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贤(1817年—1892年),清末浙江
湖州南浔镇巨商,以经营
辑里丝出口致富。 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占四象之第二位。字竹斋,祖籍
徽州休宁,清
康熙年间迁居南浔(今湖州市南浔镇)。初以
弹棉花为业,父张维岳始从商,在南浔华家桥附近开设糕团店,继开小酱园。张维岳有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张颂贤善经营,鸦片战争后,从事丝业,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在南浔、上海开设了“张恒和丝行”,营丝不数年发家,遂成巨富,成为“南浔四象”之一。在南浔东建大住宅,宅后古东墅故址造花园,取名东园,俗名张家花园。
张颂贤善经营,稍积资金,遂从事丝业。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儿子”。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鸦片战争失败,
五口通商,上海于1843年辟为
通商口岸,南浔
辑里丝畅销外洋。张颂贤看准时机,在南浔丝行埭和上海增泰丝栈分设张恒和丝行与丝号,聘请得力丝通事,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成为巨富,在南浔东吊桥外建大住宅,宅后原“东墅”古园废址上建“东园”,俗名张家花园。本地人以恒和丝行出名,故称张家为张恒和。
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时期),浙江沿海动乱不定,
盐官逃跑,
私盐充斥,盐商所持食盐
引票失去统销保障,纷纷抛售,引票价值惨跌。按清制盐以引计,每引若干斤,已纳税的称引盐,经营引盐的商人,国家给与引商运销引盐的票据,称引票,引商划定销售的地区范围,称为引岸,故有“专商引岸”之名,为抗日战争前对食盐有高度
垄断性的
专卖制度。张颂贤廉价购进杭州大盐商朱恒源的十万引票,又把朱恒源过户为张恒源,其他盐商有转让引票的,亦悉数收并,张家遂成为引商大户。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军退出浙江,盐区重新设官统制,引票价格猛涨十倍,骤然扩大了张家的财富。张颂贤对整顿盐务有一手策略,他约诸盐商收余姚岱山盐民的私盐轻课减价,惠及盐民,加强缉查,断绝了私盐的来路,达到官商两利。
他看到日本蚕丝在
国际市场竞争剧烈,丝价又操在外商之手,预感辑里丝外销好景不长,因而
弃丝专营盐务。在上海
九江路大庆里设总管理处,称恒源
总账房,由外甥李惟奎字联仙任总经理,原恒和丝行账房林梅生为协理,又得姻亲周湘龄的襄助,除占有
浙西大部分引盐权外,还占有苏五属(
苏州、
常州、
无锡、
镇江、
太仓)等府属引盐权的大部分。张家有20多万引票,每引381斤,单是苏五属年销量在30YY担以上。在
浙北、
皖南、
苏南的部分大城镇设盐
公堂,为统销引盐的基层机构,经营批发业务,兼有查辑和扣押私贩之权,故名“公堂”。因赢利较丰,成为张家的摇钿树。张家经营的是浙盐,刘家经营的是
淮盐,同为盐业界巨头。
张颂贤既然有盐,不仅垄断了引岸范围内的食盐运销,也垄断了腌腊业和酱业的用盐,还动脑筋在本地搞起了盐对食品的加工利用。在南浔独资或合资开办了张恒泰、张恒昌、张元泰、张启泰、张义隆等酱园,在外地还设分店,经营造酱,做酱油、
辣酱、
酱菜和
腐乳等,还扩展到腌腊加工业务,几乎垄断了
南浔镇周围方圆50里内各乡镇的食盐和酱制品等的批发和销售。此外张颂贤在马家港河东建宗祠,在徽州、
常熟、南浔等地购置庄田,赡养和奖恤族人。开典当、
钱庄、办通运公司、
投资银行,经营房地产等等,财源滚滚,家大业大,至
光绪中,张家已成为南浔富豪中的“四象”之一,实力仅次于“四象”之首的刘家。张颂贤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病卒,终年76岁,
恩封资政大夫,户部贵州司郎中。
据
张謇《乌程张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贩充斥,引滞课绌,
盐法太坏。巡抚召商集议,颂贤连约诸商,收
余姚岱山之私,轻课减价,以阴敌缘江并海之私。于是商利益滋,
官课以充,而家亦日
益丰大。”
张颂贤祖籍徽州
休宁,
曾祖张振先于
康熙年间始迁南浔。祖张秀升,父张维岳,勤于商,在南浔开
小酱盐店。维岳有二子,颂贤为其次,娶同里吴处士鲲长女为妻,生二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孙
张钧衡;次子张宝善,字定甫,孙七,依次为张弁群、
张静江、张澹如、张墨耕、张让之、张久香和张镜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