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
太阳系中的一类小天体
彗星(Comet),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扫帚星(星官名)。
简介
彗星(Comet),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1700多颗。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2014年2月21日,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彗星上有氨的存在。根据最新报道称:科学家们近日在追踪“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罗塞塔号飞行器上发现了属于该彗星的一些化学残留物。科学家使用探测器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成份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甲醛。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称,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臭鸡蛋马尿、酒精和苦杏仁气味综合。
结构
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彗星的质量非常小,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质主要由水、、甲烷、、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
彗星核的表面是由凝结成冰的水加上干冰尘埃岩石混杂而成。
一般彗星是由彗头和彗尾两大部分组成。彗头又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后来自1920年探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对彗星近距离的探测,又发现有的彗星在彗发的外面被一层由氢原子组成的巨云所包围,人们称为“彗云”或“氢云”。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彗头实际是由彗核、彗发和彗云组成的。
彗核是彗星最中心、最本质、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认为是固体,由石块、铁、尘埃及氨、甲烷、冰块组成。彗核直径很小,有几公里至十几公里,最小的只有几百米。
彗发:是彗核周围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星球状的雾状物。半径可达几十万公里,平均密度小于地球大气密度的十亿亿分之一。通过光谱和射电观测发现,彗发中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氢、羟基、硫、碳、一氧化碳氨基、氰、等,还发现有比较复杂的氰化氢(HCN)和甲基氰(CH3CN)等化合物。这些气体以平均1~3千米/秒的速度从中心向外流出。
彗云:在彗发外由氢原子组成的云,人们又称为氢云。直径可达100万~1000万公里,但是有的彗星就没有彗云。
根据彗头的形状和组成特点,可分为“无发彗头”、球茎形彗头、锚状彗头等等。
彗尾是在彗星接近太阳大约3亿公里(2个天文单位)开始出现,逐渐由小变大变长。当彗星过近日点(即彗星走到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后远离太阳时,彗尾又逐渐变小,直至没有。彗尾的方向一般总是背着太阳延伸的,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是拖在后边,当彗星离开太阳远走时,彗尾又成为前导。彗尾的体积很大,但物质却很稀薄。彗尾的长度、宽度也有很大差别,一般彗尾长在1000万至1.5亿千米之间,有的长得让人吃惊,可以横过半个天空,如1842Ⅰ彗星的彗尾长达3.2亿千米,可以从太阳伸到火星轨道。一般彗尾宽在6000~8000千米之间,最宽达2400万千米,最窄只有2000千米。
根据彗尾的形状和受太阳斥力的大小,彗尾分为二大类。一类为“离子彗尾”由离子气体组成,如一氧化碳、氢、二氧化碳、碳、氢基和其他电离的分子。这类彗尾比较直,细而长,因此又称为“气体彗尾”或Ⅰ型彗尾。另一类为“尘埃彗尾”,是由微尘组成,呈黄色,是在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下推斥微尘而形成。彗尾是弯曲的,其中较宽的又称为Ⅱ型彗尾;而弯曲很厉害、又短又宽的又称为Ⅲ型彗尾。此外还有一种叫“反常彗尾”,彗尾是朝向太阳系方向延伸的扇状或长钉状。一般一颗彗星有两条以上的不同类型彗尾。
轨道
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
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两种轨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长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头彗尾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彗发两部分,有的还有彗云。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发、彗尾等结构。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很有研究,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彗星图。在晋书《天文志》上清楚地说明彗星不会发光,系因反射太阳光而为我们所见,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在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个云雾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
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观测到的仅约有1600颗。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轨道很不相同,它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这类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只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无意中闯进了太阳系,而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年)和长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超过200年)彗星。
已经计算出600多颗彗星的轨道。彗星的轨道可能会受到行星的影响,产生变化。当彗星受行星影响而加速时,它的轨道将变扁,甚至成为抛物线或双曲线,从而使这颗彗星脱离太阳系;当彗星减速时,轨道的偏心率将变小,从而使长周期彗星变为短周期彗星,甚至从非周期彗星变成了周期彗星以致被“捕获”。
彗尾的产生
彗尾被认为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4个联合的效应将它从彗星上吹出:
这些效应的相互作用使每个彗尾看上去都不一样。当然,物质蒸发到彗发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质。有时以爆发的方式出现,比拉彗星就是那样;1846年它通过太阳时破裂成两个,1852年那次通过以后就全部消失。
起源
除了一些周期性的彗星外,不断有开放式或封闭式轨道的新彗星造访内太阳系。新彗星来自何处这个问题就要从太阳系的形成谈起了。
太阳系的起源
太阳系的前身,是气体与尘埃所组成的一大团云气,在46亿年前,这团云气或许受到超新星爆炸震波的压缩,开始缓慢旋转与陷缩成盘状,圆盘的中心是年轻的太阳。盘面的云气颗粒相互碰撞,有相当比率的物质凝结成为行星与它们的卫星,另有部份残存的云气物质凝结成彗星。
当太阳系还很年轻时,彗星可能随处可见,这些彗星常与初形成的行星相撞,对年轻行星的成长与演化,有很深远的影响。地球上大量的水,可能是与年轻地球相撞的许多彗星之遗产,而这些水,后来更孕育了地球上各式各样的生命。
太阳系形成后的四十多亿年中,靠近太阳系中心区域的彗星,或与太阳、行星和卫星相撞,或受太阳辐射的蒸发,已消失殆尽,我们所见的彗星应来自太阳系的边缘。如假设残存在太阳系外围的彗星物质,历经数十亿年未变,则研究这些彗星,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原始化学组成与状态。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1000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因为周期彗星一直在瓦解着,必然有某种产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发生的一种方式是在离太阳105天文单位的半径上储藏有几十亿颗以各种可能方向绕太阳作轨道运动的彗星群。这个概念得到观测的支持,观测到非周期彗星以随机的方向沿着非常长的椭圆形轨道接近太阳。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过路的恒星给予的轻微引力,可以扰乱遥远彗星的轨道,直至它的近日点的距离变成小于几个天文单位。当彗星随后进入太阳系时,太阳系内的各行星的万有引力的吸力能把这个非周期彗星转变成新的周期彗星(它瓦解前将存在几千年)。另一方面,这些力可将它完全从彗星云里抛出。如果这说法正确,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一千颗左右的彗星记录只不过是巨大彗星云中很少一部分样本,这种云迄今尚未直接观察到。与个别恒星相联系的这种彗星云可能遍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内。迄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探测可能与太阳结成一套的大量彗星,更不用说那些与其他恒星结成一套的彗星云了。彗星云的总质量还不清楚,不只是彗星总数很难确定,即使单个彗星的质量也很不确定。估计彗星云的质量在10-13~10-3地球质量之间。
彗星的故乡
欧特云长周期彗星可能来至欧特云(Oort cloud)而短周期彗星可能来自柯伊伯带(Kuiper Belt;凯伯带)。
欧特云理论(Oort cloud theory):在1950年,荷兰的天文学家Jan Oort提出在距离太阳30,000AU到一光年之间的球壳状地带,有数以万亿计的彗星存在,这些彗星是太阳系形成时的残留物。有些欧特彗星偶尔受到“路过”的星体的影响,或彼此间的碰撞,离开了原来的轨道。大多数的离轨彗星,从未进入用大型望远镜可侦测的距离。只有少数彗星,以各式各样的轨道进入内太阳系。不过到目前为止,欧特云理论仅是假设,尚无直接的观测证据。
柯伊伯带(Kuiper Belt):欧特云理论可以合理的解释,长周期彗星的来源和这些彗星与黄道面夹角的随意性。但短周彗星的轨道在太阳系行星的轨道面上,欧特云理论无法合理解答短周期彗星的起源。
1951年,美国天文学家Gerard Kuiper提议在距离太阳30~100AU之间有一柯伊伯带(或称为凯伯带),带上有许多绕行太阳的冰体,这些冰体的轨道面与行星相似,偶尔有些柯伊伯带物体受到外行星的重力扰动与牵引,而向太阳的方向运行,在越过海王星的轨道时,更进一步受海王星重力的影响,而进入内太阳系成为短周期彗星。
天文学家David Jewitt与Jane Luu自1988年起,以能侦测极昏暗物体的高灵敏度电子摄影机,寻找柯伊伯带物体。他们在1992年找到第一个这类物体(1992 QB1),1992 QB1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3AU,而公转的周期为291年。柯伊伯带天体又常被称为是海王星外天体(List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s)。自1992年至2002年10月为止,陆续又发现了600多个柯伊伯带天体(最新的列表可参见MPC的List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s)。在现阶段,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冥卫一海卫一,可能都是进入太阳系内部的柯伊伯带天体,而发现的瓜奥瓦(Quaoar),其大小约有冥王星的一半。
性质
彗星的性质还不能确切知道,因为它藏在彗发内,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由彗星的光谱猜测它的一些性质。通常,这些谱线表明存在有OHNHNH2基团的气体,这很容易解释为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稳定氢化合物,即 CH4,NH3和H2O分解的结果,这些化合物冻结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科学家相信各种冰和硅酸盐粒子以松散的结构散布在彗核中,有些像脏雪球那样,具有约为0.1克/立方厘米的密度。当冰受热蒸发时它们遗留下松散的岩石物质,所含单个粒子其大小从104厘米到大约105厘米之间。当地球穿过彗星的轨道时,我们将观察到的这些粒子看作是流星。有理由相信彗星可能是聚集形成了太阳和行星的星云中物质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很想设法获得一块彗星物质的样本来作分析以便对太阳系的起源知道得更多。这一计划理论上可以做到,如设法与周期彗星在空间做一次会合。这样的计划正在研究中。
观测
除了离太阳很远时以外,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彗星属于太阳系小天体。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开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时间运行在离太阳很邈远的地方,在那里它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接近太阳时才能见到。大约有40颗彗星公转周期相当短(小于100年),因此它们作为同一颗天体会相继出现。
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相继出现的同一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1742年)在1705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平均为76.1年。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来,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作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
科学家估计一般接近太阳距离只有几个天文单位的彗星将在几千年内瓦解。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有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
据法新社2023年1月7日报道,一颗编号为C/2022 E3的彗星,将于本月12日通过近日点,2月1日通过近地点,届时若观测条件良好,肉眼或清晰可见。
观测方法
彗星的目视观测是青少年业余爱好者的主要观测项目,其方法简单易做,经费少,大多数的业余观测者都能进行,而且也为部分专业观测者所运用。尽管照相观测已较普遍,但由于历史上保留有大量多颗彗星目视观测资料,因此,目视观测资料可同以前的联系起来,保持目视观测的连续性,并能很直观地反映彗星所在的状态,这对研究彗星演化有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国际彗星界的重视。
目视观测有彗星的亮度估计、彗发的大小和强度测定,以及彗尾的研究和描绘等几方面的内容。
彗星的亮度估计
彗星需要测光的有三个部分:核、彗头和彗尾。由于彗尾稀薄、反差小,呈纤维状,对它测光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彗尾测光不作为常规观测项目。通常所谓彗星测光是测量彗星头部(即总星等M1)和核(即核星等M2)的亮度。彗核常常是看不到的,或者彗头中心部分凝结度很高,彗核分辨不清等等原因,彗核的测光相对来说要困难些。另外,我们所指的彗星测光不仅是测量它的光度,记录测量时刻,而且要密切监视彗星亮度变化,记下突变时刻,所有这些资料对核性质的分析是十分有用的。估计彗星亮度的几种方法:
当一个彗星的目视星等是在两比较星之间时,可用如下的内插方法。估计彗星亮度同较亮恒星亮度之差数,以两比较量的星等差的1/10级差来表示。用比较星星等之差乘上这个差数,再把这个乘积加上较亮星的星等,四舍五入,就可得到彗星的目视星等。例如,比较星A和B的星等分别是7.5和8.2,其星等差8.2-7.5=0.7。若彗星亮度在A和B之间,差数约为6×1/10,于是估计的彗星星等为:0.6×0.7+7.5=0.42+7.5=7.92,约等于7.9。
应用上面三种方法估计彗星星等时,应参考标注大量恒星星等的星图,如AAVSO星图(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专用星图)。该星图的标注极限为9.5等,作为彗星亮度的比较星图是合适的。那些明显是红色的恒星,不用作比较星。使用该星图时,应注意到星等数值是不带小数位的,如88,就是8.8等。另外,星等数值分为划线和不划线两种,划线的表示光电星等。如33,表示光电星等3.3等,在记录报告上应说明。
另外,SAO星表或其它有准确亮度标识的电子星图中的恒星也可作为估计彗星亮度的依据。细心的观测者,还可以进行“核星等”的估计。使用一架15厘米或口径再大一些的望远镜,要具有较高放大率。进行观测时,观测者的视力要十分稳定,而且在高倍放大情况下,核仍要保持恒星状才行。把彗核同在焦点上的比较星进行比较,比较星图还是用上述星图。利用几个比较星,估计的星等精确度可达到0.1等。彗星的核星等对研究彗核的自转、彗核的大小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彗星与生命
彗星是一种很特殊的星体,与生命的起源可能有着重要的联系。彗星中含有很多气体和挥发成分。根据光谱分析,主要是C2CN、C3,另外还有OHNHNH2、CH、NaCO等原子和原子团。这说明彗星中富含有机分子。许多科学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也许,生命起源于彗星!1990年,NASA的Kevin. J. Zahule和Daid Grinspoon对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附近地层的有机尘埃作了这样的解释:一颗或几颗彗星掠过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这种有机尘埃;并由此指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能以这种方式将有机物质像下小雨一样洒落在地球上-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命名规则
在1995年前,彗星是依照每年的发现先后顺序以英文小楷排列。如1994年发现第一颗彗星就是1994a,按此类推,经过一段时间观测,确定该彗星的轨道并修正后,就以该彗星过近日点的先后次序,以罗马数字Ⅰ、Ⅱ等排在年之后(这编号通常是该年结束后二年才能编好)。如舒梅克·利维九号彗星的编号为1993e和1994Ⅹ。
除了编号外,彗星通常都是以发现者姓氏来命名。一颗彗星最多只能冠以三个发现者的名字,舒梅克·利维九号彗星的英文名称为Shoemaker-Levy 9。
由1995年起,国际天文联合会参考小行星的命名法则,采用以半个月为单位,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新彗星编号法。以英文全部字母去掉I和Z不用将剩下的24个字母的顺序,如1月份上半月为A、1月份下半月为B、按此类推至12月下半月为Y。
其后再以1、2、3……等数字序号编排同一个半月内所发现的彗星。此外为方便识别彗星的状况,于编号前加上标记:
A/ 可能为小行星
P/ 确认回归1次以上的短周期彗星,P前面再加上周期彗星总表编号(如哈雷彗星为1P/1982 U1或简称1P亦可)
C/ 长周期彗星(200年周期以上,如海尔·波普彗星为C/1995 O1)
X/ 尚未算出轨道根数的彗星
D/ 不再回归或可能已消失了的彗星(如舒梅克·利维九号彗星为D/ 1993 F2)
附 S/新发现的行星之卫星
如果彗星破碎,分裂成个以上的彗核,则在编号后加上-A、-B……以区分每个彗核。回归彗星方面,如彗星再次被观测到回归时,则在P/(或可能是D/)前加上一个由IAU小行星中心给定的序号,以避免该彗星回归时重新标记。例如哈雷彗星有以下标记:1P/1682 Q1=1P/1910 A2=1P/1982 U1=1P/Halley=哈雷彗星。
中国人发现的彗星
截至2015年4月共计14颗:
60P Tsuchinshan 2(紫金山2号彗星)/发现者:张钰哲团队
62P Tsuchinshan 1(紫金山1号彗星)/发现者:张钰哲团队
142P Ge-Wang(葛‧汪彗星)/发现者:葛永良、汪琦
153P Ikeya-Zhang(池谷‧张彗星)/发现者:张大庆
172P Yeung(杨彗星)/发现者:杨光宇
292P Li(李彗星)/发现者:李卫东
C/1977 V1 Tsuchinshan(紫金山彗星)/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员工
C/1997 L1 Zhu-Balam(朱‧巴拉姆彗星)/发现者:朱进
P/1999 E1 Li(李彗星)2 /发现者:李卫东
P/2007 S1 Zhao(赵彗星)/发现者:赵海斌
C/2007 N3 Lulin(鹿林彗星)/发现者: 叶泉志 林启生
C/2008 C1 Chen-Gao(陈-高彗星)/发现者:陈韬 高兴
P/2009 L2 Yang-Gao(杨-高彗星)/发现者:杨睿 高兴
C/2015 F5 SWAN-XINGMING(斯万-星明彗星)/发现者:孙国佑 高兴
2021年10月8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新彗星,命名为C/2021 S4(Tsuchinshan)。这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七颗彗星,也是第五颗以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玛拼音)命名的彗星。
2023年3月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了由该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发现的一颗新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这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8颗彗星。
2024年10月2日,总台记者在北京拍摄到6万年一遇的天外来客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该彗星从国贸建筑群旁升起,随后朝霞漫天,日出东方。据悉,该彗星在10月10日至12日还可观测,感兴趣的朋友可于当日日落后不久向西观测。
2024年10月,在新疆阿勒泰市拍摄到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划过天际。
陨石流星关系
流星和彗星没有必然联系,但大都是彗星尾迹产生的。流星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若它们在大气中未燃烧尽,落到地面后就称为“陨星”或“陨石”。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这就是流星雨
地球会经常遭遇外来小天体。这些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会和地球大气剧烈摩擦并燃烧。这就是流星。如果流星还没有燃烧完就落到了地面上,那就是陨石。陨石按照其主要化学成分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三种。陨石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受人欢迎的不速之客。每天都约有数十亿、上百亿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它们总质量可达20吨。它们的半径和质量彼此相差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撞击地球的小天体直径在10公里以上,那么其造成的破坏将和当年恐龙灭绝那次一样。
彗星各类
在给予周期彗星一个永久编号之前,该彗星被发现后需要再通过一次近日点,或得到曾经通过的证明,方能得到编号。例如编号“153P”的池谷·张彗星,其公转周期为360多年,因证明与1661年出现的彗星为同一颗,因而获得编号。其他未有编号的周期彗星请参阅网站。
彗星通常是以发现者来命名,但有少数则以其轨道计算者来命名,例如编号为“1P”的哈雷彗星,“2P”的恩克彗星和“27P”的克伦梅林彗星。同时彗星的轨道及公转周期会因受到木星等大型天体影响而改变,它们也有因某种原因而消失,无法再被人们找到,包括在空中解体碎裂、行星引力、物质通过彗尾耗尽等。
编号/命名 中文名称发现者/再发现者 周期(年)
1P/Halley哈雷彗星哈雷 76.01
2P/Encke恩克彗星Johann Franz Encke 3.30
3D/Biela比拉彗星Biela 6.62
4P/Faye法叶彗星Faye 7.34
5D/Brorsen布罗森彗星Brorsen 5.46
6P/d'Arrest达雷斯特彗星d'Arrest 6.51
7P/Pons-Winnecke庞斯·温尼克彗星Pons & Winnecke 6.38
8P/Tuttle塔特尔彗星塔特尔13.51
9P/Tempel 1坦普尔1号彗星坦普尔5.52
10P/Tempel 2坦普尔2号彗星坦普尔 5.38
11P/Tempel-Swift-LINEAR 坦普尔·斯威夫特·林尼尔彗星
坦普尔、斯威夫特、LINEAR小组 6.37
12P/Pons-Brooks 庞斯·布鲁克斯彗星Pons & Brooks 70.92
13P/Olbers奥伯斯彗星Olbers 69.56
14P/Wolf沃尔夫彗星Wolf 8.21
15P/Finlay芬利彗星Finlay 6.76
16P/Brooks 2布鲁克斯2号彗星Brooks 6.89
17P/Holmes霍尔姆斯彗星Holmes 7.07
18D/Perrine-Mrkos佩伦·马尔科斯彗星Perrine & Mrkos 6.72
19P/Borrelly 博雷林彗星Borrelly 6.88
20D/Westphal威斯特普哈尔彗星Westphal 61.86
21P/Giacobini-Zinner 贾科比尼-津纳彗星Giacobini & Zinner 6.62
22P/Kopff 科普夫彗星Kopff 6.46
23P/Brorsen-Metcalf 布罗森-梅特卡夫彗星布罗森 & 梅特卡夫70.54
24P/Schaumasse 肖马斯彗星Schaumasse 8.22
25D/Neujmin 2 诺伊明2号彗星Neujmin 5.43
26P/Grigg-Skjellerup 格里格-斯克杰利厄普彗星Grigg & Skjellerup 5.31
27P/Crommelin 克伦梅林彗星Crommelin 27.41
28P/Neujmin 1 诺伊明1号彗星Neujmin 18.19
29P/Schwassmann-Wachmann 1 施瓦斯曼·瓦茨曼1号彗星施瓦斯曼、瓦茨曼 14.70
30P/Reinmuth 1 莱马斯1号彗星Reinmuth 7.32
31P/Schwassmann-Wachmann 2 施瓦斯曼·瓦茨曼2号彗星施瓦斯曼、瓦茨曼 8.72
32P/Comas Sola 科马斯-索拉彗星Comas Sola 8.78
33P/Daniel丹尼尔彗星Daniel 7.06
34D/Gale盖尔彗星Gale11.17
35P/Herschel-Rigollet Herschel & Rigollet赫歇尔-里高莱特彗星155.91
36P/Whipple惠普尔彗星Whipple 8.51
37P/Forbes福布斯彗星Forbes 6.35
38P/Stephan-Oterma 史蒂芬·奥特玛彗星Stephan & Oterma 37.71
39P/Oterma 奥特玛彗星Oterma 19.5
40P/Vaisala 1 维萨拉1号彗星Vaisala 10.8
41P/Tuttle-Giacobini-Kresak 塔特尔-贾科比尼-克雷萨克彗星塔特尔 & Giacobini & Kresak 5.46
42P/Neujmin 3 诺伊明3号彗星Neujmin 10.7
43P/Wolf-Harrington 沃尔夫·哈灵顿彗星Wolf & Harrington 6.45
44P/Reinmuth 2 莱马斯2号彗星Reinmuth 6.64
45P/Honda-Mrkos-Pajdusakova 本田-马尔克斯-帕贾德萨科维彗星
本田实& Mrkos & Pajdusakova 5.27
46P/Wirtanen 沃塔南彗星Wirtanen 5.46
47P/Ashbrook-Jackson 阿什布鲁克-杰克逊彗星Ashbrook & Jackson 8.16
48P/Johnson约翰逊彗星Johnson 6.96
49P/Arend-Rigaux 阿伦-里高克斯彗星Arend & Rigaux 6.62
50P/Arend 阿伦彗星Arend 8.24
51P/Harrington 哈灵顿彗星Harrington 6.78
52P/Harrington-Abell 哈灵顿·阿贝尔彗星Harrington & Abell 7.53
53P/Van Biesbroeck 范比斯布莱特彗星Van Biesbroeck 12.5
54P/de Vico-Swift-NEAT 德威科-斯威夫特-尼特彗星de Vico & 斯威夫特& NEAT 7.31
55P/Tempel-Tuttle 坦普尔·塔特尔彗星坦普尔、塔特尔 33.22
56P/Slaughter-Burnham 斯劳特-伯纳姆彗星Slaughter & Burnham 11.59
57P/du Toit-Neujmin-Delporte 杜托伊特-诺伊明-德尔波特彗星
du Toit & Neujmin & Delporte 6.41
58P/Jackson-Neujmin 杰克森- 诺伊明彗星Jackson & Neujmin 8.27
59P/Kearns-Kwee 基恩斯-克威彗星Kearns & Kwee 9.47
60P/Tsuchinshan 2紫金山2号彗星紫金山天文台6.95
61P/Shajn-Schaldach 沙因-沙尔达奇彗星Shajn & Schaldach 7.49
62P/Tsuchinshan 1紫金山1号彗星紫金山天文台6.64
63P/Wild 1怀尔德1号彗星怀尔德 13.24
64P/Swift-Gehrels 斯威夫特·格雷尔斯彗星斯威夫特 & 格雷尔斯9.21
65P/Gunn 冈恩彗星Gunn 6.80
66P/du Toit 杜托伊特彗星 du Toit 14.7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Churyumov & Gerasimenko 6.57
68P/Klemola 凯莫拉彗星Klemola 10.82
69P/Taylor泰勒彗星Taylor 6.95
70P/Kojima 小岛彗星小岛信久 7.04
71P/Clark克拉克彗星Clark 5.52
72P/Denning-Fujikawa 丹宁-藤川彗星Denning & 藤川繁久9.01
73P/Schwassmann-Wachmann 3 施瓦斯曼·瓦茨曼3号彗星施瓦斯曼、瓦茨曼 5.34
74P/Smirnova-Chernykh 斯默诺瓦-切尔尼克彗星Smirnova & 切尔尼克8.52
75D/Kohoutek科胡特克彗星Kohoutek 6.67
76P/West-Kohoutek-Ikemura 威斯特-科胡特克-池村彗星West & Kohoutek & Ikemura 6.41
77P/Longmore 隆莫彗星Longmore 6.83
78P/Gehrels 2 格雷尔斯2号彗星Gehrels 7.22
79P/du Toit-Hartley 杜托伊特-哈特雷彗星 du Toit & Hartley 5.21
80P/Peters-Hartley 彼得斯-哈特雷彗星Peters & Hartley 8.12
81P/Wild 2 怀尔德2号彗星怀尔德 6.40
82P/Gehrels 3 格雷尔斯3号彗星Gehrels 8.11
83P/Russell 1拉塞尔1号彗星拉塞尔 6.10
84P/Giclas 吉克拉斯彗星Giclas 6.95
85P/Boethin 波辛彗星利奥波辛 11.23
86P/Wild 3 怀尔德3号彗星怀尔德 6.91
87P/Bus巴斯彗星Bus 6.52
88P/Howell霍威尔彗星Howell 5.50
89P/Russell 2 拉塞尔2号彗星拉塞尔 7.42
90P/Gehrels 1 格雷尔斯1号彗星Gehrels 14.8
91P/Russell 3 拉塞尔3号彗星拉塞尔 7.67
92P/Sanguin 桑吉恩彗星Sanguin 12.4
93P/Lovas 1 洛瓦斯1号彗星Lovas 9.15
94P/Russell 4 拉塞尔4号彗星拉塞尔 6.58
95P/Chiron 奇龙彗星Kowal 50.78
96P/Machholz 1麦克霍尔兹1号彗星Machholz 5.24
97P/Metcalf-Brewington 梅特卡夫-布鲁英顿彗星Metcalf & Brewington 7.76
98P/Takamizawa 高见泽彗星高见泽今朝雄7.21
99P/Kowal 1科瓦尔彗星Kowal 15.1
100P/Hartley 1 哈特雷1号彗星哈特雷 6.29
101P/Chernykh 切尔尼克彗星切尔尼克 13.90
102P/Shoemaker 1 舒梅克1号彗星C. Shoemaker & E. Shoemaker 7.26
103P/Hartley 2 哈特雷2号彗星哈特雷 6.41
104P/Kowal 2 科瓦尔2号彗星Kowal 6.18
105P/Singer Brewster 辛格-布鲁斯特彗星Singer Brewster 6.44
106P/Schuster舒斯特彗星Schuster 7.29
107P/Wilson-Harrington 威尔逊-哈灵顿彗星Helin & Wilson & Harrington 4.30
108P/Ciffreo 西弗里奥彗星Ciffreo 7.25
109P/Swift-Tuttle 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斯威夫特、塔特尔 135.00
110P/Hartley 3 哈特雷3号彗星哈特雷 6.88
111P/Helin-Roman-Crockett 赫林-罗曼-克罗克特彗星Helin & Roman & Crockett 8.12
112P/Urata-Niijima 浦田·新岛彗星浦田武、新岛恒男6.65
113P/Spitaler 斯皮塔勒彗星Spitaler 7.10
114P/Wiseman-Skiff 怀斯曼-斯基夫彗星Wiseman & Skiff 6.66
115P/Maury莫里彗星Maury 8.79
116P/Wild 4 怀尔德4号彗星怀尔德 6.48
117P/Helin-Roman-Alu 1 赫琳-罗曼-阿勒1号彗星Helin & Roman & Alu 8.25
118P/Shoemaker-Levy 4 舒梅克·利维4号彗星C. Shoemaker, E. Shoemaker & Levy 6.49
119P/Parker-Hartley 帕克尔-哈特雷彗星Parker & Hartley 8.89
120P/Mueller 1米勒1号彗星Mueller 8.43
121P/Shoemaker-Holt 2 舒梅克-霍尔特2号彗星C.Shoemaker, E.Shoemaker & Holt 8.01
122P/de Vico 德威科彗星 de Vico 74.41
123P/West-Hartley 威斯特-哈特雷彗星West & Hartley 7.58
124P/Mrkos 马尔科斯彗星Mrkos 5.74
125P/Spacewatch 太空观察彗星Spacewatch 5.54
126P/IRAS艾拉斯彗星IRAS卫星 13.29
127P/Holt-Olmstead 霍尔特-奥尔斯特德彗星Holt & Olmstead 6.34
128P/Shoemaker-Holt 1 舒梅克-霍尔特1号彗星C. Shoemaker, E. Shoemaker & Holt 6.34
129P/Shoemaker-Levy 3 舒梅克·利维3号彗星C. Shoemaker, E. Shoemaker & Levy 7.24
130P/McNaught-Hughes 麦克诺特-哈根斯彗星McNaught & Hughes 6.67
131P/Mueller 2 米勒2号彗星Mueller 7.08
132P/Helin-Roman-Alu 2 赫琳-罗曼-阿勒2号彗星Helin & Roman & Alu 8.24
133P/Elst-Pizarro 厄斯特-匹兹阿罗彗星Elst & Pizarro 5.61
134P/Kowal-Vávrová科瓦尔-瓦洛瓦彗星 Kowal & Vávrová15.58
135P/Shoemaker-Levy 8 舒梅克·利维8号彗星C. Shoemaker, E. Shoemaker & Levy 7.49
136P/Mueller 3 米勒三号彗星Mueller 8.71
137P/Shoemaker-Levy 2 舒梅克·利维2号彗星C. Shoemaker, E. Shoemaker & Levy 9.37
138P/Shoemaker-Levy 7 舒梅克·利维7号彗星C. Shoemaker, E. Shoemaker & Levy 6.89
139P/Vaisala-Oterma 维萨拉-奥特马彗星Vaisala & Oterma 9.57
140P/Bowell-Skiff 鲍威尔-斯基夫彗星Bowell & Skiff 16.18
141P/Machholz 2 麦克霍尔兹2号彗星Machholz 5.23
142P/Ge-Wang 葛·汪彗星葛永良、汪琦11.17
143P/Kowal-Mrkos 科瓦尔-马尔科斯彗星Kowal & Mrkos 8.94
144P/Kushida 串田彗星串田嘉男 7.58
145P/Shoemaker-Levy 5 舒梅克·利维5号彗星C. Shoemaker, E. Shoemaker & Levy 8.69
146P/Shoemaker-LINEAR 舒梅克·林尼尔彗星C. Shoemaker, E. Shoemaker & LINEAR 7.88
147P/Kushida-Muramatsu 串田·村松彗星串田嘉男、村松修 7.44
148P/Anderson-LINEAR 安德逊·林尼尔彗星Anderson & LINEAR 7.04
149P/Mueller 4 米勒4号彗星Mueller 9.01
150P/LONEOS 罗尼斯彗星LONEOS小组 7.67
151P/Helin 赫琳彗星Helin 14.1
152P/Helin-Lawrence 赫琳-劳伦斯彗星Helin & Lawrence 9.52
153P/Ikeya-Zhang 池谷·张彗星池谷薰、张大庆367.17
154P/Brewington 布鲁英顿彗星Brewington 10.7
155P/Shoemaker 3 舒梅克3号彗星C. Shoemaker & E. Shoemaker 17.1
156P/Russell-LINEAR 罗素·林尼尔彗星罗素、LINEAR小组 6.84
157P/Tritton特里顿彗星Tritton 6.45
158P/Kowal-LINEAR 科瓦尔-林尼尔彗星Kowal、LINEAR小组 10.3
159P/LONEOS 罗尼斯彗星LONEOS小组 14.3
160P/LINEAR 林尼尔彗星LINEAR小组 7.95
161P/Hartley-IRAS 哈特雷·艾拉斯彗星哈特雷、IRAS卫星 21.5
162P/Siding Spring 塞丁泉彗星Siding Spring
163P/NEAT 尼特彗星NEAT小组
164P/Christensen 克里斯坦森彗星克里斯坦森
165P/LINEAR 林尼尔彗星LINEAR小组
166P/NEAT 尼特彗星NEAT小组
167P/CINEOS 西尼奥彗星CINEOS小组
168P/Hergenrother 赫詹若斯彗星Carl W. Hergenrother
169P/NEAT 尼特彗星NEAT小组
170P/Christensen 2 克里斯坦森2号彗星克里斯坦森
171P/Spahr 斯帕尔彗星Timophy B. Spahr
172P/Yeung 杨彗星杨光宇
173P/Mueller 5 米勒5号彗星Jean Mueller
174P/Echeclus 太空监测
175P/Hergenrother 赫詹若斯彗星Carl W. Hergenrother
176P/LINEAR 林尼尔彗星LINEAR小组
177P/Barnard 2巴纳德2号彗星巴纳德
178P/Hug-Bell 胡格·贝尔彗星胡格、贝尔
179P/Jedicke 詹迪克彗星
180P/NEAT 尼特彗星NEAT小组
181P/Shoemaker-Levy 6 舒梅克·利维6号彗星
182P/LONEOS 罗尼斯彗星LONEOS小组
183P/Korlevic-Juric科莱维克-尤里奇彗星
184P/Lovas 2 洛瓦斯2号彗星
185P/Petriew帕特雷彗星
186P/Garradd杰拉德彗星
187P/LINEAR 林尼尔彗星
188P/LINEAR-Mueller 林尼尔-米勒彗星
189P/NEAT 尼特彗星NEAT小组
190P/Mueller 米勒彗星
191P/McNaught麦克诺特彗星
192P/Shoemaker-Levy 1 舒梅克-利维1号彗星
193P/LINEAR-NEAT 林尼尔-尼特彗星
194P/LINEAR 林尼尔彗星
195P/Hill希尔彗星
196P/Tichy 迪奇彗星
197P/LINEAR 林尼尔彗星
199p/Shoemaker 舒梅克彗星
200P/Larsen拉森彗星
201P/LONEOS 罗尼斯彗星
202P/Scotti斯科特彗星
203P/Korlevic (P/1999 WJ7 = P/2008 R4) 科莱维克彗星
204P/LINEAR-NEAT (P/2001 TU80 = P/2008 R5) 林尼尔-尼特彗星
205P/Giacobini (P/1896 R2 = P/2008 R6) 贾科比尼彗星
206P/ Barnard-Boattini 巴纳德-博阿蒂尼彗星
207P/ NEAT 尼特彗星
208P/ McMillan 麦克米尔兰彗星
209P/ LINEAR 林尼尔彗星
210P/ Christensen 克里斯坦森彗星
211P/ Hill 希尔彗星
212P/NEAT 尼特彗星
213P Van Ness
214P LINEAR 林尼尔彗星
215P NEAT 尼特彗星
216P LINEAR 林尼尔彗星
217P LINEAR 林尼尔彗星
218P LINEAR 林尼尔彗星
219P LINEAR 林尼尔彗星
220P McNaught 麦克诺特彗星
221P LINEAR 林尼尔彗星
222P LINEAR 林尼尔彗星
已分裂的彗星
* 51P/ 哈灵顿彗星
* 57P/杜托伊特-诺伊明-德尔波特彗星
* 73P/ 施瓦斯曼·瓦茨曼3号彗星
* 101P/ 切尔尼克彗星
* 128P/舒梅克-霍尔特彗星
* 141P/麦克霍尔兹2号彗星
已消失的彗星
* 3D/ 比拉彗星
* 5D /布罗森彗星
* 18D/ 佩伦·马尔科斯彗星
* 20D/威斯特普哈尔彗星
* 25D/ 诺伊明2号彗星
* 34D/ 盖尔彗星
* 75D/科胡特克彗星
以下是国际天文联合会列出的1935年以来出现的明亮彗星亮度排行榜
总星等 彗星编号/命名中文名称
(-10) C/1965 S1 (Ikeya-Seki)池谷-关彗星
(-5.5) C/2006 P1 (McNaught) 麦克诺特彗星
-3.0 C/1975 V1 (West)威斯特彗星
(-3) C/1947 X1 (Southern comet) 南天彗星
-0.8 C/1995 O1 (Hale-Bopp)海尔-波普彗星
(-0.5) C/1956 R1 (Arend-Roland) 阿伦-罗兰彗星
(-0.5) C/2002 V1 (NEAT) 尼特彗星
0.0 C/1996 B2 (Hyakutake)百武彗星
0.0 C/1969 Y1 (Bennett)贝内特彗星
(0) C/1973 E1 (Kohoutek) 科胡特克彗星
(0) C/1948 V1 (Eclipse comet)
(0) C/1962 C1 (Seki-Lines) 关-林恩斯彗星
0.5 C/1998 J1 (SOHO) 索霍彗星
1.0 C/1957 P1 (Mrkos) 马尔科斯彗星
(1) C/1970 K1 (White-Ortiz-Bolelli)
1.7 C/1983 H1 (IRAS-Araki-Alcock) 艾拉斯-荒贵-阿尔科克彗星
(2) C/1941 B2 (de Kock-Paraskevopoulos)
(2.2) C/2002 T7 (LINEAR) 林尼尔彗星
2.4 1P/1982 U1 (Halley) 哈雷彗星
(2.4) 17P (Holmes) [Oct. 2007] 霍尔姆斯彗星
2.5 C/2000 WM_1 (LINEAR) 林尼尔彗星
2.7 C/1964 N1 (Ikeya) 池谷彗星
2.8 C/2001 Q4 (NEAT) 尼特彗星
2.8 C/1989 W1 (Aarseth-Brewington) 阿塞斯-布鲁英顿彗星
2.8 C/1963 A1 (Ikeya) 池谷彗星
2.9 153P/2002 C1 (Ikeya-Zhang) 池谷-张彗星
3.0 C/2001 A2 (LINEAR) 林尼尔彗星
3.3 C/1936 K1 (Peltier)佩尔提尔彗星
(3.3) C/2004 F4 (Bradfield) 布雷得菲尔德彗星
3.5 C/2004 Q2 (Machholz)麦克霍尔兹彗星
3.5 C/1942 X1 (Whipple-Fedtke-Tevzadze)
3.5 C/1940 R2 (Cunningham)坎宁安彗星
3.5 C/1939 H1 (Jurlof-Achmarof-Hassel)
3.5 C/1959 Y1 (Burnham)3.5 C/1969 T1 (Tago-Sato-Kosaka) 多胡-佐藤-小坂彗星
3.5 C/1980 Y1 (Bradfield) 布雷得菲尔德彗星
(3.5) C/1961 O1 (Wilson-Hubbard) 威尔逊-哈巴德彗星
(3.5) C/1955 L1 (Mrkos) 马尔科斯彗星
3.6 C/1990 K1 (Levy) 利维彗星
3.7 C/1975 N1 (Kobayashi-Berger-Milon) 小林-博尔格尔-米伦彗星
3.9 C/1974 C1 (Bradfield) 布雷德菲尔德彗星
3.9 C/1937 N1 (Finsler)
最亮彗星列表
目视亮度近日点(AU)绝对亮度 年份名称
-18 0.006 +4.0 1680 (Kirch)
-10 0.008 +0.8 1882 九月大彗星
-10 0.008 +6.0 1965 池谷-关彗星
-8 0.177 -1.8 1577 第谷彗星
-8 0.026 +3.8 1865南天大彗星(Abbott)
-7 0.585 +0.0 66 哈雷彗星此次回归近地点只有 0.033 AU
-7 0.091 +3.4 1821 Nicollet-Pons
-7 0.006 +4.9 1843 三月大彗星
-6 0.222 +0.5 1744 歇索彗星有6-7条彗尾
-6 0.123 +3.2 1769梅西耶彗星
-6 0.005 +7.1 1880 南天大彗星(Gould)
-5? 0.38 +0.5 1402
-5 0.067 +6.0 1668 (Gottignies)
-5 0.042 +6.0 1695 (Jacob)
-5 0.043 +6.8 1847 Hind
-5 0.061 +7.0 1882 Wells
-4 0.486 +2.0 1472 (Regiomontanus)
-4 0.089 +6.0 1593 (Ripensis)
-4 0.106 +4.9 1665 (Hevelius)
-4 0.005 +6.3 1887 南天大彗星(Thome)
-4 0.129 +5.0 1910 白日彗星
-3 0.169 +4.8 1582 第谷彗星
-3 0.215 +4.0 1758 (De la Nux)
-3 0.126 +6.2 1830 (Herapath)
-3 0.110 +6.0 1947 南天彗星
-3 0.135 +5.5 1948日食彗星
-3 0.142 +5.2 1973 科胡特克彗星
-3 0.197 +4.6 1976 威斯特彗星
-2 0.77 +3.5 1092
-2 0.255 +3.0 1533 (Apian)
-2 0.223 +4.0 1737 (Bradley)
-2 0.342 +4.0 1819 (Tralles)
-2 0.227 +4.2 1823 (De Breaute-Pons)
-2 0.192 +5.2 1895 Perrine
-2 0.031 +6.6 1962关-莱恩斯彗星
-1 0.825 +3.5 1264
-1 0.493 +1.2 1433
-1 0.519 +1.8 1532 (Fracastor)
-1 0.281 +4.5 1558 (Hesse-Gemma)
-1 1.026 +2.4 1664 (Hevelius)
-1 0.281 +4.4 1677 (Hevelius)
-1 0.674 +7.7 1770 梅西耶彗星近地点仅0.0015AU 历史第二
-1 0.250 +4.9 1844 (Wilmot)
-1 0.909 +6.0 1853 Schweizer 近地点仅0.089AU
-1 0.307 +4.8 1853 Klinkerfues
-1 0.822 +3.9 1861 Tebbutt
-0.7 0.914 -0.8 1997海尔波普彗星
-0.5 0.316 +5.1 1957 阿仑德-罗兰彗星
0.0 0.230 +5.5 1996 百武彗星近地点仅0.1AU
love joy彗星
21p
历史上绝对亮度最大的彗星近日点远达 4.1 AU,所以并不算亮
地球“送水工”
大约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太阳的热量把太阳系里的大部分水分赶到了星系的外围地区,这些水分至今还以冰冻的形式存在于土星环,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海王星、天王星以及数以十亿计的彗星之中。但是地球上也有足够的水分,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很好奇这些水是怎么来的。
目前有一种主流理论认为:这些水是地球形成约5亿年之后,一连串呼啸撞向太阳的彗星带来的。上周科学家发现至少部分彗星拥有和地球上的水相同化学特性的物质,这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就在这一研究进展公布后不久,美国天文学家又发现了支持上述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证据。这一证据来自北半球能观测到的一颗明亮恒星-乌鸦座的Eta Corvi,这颗恒星距离地球约400万亿英里远。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首席研究员凯里·利斯说:“在那里我们观测到一场原始彗星‘风暴’,它猛烈地撞击了离它比较近的一个星体。”
利斯和他的同事们观测到的实际上是一些宇宙尘埃的红外特征,这些尘埃与乌鸦座的距离大约3个天文单位远,也就是3个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的详细观测表明,它们是巨大岩石星体发生强烈撞击而产生的。利斯说:“我们观测到了纳米钻石和非结晶体的硅,这表明与彗星相撞的天体最小体积相当于小行星谷神星,最大则是地球的几倍。”
由这一观测结果还不足以得出宇宙尘埃是由撞击产生的结论。利斯承认除了由小彗星组成的“风暴”外,他也观测到一个大体积星体的残迹。“结果我们还不能确定,现在只知道有大量物质喷射到周围。”利斯及其同事并不能观测到所有的物质,他们所观测到的是只包含冰粒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物质,而这些物质只有粉碎的彗星才有。
除此之外,这些遥远的尘埃所具有的化学特征和2008年落入苏丹的Almahata Sitta陨星非常吻合。该陨星很可能来自海王星以外的柯伊柏带(Kuiper Belt),那里分布着数十亿颗彗星,冥王星和阋神星等矮行星也分布在那个区域,事实上它们本身就属于巨大的彗星。
汇集所有的发现,你就会得到一幅描绘太阳系诞生10亿年之后,水分甚至是形成生命的基础物质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画面。因为乌鸦座的星系已经形成10亿年了,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那里是否有可能存在生命?一开始你可能不会这样认它有利于生命形成的彗星“风暴”的证据。然而当前的答案是:没有。“我们研究了大约1000个星系,满足这个条件的就只有乌鸦座。”但他同时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区域没有这种证据。如果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最早能在2018年投入使用,那么这架更加灵敏的望远镜可以找到更多令人期待的线索。也就是说,得出“地球上的生命源于一次宇宙意外相撞事故”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18:2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