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湖南省株洲市辖县
攸县,湖南省株洲市辖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端。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市渌口区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总面积2648.6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攸县辖13个镇、4个街道。截至2023年末,攸县常住人口61.77万人。
历史沿革
攸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原名“攸水县”,县以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春秋战国攸县属楚黔中地。
秦在湖南设置12个县,其中阴山县、衡山县、桂阳县等,攸县属阴山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侯。
东汉时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长沙郡辖攸县等十一县。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黄忠曾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
三国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县隶湘东。
太康元年(280),破吴,沅湘降,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
南朝齐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
南朝梁(531~555)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
南朝陈(558~589)壬申,湘州刺史王琳袭据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罢罗州,改攸县曰攸水,隶湘州。
隋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
武后圣历元年(698),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后梁(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祐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
元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清攸县属长沙府。
民国3年(1914)废府设道,攸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县直接属省。民国27年(1938)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耒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攸县属衡阳专区。1952年改属湘潭专区(专区后来改成地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
1995年,攸县辖10个镇、20个乡:城关镇、丫江桥镇、网岭镇、皇图岭镇、桃水镇、酒埠江镇、鸾山镇、黄丰桥镇、渌田镇、新市镇、上云桥乡、大同桥乡、大桥乡、市上坪乡、石羊塘乡、兰村乡、沙陵陂乡、坪阳庙乡、钟佳桥乡、柏树下乡、莲塘坳乡、凉江乡、菜花坪乡、高和乡、高枧乡、鸭塘铺乡、银坑乡、湖南坳乡、槚山乡、漕泊乡。
1996年9月,大同桥乡撤乡设镇。1997年,上云桥乡、菜花坪乡撤乡设镇。1998年,石羊塘乡、高枧乡、市上坪乡、高枧乡、钟佳桥乡撤乡设镇。至此,攸县辖18个镇、12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攸县常住总人口679839人,其中(17镇13乡),城关镇63512人、黄丰桥镇16176人、酒埠江镇27552人、桃水镇29308人、峦山镇18770人、皇图岭镇31268人、网岭镇37758人、新市镇28194人、丫江桥镇23336人、渌田镇35569人、柏市镇11726人、大同桥镇25393人、上云桥镇22606人、菜花坪镇27188人、市上坪镇14884人、石羊塘镇30912人、高枧镇16523人、漕泊乡6163人、兰村乡6461人、银坑乡11792人、钟佳桥乡12661人、湖南坳乡23977人、坪阳庙乡22172人、大桥乡12987人、贾山乡22530人、沙陵陂乡12238人、凉江乡11890人、莲塘坳乡25580人、高和乡22304人、鸭塘铺乡28409人。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末,攸县辖13个镇、4个街道:鸾山镇皇图岭镇丫江桥镇酒埠江镇渌田镇石羊塘镇桃水镇黄丰桥镇网岭镇新市镇莲塘坳镇菜花坪镇宁家坪镇江桥街道联星街道谭桥街道春联街道。县人民政府驻东城新区(春联街道)攸县发展中心。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攸县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市渌口区、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标是:东经113°09′09″至113°51′30″,北纬26°46′34″至27°26′30″。
地形地貌
县区地貌的特点是:东、西两面群山环绕,丘陵相嵌;中部成岗地、平原。海拔最高1404.9米,最低69米。东部由太和仙、婆婆岩等中山构成丛迭山群,地势自东向西中山向低山、丘陵递降;西部,明月峰和严仙岭绵亘西陲,地势自西向东由低山向丘陵、岗地递降;中部,攸水、沙河向南、北分流,地势低平。东、西两面形成两个相向的倾斜面。县境内断层多,造成地表分割破碎。主要断层有酒埠江断层(萍乡—酒埠江)、洋滨断层(洋滨—凤塔)、黄丰桥断层(万新—昭村)、广黄断层(沙洲里—广黄)等,以酒埠江断层为最大,长达60千米,断距数百米至千米。全县平均河网、冲沟切割密度为0.84千米/平方千米,山丘地区达2—5千米/平方千米。因此,除江河平原地区外,一般耕地比较分散。
气候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毫米左右。
水文
攸县境内分洣水和渌水两大水系,统称湘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02条,总长1150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11407.8万立方米。拥有大中小蓄水工程22807处,其中大Ⅱ型水库1座(酒埠江水库),中型水库2座(皮佳如水库和黄沙桥水库),小I型水库19座,小Ⅱ型水库123座,山平塘22662处,并已建成以酒埠江水库为龙头的东南西北中(河床干渠)渠系为网络的灌溉体系。全县水域面积共15031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077公顷,水库水面2540公顷,坑塘水面6132公顷,滩涂水面912公顷,沟渠水面2370公顷。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末,攸县土地总面积为2648.65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76.40万亩,基本农田面积69.64万亩。
林业资源
林地面积23.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344.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7.58%。
矿产资源
境内含煤面积约171.6平方千米,截至2012年探明地质储量4.3亿吨,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28个村,分为桃水、黄兰两大矿区,有煤矿101家,其中省属煤矿2个、市属煤矿2个、乡镇煤矿97个。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商品煤基地县之一。
政治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攸县户籍人口784776人。其中:女性388551人,男性396225人。人口出生率4.88‰,死亡率6.42‰,自然增长率下降1.54‰。常住人口61.7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11万人,农村人口25.66万人,城镇化率58.46%。
经济
综述
2023年,攸县地区生产总值46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5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31.79亿元,下降5.5%;第三产业增加值253.16亿元,增长5%。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1:34.7:49.2调整为16.9:28.4:54.6。与去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6%、-158.6%和208.9%。
2023年,攸县固定资产投资76.09亿元,同比下降35.2%。其中:民间投资57.99亿元,增长15.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6.2%,比上年提高33.3个百分点。产业投资57.91亿元,下降4.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6.1%,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92亿元,下降66.9%;第二产业投资51.79亿元,下降1.4%;第三产业投资22.38亿元,下降62.2%。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12.37亿元,下降70.1%;非国有投资63.71亿元,下降16.3%。
2023年,攸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48亿元,增长5.9%。按性质分,税收收入17.22亿元,增长6.5%,占比80.2%;非税收入4.26亿元,增长3.6%。按级次分,上划中央收入6.21亿元,增长4.5%;上划省级收入1.51亿元,增长103%;地方收入(县级收入)13.75亿元,增长1.3%。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9.49亿元,增长0.3%,占比69%;非税收入4.26亿元,增长3.6%,占比31%。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19亿元,增长2.6%。其中民生支出36.13亿元,下降8.2%。
第一产业
2023年,攸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94亿元,增长3.7%。其中:农业总产值70.63亿元,增长4.7%;林业总产值9.89亿元,增长9.6%;牧业总产值35.87亿元,与上年持平;渔业总产值5.51亿元,增长7.0%;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8.7%。
2023年,攸县粮食种植面积92.25万亩,增长0.2%。油料种植面积29.48万亩,增长5.6%。蔬菜种植面积38.12万亩,增长2.5%。
2023年,攸县粮食产量43.67万吨,增长2.75%。油料产量3.41万吨,增产6.4%。其中油菜籽产量3.03万吨,增产7.2%。茶叶产量337吨,减产0.6%。水果产量10.62万吨,增产1.6%。蔬菜产量124.16万吨,增产1.4%。猪、牛、羊肉总产量6.60万吨,下降0.8%。禽蛋产量1.74万吨,增长0.6%。全年存栏生猪48.38万头,下降6.5%;出栏生猪85.84万头,下降0.9%;出栏牛1.59万头,下降1.9%;出栏羊7.62万只,下降7.1%。
第二产业
2023年,攸县全部工业增加值109.94亿元,增长2.1%。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74亿元,增长0.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70.9%;制造业增加值45.71亿元,下降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1.52亿元,下降5.9%。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42亿元,下降2.9%,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0.8%,比上年下降1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127.36万吨,增长4761.2%;饲料21.33万吨,增长38.3%;中成药306.74吨,下降62.7%;火电50.37亿千瓦时,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76.88亿元,下降8%;利润总额7.58亿元,增长22.5%;研发(R&D)经费投入3.65亿元,增长68.2%。
截至2023年末,攸县资质等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41家,实现总产值31.5亿元,同比下降38.1%,增加值21.8亿元,同比下降35.6%。
第三产业
2023年,攸县批发业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87.04亿元,增长0.2%,其中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25.95亿元,下降23.7%;全县零售业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18.04亿元,增加0.9%,其中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8.05亿元,下降23.3%;全县住宿业企业实现营业额4.24亿元,增长3.2%,其中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实现营业额1.39亿元,增长0.2%;餐饮业企业实现营业额14.97亿元,增长16.4%,其中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实现营业额1.54亿元,增长51.4%。
2023年,攸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97亿元,增长0.1%。其中:批发业23.09亿元,下降1.8%;零售业127.69亿元,增长0.1%;住宿业7.02亿元,增长0.1%;餐饮业18.18亿元,增长2.9%。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3.57亿元,增长7.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4亿元,下降47.8%。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163.38亿元,增长1.7%,餐饮消费额12.59亿元,下降17.2%。分限额类别看,限额以上24.79亿元,下降10.8%,限额以下151.18亿元,增长31.4%。
2023年,攸县实际利用内资141.73亿元。
截至2023年末,攸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52.81亿元,增长12.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98.46亿元,增长13.7%;非金融企业存款23.56亿元,增长8.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90.45亿元,增长23.6%。其中:住户贷款137.75亿元,增长8.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52.7亿元,增长41.1%。年末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为64.1%。
2023年,攸县共有保险机构20家,各项保险保费收入7.28亿元,增长0.6%。其中:财产险保费3.4亿元,增长3%;寿险保费3.87亿元,下降1.3%。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3.57亿元,增长18.1%。其中:财产险赔款2.18亿元,增长13.9%;寿险给付1.39亿元,增长25.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攸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0所(含小学教学点)。教职工5806人,其中专任教师5333人。在校中小学生84471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4144人、初中在校学生26242人、小学在校学生44085人。职高在校学生数4136人。幼儿园共126所。
科学技术
2023年,攸县地方财政的科学技术支出66366万元。专利授权数205件,其中发明授权数19个。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攸县共有公共文化场馆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97个,农家书屋304个,乡村大舞台103个,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4.3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3.054平方米。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攸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2个,实有床位4642张,卫生技术人员3942人。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攸县共有单项体育协会18个,体育指导站(点)58个,体育健身会所有公共体育实施面积达162.92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攸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4304人,已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564906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78%(以户籍人口为基数)。
2023年,攸县共发放城镇低保资金1356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7348户、16480人,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953万元。2023年截至12月份全县共有特困供养3356户、3370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560户、561人,发放生活费732万元。分散供养对象2796户、2809人,发放生活费1889万元;共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临时物价补贴34073户、136万元。
交通运输
106国道、吉衡铁路、醴茶铁路、岳汝高速、衡炎高速公路、省道S212、S315、安攸互通连接线等,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人均拥有公路里程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2023年,攸县货运量为2135万吨,增长7.3%;货运周转量为2017488万吨千米,增长7.2%;客运量达到2960万人,增长7.5%;客运周转量为241194万人千米,增长7.4%。
历史文化
梅城来历
攸县县城古称“梅城”。攸县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在他主政期间,县城的梅花树渐渐多起来了。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清末虽然有更动,至民国(1938—1947年)又改称为“梅城镇”。
“梅城”栽种梅花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围,宋末元初攸县人冯子振对梅花不仅有长时间的观察,而且有深沉而炽热的爱好。他写的《梅花百咏》,为元明清三代许多文化名流称道。清乾隆37年,其《梅花百咏》被收入《四库全书》。
方言
攸县话
属于赣语中的吉茶片区,也就是吉安市属下的县和湖南的攸县、茶陵县。攸县话与普通话唱反调,普通话说那里很热闹,攸县人说,那里很闹热;普通话说,我心里喜欢,攸县人说,我心里欢喜;普通话说,天下毛雨,攸县人说,天下雨毛;普通话说,衣衫,攸县人说,衫衣。
攸县话表达的意思准确,细腻。例如:说某个地方不卫生。普通话通常是用脏,不卫生,不干净这类干巴巴的词汇。攸县话就不同。如果对小孩说,往往用“耳稀个”,如果不卫生的地方不大,用“夹无个”,大面积地方不卫生,用“奥驺个”,“死邋遢个”,如果脏得让人心里难受,攸县话用“生孽个”来形容。当然,这些语言,只有攸县人能听懂。攸县人还喜欢在有的词前面再加一个字,使它更富有表现力。比如:“焦干个”,“稀瘦个”,“来胖个”,“蛇苦个”等等。前面这个字,更强调后面这个字,使其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攸县话的词汇相当丰富,而有些词只有攸县人用。
客家语
在湘赣边界的攸县东乡山区分布有客家人。内部交流用客家语,对外则操攸县方言。攸县是湖南省七个客家人较多的县份之一。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攸县鸾山镇柏市镇黄丰桥镇等三个乡镇,人数逾万。鸾山的南源、桃源、殷家坊、东冲、漕联、七里、三联等8个村20个组,就有曾、吴、梁、邱、张、李、翁、温、程、赖、高、刘、胡、钟、黄等姓氏客家人,人数在2000~3000人左右。
客家文化
《攸县志》(同治版)记载:“迩来闽粤之民,侨居吴楚。”近年来,湖南客家人时常见诸媒体,以客家话、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形式吸引人们的眼球。
明清两代,客家人来到湘东地区,注入新鲜血液和生猛风气,为湖南的近代发展提供动力。客家人沿袭原住地的生产习惯,带来苎麻、蓝靛、番薯、玉米、油茶、药材等作物种子。如红薯(番薯)这种产量高、栽培易的经济作物,也由客家人从沿海引进攸县种植的,时称“蕃薯”。有文献记载:“攸邑客民,种以代粮,近则土著之民尽种之。”湘东地区大面积种植油茶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这正是客家人大量涌入湘东地区的时间节点。
风景名胜
文明塔
文明上塔:位于县城对河之米水南岸窑湾山头,距城1千米。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徐希明倡建。该塔八方七层,高21米,红石为基,青砖为体,底边长3.58米,占地面积42m2。祁阳石门额,上携“文明塔”三字,工整有力。
文明中塔:位于县城西郊米水南岸皂角树水口山头,距县城约5千米。明万历丙子年(1576年)知县徐希明倡建,清乾隆壬戊年(1742年)倒塌。翌年,知县冯运栋邀邑绅重修。全塔用青条石砌成,六方五层,高9.7米,底层边长3.2米,占地35.8m2,塔内有方石柱,中心有孔,可攀缘而上。
文明下塔:位于县城西鸭塘铺乡桐坝村,米水河中央,距县城7千米。该塔建造年代无记载。经考证比上、中两塔稍晚,距今约200余年。该塔通体由红石砌成,八方七层。高22.35米,占地约64m2,塔基呈桥墩型,前尖后宽,以抗水流冲击。塔身虽处于河中,仍巍然屹立。
桃花谷
桃源谷,位于漕泊乡桃源村境内,谷长约7千米,从攸漕、桃源公路交汇处开始,往东依次包括明代古桥、枫杨古树群、桃花洞和桃花溪等四大景点。是攸县酒埠江风景名胜区里的自然生态谷和酒埠江地质公国内的古河道,全长2000余米。
白龙洞
白龙洞,位于攸县境内的白龙洞为约3亿年前发育的岩溶地貌洞穴,因岩溶景观“白龙马”而得名。洞内景观千变万化,洞中有洞,楼上藏楼,是大自然的天然岩溶地貌博物馆,被喻为东方奇洞。“白龙马、古河床、古生物化石、石钟音乐”堪称国内四绝。
仙人桥
仙人桥,位于攸县漕泊乡三联村,距酒埠江风景区的白龙洞仅4千米。该景区面积0.8平方千米,游览线路全长2180米,以仙人桥为中心,连接仙人峡与仙人崖,有仙峡寻幽、仙台望月、仙桥贯空、仙湖戏波、天龙坡、天龙岭、云栈揽胜、仙人洞等八大景点;以幽深的峡谷、神奇的仙桥、峻峭的山岭、茂密的植被、动人的传说为五大特色。
宝宁寺
宝宁寺,位于黄丰桥镇乌井村,是我国湘赣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该寺始建于唐天宝10年(公元751年),开山祖师是攸县籍人士旷长髭禅师。1985年4月17日,攸县人民政府公布宝宁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进行该寺的修复工作,1994年春举办了盛大的开光法会。宝宁寺所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峰峦迭嶂,交通方便。寺后保存有一株古樟,系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沉水樟,为省内沉水樟之王,其树体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极具观赏和科研价值。
地方特产
香干著名湖南主持人汪涵先生曾经在《有味》一书中曾这样的评价攸县的香干:“攸县小吃神州俏,香干血鸭剁辣椒”,在攸县小吃中居于首位的攸县香干,一直深受推崇。据《攸县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攸县香干就小有名气了,攸县城乡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皇图岭的香干,东乡的原坛酒,新市的麻鸭,网岭的麻饼糖,尝过之后永不忘。”
攸县香干之所以出名,原因有二:攸县的水质好,极少污染;攸县香干的加工工艺讲究。做香干用水最重要,攸河上游的酒埠江,汇入了漕泊禹王洞的天然矿泉水、皮佳洞过滤的阴河水和柏市的温泉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水质。”
麻鸭
攸县麻鸭产于湖南省攸县境内的米水和沙河流域一带,以网岭、鸭塘浦、丫江桥、大同桥、新市、高和、石羊塘等地为中心产区。曾远销广东、贵州、湖北、江西等省。攸县麻鸭是湖南著名的蛋鸭型地方品种。攸县麻鸭具有体型小、生长快、成熟早、产蛋多的优点,是一个适应于稻田放牧饲养的蛋鸭品种。
著名人物
彭天益(?-?):号司空山人,北宋哲宗元祐进士,历任武骑尉、太学博士、湖广提举,撰有《重修阳升观三奇碑记》。
蔡槐庭:明嘉靖丁己年(1557年)二月初五出生在湖南省攸县渌田镇的一个科举世家,万历庚辰(1580)进士,癸末(1583)殿试名列二甲。他是渌田蔡民第九世孙。历任嘉兴知府,户部郎中等,官至太仆寺卿(从三品)。
洪云蒸(1580-1636):明代名臣,字化卿,号紫云,攸县漕泊人,万历庚戌科进士,追赐为都察院御史。
龙湛霖(1837-1905):字芝生,清湖南省攸县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后累迁至侍读学士。
胡庶华(1886-1968):攸县城关人,著名教育家、冶金专家,曾任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
文荣林(1900-1974):攸县城关人,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十二团团长,七十九师上校副官长。抗战期间,任二十八师少将副师长,后调广东防空训练班任少将教育长。
张德粹(1900-1987):攸县东乡田村人,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农业经济学奠基人之一。
谭震林(1902-1983):攸县城关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陈逵(1902-1990):曾用名陈弼猷,攸县柏市樟井冲人。《毛泽东选集》编译委员会委员,致力将中国古代名诗词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开创出汉诗英译的新天地。
丁德隆(1904-1996):字冠洲,又名若望,攸县高枧人。率部参加上海保卫战、兰封战役和武汉会战。国民革命军中将,第37集团军总司令。晚年退役弃政,潜心研习道、佛、儒、耶各教之哲理,擅长篆、隶、楷、草各体书法,并有绘画技能,曾在台北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在著作方面有《大同大道》、《易经原理》、《心物一元观》、《道性真理》、《天人合一》、《自然循环定律》等著述付梓。
唐有章(1906-2000):攸县新市人,参加广州起义。曾先后担任机械工业部设计总院副院长、农机部外事局局长、农业机械部顾问。
刘克(1915-2000):原名刘相尧,攸县市上坪镇市坪村人。1961年8月授予少将军衔,曾任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兼工程部部长、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研部部长。
萧友明(1916-):原名谢华生,攸县黄丰桥镇广寒寨村人。少将军衔,曾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原副部长,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颜德明(1917-1985):湖南攸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曾任广州军区装甲兵政委,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
罗吉庭(1930-):攸县大同桥镇观东村人,核物理学家、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湖大校友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会员、蒙特卡罗专业会委员、计算物理西北分会理事、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报”编委,“陕西物理”编委、“科学与工程计算丛书”编委、中国国际出版社顾问兼编委等职。
陈旭榜(1932-):攸县鸭塘铺乡奥林村人,少将军衔。曾任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宁夏军区党委常委,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六届人大代表。
周玉书(1933-2021):湖南攸县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中央委员,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1月改为武警少将警衔。1990年7月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1992年12月改为中将军衔。
苏纪兰(1935-):湖南攸县人,物理海洋学家,被誉为“海洋之子”。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开云(1937-):艺名阿云,著名中国花鸟画家,湖南攸县人。曾任湖南美术馆、湖南国画馆馆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国国画家理事,中国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湖南省国画馆顾问,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肖旭初(1937-2015):少将军衔,曾任广西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海南军区司令员。
刘远节(1938-):攸县桃水镇睦塘村人,曾用名刘春华。曾任广东省军区政委,少将军衔。
谭冬生(1940-):湖南攸县莲塘坳乡春龙村人,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
谢秋云(1948-):湖南攸县人,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书画家,诗人。
彭新国(1951-):湖南攸县人,少将军衔。曾任南疆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参谋长。
刘鼎新(1952-):湖南攸县人,现任海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治委员。
傅剑仁(1953-):湖南攸县人,笔名易卯,河北省政法委员会常务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黎明启程》等。
蔡仪(1906-1992):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编高等学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主编《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多有阐述。
颜书劲(1910-1982):湖南攸县高枧双江口人,字清和,1930年考入黄埔军校(也叫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通讯科学习。后历任交通警察局郑州支台台长,广州区台台长,国民革命军少将军衔,台湾黄埔军校通信科教官。
贺东生(1911—1998):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少将军衔,并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党的八大、九大。1998年8月27日病逝于湖南长沙,终年87岁。
陈健民(1906年-1987年):佛教瑜伽士。曾参学三十七位师傅,留学康藏五年,在印度闭关二十五年,并曾在岩洞、坟场闭长期关。一九七二年赴美国弘法。中、英文著作百余种,作品集为《曲肱斋全集》。故居位于攸县城关镇西街。
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5:5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