懈怠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xiè dài,意思是松懈懒散;怠慢不敬; 松散怠慢;
梵语。
衡平法上的概念;中医名词。
⑥明
冯梦龙 《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翟人诡诈多端,只宜持重。俟其懈怠,方可击也。”
⑦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便懈怠了许多。
⑧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九》:“我其实毫不懈怠,一面发牢骚,一面编好《
华盖集续编》。”
①明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只为一时间心中懈怠,口内亵渎,又不曾实做了甚么污亵法门之事,便言摦报如此。
②《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门上家人﹞又从中说了些懈怠话,那河台心里更觉得是 安老爷 瞧他不起,又加上了三分不受用。”
梵语kausi^dya,
巴利语 kusi^ta。又作怠。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
唯识百法之一。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
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成唯识论卷六(大三一·三四中):‘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 据菩萨本行经卷上载,懈怠为众行之累,居家而懈怠者,则衣食匮乏,产业不举;出家而懈怠者,则不能出离生死。
俱舍宗视懈怠为遍通于一切污心(不善心与
有覆无记心)所起心所(即
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此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二宗俱以懈怠有其别体,为勤(即精进)所对治。[
俱舍论卷四、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六下、
释氏要览卷中]
即所谓“拖延使衡平法上的权利受到挫折”。明知他人正在侵犯自己的权利,却迟迟不主张自己的权利,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因为衡平法支持警醒的人,不支持懒惰的人。懈怠实际是
禁反言的一种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