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柔(1190年~1268年),字德刚,
易州定兴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
高里镇河内村)人。金朝末年、大蒙古国将领,名将
张弘范的父亲。
人物生平
地方割据
金明昌元年(1190年),张柔出生于
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县
河内村)。张柔家族世代务农。张柔少年时期是个慷慨之人,善于骑射,以豪侠之气著称当地。金朝贞祐年间,河北地区盗贼蜂起,张柔把当地世家大族组织起来保卫西山东流寨,在当地选拔壮士,组织起队伍来自卫,使得盗贼不敢进犯。当地人张信借张柔的名义,纳当地流民的女儿为妻,张柔知道后鞭打张信一百然后归还了人家的女儿。张信因此惧怕张柔,想要谋害张柔。过了不久,张信因罪应该被诛,因张柔救他而得以幸免,于是当地的骁勇之士,都来投奔他。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接着金都南迁,从中都(今北京)迁到
汴梁(今河南
开封),以避蒙古之军锋。张柔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
结寨自保,金任命他为定兴令。后来又升迁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事。
金朝为了抵御蒙古,竭力笼络河北
地方武装。
金中都经略使
苗道润先授张柔为定兴令,后升他为清州
防御使,后又
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又兼雄州管内
观察使,权元帅左
都监,行元帅府事。
蒙古将领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六月,
苗道润为贾瑀所杀,张柔檄召苗氏部曲于易州军市川集会,决意复仇,得到拥戴。金廷闻知,即任张柔为中都留守,兼大兴
府尹、本路
经略使,行元帅事。正当张柔集绪军队讨伐贾瑀时,蒙古大军已进入
紫荆关。八月,张柔率军迎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仍受任旧职。接着,张柔作为蒙古的部将,攻下易州(今河北
易县)、
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
保定)、雄州(今河北
雄县)。贾瑀盘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断,终于投降,张柔遂剖贾瑀之心以祭苗道润。这年冬天,张柔徙治
满城。金真定帅
武仙会兵数万来攻,张柔大军不在,帐下仅数百人,竟以老弱妇女登城虚张声势,亲率壮士出敌后大破攻城金军,并乘胜攻克完州(今河北
顺平县)。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春天,张柔进而攻拔
祁州(今河北
安国)、
曲阳和
定州(今河北定州市)。攻打定州时,张柔与武仙之将葛铁枪战于新乐(今河北新乐东北)。他临阵颔中流矢,击落二齿,仍拔矢而奋战获胜。武仙遣
藁城令刘成进攻,张柔生擒刘成而后释放。武仙又会兵攻满城,张柔亲自登城拒战,再中流矢,但仍带伤击败攻城敌军。到这年八月,张柔再次大举进攻,控制了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以及许多山寨,于是“威名震
河朔”。在满城,张柔“定列数条,劝民修治
耒耜,树艺桑麻”,恢复了这里的
农业生产,将这里建成自己的可靠地盘。在他的治下,数千
驱口被释为良民。
追随灭金
元太宗四年(1232年)张柔参加伐金,升任汉军万户。张柔对部众说:“吾用兵,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围攻
汴京,张柔军在城西北,金兵屡出接战,他横戈单骑陷阵,所向披靡。当金帝渡河企图进围卫州时,张柔等在沤麻冈(长垣西北)击败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黄河以南。
元太宗五年(1233年)正月,金帝奔
归德(今河南
商丘),
崔立以汴京降,张柔入城,于金帛一无所取,唯独进入史馆,取走《金实录》并秘府图书,并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人卫送北归。
归德之战中,张柔随
撒吉思卜华作战,败绩。
金帝又奔
蔡州(今河南
汝南),攻破蔡州城时张柔的军队率先攻入。金亡后,张柔入朝,窝阔台大汗表彰了他的战功,授以金虎符。
攻伐南宋
元太宗七年(1235年)春,蒙古大举伐宋,兵分中、东、西三路南下。这年十月,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又作曲出)所领中路军攻下
枣阳时,张柔夺
外城并绕出敌后立功。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张柔奉命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均属他管辖。在此后近二十年间,他为蒙古守卫河南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防线,并不时出击威胁宋军。
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诏令张柔等八万户伐宋,攻占寿州(今安徽
凤台)。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保州升为顺天府,但张柔率军驻于
杞县(今河南杞县之南)。1240至1242年间,张柔不止一次从
淮河中游渡河进略安丰(今安徽寿春)、
和州(今安徽
和县)、滁州、扬州等地,迫使
南宋竭力加强战略要地安丰的守备。
乃马真四年(1244年),宋军收复寿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与张柔的军队夺回。攻下寿州后,张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从。在
泗州(在今
江苏盱眙隔淮河之北)战胜宋军后,其部下夹谷显祖得罪反诬,张柔一度被执留北方,但得到大臣们的辩白保护而度过危难。此后,张柔仍驻杞县,不断进扰
淮西与
淮东一些州县,对南宋的东线构成威胁。海迷失四年(1251年),
蒙哥即汗位后,张柔仍为军民万户。
元宪宗四年(1254年),他奉命移镇
亳州(今安徽亳州市)。亳州四面皆水,他在这里“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为桥梁,以通归德,人民坌集,商旅
舟车往来,如承平时”。他还在这里修复
孔子庙,设学授徒。
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古大举伐宋,张柔列于中军,从忽必烈渡江,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张柔奉诏班师。但1262年忽必烈讨伐李璮之变时,仍召张柔与弘略率军出征。
至元三年(1266年),加张柔
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主持大都的城建,
张弘略也佐其父为筑
宫城总管。
晚年逝世
至元四年(1267年),张柔进封
蔡国公。至元五年(1268年),张柔去世。元初汉人勋臣中,张柔与
史天泽一样,都被称为“拔都”(英雄)。据载,后来忽必烈曾说:“史徒以筹议,不如张氏百战之立功也。”后赠太师,谥武康。
延祐五年(1318年),加封汝南王,谥忠武。
主要影响
张柔归顺蒙古之后,
保州因战乱,已是一片废墟,张柔对
州城重新营建,规划市井,营建民居,修建城垣,并引护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涝防旱,修莲花池,建书院,迁庙学,利交通,利农商工,改善
生产条件和居民的
生活环境,使保州城得以复兴,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奠定了
保定旧城的基础,历经元、明、清,
保定的城市格局都无太大的改变。
人物评价
家族成员
人物墓地
张柔墓位于
保定市
满城区西北7.5公里岗头村月明山下,依山傍水,地势高峻。有“
头枕九龙(墓地北边是九龙山),足蹬八宝(墓地南边是八宝嘴山),左揽日光(墓地东边岗头村内有日光庵),右抱明月(墓地西边是月明寺),腰系银茶玉带(墓地南边有
漕河)”之说。其墓地与其子张弘略、张弘规墓合葬处,形成墓群。墓地南北长80米,东西阔60米,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张柔墓呈圆锥形,高6.8米,
封土周长94.2米,占地面积707平方米。墓前有元翰林学士
王磬撰写的“
神道碑”一座。碑前原有马、羊、虎、狮、文臣、武将、
石像生8尊,分两厢排列。张弘略墓位于张柔墓西南20米,高6米,封土周长89.3米,占地644平方米。墓前有神道碑一块,残存石像生5尊。
史籍记载
《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