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青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
张继青(1939年1月3日-2022年1月6日),江苏苏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昆曲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世界第一流女演员之一,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工作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授予的“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绩显著的艺术家”称号,获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江苏文艺界“明德模范”,获江苏省百佳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江苏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新中国成立后培养成长的第一批昆剧继承者中的杰出代表,是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南昆风度”之典范,被誉为中国“昆曲皇后”、“旦角祭酒”。素有“张三梦”的美誉。
人物经历
童年
1939年初,张继青出生在浙江嘉兴乌青镇(今乌镇)。她是家中长女,原籍上海浦东。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老幼逃难至苏州以南的这个古老小镇。然而,这里最终也未能幸免于日本人的“扫荡”。兵荒马乱的避难中,呱呱坠地仅两天的小继青,两次以嘹亮的“歌喉”莫名地大哭不止,恰巧都使家人因此被迫转移藏身处而躲过了炸弹袭击。祖母格外疼爱她,模糊地相信,这孩子“或许能有什么好运道”。
在风声鹤唳的年代,童年的小继青跟着家人四处飘零,投亲靠友,衣食温饱是最大的企盼。7岁前,家里人都唤她乳名“小毛头”,直到要上学堂报名,才请有学问的朋友正式取名“忆青”,有记住“衣胞之地”乌青镇的意思。后来,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剧演员,称作“继”字辈,改名“继青”。
从艺
张继青的祖父是“苏滩”(苏州滩簧,现称苏剧)艺人,一家人曾组成“张家班”,跑码头卖艺为生。小继青也因此受到耳濡目染,但真正学习戏曲是从14岁开始。1952年,张继青前去照顾在上海民锋苏剧团的姑妈。作为小家属,她先是在剧团帮忙打杂,后来慢慢跟着学唱,跑跑丫鬟、媒婆小花脸等小角色。“就是帮忙做点事,给我一点零用钱。”张继青笑着说。此前,家里为她的生计发愁,曾打算卖了写字台,给她买个做麻绳的机器以维生。不曾料想,投靠姑妈,无意中开启了她的艺术人生。
一生谦和恬淡。少女时代的她,只觉自己是只“丑小鸭”:相貌平平,文化不高,衣着简朴,不善辞令。她未曾有过远大抱负,更没想过要成“角儿”。“主要就是解决一个吃饭问题。”张继青轻松地说,“说实话,当时没有什么文化,书只念到四年级。老师跟我讲戏曲理论,讲斯坦尼,讲人物内心,有的听得似懂非懂,许多道理是后来才渐渐悟道。开始就是模仿,老先生都有一套规定的程式。熟能生巧,慢慢地越练越好,自己的感觉有了,也找到‘范儿’了。”
张继青不认为自己有所谓的“天赋”,但她确实从一开始就是同伴中的佼佼者。她也从未正式拜过师,但幸运地先后得到尤彩云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数十位名师的指导。1953年,为了扶持地方戏剧,苏州市文联把民营的上海民锋苏剧团接到苏州,改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在这里,张继青边唱边学,博采众家之长,对戏剧表演的理解逐步提升,渐渐成长为剧团新生代当家小花旦。
1956年,昆曲名家俞振飞为了提携后辈与张继青合演《白蛇传-断桥》,年仅18岁的她丝毫不怯场。北昆名家韩世昌白云生等看后称赞说,张继青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昆剧梅兰芳”。
成名
张继青的昆曲表演艺术真正大放异彩,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那时,她已经四十多岁了。 “老师给了我两碗饭,一是姚传芗先生的《牡丹亭》,另一个是沈传芷先生的《朱买臣休妻》。”她半开玩笑地比喻道。这两部戏是张继青的代表作,都继承弘扬了“传”字辈老先生一脉相承的正宗、正统的昆曲格调,也有她自己的创新,奠定了她在昆曲旦角中当之无愧的“头牌”地位。其中,尤以《牡丹亭-惊梦》、《牡丹亭-寻梦》、《烂柯山-痴梦》三折的出色表演而饮誉海内外,故她又有“张三梦”之誉。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被盛赞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剧中讲述了少女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痴,因痴而亡,最后又因爱而复生的故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文辞精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莺啼婉转,水袖飘曳,“如晴云出岫,如溪回曲涧”,余音绕梁而又意韵无穷,把昆曲的唯美、细腻、灵动和古代大家闺秀的优雅、端庄、秀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感叹道,“看了她的表演,才知道昆曲之美”,“听了她的唱,再听不得别人的了。”
现代昆剧朱买臣休妻》由清人传奇《烂柯山》改编而成,最早源自元杂剧《渔樵记》。该剧讲述的是,年近半百的东汉寒儒朱买臣,功名未就,艰苦厮守二十年的妻子崔氏终不耐贫寒,逼休改嫁,后得知朱买臣中举衣锦荣归,愧悔不已,在梦中痴望破镜重圆,然而覆水难收,最终崔氏神情恍惚中投水自尽。在过去的一般表演中,常把崔氏塑造为爱慕虚荣的庸俗妇人,可气却不可爱。在这出戏中,张继青深入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既强烈又含蓄、既夸张又单纯天真的表演,把崔氏这个“反派”角色的浅见短识背后的单纯和内心矛盾刻画得恰如其分。让人感到,她的市井虚荣虽可恨,但她的悲剧性格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却也合情合理,令人悲悯。在封建时代,女子没有独立人格,她的全部生活理想都仰望和依靠在男人身上,她希望改变命运,却又无能为力。就连一向要求严格的沈传芷老师,也不止一次说:“这出戏,过去是一般演演的,现在被张继青唱出来了。” 拿捏分寸,弛张有度,一切为剧情和反映人物内心服务,而不炫耀技巧,是张继青昆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戏剧评论家冯牧说:“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个演员把人物性格表演得像她这样既清楚,又含蓄、蕴藉;既丰富,又单纯;既非常严谨,把昆曲许多高难度的程式运用得十分准确,又非常自由。”
逝世
2022年1月6日12时56分,张继青在南京去世,享年83岁。1月8日上午,张继青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举行。
人物简介
张继青,原名张忆青,女,1939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祖籍上海浦东,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工闺门旦正旦,兼工六旦
张继青出身于苏滩艺人世家,髫龄即随母学艺并登台,1952年参加民锋苏剧团(后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学苏剧昆剧,得昆曲前辈全福班老艺人尤彩云曾长生的教授,在传统技艺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后又得俞振飞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的指授,1960年毕业于江苏苏州昆曲继字科班。她先后担任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员,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继青是建国后培养成长的第一批昆剧继承者中间的杰出代表之一,1984年获第一届戏剧梅花奖。她戏路宽广,正旦五旦六旦均佳。所扮演《朱买臣休妻》的崔氏、《牡丹亭》的杜丽娘、《渔家乐》的邬飞霞、《长生殿》的杨玉环、《白蛇传》的白素贞、《窦娥冤》的窦娥、《关汉卿》的朱廉秀、《蝴蝶梦》的田氏、《跃鲤记-芦林》的庞氏、《慈悲愿-认子》的殷氏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其中尤以“张三梦”:《烂柯山-痴梦》《牡丹亭-惊梦》《牡丹亭-寻梦》著称。她的表演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吐字归音,圆润可赏,是公认的中国昆曲艺术表演大家。
从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她将昆曲带向全世界,多次应邀赴意大利、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新西兰等国和港台等地区访问、讲学、示范、展演,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无不受到欢迎和极高的赞誉,获得国内外专家、观众的高度评价。
成就荣誉
文化传承
在中国现存的三百多戏曲剧种中,昆曲最为悠久,被誉为“百戏之祖”。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昆曲与其它古老的文化样式一样承受着通俗文化的冲击。然而张继青,自觉担负起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探索传统文化存活发展之路的重任,不断增强昆曲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历代大量昆曲资料、文献的抢救、保护和整理,有着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特别是通过对经典折子戏的音像录制,记录和保存了自己积累的舞台表演艺术精华。还有两本专著探讨,包括丁修询著的《笛情梦边:张继青的艺术生活》(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及中国昆剧研究会编的《张继青表演艺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她充分发挥昆曲表演艺术的特色,为戏剧界提供了珍贵的学习研究资料,为昆曲的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
人才培养
张继青原名忆青,一字之改,含意很深。“继”字是她专攻昆剧后与继字辈同学一起改的,意味着将昆剧事业继承下来,革新发展,永传下去。张继青致力于昆曲的传承、推广,积极投入到青年演员传、帮、带的工作,曾亲身传授指导过许多昆曲后辈,当中包括苏州昆剧院王芳陶红珍顾卫英沈丰英刘煜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徐云秀孔爱萍单雯等一批南昆旦角接班人。
2003年,在台湾白先勇先生的敦请下,张继青答应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指导。青春版《牡丹亭》既是年轻人演给年轻人看的戏,也需要昆曲表演艺术中正宗、正统、正派的格调,这是白先勇在策划青春版《牡丹亭》时的指导思想,因此白先勇先生坚持要求苏昆的学生一定要依梨园行旧规拜师,于是,该剧遴选的主要旦角演员沈丰英陶红珍顾卫英等三人均拜张继青为师,剧中小生柳梦梅的扮演者俞玖林也拜师于著名昆曲小生汪世瑜门下。
2007年2月,江苏省文化厅希望张老师在南京也选定一名正式弟子,张继青想一想说:“那就单雯吧,这孩子不错。”就这样,18岁的单雯成了张老师的学生。2007年2月7日和2012年6月30日,张继青分别在江苏省文化厅文化部国家昆剧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办公室的安排下,两次接受了沈丰英单雯的正式拜师仪式。
2015年10月13日,在国家昆剧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中,顾卫英沈国芳刘煜也向张继青行了正式拜师礼
2016年10月18日,江苏剧协主办的“一脉相承——张继青传承专场”在江苏省文联小剧场上演,虚岁已79的张继青代表作“惊梦”“寻梦”“痴梦”分别由来自南京、苏州、北京的三位著名弟子单雯沈丰英顾卫英表演。
2018年10月,“紫金文化艺术节”在南京举行,八十高龄的张继青携弟子单雯同台演唱《牡丹亭-游园》当中的皂罗袍一曲,这是张继青告别戏曲舞台前的最后一次登台演出。
个人荣誉
张继青从14岁开始学习戏曲表演,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昆曲事业。 1960年获得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0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4年首届梅花奖榜首;1986年获得法国维洛班尔市荣誉市民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得日本山本安英基金奖;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文化部授予“长期潜心昆剧事业成绩卓著艺术家”称号;2004年被台北国际昆曲研讨会授予“昆曲祭酒”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美国纽约华人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201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紫金文化荣誉奖章”。张继青以优异的成绩和朴实无华的作风,成为了一名中国昆曲艺术表演大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的发展及传承,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把一生都献给了昆曲,为昆曲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物评论
张继青是建国后培养成长的第一批昆剧继承者中间的杰出代表之一,先后师承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昆曲表演名家,专工南昆旦角。代表作有《牡丹亭-惊梦》《牡丹亭-寻梦》《烂柯山-痴梦》等,人称“张三梦”,其表演细腻,唱腔优雅,被誉为昆曲皇后,旦角祭酒,是公认的中国昆曲艺术表演大家。
参考资料
张继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1:2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