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行
明朝中期官员
徐中行(1517年9月5日—1578年11月11日),字子舆,初号龙湾,后更号天目山人,浙江湖州府长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祖籍南直隶凤阳府凤阳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明朝中期官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正德十二年八月二十日(1517年9月5日),徐中行出生于浙江湖州府长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徐中行天生聪颖机警,十几岁就能做科举考试的功课,还旁及古文辞的创作。十六岁时在县里考试,知县黄光升对他大为惊奇,认为徐中行是国家栋梁之才。不久,他进入县学成为诸生。
嘉靖十九年(1540年),徐中行参加浙江乡试,考中举人。进而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更加致力于古文辞的创作。徐中行皮肤白皙,容貌俊美,眉目如画,能喝酒,擅长说笑话,他所交往的都是贤能豪杰和德高望重的人,因此名声在外。
登科入仕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徐中行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广东司主事的官职。他因文采出众而声名远扬,而当时刑部尚书是顾应祥,是他的舅辈,对他特别赏识和看重。顾应祥私下对他说:“你所从事的文学创作已经足以使你扬名立万,但如果你想要超越古人,那么最好去其他部门任职,而不是继续留在刑部。”同时,李攀龙也评价说:“王世贞虽然年轻,但在这方面也自认为稍逊一筹。”徐中行因此与这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的同榜进士中,还有梁有誉宗臣吴国伦等人,他们经常相互切磋琢磨,徐中行于是将自己过去的诗作全部烧毁,决心只学习并创作高于开元年间以上水平的诗歌,以及高于东汉、西汉时期以上水平的文章,其他的一概不再涉及。
忤逆严嵩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同僚杨继盛因上书弹劾严嵩而被判处死刑,当时仍被囚禁。徐中行时常携带食物去探望他,并在探视时与他交谈,言谈间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泪流满面。杨继盛劝他不要来,说:“你一来,可能会引来麻烦,严嵩会把你当作我的仇敌。”但徐中行不听。而当时的吏部尚书李默很了解徐中行的文才,打算推荐他入内阁负责起草诏令,但最终没有成功。给事中和御史的职位空缺时,又打算从刑部郎中中提拔,徐中行的名字排在第三位,但也没有成功。徐中行考虑到父母年迈,便上疏请求调到南京任职以便奉养双亲,朝廷同意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九月,正好赶上朝廷决定在江北办事,徐中行趁机请假回家省亲,不久便调任为刑部员外郎。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一月,徐中行返回朝廷,又调任贵州司郎中。这时,杨继盛已经被杀,灵柩运回家乡,徐中行拿出自己的钱财资助他家人办丧事。严嵩便伺机报复那些资助杨继盛的人,而李默又受到蜚语的陷害,被下狱审理,徐中行也受到牵连,被判处轻罪,但明世宗没有同意。徐中行常常想:“李默了解我,我却不能依法报答他,反而因此受到牵连,我该如何自处呢?”然而,严嵩却更加厌恶徐中行了。不久,徐中行被派去审理江南的案子,他根据案情轻重分别处理,救活了几百人。
出知汀州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月,徐中行出任汀州知府。徐中行刚到汀州,广东贼寇萧五就率领上万人突然来犯,城外男女老少争相逃入城中,城门被关闭,有人因此被踩踏致死。徐中行急忙下令不要关门,自己坐在城门前,用绳子将逃难的人分别引导到左右两侧进入城门,只让他们远远设立岗哨观察敌情。各县知县都接受了他的指示,整顿兵马登上城墙防守,贼寇无法攻破城池。行围指挥董珖在堡垒中俘虏了数百名男女,徐中行率领一支军队将他们解救出来,并将俘虏全部夺回。徐中行预测贼寇将要逃跑,逃跑的路线一定会经过高吴道,于是他让武平知县徐甫宰在那里埋伏兵力并截击了贼寇,擒获了他们的首领。后来论功行赏时,徐中行却不愿独享功劳。徐中行又预测山海地区的寇贼不会停止侵扰,而三图地处要冲,应该筑城防守,并派一名通判负责管理,得到朝廷批准。从此寇贼逐渐散去,汀州一切安定。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徐中行作为汀州知府去朝见明世宗时,流着泪对巡按御史说:“我曾经想修筑右城的城墙来抵御不可预测的洪水。”他还计划开凿一条河流来引导两汀之水交汇并减缓水流冲击以完善城池的地势。但这些计划都因为力量不足而未能实现,他只能以不称职为由向汀州人民道歉并表达遗憾之情。他希望后来者能够明白他的心意并继续完成这些未竟的事业。后来杨世芳守城时修筑了右城的城墙,金立爱开凿了河流都按照徐中行的指示进行。因此汀州人民都非常怀念他并为他立碑纪念,而曹亨汪道昆则记录了他的事迹。徐中行刚刚入朝汇报完工作,就遭遇了父亲许柬去世的打击,他因哀伤过度而消瘦憔悴。
起补汝宁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中行被起用补任汝宁知府,治理方法与在汀州时相同。 当时伊王仗着明世宗的宠爱,大肆修建城墙及进行其他不法之事,徐中行奉命前往会勘,人们都担心他会遇到麻烦,因为这件事很难处理。但徐中行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利害关系,伊王就惊恐地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即拆除了城墙并停止了其他不法行为。大恶霸中通判何某被依法处治,但何某拒绝认罪并被逮捕后自缢身亡。然而恶霸们依然横行霸道,徐中行便将其捉拿归案并依法处理,汝宁人民对此拍手称快。徐中行在治理两个府时,都能公平地征收赋税,并阻止其他额外的横征暴敛。他的治理以儒家经典为根本,并稍微结合礼节来教化百姓。
在汀州时,徐中行祭祀了已故的指挥王月和孝子丘文岐的子孙。在汝宁时,徐中行修建了天中台,并另立了何仲默的祠堂。闲暇时,他会去学堂教授学生诗文礼仪,并表彰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当朝廷进行大规模考察官吏时,徐中行因为升迁后错过了考察时间而不需要再接受考察,但严嵩仍然掌握着政治考察的大权。等到徐中行应该被降职时,士民们拦住他的车马为他敬酒送行,一边哭一边诉说着不舍之情,连续几天都无法启程。起初徐中行预测东郭的河堤容易崩塌,便修筑堤坝来阻挡洪水,但工程还未完成就接到了调任的命令。他说:“我不敢因为离职而不完成这项工作。”于是堤坝建成后才离开。
徐中行回到家中后,每天早晚都侍奉母亲许安人,非常孝顺和睦。他有两个哥哥但大哥徐中孚早逝,他便将大哥的儿子徐咏当作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和教育。二哥徐中和家境贫寒,他便将自己的田宅推让给二哥。家中内外亲戚都依靠他生活的人,常常有几十人之多。徐中行生性喜欢结交宾客,家中常常宾客满座。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家中酒器不够丰盛,但每次都能迅速准备好丰盛的酒宴,而不问其来源。他的仆人童干也喜欢宾客的到来,并尽力款待他们,希望以此得到主人的宽慰。即使是一些稍微有些才学或技艺的人,只要向徐中行请教,他都会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如果有人请他写推荐信或书信,他会不辞辛劳地为他们撰写,即使有时要写几十封信,他也从不厌倦。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徐中行的生活更加困窘。
起复母丧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徐中行前往吏部选官,仅仅六天后就被任命为长芦的转运判官。在担任判官三个月后,他又升任为瑞州府的同知。不久许安人去世了,他悲痛欲绝。他想到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便请求李攀龙为母亲撰写墓志铭并请王世贞为母亲撰写传记。当时少师徐阶和吏部尚书胡松都很器重徐中行,打算提拔他为山东按察佥事,并想让他担任学官之职,但因为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而未能实现。
巡抚湖广
隆庆二年(1568年),服丧期满之后,徐中行补任湖广巡抚,驻守武昌。武昌是湖广的首要之地,但长期以来积压的案件和事务繁多,堆积如山,徐中行精心处理,很快就将积压的事务清理完毕。有个名叫柯彩凤的陈氏后人,凭借湖泊为屏障,聚集盗贼,形成了一股势力。徐中行派人突袭并剿灭了这股盗贼,收缴了他们囤积的粮食和钱财,用来赈济饥饿的百姓,救活的人数几乎上万。长江南北两岸的人们因为渡江而困苦不堪,徐中行于是设立了统一的渡船费用标准,并责令渡船夫不要胡乱索要钱财。如果有乘客溺水身亡,官府将负责提供棺材并安葬,如果溺亡而不报告,则会追究当地人的责任。黄鹤楼被毁后,徐中行计划用废弃的宫殿材料来重建,但缺少梁柱。不久,江水上涨,几根巨大的木材随水漂流而下,正好用来作为黄鹤楼的梁柱,非常合适,湖广的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
历职滇闽
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徐中行升为云南布政司左参议。徐中行无论寒暑都坚持巡视各地,外出时则采用军事训练方法训练士兵,回府后则放松衣带,邀请儒生们前来讲解学问,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在因庆贺明穆宗万寿节而出行时,他将自己携带的数千卷书籍全部留在公库中。
隆庆六年(1572年)十一月,徐中行升为福建按察副使,整理福宁道。
万历二年(1574年)二月,徐中行升为福建右参政。当时有七十家狡猾且侵吞粮仓粮食的人,徐中行通过明察暗访得知了此事,根据他们罪行的轻重给予了相应的惩罚。从此以后,军队的粮食供应充足,不再因为粮食的出入管理而困扰。
万历三年(1575年)十月,徐中行升为福建按察使。徐中行三次治理福建,政务越来越熟练,每年审判案件都公正公平。而城西有一百顷的积水,一座山横亘其中,他便捐献自己的俸禄,在山水胜景之处创建亭台楼阁,沿着堤岸种植桃树和李树。他乘着小船缓缓前行,与同事们举杯共饮,吟诗作文,福建人指着他说:“这位使君的才华,哪里比荆州的山简差呢!”他监考省试,所选出的都是许多有名望的士人,他录取的文章也有传世之作。
终于江西
万历五年(1577年)正月,徐中行升为江西右布政使。右布政使在处理政务时常常显得轻松简约,有时甚至可以高卧不起,而唯独吴中行以精明勤奋著称。
万历六年(1578年)八月,徐中行升为江西左布政使。管辖的郡县多达十余个,管辖的郡县多达十多个,同时掌管着三位亲王、国子监侯爵及以下官员的俸禄和供应,数量以千万计。此外,还有其他各种申请和质询,需要他公正地审核裁决,事情纷繁复杂,瞬息万变。面对络绎不绝前来拜访的朝廷使节和宾客,宴席和馆舍中的招待从未间断,但他总是以谈笑自若的态度应对,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认为他如同神明一般。然而,实际上他内心已经疲惫不堪。十月十三日(11月11日),宗室中有人发生争执,双方互相揭发对方的隐私,他苦思冥想也无法找到保全双方的方法,突然感到眩晕无法说话,被抬回家中,躺在正房里,于半夜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主要影响
政治
徐中行一生历职地方,其在各地的为政功绩如下:
文学
徐中行作为“后七子”之一,复古思想是其核心文学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及影响不仅来自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的交游,家庭因素、交友倾向、师学作用等都对其文学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促成他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文学观。
徐中行主张“诗章尔雅”,保持雅正传统;同时提出“悯时政得失”,发挥诗文劝诫教化的作用。在文质问题之上,认为应当文质兼美,推崇魏晋、盛唐诗歌美学。“穷而后工”也是徐中行认同的理念,十分明确境遇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以“复古”为核心、兼具个人理念的系统文学观影响之下,徐中行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感时咏怀之作,也有宦途寄游、酬唱赠答之诗,虽然也有流于形式、缺乏情感的应酬之作,但是总体而言徐中行还是能够以诗表情达意,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多样的情感也形成了多样的风格,无论是宏大雄壮,豪情满溢,亦或是悲慨幽寂,郁结难抒,以及那些清新秀爽之作,都展现诗人不一样的情感世界。
相较于诗歌,徐中行的散文受到的关注更少,可是诗文相通,在散文创作中徐中行的许多思想都与诗歌理念和创作互通,甚至能够填补其中的一些空缺。所以分析他的序文、书信、记文等创作,使他的思想世界更加丰满,理念也更加全面。而他在文章创作时表现出的摹拟秦汉、追求雅趣的特点,既有“后七子”团体追求的体现,也有他自身处于矛盾斗争中的特点。仕隐矛盾是许多古代文人无法摆脱的境地,而徐中行也不能免俗,这也在他的诗文创作中有所体现。复古的文学主张使徐中行在诗文创作中少有创新,甚至有些诗篇因袭较过,乏味可陈,这是作为复古派难以克服的痹病。‘但徐中行本人温和的性格、兼容的思想使他的诗文创作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除了较受认同的雄壮豪放诗歌以外,他在恪守理法的同时从未忽视情的作用,诗文创作始终流露真情,无论是因牢骚不平产生忧愤之情,还是因悲欢离合产生幽寂之情,正如《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情感的抒发。因此,徐中行诗文的剖析不仅是对他个人际遇、情感的研究,也是对当时与他志同道合之人的研究。
历史评价
顾应祥:郎所业足自名,必欲舍而趋古者,则毋若他曹郎。(《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天目徐公墓碑》引)
黄光升:是儿国器也。(《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天目徐公墓碑》引)
李攀龙:不佞世贞,虽少亦其次也。(《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天目徐公墓碑》引)
潘季驯:右布政使徐中行,不失赤子之心,绰有长民之度。扬历久而风猷茂著,性行纯而措处咸宜。(《潘司空奏议》)
王世贞:公孝友敦睦,宽然长者,其舌有臧而无否。轻财好施,不为帑藏。汎爱亲仁,久而弥笃。所庄事李攀龙,盖不敢以友进者终身矣。(《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天目徐公墓碑》)
查继佐:此风雅之归也。王、李始之中原,称七子。其诸附以见者,犹或鄙簿书为尘裹,颇尚晋麈。若子与弇州,故克办艰难,而弇州犹娴纪载。时天子尚清净,中原无事,所为韵语,大率雍容浩慱,而无恻悯郁离之情。(《罪惟录》)
张廷玉等:中行性好客,无贤愚贵贱,应之不倦,故其死也,人多哀之。(《明史》)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徐中行著有《天目山堂集》二十卷、《青萝馆诗》六卷。
后世纪念
徐中行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雉城街道钮店湾村,占地面积1.8亩,属县级文保单位。墓前有石人、石马、墓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损。
史料索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22:5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