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山文化
莫与俦创立的教育方法
影山文化是莫与俦创立的教育方法。
渊源
贵州文化在秦汉以前,史乏记载。自东汉章、桓年间(76-149),毋敛尹珍(字道珍)北上求学,先后师从许慎、应奉,回乡设馆传授许、应之学,后曾官尚书丞郎、荆州刺史等,开创了南疆教育之风。至此,贵州文化始有可述。尹珍是贵州教育的拓荒人。莫与俦的《毋敛先贤考》,对尹珍事迹,考证尤精。
追溯影山文化的渊源,得从东汉以来毋敛县的史地文化叙述起。东汉时,毋敛县辖今都匀南部、独山、平塘、荔波、三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思恩一带,治所在独山。独山地处交通要道,秦五尺道由北到南,贯穿辖境,直达象郡(今广西桂林);水道北有紫水(独山江),流经三脚屯(今三都县)汇合都柳江至粤流入珠江,今番禺(今广州市)入海;南有刚水(打然河),流经荔波与打狗江汇合入柳江。毋敛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多民族聚居,民风朴实。由于交通便利,三蜀(汉初郡置广汉郡尹珍
尹珍卒后,其族已渐没落,惟谢氏后裔武功历汉、三国、晋、唐不衰,直延至宋、元、明、清,仍见其余绪。其间毋敛谢恕李雄据蜀,毋敛谢恕独保 ,官历宁州益州郡味县独山地区)、□、应、矩、充、琰六州,皆以谢氏为刺史。武后圣历元年(698),庄州继黔州置都督府,自领石牛(庄州首府,治在今独山陈矩说:晋后虽有传人,兵燹屡兴,著述散逸,寂寞风流千有余载(陈矩《翰林院检讨万公民钦墓表》)。明初,南中平定,地方稍趋安定,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读书之风渐起,但仍多限于私塾。永乐十一年(1413),置贵州布政使,仅播州(今遵义地区),矩州(今贵阳地区)两宣慰司设有司学;思州(今铜仁地区)则将旧宣慰司学改为府学,其余均未建学。至宣德八年(1433),都匀府建学,独山州何腾蛟弘治末年至万历初年(1504--1575),著名的三位学者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卒谥文成)、张(羽中)(字鹤楼,卒谥忠简)、邹元标(字尔瞻,号南臬,卒谥忠介),都因得罪权贵,先后被贬谪到贵州。王守仁移居修文龙场驿,承陆九渊邹元标迁戍都匀卫,以经学为主,讲学授徒,对贵州文化的发展和影山文化的形成都有影响。尤其是邹元标,万历三年(1575)在都匀卫所(后改名南臬书院)讲学,培养一批人才。独山州人余显凤(字德翥)赴都匀求学,拜元标为师,同时拜师求学于元标的还有都匀陈尚象乡试,成为独山州乡举第一人,官教谕,升巩县知县。莫友芝
雍正万民钦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举后,次年连捷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6年后改官检讨,与族兄万经(字授一)同入史馆。民钦因羡万经得父万斯大(字充宗)、叔万斯同(字季野)之学及所承戢山(刘宗周)、黎洲(黄宗羲)之学,而成为浙东学派的主要传人。于是,决心和他穷力探究。后又与长洲何焯、南昌万承苍等以文学交友,互相砥砺。居馆13年,经术日深,著述日富。主张治学必须穷经,而后求证于史。注重史料和通经致用的学风。康熙五十四年(1715)民钦还乡教学。时万经已简任贵州督学,仍与函共商学业,并主讲于独山赵公书院,传浙东学派万民钦万民钦子豫及州人刘师基等联翩中举。二十七年(1762)后,万民钦之孙邦英、蔡希端之孙其发和州人黄琼、都其忠又先后举于乡,万邦英和蔡发又同科中进士。三十年到六十年间(1765--1795)州人杨凤台、袁学中举于乡。后杨凤台又同莫与俦联袂中嘉庆四年(1799)进士。而蔡氏一家兆清、兆新、兆盛、兆馨均先后中举或选拔贡;万民钦曾孙全善及州人黄泰儒同举于乡,为名儒洪亮吉拔识之士。独山万、蔡两家,又多长期教学于乡里,对地方学术文化的发展颇多贡献。数十年间,万、蔡文风盛极一时,对后来影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形成
影山文化的创始人为独山翰林莫与俦,形成于清嘉、道年间(1823---1874)。与俦1763年生于独山,自幼苗敏捷好学,4岁随其父莫强和兄与班读书,理解力强,成绩出众。9岁时,独山知州、山东名进士肖旃年选童试,收为弟子,学习进步,成绩优秀,岁科屡取冠军。弱冠补廪后,远近慕名,相争来请教学,曾执教于州属的三脚屯(今三都县)、上道、兔场等地。与俦因屡应乡试不第,常年执教于乡里。在此期间,刻苦钻研经史,博览群书,积数年之努力,学识丰富,博古通今。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代著名学者,时任贵州学政之洪亮吉莫与俦尹珍业绩的胸怀。
嘉庆三年(1798),莫与俦举于乡,次年又与邑人杨风台同榜连捷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凤台则选任遵义府学教授。是科以巨儒朱 (字石君),阮元(字芸台)为会试总裁,得士最多,如“姚言文田”(秋农),王引之(伯申)、张惠言(皋闻)、郝懿行(兰皋)等,皆以朴学传播(《曾国藩:〈莫与俦墓表〉》)。此时的莫与俦仍无所知名。入翰林院后,得与同年朴学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时又得到大学士纪昀(字晓岚)、编修洪亮吉(字稚存,号北江)等讲六书、明汉学。通过考据、训诂,穷经治史,去人伪存真,实事求是地去发掘和宏扬祖国历代学术的精华。居馆3年后,学业大进,熟知本朝经学大师潜庵(名汤斌,顺治进士)和稼书(陆陇其,康熙进士)治学门径,并对浙东学派宗师戢山(刘宗周)之学很有研究,遂奠定了莫氏家的基础,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馆散后,跟随浙东学派名家章学诚实斋盐源县之职,还乡葬父奉回乡后,深感贵州文化落后,教育不振,学子读书,唯知读经做官,不明治学之道。于是绝意仕途,决心从事地方教育,以实现他少壮时立志效法尹珍的愿望。先在八寨厅(丹寨县
由来
莫与俦墓表》)。因贵州地处西南边陲,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学术界尚不知有汉学(亦叫朴学)。虽早在东汉章、桓年间(76--149),尹珍(治在今独山人)(字道珍),青年时北上求学,先后拜汝南(今河南郾城)许慎(字叔重)、应奉(字世叔)为师,学五经、图纬。后回郡设馆教学,开创西南之学风。但晋后,由于历年政局多变,战事频仍,学术文献资料荡然无存,千多年来的学绩已不可考。明代以后,贵州建学,也只知读经、应试、做官,学术上的成就却少见。明弘治十七年至万历三年(1504--1575),黔中、黔南地区虽有被贬谪来黔地的学者王阳明、张鹤楼、邹元标等传授王门理学和古文经学,因时间短,仅囿于局部范围的影响。清康、雍年间(1715--1736)翰林院检讨独山州万民钦回乡传授浙江学派万氏(万斯大万斯同)之学,虽曾盛极一时,培育出不少人才,但万民钦殁后,仍未形成学风。直到嘉庆初年(1806),独山翰林莫与俦莫与俦在贵州南北各地,前后执教达46年,在教学实践中,融合了历代大师学术之精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书、育人、精研苍雅,诂训,钻经治史,学以致用的莫氏家学,留下不少有价值的学术和文学著作。与俦殁后,其子友芝、庭芝、祥芝和后辈子、侄及门人等前后相继,传莫氏家学,经历了道、咸、同、光近百多年的政局多变时期。其间尤以莫友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3 08:38
目录
概述
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