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扎克·拉宾(希伯来语:יצחק רבין,英语:Yitzhak Rabin;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出生于耶路撒冷,
以色列政治家,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曾于1974年6月-1977年4月及1992年7月-1995年11月两度出任
以色列总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2年3月1日,伊扎克·拉宾出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
耶路撒冷市,当时这个地区处于英国人的委任统治之下。一岁时随家庭迁至
特拉维夫,并在那里长大。拉宾从小受到
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1937年秋,15岁的拉宾初中毕业,进入北加利利地区卡多里农校。
1940年,拉宾从当地的嘉道理农业高中毕业,当时他希望成为一位灌溉工程师。
1941年6月,拉宾参加了二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组建的一支旨在抗击轴心国的突击部队帕马尔契,这是犹太人第一支武装。
军官生涯
1943年,21岁的拉宾被任命为排长。
1945年,拉宾领导该部队第一兵营成功地解救了
海法以南阿色里特集中营200名犹太人。
1946年6月29日,英国人突然发动一场针对犹太定居点和犹太代办处的搜捕行动,3000名犹太人被捕,在家养伤的拉宾也在被捕之列。不久,他们即获释放。
1947年10月,25岁的拉宾被升为帕尔马契副司令兼作战部长;11月
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向耶路撒冷5万犹太人提供给养的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运输线被阿拉伯武装切断时,担任哈雷尔旅上校旅长的拉宾负责打通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交通线,从而一战成名。
1956年,拉宾晋升为
少将,不久又被
哈佛大学管理系录取。这期间,他动用军队成功地将冰天雪地中的10余万新移民妥善安置,从而深得民心。
1964年1月,42岁的拉宾担任以色列总参谋长,成为以色列军队的最高长官。
1967年,拉宾辅佐国防部长
摩西·达扬,指挥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
“六·五”战争)中的以军作战。
初入政坛
1968年2月,拉宾在四年总参谋长任期届满后,就任以色列驻美大使,任期五年。在此期间,美国成为以色列的主要武器供应国,特别是他设法解除了对
F-4战斗机的禁运。
1973年,拉宾作为工党成员进入
以色列议会,并被任命为
劳工部长。
首任总理
1974年6月,时任以色列总理的
果尔达·梅厄引咎辞职,拉宾首次出任
以色列总理。
在外交政策方面,拉宾上任伊始的重大进展是1975年9月1日签署的以色列和埃及西奈临时协议。两国都宣布,他们与中东地区的冲突不应通过武力解决,而应以和平方式解决。
恩德培行动可能是拉宾第一任期内最具戏剧性的事件。根据他的命令,
以色列国防军进行了一次远程卧底突袭,以营救被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瓦迪·哈达德派系和德国革命小组(RZ)武装分子劫持的客机乘客,他们被带到
伊迪·阿明统治的
乌干达。该行动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其壮观的特点使其成为许多持续评论和研究的主题。
1977年4月,拉宾因1976年12月的
安息日,拉宾组织部分军官和内阁成员迎接4架美国
F-15战机的到来,触怒了以色列的宗教政党而被迫辞职,拉宾辞职后,
西蒙·佩雷斯代理总理一职,拉宾此次辞职广受好评,人们认为拉宾此举体现了正直和责任感。
1984年至1990年间,工党和
利库德集团共组联合政府,拉宾作为联合政府的
国防部长。
1987年,第一次
巴勒斯坦大起义采取强硬措施,拉宾命令军队镇压巴勒斯坦示威者。
再任总理
1992年2月,拉宾击败西蒙·佩雷斯担任工党领袖并成为总理候选人,带领工党在6月23日大选中击败
利库德集团成为议会第一大党;7月,拉宾再次担任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
1993年9月,拉宾获得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博瓦尼和平奖。
1993年,在
挪威的撮合下,巴以双方在
奥斯陆经过历时数月的14次秘密谈判,此次谈判史称“奥斯陆和谈”,是巴以双方首脑的首次直接会谈,就实现初步和平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最终在
加沙和
杰里科首先自治等问题上达成原则协议。9月13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美国白宫南草坪正式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
奥斯陆协议》)。
1994年,因为《奥斯陆协议》,中东和平取得进展,拉宾和
西蒙·佩雷斯、
亚西尔·阿拉法特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同年,拉宾荣获阿斯图里亚斯王子1994年度国际合作奖。
被刺身亡
1995年11月4日,《
奥斯陆协议》签署后不久,在特拉维夫的以色列国王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之后,一名极右翼激进犹太主义分子伊盖尔·阿米尔(Yigal Amir)用一把装有自制达姆弹的九毫米口径左轮手枪袭击了他,他对着拉宾的胸口开了两枪,再向他的背部上补了两枪,后拉宾在特拉维夫伊契洛夫医院的手术台上不治身亡,享年73岁。11月5日下午,拉宾的葬礼在耶路撒冷的赫茨尔山公墓举行。11月6日,
联合国总部全天降半旗悼念拉宾。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
1974年6月,拉宾首次出任总理。历经数次
阿以战争的拉宾认识到,只有和平谈判才是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于是将使以色列摆脱与阿拉伯邻国的战争状态作为他的内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他曾出访
摩洛哥,恳请
哈桑二世国王向埃及总统
萨达特转达愿意会晤的信息。不久,拉宾开始了与埃及的政治谈判。
拉宾上台后,提出以色列愿意讨论
约旦河西岸和
加沙地区巴勒斯坦人的自治问题,并立即向阿拉伯国家发起了和平攻势,表示愿意邀请
叙利亚总统和
黎巴嫩总统、
约旦国王到耶路撒冷讨论和平。同时他也准备去这些国家进行国事访问。他接着宣布冻结100多个被占领土上的犹太移民定居点,这包括为新移民建造5000套住房工程,并承诺以色列从
戈兰高地部分撤出是可能的。然而,拉宾在两个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要把整个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反对在加沙和西岸建立一个独立的
巴勒斯坦国,并强调要对暴力和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活动予以严厉打击。
军事方面
1967年,拉宾指挥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中的以军作战。在开战的第一天,6月5日7时至11时的4个小时内,以色列空军打掉埃及304架飞机。在11时50分约旦拒绝以色列关于避免交战的呼吁后两个小时内,以军又摧毁约旦、伊拉克、叙利亚的空军主力,从而掌握了整个战区的制空权。随后以军装甲部队纵横
西奈半岛,控制
蒂朗海峡,将约旦人和巴勒斯坦人赶出耶路撒冷老城,并占领叙利亚的
戈兰高地。在6天里解决战斗,取得了以军在历次中东战争中最突出的进展。在第3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相当于本国3倍的阿拉伯领土。拉宾一时成了以色列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这次战争却遗留下了始终困扰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尖锐矛盾之中。
1975年8月31日,以埃临时协议终于签订;9月1日,在拉宾据理力争下,以美签订保证协议,美国答应为以色列提供约20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及包括最先进的
F-16战斗机在内的各种新式武器。
在拉宾政府的努力下,以色列的军事实力迅猛增强,1977年初,自行火炮增加100%以上,
装甲运兵车的数量增加700%。然而,由于大量的国民收入用于购买战争武器,以色列国内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工党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加剧,加上拉宾在国外存款的“丑闻”(以色列
基布兹实行共产主义制度,不允许有私人存款),迫使拉宾政府于1977年5月引咎辞职。
1984年,工党和
利库德集团共组联合政府,拉宾担任
国防部长一职。1987年12月,巴勒斯坦掀起反抗以色列占领的斗争,史称“石头革命”。作为以色列联合政府国防部长的拉宾,决定将这场斗争镇压下去。1988年1月19日,拉宾宣布对
阿拉伯国家被占领土起义者实行“铁拳政策”,大力镇压,要求对扔石头的
巴勒斯坦人进行狠狠打击。
外交方面
1968年,拉宾担任以色列驻美大使之后,进一步加强了美以关系,使美国中东外交的天平更向以色列倾斜,并为以色列争取到了大量美式武器和贷款。驻美大使任期结束回国后,拉宾仍继续活跃在以色列政坛。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在
美国华盛顿正式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加沙和杰里科《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宣言》,拉开了巴以和解的序幕一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并迎来了1994年中东和平的一连串突破。
1994年5月4日,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签署了在
加沙和
杰里科实行自治的最终协议,使巴勒斯坦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11月,以色列开始向巴权力机构移交在西岸的行政权力。到1994年底,
约旦河西岸的卫生、教育、旅游、社会事务和税收管理权也陆续移交。与此同时,以色列和约旦的外交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
1994年7月25日,拉宾总理与侯赛因国王在华盛顿签署了《华盛顿宣言》。10月26日,约以两国正式签署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50年的战争状态。11月27日,以约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历史评价
西蒙·佩雷斯:他是我们国家的一位难得的领袖,同时也是我们世界的一位难得的领袖。当我观看世界领袖们的图谱时,我没有看到哪一位领袖工作比伊扎克·拉宾更坚毅,更娴熟,具有更大的献身和自我牺牲精神。
比尔·克林顿:我非常喜欢他,对他从士兵转变为和平缔造者、从政界人士成长为政治家的能力由衷地钦佩。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他为实现中东和平所作的认真努力证明了他的愿景,我们也同意这一愿景,即结束阿拉伯地区所有人民的苦难。他无视过去的偏见,以直率的方式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即巴勒斯坦问题。他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最终为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
侯赛因·伊本·塔拉勒: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被赋予了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的最伟大的美德之一。他被赋予了谦卑。
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吕新华出席以色列政府举行的拉宾遇刺十周年纪念活动时,高度评价拉宾为中东和平进程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巨大牺牲,赞赏他为发展中以关系做出的努力,并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拉宾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人际关系
伊扎克·拉宾的双亲都是来自
俄国的犹太移民,拉宾一家原姓“鲁比佐夫”。父亲纳赫米亚·鲁比佐夫出身于
乌克兰一个贫苦犹太家庭,后改姓“拉宾”,伊扎克·拉宾的母亲叫科亨·罗莎,是一位富裕犹太家庭的女儿。
拉宾在1948年的阿以战争期间与利亚·施洛斯伯格结婚。利亚当时正在一家帕尔马赫报纸担任记者。他们有两个孩子,Dalia(1950年3月19日出生)和Yuval(1955年6月18日出生)。与当时的整个以色列精英相似,拉宾坚持对犹太人身份的世俗民族理解,并且是非宗教的。美国外交官
丹尼斯·罗斯形容他是“他在以色列遇到的最世俗的犹太人”。
拉宾的女儿达利娅·拉宾-佩洛索夫(Dalia Rabin-Pelossof)曾于1999年至2003年担任以色列议员,并于2001年至2003年出任以色列国防部副部长一职。
人物争议
2015年,
波士顿大学在拉宾遇刺二十周年之际,举行了关于拉宾的研讨会,研讨会上,对于如何评价拉宾以及他著名的《奥斯陆协议》,与会嘉宾仍存在很大的分歧。
波士顿大学的迈克尔·赞克(Michael Zank)教授在致辞中说:“是时候重新考虑拉宾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而《奥斯陆协议》,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协议,虽然它是朝着两国解决方案和外交、共同商定、谈判解决两国之间的冲突迈出的一步,但它对于当今的以色列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曾与拉宾长期共事的以色列安全专家埃弗莱姆·因巴尔(Efraim Inbar)则表示,拉宾没有将和平视为一种价值,但他愿意用领土换取以色列的安全,前提是巴勒斯坦结束对以色列的袭击。然而,在《奥斯陆协议》签署后,拉宾变得十分矛盾,因为不断有报道称巴勒斯坦人违反了协议,这使得和平协议无法执行,与巴勒斯坦人的和平进程最终失败了。
《
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杰夫·雅各比(Jeff Jacoby)同意因巴尔的分析,断言“拉宾本可以在与
阿拉法特签署协议后的几个月内取消对《奥斯陆协议》的干预”,拉宾的政策是失败的,不切实际的。
美国前总统
比尔·克林顿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将拉宾描述为“具有非凡勇气和无限智慧的人”,他致力于“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关系”,以创造“和平的条件”。
后世纪念
1995年起,拉宾被刺的11月4日被定为以色列的国家纪念日,而事发所在的广场因此也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