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民族的兴衰》中,提出“一只
军队的存亡决定于他的
步兵”,这句话虽然有些偏激,但放在二战德军身上却颇有道理,高素质的步兵一直是德军的宝贵财富。
在
闪电战盛行的那个年代里,步兵不仅仅要和敌人的步兵作战,还要对抗
坦克,
飞机等等。步兵只有在配备新式武器的情况下才能满足当前的作战需要,这些武器包括:
炸药、
反坦克地雷、
手雷、
步兵炮、
高射炮、
反坦克炮等等。与此同时,团级步兵单位的指挥官开始直接指挥配属
野战炮作战,因为
现代战争的快节奏已经让那些分散配属在步兵团和炮兵团的两个兵种很难协同作战。也正是为了应对战争形式的变化,步兵旅或步兵团逐渐演变成一支由各个兵种合成作战的小单位,甚至还有一些编制更小的单位也发展成为了能够独立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小规模诸兵种合成作战单位。”这些编制逐渐衍生出一个新的军事术语:“战斗群”此类作战部队的任何一个子单位都必须由若干单位混编形成。
在一战及一战之前的战争中各个兵种都有严格的划分,如“步兵”、“
炮兵”、“
骑兵”、甚至“
机枪兵”等等这是因为当时的军事技术限制,导致战争节奏比较慢,在中世纪的攻防战中经常要几个月的时间。再往前说,以前的军事编制根本没有,全都是一群人在双方混战,直到胜利者出现,而采取兵种划分和军事编制,正是科技进步和战争形式发生变化才形成的,这样一直到一战后期。
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导致战争节奏加快,原有的严格兵种划分编制已经很难适应当时的战争形式,而一战后期的残酷的“
堑壕战”,使各个兵种划分已经不是那么准确了,但还是远远没有达到各个兵种协同作战的模式,直到德国“突击队”的出现,才有了“战斗群”的雏形。
一战时候德军的“
突击队”由精锐士兵组成,装备大量
自动武器和轻型火炮,形成一个个小型化的、能够独立作战的编制,并且产生了相当不错的战术效果。
随着二战中战斗节奏的更加快速,德军采取的就是机动学说,虽然没有苏联那样组成庞大的炮兵军的编制,但德军支援炮兵的机动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这就使得德军的步兵和炮兵很难划分开来,再加上
工兵、
装甲兵等采取一系列支援步兵作战的模式出现,“战斗群”便应运而生了。
“战斗群”虽然是小型化的
军事编制,但实际编制中却没有人数上的限制,很多都是临时为了满足当时战争需要组建的,编制有大有小,有些多达上万人,有些仅仅三、五个人,典型如“派普战斗群”、“迪特里希装甲集群”、“库尔兰战役集群”、还有战争后期的“反坦克猎杀小组”都是属于这类。
战斗群在二战的中后期被德军广泛的使用,战斗群往往成为德军的突击矛头或救火队。最典型的如
阿登战役时候的派普战斗群,派普战斗群下辖下辖SS第1装甲团1营,SS第2装甲掷弹兵团3营,SS第501重装甲营,SS第1装甲炮兵团2营,SS第1装甲工兵营3连,此外空军的第84高炮营也归他指挥,几乎集中了
党卫队第1“阿道夫·希特勒党卫队警卫旗队”装甲师的大部分精华!SS第1装甲营的4个装甲连都配备了满编的17辆
Pzkpfw-Ⅳ型中型坦克或者
豹式坦克,
德国国防军第501重装甲营满编45辆
虎王坦克。这支战斗群共有官兵约5千人,坦克117辆,
装甲车149辆,6门150毫米
火炮,18门105毫米火炮,以及38门高炮。这的确是一支非常强大的突击力量。因为集中精锐组成突击力量,故派普所部也成为阿登战役中SS第6装甲集团军中突击的最远的部队,也是
莫德尔元帅寄予厚望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