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字洁古,金之
易州(河北省
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
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中医
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
刘完素。著有《
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
洁古家珍》以及《
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人物简介
张元素(1131年~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
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
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洁古重视
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
李杲创立以“补土”为特色的系统的脾胃理论有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
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形成以后,经过诸弟子及后代医家的继承、发展、在元代成为与“
河间学派”具有不同学术风格的一大流派,两派相互争鸣,又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主要经历
张元素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初医术不精,经深入研究《内经》等医学经典,医术大进,一次当时名医
刘完素患
伤寒多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自治不效,张元素前往诊候,刘氏对他十分冷淡,元素言之于医理,用药一剂而愈,使刘完素大服其能,元素由此显名。
主要著作
著有《
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
洁古家珍》以及《
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学术内容
张元素在
《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
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
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
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可见,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
心包络之外,对于每一脏腑,张元素均从生理、病理、演变、
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统。此外,张氏还对药物学研究颇有发挥,尤其在药物学的
理论认识和临床脏腑用药方面,更为突出。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药物的
四气五味之厚薄,是影响
药物作用的重要方面。正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
升降浮沉的区别。因此,对于每一药物功用的解释,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
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药学理论的发展。
此外,药物
归经理论也非常被张氏所重视。他认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如同一泻火药,黄连则泻心火,黄芩泻
肺火,白芍则泻
肝火,知母则泻
肾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则泻
胃火。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之以黄连,泻
胆火亦同。其所以都是泻火药而药效不同,就是由于它们的归经各不相同。如果归经不同,无的放矢,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归经理论的发明,是对中药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说明了为什么不同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不同疗效的道理,既是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又为辨证施治、遣药处方提供了中药效用的理论依据,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而且,张氏在归经学说理论的启示下,进而又提出来
引经报使之说,如羌活为手足太阳
引经药,升麻为手足阳明引经药,柴胡为少阳、厥阴引经药,独活为足少阴引经药等。认为以上这些
药物配伍于方剂之中,可以引诸药归于某经某脏腑,以加强方剂的效用。张氏提出的引经报使理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
方剂学,对临床有着积极的意义。
出版图书
临床应用
张元素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
胃实泻之,
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具体治疗原则。土实泻之,包括
泻子、
涌吐、泻下。土虚补之,包括补母、补气、补血。本湿除之,包括燥中宫、
洁净府。标湿渗之,包括开鬼门。胃实泻之,包括泻
湿热,消饮食。胃虚补之,包括补胃气以化湿热、散寒湿。本热寒之,主要是降火。标热解之,主要是解肌等等。他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生理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
治则,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张元素还创制了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
枳术丸。该方具有治痞、消食、强胃的功效。用白术二两,枳实
麸炒黄色去穰一两。同为极细末,用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不拘时日。本方系从《
金匮要略》中
枳术汤演变而来。《金匮要略》此方是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张氏改汤为丸,白术用量多于枳实,则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配荷叶芬芳
升清,
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与术协力,则更能增强其养胃气的作用。于此可见,张氏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其主导思想,乃是以扶养
后天之本为先,而辅之以治痞消食,此即张氏所谓“养正积自除”的治疗观点。
张元素以研究
脏腑病机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
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
家法,其弟子
李东垣、
王好古均为
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后被
李时珍收入《
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轶事典故
行医之初,他没有什么名气。有一次,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
刘完素病了,害伤寒八天昨不进东西,正不知该怎么办,张元素赶去探望他的病。刘完素有点瞧不起他,脸转过去冲着墙壁不作声。张元素说:“你凭什么对我这样不客气呢?”等到他诊完脉,说出脉情,又问是否服用的某种药,刘完素点头称是。张元素说,你这就错了。那种药是主寒的,只能越服越重。你的病情这样,应该服用某某药才能奏效。刘完素听了,大为叹服。按他指示的药服后,病很快就好了。张元素从此名声大震,与刘完素相差无几。后来,竟独成一家体系,形成了一个易水学派。
人物评价
张元素医学思想的可贵之处,首先是他具有革新精神。他虚心研究学习古代的医学理论,但不拘泥古方。他明确地声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就是说,时代不同,具体气候和患病者的体质等情况不同,病情有变化,不能完全再按过去的处方用药。他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灵活地吸收前人经验,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有了新的建树的。
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后世影响
张元素具体的医学成就对于后世影响广泛,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他的脏腑辨证说。即从人的脏腑寒热虚实来谈病机辨证的学说。对于一般内科
杂病的治法,主张先从辨脏腑的虚实着手。如对
肝病,他首先提出肝脏的正常生理,然后列述
肝脉在各种不同病理情况下的变化,进而定出较标准的药物和处方。其它脏腑也大致如此,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比前人的论述,更为深刻,有了大的发展和提高,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是他的遣药
制方论。即根据药物的特性处方的一疗病处方的一套理论。中医学上,把寒、热、温、凉看作药的气,把酸、苦、辛、咸、甘、淡看作药的味,气与味合,而成药性。也就是
药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张元素认为各种药物的气味厚薄是不相同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把药物诸品分成五大类,这是他的创见。他还发明药物归经之说,取各药性之长,使它们各归其经。如同一
泻药,有泻肝火的,有泻肺火的,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张元素拟定了制方的原则,共分“风、湿、暑、燥、寒”五种制法,十分详尽。他以什么特性的药,治什么症候的病,借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疗病的原理,具有朴素的辨证因素,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张元素在脏腑辨证,遣药制方两方面的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就是今天,也仍为我们借鉴和运用,是对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张元素同刘完素一样,弟子也很多。其中以李杲、王好古(均为河北人)为最著名,他们二人在易水学派中的成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