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女精神
1958年至1960年间以上万名惠安妇女为主力军的干部群众建设乌潭水库
惠女精神是1958年至1960年间以上万名惠安妇女为主力军的干部群众建设乌潭水库(后称惠女水库),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精神。1963年6月4日,《福建日报》社论《惠女颂》首次提出“惠女精神”这一概念。它既有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又充满时代精神的活力,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延续而又与时俱进,展示了惠安妇女的群体风采,已成为全社会拥有和传承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简介说明
惠女水库是惠安人民意志和力量的象征,是惠女精神的诞生地。1963年6月4日,《福建日报》社论《惠女颂》首次提出“惠女精神”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惠安妇女以其坚韧、勤劳、质朴、无私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人间传奇,这同时也丰富了惠女精神的内涵。向更远的历史追溯,惠女精神历经岁月磨砺,融合了积淀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与时代脉搏共振的生命激情。
2009年4月29日,中共泉州市委书记徐刚在视察惠女水库时指出,时代在进步,条件在改变,精神却永存,从惠女水库建设中反映出来的惠女精神,实质上是泉州人爱拼敢赢精神的生动写照,实质上体现了泉州人的精神品质,是泉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2009年5月8日,中共泉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弘扬惠女精神,提振创业激情,促进科学发展”活动的决定》,精辟概括了惠女精神的丰富内涵——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
建设惠女水库
时代背景
“三日没雨闹旱灾,一透大雨成水灾”,“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来;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惠安自然灾害的写照。全县50.7万亩耕地中,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仅占7%,其余是“靠天田”,只能栽种薯类等旱作物,是闻名的“地瓜县”。洪涝风沙,水土流失,穷山恶水,田瘠粮缺,加上军阀混战,兵匪猖獗,群众生活贫困。男人除少数在本县当土、木、石匠及晒盐、讨海外,3万多人背井离乡出外谋生。在乡女人不仅为繁重的家务和教养子女而操劳,且是农业生产及抵御自然灾害的主力军。长期的磨炼,造就她们勤劳、俭朴、坚韧、纯洁的优良品德。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安县政府为改变惠安贫困面貌,首先解决水资源。到1957年止,全县新建、改建菱溪水库、美峰水库、东楼水库等中小型水利工程5800多处,但这些只能小面积地抵制一般旱灾。1958年,中共惠安县委提出将惠安“变赤地为青山,变地瓜县为米粮川”的号召,跨县在当时的晋江县罗溪乡乌潭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乌潭水库,后更名为“惠女水库”。
建设水库
1957年7月,响应县委的号召,惠安人以3万多名娘子军为主力,发扬敢想敢干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从远在几十里乃至百余里的家中走了出来,背上锄头、畚箕和地瓜干,浩浩荡荡,翻山越岭,进军改造大自然。工区就在荒山野岭、丘陵山地之中。大多数人露宿,有的就在乱草荒坟中度过。入晚蚊虫纷纷叮人,后来搭起草棚,那知一番风雨、刮坏的、破漏的,难以安身。从海滨舒舒服服的家里突然转到荒凉而苦涩的山地,有的人思想也曾动摇过。更糟的是进场不久,台风暴雨、溪洪猛涨,眼前一片汪洋,住地变成孤岛,存米吃完、柴火烧光……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困难,都难不倒勇敢坚强的姐妹们,她们克服了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设备、技术条件,靠着“现在苦一些,以后就不会艰苦了;现在还要吃地瓜干,以后就可以天天吃大米了”这样朴实的感情,那些看似柔弱的妇女,发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冲天干劲,县里拨下17万元搭盖简易工房,地湿,搬溪中卵石一堆,再铺些干草当床铺。为了改变本县贫困面貌,为了子孙后代幸福,大家志气昂扬,生龙活虎的活跃在工地上,建成了一座库容达1.2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使十年九旱的“地瓜县”变成了米粮仓,谱写了“万女锁蛟龙”的壮丽诗篇。
惠女水库建于洛阳江大罗溪上,坝址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彭殊村,1958年7月动工,由当时惠安的红旗、东红、上游、飞跃4个公社联合兴建,1960年3月竣工。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集雨面积105.8平方公里,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0.65亿立方米,死库容0.12亿立方米,完成土石砼177万立方米,淹没耕地4060亩,迁移人口2679人。承担着洛江区河市镇及惠安县12个乡镇的供水、农业灌溉等任务,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水库。水库原名“乌潭水库”,1959年为纪念惠安女建设水库的贡献,水库更名为“惠女水库”。目前,水库是泉州第二大水库,也是福建省八座大型水库之一。水库工程的建设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当时由惠安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向惠安的红旗(城关)、东红(黄塘)、上游(惠南)、飞跃(惠东)4个公社提出。群众对水库建设非常支持,欢欣鼓舞,踊跃报名参加。各自然村每户至少1人,共41000多人,其中女性35000多人,达85%以上。最高年龄70多岁,母女、婆媳、姐妹争先报名的,比比皆是,如当中52岁的叶荀和女儿争着去,终于拗不过女儿,只得让她先走;待到第二批,她把最小的孩子交给幼儿园,也跟着队伍出发了。参加建设的民工披星戴月,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带着薯干、草席上工地,群众赞誉说:“乌潭水库是锄头、畚箕加薯干建起来的”。参建大坝建设的民工有大约1.5万人,其中妇女群众约1.3万人,超过86%,无论是挖土、挑土、打夯、推车、锯木、打石、驾船,还是紧张的抢险,她们都挺身而出,劳动强度不亚于男同志。
简评
世界上最柔软的是女性的躯体,世界上最坚硬的是石头的棱角。惠安女与石头,柔软与坚硬的一对,就这样难解难分。而最终,是石头变得柔软,被驯服,成为了惠安女在大地上的创造性艺术。女人也因为石头而变得坚强,她们的肩膀上,能担当得起来多么沉重的分量。惠女们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舍“小家”顾“大家”,苦干、快干加巧干,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用血肉之躯和火热激情铸就了惠女水库这座利在当代、功垂千秋的历史丰碑。惠安妇女在建水库的英勇劳动中,涌现3000多位女功臣、女标兵、女先进生产者和巧姐妹,也在这场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学得多门的生产技术,260多人在工地光荣入党,1500多人参加共青团。在征服大自然的壮举中发挥了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集体利益舍生忘死、艰苦奋斗,写下了惠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光辉灿烂的篇章,标志着惠女昂首挺胸、意气风发,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1959年,为表彰惠安妇女战天斗地建设水库的辉煌功绩,水库正式命名为“惠女水库”。1960年2月,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后,全国妇联发来贺电表示:用“惠女”命名水库是党和人民对英雄的惠安妇女劳动功绩的最高奖赏,是惠安妇女的光荣,也是全国妇女的光荣。
开垦大竹岛
基本介绍
大竹岛位于惠安净峰镇,离净峰镇杜厝村的杜厝码头5海里,面积约0.62平方公里,海拔为85.7米,两侧是湄洲湾主航道。大竹岛呈椭圆形,东峰如大象,中峰似狮,西峰又很像猴王献宝。因早时岛上杂生诸多毛竹,又比小竹岛大,故称“大竹岛”。1958年的中国,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净峰镇杜厝村女民兵周亚西等8名惠安女驾舟上岛开荒垦殖,住洞穴、开垦农田、挖掘水井、种植果树,前后长达15年。
开垦荒岛
女民兵周亚西的家在惠安莲城半岛上,这是个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渔区。当年,那里人均不到两分地。而大竹岛就在距离莲城半岛约五海里的地方,她和村里姐妹们出海时常会在海岛边捡拾海螺,有时也会登岛捡野菜。那时,莲城半岛上兴办了一个畜牧场,周亚西和另七位姑娘都是畜牧场的饲养员,1957年,她们向大队(村)支部提出去岛上开荒的建议,支部书记向上级汇报后,不久后就同意了,成立了“八女跨海开荒队”,周亚西任队长。但她们的豪情壮志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大家认为,要从那长得像小鲨鱼似的、横卧在海面上、“石头满山砂满岛”的地方去索取粮食,简直就是做梦。
1958年五月初八这天,阳光明媚。八女要驾船登岛了,其中一位姑娘是被她的爷爷骂着上船的:“我几十年就没有听见过有谁到大竹岛去的,几个小丫头,想到荒岛去送命吗?”村民们议论纷纷,断定她们三天后就会自己跑回来。八位姑娘暗暗发誓,三天后决不回来。八姐妹人人都会划船,划得最棒的是队中年龄最大的杨尚姑。涨潮时,八人驾着一艘渔船,带上锄头、簸箕、锅碗和水桶等生产生活用具出发了。一上岛,她们就被一片荒凉给包围了,到处是石头堆、野草和相思树。岛四周都是咸咸的海水,要在岛上住下,最要紧的是找到淡水。她们很快就在半山腰找到了一个冒出淡水的小水坑,但水量很小,得挖深。等八姐妹将水井挖出,泉水汩汩流出时,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呼啸的海风吹得大家几乎站不住脚,大家就着干粮泡泉水充饥,当晚就睡在半山腰的一个石洞里。就是这个山洞,后来成了姐妹们的“家”,生火做饭、吃饭睡觉,全都在这里。有时,遇上刮大风下大雨天,她们回不了家,在这个山洞里一住就是十几天。这个山洞不过六七平方米,如今已长满野草,洞门前的道路也已长出了一人多高的小树,洞壁上垒砌的石头已开始风化脱落。无法想象,这里曾是八个妙龄惠安女的家。上岛可不是想去就去,想回就回的,去回都得等涨潮时。岛上不通电,天黑后,八姐妹就坐在岛上的石头上聊天,偶尔也说些姑娘家的悄悄话。晴天的夜空可以数星星看月亮。为了消磨时间,她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创作了一首劳动歌谣:“劳动起来心欢喜哪,大竹岛开荒最光荣;八姐妹心齐不怕苦呀,小荒岛建个新家乡……”。最长的一次住了半个月,刮台风,回不来,粮食都吃完了。那时大概是六月的一天上午,八姐妹和往常一样从各自家里出发,带上午饭和备用粮食就划船上岛了。傍晚时分,海水已涨到可以下岛上船的位置,她们正准备回家,突然刮起大风,吹得相思树摇摇欲坠,连人也站不稳。凭经验判断,她们知道今天回不了家了。因为带的粮食还够吃三五天,姐妹们也就没放在心上。第三天,风停了,她们想多干点活,把前几天耽误的活给补上,当晚也就没下岛。结果,接下来连续十几天都是恶劣天气,根本无法下岛。粮食吃完了,地里的地瓜还没长大,她们只好在岛上摘野果果腹。可野果不多,很快就吃完了,而且这东西只能保命,无法长力气。她们就到海边捡海螺,再挖些野菜,将就着吃。一天,两天,三天……这天气就是不见转好。前前后后,她们共吃了十天的海螺。后来很长时间,她们看到海螺就反胃。天终于放晴了,她们逃命似地划船离开大竹岛,回到久别的家。半个月没有消息,又是这么恶劣的天气,家人担心极了,可又上不了岛,不知吉凶,只能天天在家里祈祷。这一回,家里人说什么也不同意她们上岛了。反对声音最强烈的数杨阿砚家了。那一年杨阿砚20岁,已结婚。“死丫头,这下可安分了吧,看你还敢过海不?”爷爷瞪眼骂她。没辙,杨阿砚最后把大队支部搬出来了,“你不让我上岛种地瓜,我就去找支部反映。”无奈,爷爷最后妥协。几个月后,八姐妹用8把锄头在岛上开垦了33亩荒地,次年全部插上了地瓜苗。岛上土地肥沃,土质松松的,地瓜长势喜人,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地瓜叶,收获时最大的一个重6斤多。33亩地,平均亩产3200多斤,产量比半岛上的还要高。地瓜加上地瓜藤,整整拉回了40大船。她们前前后后在岛上一共种了15年的农作物。1973年,由于国家需要大竹岛,她们才下了岛,大竹岛从此又恢复了平静。
简评
15年的岛上生活,记录了八个惠安女的希望与梦想,勇气与热情,还有坚强与果敢。大竹岛也因此有了一个好听的别名:八女岛。目前岛上建起了交通码头,来往的人也比往年渐渐多了起来。按照惠安县的规划,大竹岛将被开发为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大竹岛是惠安女永远矗立于湄洲湾海中的一座不寂的丰碑,与不远处海天相接的妈祖女神雕像一样,日夜承接着世人钦敬的目光。岛上至今尚留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先生赞誉“八女跨海垦荒”的碑刻。毫不夸张地说,惠安女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勤劳本色是中国妇女的楷模。
修建大岞避风港
修筑海堤
大岞避风港,那是一条全部由石头堆砌而成的海堤,近一华里长,像远远伸出海上的一条胳膊,阻截风浪,守护着停泊在海港的船只。自20个世纪40年代开始,大岞人就不断尝试修建避风港,这项工程前前后后上了7次,前6次因为刚建一段就被海水冲掉了。1986年,大岞村群众集资31万元,镇财政出资10万元,时值鱼汛季节,村里男劳力都出海去了,妇女就成为建筑避风港的主力军。全村集中妇女劳动力2000多人自带工具义务劳动,为了节约成本,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开采石料,自己运输,泥沙自己挖,堤坝自己砌,退潮时抢着挖沙、抬石、筑堤,八百斤重的大方石,四个妇女肩挨肩,一步一步艰难地扛到工地,填进大海,一支由200多名青年妇女组成的运输队,用肩膀,用手扶拖拉机,把石料运往工地上,费三年之工,建成港区面积6.7万平方米,港道长700百多米的大岞避风港。从此,渔船再也不必转移到别处避风。整个工程,大岞妇女投入上千个工日,都是义务工。
渔港今日
如今,大岞避风港已是国家一级渔港,占地面积200亩。建成后的中心渔港,可供1500艘渔船避风,是过去的两倍多,即使防护墙外巨浪高达10多米,渔船仍可安然停在港内。据统计,渔港建成前年卸渔量为3.3万吨,建成后年卸渔量为4.5万吨。
简评
人们都说,那(大岞避风港)是惠安女伸出的臂膀,卫护着她们的男人。时任县长曾这样说道:“谁只要看到惠安妇女建避风港时的那劲头,哪怕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的。”惠安女,这一群嫁给大海的女人,也是海生的女人。她们头顶黄斗笠,那是土地的颜色,沙滩的颜色,又像太阳一样辉煌明亮。苍翠的树林,郁郁青草,把她们生命的色彩给了大岞女儿的头巾。朝霞的晕红,衬托她们的容颜。蔚蓝的海洋,湛蓝的天空,剪裁出她们合体的上衣,裹紧她们青春的身躯。而黑色是最深遂的,是凝视之眼,是不眠之夜,在她们的腿上飘荡,一刻不停地追随她们的步履。所有珍贵的色彩荟萃一身,那是大自然给以自己女儿的灵感。
大岞海防女民兵
基本介绍
在惠安崇武半岛沿海的虎豹关的海防哨所,有这么一群飒爽英姿的惠安女,她们手握钢枪、身披弹夹、穿着传统惠女服饰,被誉为“新一代红色娘子军”。正如毛泽东同志的诗作《为女民兵题照》里所写的那样,“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生动刻画出了女民兵们“巾帼不让须眉”的神采。
海防哨所
大岞海防民兵哨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唯一有编制的常年执行海防巡逻任务的女民兵哨所。哨所所处的虎豹关位于崇武半岛沿海最东的突出地,东距台湾本岛仅97海里,北距乌丘岛27海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福建沿海在建国初期时,经常有台湾的特务和小股武装侵犯。当时,全国各地都有民兵营。大岞村民兵们为了有个地方便于执勤,就在虎豹关上用石头垒起一个岗哨,后来,这个岗哨也就成了如今的大岞海防女子民兵哨所。
哨所是惠安县海防民兵队伍中唯一一所有建制的服役哨所,哨所内有编制10人,除哨所长张亚平外,其余人员都由惠安女组成。到1999年,大岞海防女子民兵哨所又挂牌成立了义务消防队
防务任务
驻守在虎豹关哨所的女民兵,平日里担任着海空监控,协防驻军搞好辖区内的反走私、反偷渡、反策反反渗透、反心战、反窃密等防务工作的同时,常年也参加当地的义务抢险救灾工作。
在哨楼的最高处,是一间视野开阔的观察室,通过高倍望远镜,海面上的情况一览无余。不管寒冬酷暑,女民兵都要在这里24小时轮流值班,监控着附近海域船只动向,海面上的一切可疑情况都要记录在案,并及时上报。
日常操练
1997年,作为退伍军人的张亚平服从上级军事部门的安排,成为了大岞海防女子民兵哨所所长。她曾经是部队里的“神枪手”,为了训练好哨所的女民兵,她照搬了部队的训练模式。
有一次,在某训练基地的射击比武中,随着指挥员一声有力的“开始”命令,哨所的8名女民兵迅速卧地举枪,“叭叭叭……”子弹直射靶心,最后用13.8秒的时间,顺利完成了10多个射击动作,命中全部目标,以优异成绩获得第一名。
张亚平说,平日里,年轻的姑娘们为了练好快速跃进、卧倒、装弹、举枪、瞄准、射击一气呵成的硬功夫,她们身上的迷彩服被汗水湿透了,膝盖、胳膊、手掌磨破了,在灼热的阳光下,伤口火辣辣地痛。
功夫不负有心人,女民兵们以常备不懈的精神,苦练军事技能。自2004年至2010年,哨所已连续七年在市级举行的各类民兵比武中,包揽了实弹射击第一名的好成绩。
所获荣誉
由于女民兵们在海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被福建省政府海防办、省妇联授予“海防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等光荣称号,并被泉州国防教育委员会评为“泉州市国防教育基地”。队长张亚平2007、2008年被省人事厅、省消防总队评为“新农村消防工作先进个人”。副哨所长张丽蓉被市妇联评为“市级三八红旗手”。
军事训练中,哨所女民兵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从严要求自己,人人爱军精武争当标兵,敢与男民兵打擂台、比高低。2000年来,先后8次参加省军区、军分区比武,次次摘金夺银,连续3年在泉州军分区哨所比武中夺得综合考评第一名。副哨长张丽蓉1990年加入哨所以来,多次参加省军区、军分区射击比赛,次次走上冠军领奖台。2000年,在全县消防业务大比武中,大岞女子民兵义务消防队凭借出色的业务技能,一举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
纪念
2023年11月8日,第二届福建省海洋文化论坛惠安分会场“惠女精神的时代传承”举办。来自福建省委党校、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惠女精神的时代传承”进行研讨,进一步挖掘“惠女精神”的时代内涵,发扬“惠女精神”在时代发展中的实际意义。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4 10:56
目录
概述
简介说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