追溯》,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优秀成果,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2016。
(16) 《大学行政化之形成与去行政化之实现》,湖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湖南省教育厅,2014。
(17) 《
大学文化论》,湖南省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教育厅,2007。
(三)主要著作
(1) 《国家治理与生态伦理》,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8。
(2) 《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人民出版社,2009。
(4) 《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的代际变迁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面向道德之思——论制度与德性》,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7) 《思想道德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现实建构》,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8) 《道德认识论引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9) 《
邓小平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 。
(四)主要论文
(1) 论价值观的代际构成[J].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0,(02).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J].哲学动态,2014(08):71-76.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14年第10期全文复印。
(3) 价值观的代际结构与社会
主导价值观[J].哲学动态,2012(09):36-40.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2年第12期全文复印。
(4) 论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代际视角[J].哲学动态,2009(10):64-70.
(5) 论信任的几个问题[J].哲学动态,2007(12):38-44.
(6) 代际伦理刍议[J].哲学动态,2002(01):18-20.
(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N].光明日报,2022-05-16(015).
(8) 对学生
全面发展的评价改革要把握好六大关系[N].光明日报,2021-11-26(006).
(9) 林业高校当协调好“涉林”与“非林”[N].光明日报,2016-08-16(013).
(10) 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机制[N].光明日报,2013-04-12(007).
(11) 诚信的文化阐释[N].光明日报,2012-11-24(011).
(12) 遏制
人才浪费应发挥“软因素”作用[N].光明日报,2006-08-03.
(13) 高校应勇担人才培养重责[N].光明日报,2006-01-23.
(14)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与成年人的
道德责任[N].光明日报,2005-05-10.
(15) 和谐社会的代际维度[N].光明日报,2005-10-25.
(16) 简论道德榜样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2-08-06.
(17) 重视公民的
个体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2-01-15(013).
(18) 将
学生评价改革核心理念融入育人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22-05-30(005).
(19)
大学去行政化四问[J].大学教育科学,2013(05):18-24.《
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4年第1期全文复印。
(20) 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42-148.《新华文摘》2006年第23期全文转载。
(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迁[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05(06):12-16.《新华文摘》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22) 价值观的分化探析——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为背景[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0(03):15-21.
(23) 政治参与的
价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01):41-47.
(24) 论诚信与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29-137.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7年第02期全文复印。
(25) 论
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37-44.
(26) 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
国际话语权的提升[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3):9-17.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20年08期全文复印。
(27) 价值观变迁对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诉求[J].伦理学研究,2016(03):76-82.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16年10期全文复印。
(28) 论价值观建设之理念定位与人格特征[J].
江海学刊,2015(05):48-54+238.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第12期全文复印。
(29) 论核心价值体系对价值观变迁的引领及其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5(04):20-26.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15年第10期全文复印。
(30) 论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主体和路径[J].道德与文明,2014(06):62-67.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5年第3期全文复印。
(31)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与
核心价值的解构[J].天津社会科学,2014(05):45-49.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5年第1期全文复印。
(32)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演变轨迹探微[J].伦理学研究,2014(05):9-15.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14年第12期全文复印。
(33)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J].天津社会科学,2013(06):4-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4年第3期全文复印。
(34) 节约行政的道德之思[J].伦理学研究,2013(05):89-94.《光明日报》2014年1月29日论点摘编。
(35) 论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的五大机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95-101.《
新华文摘》2013年第21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3年第11期全文复印;《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5期摘登。
(36)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双重后果[J].科学社会主义,2013(01):87-9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3年第7期全文复印。
(37) 论核心价值体系的三大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2012(06):24-28.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3年第3期全文复印。
(38) 论毛泽东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探索[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06):1-7.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13年第2期全文复印。
(39) 论核心价值的价值[J].浙江社会科学,2012(10):89-94+158.《
新华文摘》2013年第3期论点摘编。
(40) 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04):169-171.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1年第09期全文复印。
(41) 论成年人文化与未成年人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2011(04):25-28+86.《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论点摘编。
(42) 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0(04):72-75.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10年第11期全文复印。
(43) 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境遇的双重变奏[J].江海学刊,2010(01):58-64.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第3期全文复印。
(44) 论西方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J].社会科学战线,2009(07):28-33.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9年第11期全文复印。
(45) 论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和
道德资本[J].道德与文明,2009(05):6-10.《
新华文摘》2010年第01期论点摘编。
(46) 试论毛泽东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6(01):50-53.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3期全文复印。
(47) 主导价值观与
主流价值观辨证——兼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变迁[J].教学与研究,2008(08):11-16.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9年第1期全文复印。
(48)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及其路径的
批判性审视[J].天津社会科学,2008(04):42-46.《新华文摘》2008年第21期论点摘编;《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转载。
(49)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整合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8(05):72-76+127.人大复印资料《
精神文明导刊》2008年第10期全文复印。
(50) 社会转型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8(06):83-86.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4期全文复印。
(51) 价值观代际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来看[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0-15.《
新华文摘》2008年02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11期全文复印;《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1期摘登。
(52) 哲学与文艺——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哲学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7):28-32+42+84.人大复印资料《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5期全文复印。
(53) 论涂尔干道德教育论及其主要特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87-94.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12期全文复印。
(54) 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伦理论证维度——兼论
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的关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42.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7年第9期全文复印。
(55) 论道德榜样——对现代社会道德榜样的检视[J].道德与文明,2007(02):71-75.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6期全文复印。
(56) 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多维解读[J].求索,2007(01):134-137.《
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论点摘编。
(5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J].科学社会主义,2006(01):64-67.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6年第6期全文复印。
(58) 社会转型与代际价值观的变迁[J].河南社会科学,2006(04):22-26.《新华文摘》2007年第1期论点摘编。
(59) 大学
文化研究的四种范式及其批判[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45-150.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年第9期全文复印。
(60) 论家庭代际伦理的功能[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05):1-4.《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论点摘编。
(61) 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及其本质[J].河南社会科学,2005(03):88-91.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5年第10期全文复印。
(62) 中国
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及其
双重效应[J].广东社会科学,2005(01):85-90.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5年第6期全文复印。
(63) 论
代际公平何以可能[J].天津社会科学,2004(06):41-44.《
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文摘卡》2005年第1期摘登。
(64) 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路径和代际模式[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91-96.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第6期全文复印。
(65) “代”论[J].江海学刊,2004(04):5-12+222.《
文摘报》8月1日、《光明日报》8月10日摘登。
(66) 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
德育目标辨析[J].教学与研究,2004(05):77-82.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7期全文复印。
(67) 论代际伦理及其关涉视域和
基本原则[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101-107.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复印。
(68) 论
网络社会的代际
数字鸿沟及其伦理表现[J].
湖湘论坛,2004(02):44-46.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4年第7期全文复印。
(69) 对我国
公民道德教育的哲学随想[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03):30-34.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3年第11期全文复印。
(70) 代际伦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新的研究课题[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7-11.《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摘登。
(71) 论作为
现代性问题的代际伦理[J].广东社会科学,2003(01):114-119.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文摘卡》2003年第2期转摘。
(72) 公德和
私德的厘定与
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J].社会科学,2002(02):57-60.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2年第10期全文复印。
(73) 论精神文明的价值衡量[J].东方论坛.
青岛大学学报,2001(04):3-5.人大复印资料《
精神文明导刊》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
(74) 论邓小平关于批判继承和改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41-43+115.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全文复印。
(75) 邓小平的富德观[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03):12-15.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复印。
(7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
道德经济[J].学习与探索,1995(06):49-56.人大复印资料《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全文复印。
(77) 道德认识真理性试析[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105-112.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4年6期全文复印。
(78) 试论中西方传统哲学
认识论的基本判别[J].
晋阳学刊,1994(02):38-44.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4年8期全文复印。
(79)
人性论、伦理学、认识论的三位一体──中国传统哲学道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刍论(Ⅰ)[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94(01):38-43.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5年3期全文复印;《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6期摘登。
(80) 伦理实践:道德认识的
逻辑中介和实践基础[J].社会科学家,1994(02):33-38+54.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4年9期全文复印。
(81) 伦理、道德与道德认识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01):22-29.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3年8期全文复印。
(82)
道德直觉:道德认识的一种
思维方式[J].贵州社会科学,1993(02):43-47.《
新华文摘》1993年5期论点摘编。
(83) 中国传统哲学道德认识论的主体条件和运思方式[J].
内蒙古社会科学(
文史哲版),1993(06):27-32.《
哲学动态》1994年3期摘登。
(84) 认识论的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家,1992(04):56-62.《新华文摘》1993年2期论点摘编。
(85) 从人掌握世界的方式看认识形式的划分及特点[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4):21-26.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2年12期全文复印;《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1期摘登。
(86) 道德认识
引论[J].求索,1991(06):48-53.《新华文摘》1992年2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2年1期全文复印。
(87) 伦理与管理:中国
文化现代化之落实及体现——《文化·伦理与管理》读后[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4):73-78.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2年2期全文复印。
(88) 伦理实践论[J].争鸣,1991(02).《
新华文摘》1991年7期摘要转载。
(89) 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三则[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1):31-37.人大复印资料《马列主义研究》1990年4期全文复印。
(90) 实践的标准和真理的标准之关系[J].争鸣,1989(04).《
哲学动态》1990年1期评介。
(91) 需要·认识·实践[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1):12-16.《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4期摘登。
(92) 认识和实践关系新议[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2):112-116+67.《新华文摘》1998年8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复印。
参考资料
研究院机构设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