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是
唐代诗人
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对诗人眼前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社会形势动荡、人民生活艰辛以及自己难以回乡的忧思愁绪。此诗前四句主要写景,后四句转入抒情。体裁上虽属
七律,但全诗每句几乎都采用拗体写成,因此被称为“吴体七律”。
作品原文
愁
强戏为吴体⑴
江草日日唤愁生⑵,巫峡泠泠非世情⑶。
盘涡鹭浴底心性⑷?独树花发自分明⑸!
十年戎马暗万国⑹,异域宾客老孤城⑺。
渭水秦山得见否⑻?人今罢病虎纵横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吴体:即拗体。杜甫这类七律很多,但由于这首几乎全是拗体,所以特别标出。
⑵唤愁:指春草新生,引起愁绪。
⑶泠(líng)泠:细流水声,写巫峡的萧森之气。非世情:即不近人情。
⑷涡:水旋流形成的深涡。底心性:即什么意思。
⑸“独树”句:是说花自开,不解人愁。因为诗人心烦意乱,所以觉得山水花鸟,触目可憎可怪。
⑺异域:异乡,这里指
夔州。因夔州地近边荒,因此说“异域”。
⑼人今罢(pí)病:指民力疲惫衰竭。罢,同“疲”,累。虎纵横:比喻横征暴敛。
白话译文
江边长满绿茸茸的细草天天逗引我愁绪更生;巫峡泠泠的流水声却不懂世故人情。
鹭鸶在急遽的漩涡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独立的老树花儿开放得十分鲜明。
十年动荡的战乱,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
渭水秦山的长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春,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诗题下自注:“强戏为吴体。”杜甫自大历元年(766年)来到夔州,到此时已经一年有余。一年中愁事不断,如江草新生,唤起不断的愁思。“强”是勉强,“戏为”是写着玩儿。可知此诗是在无聊的时候,勉强做着玩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写作者的愁怀:江边的丛草每天在生长起来,都在唤起我的愁绪。巫峡中泠泠流水,也毫无人情,惹得不能开怀。白鹭在盘旋的水涡中洗浴,你们有些什么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独的树正在开花,也只有你自己高兴。这四句是描写一个心绪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烦恼得甚至发出诅咒。“世情”是唐宋人俗语,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这句诗里,可以讲作“不讨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语,用法同“何”字,是个疑问词,即现代汉语的“什么”。“分明”二字与杜甫在别处的用法有些不同,意义较为含糊。大约强调的是“自”字。现在释为“自己高兴”,还是揣测,恐怕似是而非。
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到抒情。诗人说,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长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还能再见不。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艰辛,自己也无法还乡。
这首诗意义很明显,没有曲折隐晦之处。前四句虽然写景,但与《
登高》《
返照》二诗的前四句不同。作者已在写景之中表现了自己的“愁”,不是客观的写景了。每一句的艺术手法都表现在下三字。“暗”字也是杜甫的独特用字法。末句“虎纵横”是指上文的“十年戎马”。《
杜诗镜铨》引
张璁说:“虎纵横,谓暴敛也。时京兆用第五琦十亩税一法,民多流亡。”
浦江清《
杜甫诗选》亦用此说作注,以为末句是“借喻苛政”。这是从诗外去找解释,大约脑子里先有一句“苛政猛于虎”,看到杜甫的“虎纵横”就附会到苛政上去。于是再从唐史中寻找当时有什么苛政。于是找到了第五琦的新税法。不知杜甫诗中屡次以豺虎比兵灾。此处的“虎纵横”显然是照应上文的“十年戎马”,杜甫应该不会忽然丢开上文而无端扯到第五琦的苛政。毛大可论读《
西厢记》的方法说:“词有词例。不稔词例,虽引经据史,都无是处。”读诗也是这样。诗也有诗例,不从诗中去求解,而向诗外去引经据史,决不能正确地解得这首诗。
此诗诗体属七言拗律。一首诗中,偶尔有一、二处平仄不合律谓之失粘。失粘之病,有时是作者平时读字音不准,弄错了平仄;有些是故意的,这就称为拗句。《愁》这首诗全是拗句,这就是吴体。这种拗法,只有在七言诗中出现,它们是律诗的形貌与古诗的声调的混血儿。
名家点评
宋代
蔡启:“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人才。子美以‘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为吴体,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为俳谐体,……虽若为戏,然不害其格力。”(《
蔡宽夫诗话》)
明代
王嗣奭:“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此诗前四句是愁,后四句是所以愁。”(《
杜臆》)
明代
钟惺:“字字性情(首句下)。”“深于观物,心目静甚(‘盘涡鹭浴’二句下)。”(《唐诗归》)
明代
谭元春:“人只畏其险耳,‘泠泠非世情”’,别自有心眼对之(‘巫峡泠泠’句下)。”(《唐诗归》)
明末清初
吴乔:“‘盘涡浴鹭底心性’,王建诗之祖也。”(《
围炉诗话》)
清代
黄生:“此因不得归秦,沉忧莫写,无端对物生憎,皆是愁人实历之境。草生花发,水流鹭浴,皆唤愁之具。下三句,特变文言之耳。愁从中来,非物之故,则亦强戏言之而已。皮、陆集中,亦有吴体诗。乃当时俚俗为此体耳,诗流不屑效之。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偶发例于此,曰‘戏’者,明其非正律也。”(《增订唐诗摘钞》)
清代
浦起龙:“客阻言愁之作。‘日日’而长者,既忌其形我憔悴;‘泠泠’而淡者,又恼其对我寂寞:愁人听触,无一而可,故于‘鹭浴’‘花发’皆怪之。”(《
读杜心解》)
清代
何焯:“言草又生而不得归也。三、四言乐子之无知。”(《
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
纪昀:“此诗殊无可采。”“此四首(按指此及《昼梦》《暮归》《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皆‘吴体’,全不入律,与前首用拗法者不同。”(《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
梁章钜:七律有全首不入律者,谓之吴体,与拗体诗不同。方虚谷《瀛奎律髓》合之“拗字类”中,非也。如杜少陵之《题省中院壁》《愁》……诸诗皆是。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宋人黄山谷以下多效为之。(《
退庵随笔》)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
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