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
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中国人,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
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
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
檐口见长。
简介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
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
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
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
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
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
享堂、
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
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时常可见。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结构
门楼
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徽州区岩寺镇进士第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上双狮戏球雕饰,形象生动,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
抱鼓石,高雅华贵。
歙县渔梁镇一民宅门楼,两横枋间一幅砖雕“
百子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顽童形态各异,神韵毕现,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穿堂式
徽派建筑
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
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
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大厅式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设
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
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
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
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
正吻、蹲脊兽、
垂脊吻、角戗、
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指
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鳌鱼(
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
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
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亦有指“大
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
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
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飞来椅
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参见[
美人靠]。
高墙深宅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
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
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
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 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 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
三十六天井,七十二
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国内是罕见的。
格窗
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
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
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
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
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
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
月季花;“五谷丰登“用
谷穗,蜜蜂,灯笼组合;“
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
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
特点介绍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
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
整体性。群房一体,独具一格的
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
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
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高宅、深井、大厅,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
门罩﹑石雕
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建筑特色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
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
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
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
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
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
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这重檐习俗的形成,有着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据传,
五代十国时,
歙州是南唐后主
李煜所管辖的地方。
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亲征到了歙州,正当
宋太祖抵达今
休宁县海阳城外的时候,天色突变,大雨将至,太祖便至一间瓦房处避雨,为免扰民,太祖下令不得进入室内,可是
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远不及中原地带的屋檐那么长,加上这天风大雨急,众人都被淋了个落汤鸡。雨过天晴,居民开门发现太祖此般模样,以为死罪难逃,跪地不起,太祖却未责怪,问道:歙州屋檐为什么造的这么窄呢?村民答曰“这是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虽说祖上的旧制不能改,但你们可以在下面再修一个屋檐,以利过往行人避雨。”村民一听,
连称有理,于是立即照办,自此以后,徽州渐渐所有的民居都
修上了上下两层屋檐。
满顶床:
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床前挂帐幔,犹如消息台。床柱多用
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凤朝阳”,上
牙板雕为“
双龙戏珠”。床周
栏板一般均雕有“
凤凰戏牡丹”、“松鼠与
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压
画桌: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
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
马鞍形的画脚,卷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