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俄语:Пёт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умянцев-Задунайский,英语:Pyotr Alexandrovich Rumyantsev-Zadunaisky;1725年1月15日—1796年12月19日),
俄罗斯帝国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人物生平
贵族出身
鲁缅采夫于1725年1月15日(
俄历1月4日)生于莫斯科一个中等贵族家庭。父亲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鲁缅采夫曾从事军事行政和外交工作,是俄罗斯沙皇
彼得一世的亲信。母亲玛丽亚·安德烈耶夫娜受过良好教育。
早期经历
1731年,6岁的鲁缅采夫凭借父亲的关系,被登记为近卫军列兵,进入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团。1740年晋升为军官。
1741年至1743年,鲁缅采夫参加
俄瑞战争,服役于其父在芬兰指挥的作战部队下。1743年,担任沃罗涅日步兵团团长,晋升为上校。
1748年,在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参加俄军的莱茵河远征。
1755年,30岁的鲁缅采夫晋升为少将。
七年战争
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俄方决定加入反对
普鲁士王国的阵营,于1757年6月命斯捷潘·费多罗维奇·
阿普拉克辛元帅率领约5.5万的俄军开始向
东普鲁士挺进。阿普拉克辛在渡过普雷格尔河,抵达大耶格尔斯多夫(今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州切尔尼亚霍夫斯克西南的居民点)东北的多林地时,遭遇了普鲁士
汉斯·冯·列瓦尔德所部2.4万人。阿普拉克辛普企图率军穿越密林,直取普军阵地,列瓦尔德则利用俄军行动迟缓的弱点突然发起冲击,使俄军几乎崩溃。当时指挥一个旅作为预备队的鲁缅采夫,带领2个团迅速穿过森林,在林缘展开并向普军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成功扭转战局,击溃普军。此役普军损失5000人和29门火炮。鲁缅采夫一战成名。此战获胜后,阿普拉克辛因宫廷的变动,命令俄军撤回梅梅尔,致使前功尽弃。
1758年1月,在新任司令
维利姆·维利莫维奇·费尔莫尔的统帅下,鲁缅采夫指挥一个进攻纵队,在1月13日协助攻克了提尔西特,占领东普鲁士。之后前往
斯托尔布齐进行骑兵的重新编组,并率7000骑兵重返战场,参与8月的包围丘斯特林。鲁缅采夫反对费尔莫尔分散兵力的计划,但俄军仍因进攻失利而放弃占领地,实施撤退。鲁缅采夫也被费尔莫尔调为后勤官。
在后勤官任内,鲁缅采夫组建了后勤特种兵团,负责维斯瓦河下游的防御,要求增加骑兵用于侦查,并坚持自己归属后勤经济机关部队司令领导。
1759年6月,新任司令
彼得·谢苗诺维奇·萨尔特科夫将鲁缅采夫调回作战部队。在8月12日的库讷斯多夫战役中,鲁缅采夫指挥核心部队(第2师)守卫俄军中央支撑点什皮茨高地,屡次击退普军进攻,为俄奥联军最终大败普军做出了贡献。
1761年,萨尔特科夫因与俄国宫廷军事会议意见相左,称病退休。继任司令的布图林命鲁缅采夫率部分俄军进攻普鲁士沿海重要的补给基地科尔堡。因这些部队多为新兵,且缺乏攻城炮,使他不得不花费3个月时间进行准备。8月,鲁缅采夫从陆上包围科尔堡,俄国和瑞典舰队则封锁沿海,一度派2000人登陆作战。在此期间,科尔堡守军3000人主动出击,在9月12日遭俄军歼灭;普鲁士的1.2万援军则在10月12日被俄方援军重创,但仍成功冲入科尔堡,使守军数量增加一倍。秋末,俄国统帅部授权鲁缅采夫解除科尔堡的围攻。但鲁缅采夫坚持留下,继续进行攻城准备。不久后,科尔堡守将符腾堡亲王率领一部分守军突围,余部3000人被迫于12月16日投降。
1762年1月5日,亲普的沙皇
彼得三世即位,与普鲁士停战议和,退出战争。6月,
叶卡捷琳娜二世夺取政权。此后,鲁缅采夫的仕途一度沉寂。自1764年起,他在从事军事活动的同时,还担任“小俄罗斯院”(乌克兰)院长和“小俄罗斯”总督(直至1796年)。
扬威多瑙河
1768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战争初期,鲁缅采夫被调为第二集团集团军司令。1769年,他率领远征军攻占
亚速。8月,鲁缅采夫接替戈利岑任第一集团军司令(约8万人)。
鲁缅采夫受命后,指挥第一集团军主力在霍亭以北地区进入冬营,准备来年发动攻势。为此整顿了部队,储备了粮弹。同时,鲁缅采夫还以部分兵力入侵多瑙河的
摩尔多瓦公国和
瓦拉几亚公国,以此作为发动进攻的战略基地。但1770年俄国军事会议制订的作战计划要求第一集团军从多瑙河方向掩护第二集团军行动,占领宾杰拉。这个计划使鲁缅采夫指挥的主力置于无用,他对此大为不满,于是利用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第一集团军的行动这个空子,决定主动寻求奥斯曼军主力决战。
1770年,鲁缅采夫晋升为陆军元帅。同年春,奥军计划集中15万人向雅西方向进军,同时以8万克里米亚骑兵在基什尼奥夫方向配合行动,将俄军逐出摩尔多瓦。鲁缅采夫闻讯后,率军沿
普鲁特河左岸南下,迎击奥军主力。6月28日,鲁缅采夫在里阿巴亚一莫吉拉与奥军一部交战,取得小胜,随后继续进攻。因第二集团军进展缓慢,使第一集团军有受到奥军主力与克里米亚骑兵夹击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鲁缅采夫决定先发制人,先于7月18日在普鲁特河的支流拉尔加河口以3.7万俄军采用正面牵制,翼侧突击之战术,进攻约8万克里米亚军(奥军约1.5万人)。最终以伤亡不到100人的代价,歼敌1000人。
战后,奥军主力向多瑙河左岸支流卡古尔河方向撤退,兵力恢复至15万人(步兵5万,骑兵10万,炮150门);8万克里米亚军则重新集结于亚尔普格湖地区。而俄军兵力处于劣势,且粮食已消耗殆尽。在此情况下,鲁缅采夫把希望寄托在进攻上。他抽调约1.1万人牵制克里米亚军,保护交通线;接着把能用于进攻的部队只有2.7万人(一称3.8万人)投入到主攻方向。鲁缅采夫抓住奥军营地部署过于密集,各部之间被山脊和谷底分割的弱点,仍采用正面牵制,翼侧突击之战术,于7月31日夜率领俄军分五路出动,8月1日晨5时开始翻越图拉真壁垒,对奥军发起突袭。结果俄军以少胜多,奥军损失约2万人,138门火炮和大批辎重;俄军据称仅损失1500人。随后,俄军第一集团军进军多瑙河。在3个月内,先后占领
伊兹梅尔、
基利亚和
布勒伊拉等重镇。
1771年,鲁缅采夫在巩固其阵地后,继续攻占奥斯曼帝国的要塞,但没有继续跨过多瑙河向南推进。至1773年2月,鲁缅采夫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命令下,率领仅有的3.5万人强渡多瑙河,以向奥斯曼帝国施压。他向舒拉姆等地发起了一次短暂的远征,却因无法攻克多瑙河右岸坚固的鲁什楚克、
锡利斯特拉要塞而被迫撤回。
1774年,为逼迫奥斯曼帝国议和,鲁缅采夫率5.5万人再度越多瑙河,仍向舒拉姆方向进攻。由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率领的8000部队于6月9日在科兹鲁扎附近击溃4万奥军,俄军先锋亦开始越过
巴尔干山脉。此役后,无力再战的奥斯曼帝国要求停火,鲁缅采夫全权负责和谈事宜,并以持续的攻势逼迫奥斯曼方面于7月21日在库楚克一凯纳尔吉(一译开纳吉)同俄国签订《
库楚克-开纳吉条约》。鲁缅采夫因此在1775年获叶卡捷琳娜二世授予的“扎杜奈斯基”(Zadunaisky,即“外多瑙河胜利者”)称号。
晚年及逝世
第五次俄土战争后,鲁缅采夫仍任“小俄罗斯”总督,兼全俄重骑兵司令。
1776年,鲁缅采夫陪同皇位继承人、后来的
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出访普鲁士,受到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二世的礼遇,并受邀出席普鲁士皇家科学院(
柏林科学院)会议,有幸坐在腓特烈二世的身边。1779年2月,鲁缅采夫被任命为库尔斯克总督,仍兼任“小俄罗斯”总督。鲁缅采夫是当时俄罗斯帝国最大的地主之一,他在“小俄罗斯”努力取消乌克兰自治的地位,并在1783年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乌克兰的
农奴制。
1787年,
第六次俄土战争爆发,鲁缅采夫在战争初期指挥乌克兰集团军(3.5万~4万人)协同奥地利军防守乌克兰。1788年7月,在叶卡捷琳娜集团军司令
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率军围困奥恰科夫的同时,鲁缅采夫指挥乌克兰集团军渡过
德涅斯特河,侵入摩尔多瓦境内,围困霍亭,进逼雅西,并向普鲁特河下游进军,企图寻找奥斯曼军主力决战。此次军事行动虽成功分散了奥斯曼军力,但因俄奥配合不足,使战果不大。后来,鲁缅采夫因与波将金产生矛盾而逐渐脱离军队指挥,于1789年被调回
圣彼得堡,随后辞职回到在乌克兰的庄园隐居。
在1794年第三次
瓜分波兰的战争中,鲁缅采夫接替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列普宁为侵波俄军总司令,但因年老未到前线,而与苏沃洛夫共同制订扑灭
大波兰起义的作战计划。他在战役准备和物质支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796年12月19日(俄历12月8日),鲁缅采夫在波尔塔瓦的塔尚镇孤独离世,享年71岁。死后葬于
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中。沙皇
保罗一世宣布在圣彼得堡哀悼三日,以示纪念。
主要影响
参与战役
鲁缅采夫于1757年在大埃格斯多夫和1759年在库讷斯多夫两地的作战中战功显赫。1761年他指挥一个军围攻科尔贝格要塞。1768年至1774年的第五次俄土战争期间,鲁缅采夫在坑凹墓地、拉尔加河和卡古尔河以少胜多,击败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占领多瑙河下游左岸地区。1774年6月,他率军强渡多瑙河,连战获胜,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库楚克-开纳吉和约》,从而巩固了俄国在黑海的出海口。
军事思想
鲁缅采夫被认为是18世纪俄罗斯帝国军事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推动俄军战术发展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对传统的
线式战术的突破;他对
轻步兵即猎兵的运用以及围绕它形成的新战术,对俄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军事思想具体有如下三点:
(一)实施多种灵活的组织指挥,创建新兵种
鲁缅采夫作为统帅和俄国正规军组织者之一,在各种战局和不同战区中,善于实施多种灵活的组织指挥,包括以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法对付敌人的线式战斗队形,巧妙结合正面突击和侧翼突击,创立并运用
预备队,熟练运用骑兵和炮兵,重视诸兵种的精确协同等。其指挥艺术最显著的特点是:灵活用兵,反对墨守成军规。他的这种思想在七年战争和俄土战争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对俄国军事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倡导的进攻性战略战术原则,对指导俄军军事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俄军中试图打破线式战术、采用
纵队和
散兵线的最早的军事家。
此外,鲁缅采夫创建了陆军的新兵种:猎兵大队(亦称猎兵军,或轻步兵大队、轻步兵军)。七年战争时,他从自愿应招的猎人中组成了两个轻步兵营,部署其呈单兵散开队形投人作战,收效显著。这种作战样式和经验由此受到重视。拉尔加河战役后,把猎兵部署在方阵之前作战逐渐成为一种定制。猎兵队、猎兵营、猎兵军相继出现,使战术更趋于灵活。
鲁缅采夫最初把猎兵作为方阵战术的重要补充和进攻战术的延伸加以使用的。随着猎兵建制的确立,散开队形作战逐渐成型。他对猎兵的运用以及围绕它形成的新战术,对俄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调军事和政治有直接的联系
鲁缅采夫认为,政治“给军事提供了规则”。这一论述准确、深刻,被认为“远远早于德国军事家
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
(三)重视歼灭战和军队的教育训练
鲁缅采夫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改革是在军事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生实践中加以运用的。与重视防御性“警戒线战略”的支持者不同,他继承和发展了彼得一世的“进攻战略”,认为解决战略问题的唯一办法不是无谓的机动行动,不是围攻要塞,而是野外交战。在野战中,他主张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总的形势,积极施行进攻战略。
在当时西欧军队普遍追求占领敌方领土的情况下,鲁缅采夫更强调以歼灭敌人
有生力量、粉碎敌人军队为主要任务。在他看来,只有战略目标的坚定性和符合自身力量的行动才能取得胜利。同时,他还认为,粉碎敌人的军队必须集中兵力,并认为“分散兵力是极其有害的”。
鲁缅采夫继承和发扬了彼得一世的军事思想,主张建立正规军,培养和选拔本国指挥官,反对从国外聘请指挥官。他还经常注意军队教育和训练问题。他认为,通过教育训练培养士兵的自觉性和军人的责任感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主张加强训练,完善组织,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
鲁缅采夫的军事思想对后世的苏沃洛夫、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等俄国将领均有重大影响,苏沃洛夫自称是鲁缅采夫的学生,库图佐夫说自己在鲁缅采夫领导下“开始懂得战争”。
历史评价
俄罗斯历史学家叶·维·阿尼西莫夫《
俄罗斯历史故事集》:鲁缅采夫是一位刚毅、勇敢的元帅,善于依靠灵活机动的战术、部队常规队形的变化,战胜拥有优势兵力的敌人。他在战斗中有效地利用轻骑兵和炮兵的集中火力对付土耳其人。结果在南方战争上百次的俄方失利之后,俄国军队依靠周密准备和新式战术,在俄国士兵很不习惯的环境中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2000年12月14日,俄罗斯总统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在《关于国家标志问题的声明》中说道:在苏联时期我国拥有的一切就不值得我们回忆了吗?……把鲁缅采夫、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时期以来俄国军队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置于何地?
中国学者吴春秋《
俄国军事史略》将鲁缅采夫、苏沃洛夫和费多尔·费多罗维奇·
乌沙科夫称为“十八世纪后半期(俄国军事革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学者代维·R·斯通《俄罗斯军事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最著名的统帅——彼得·鲁缅采夫是一位有创意、适应能力强的指挥官。
中国军事史作者李庆山主编《中外军事博览·外国军事将领卷》:鲁缅采夫对俄国军队建设和军事学术的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是俄罗斯学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中国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编《
世界军事革命史》称: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最初20年期间,以鲁缅采夫、苏沃洛夫和乌沙科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军事家的涌现,以及由他们提出并实践的军事变革,推动俄国军事艺术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轶事典故
出身
有传言鲁缅采夫是彼得一世的私生子。据说他的母亲玛丽娅·安德烈耶芙娜·马特维耶娃是彼得一世的情人,而沙皇匆匆将她嫁与自已的亲信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鲁缅采夫(即鲁缅采夫的父亲)。有人认为鲁缅采夫与彼得一世相貌相像,脾气也和他一样可怕。
品行
鲁缅采夫在青年时代,以其淫荡、放肆的行为令社会公众感到不快。他一度被开除出步兵武备学校,因有失体统而被从奉派前往学习的柏林召回。尽管有如此“劣迹”,但沙皇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仍对这个青年的怪癖行为颇为宽容。此后,鲁缅采夫出乎所有的人意料,成为了俄国杰出的将领,堪称名副其实的统帅。
主要作品
鲁缅采夫的军事著作有《勤务守则》《指南》《军规》和《意见书》等。其中《军规(兵役部队)》是1770年他为所指挥的集团军起草的条令,后来在俄军全军通用;《想法》(一作《思想》)是他1777年写给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意见书,对俄国军队的组织有很大影响,促进了军队组织的改善。
1947年,苏联出版有鲁缅采夫的作品《文件和材料集》。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鲁缅采夫纪念碑,又名鲁缅采夫胜利纪念碑,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
瓦西里岛。179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有意为鲁缅采夫统帅的俄土战争的胜利兴建一个纪念碑。至1798年,
保罗一世下令开始修建,当时的修建费用是82441卢布。纪念碑最初是安置在战神广场附近的河堤,但在1818年被搬迁至瓦西里岛。
而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
皇村亦有177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为纪念鲁缅采夫在卡古尔河取胜而建的卡古尔方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