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
国家新的经济发展区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
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
21世纪初,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机”。
中国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断呼吁,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主要为中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也使中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为重要战略指引。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由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内政外交中均确立为中国实现下一阶段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
推进原因
1.中国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2.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周边政治、国防、民族环境。
3.可以推进区域之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推进区域合作水平。
4.有利于消化中国严重过剩的各种产能。
5.有利于构筑以开放促中国西部大开发,促中国东部再改革的新的倒逼格局。
涵盖范围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
战略构想
五大支柱
“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步启动:
第一,加强政策沟通。
第二,加强道路联通。
第三,加强贸易畅通。
第四,加强货币流通。
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和社会交往。其中道路联通是基础,贸易畅通是本质内容。
具体措施
与五大支柱相对应的五大具体措施包括: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瓶颈;推进金融领域合作;成立能源俱乐部;建立粮食合作机制。
建设思路
建设策略
第一,中国需要以丝绸之路为契机,全面发掘中国与广大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潜在的互补互利机会,全面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及区域经济体之间经济贸易、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第二,有效运用中国在资金、市场、技术、产能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全面分享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市场与政府两手并用的独特发展经验,为协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在推进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难题,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第三,全面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营运能力,全面打造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贸据点与生产基地,针对严重产能过剩与那些在国内市场已不具经济效益的产业,进行有秩序的“走出去”,实现对外移转。
第四,在全面推进绿能产业、整治环保污染、建设低碳城市与智慧型城市的过程中,积极引导拥有先进技术的欧、美、日跨国企业参与投资与提供设备,让这些跨国企业有机会分享中国城镇建设及经济增长的红利,也刺激国内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第五,在“和平发展”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包容、尊重与发展”的新政策概念,系统整合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代的“不干预政策”和西方的文化多元主义等理念,形成中国特有的普遍价值观,有别于大英帝国的“自由贸易”和美国的“自由民主”政策概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崛起,塑造国际文化软实力。
政策手段
一是设置规模大于“世界银行”资本额的“丝绸之路基金”,以及等量规模的“丝绸之路战略投资基金”为配套。
二是可考虑设置中国主导的全球发展智库,并协助各区域的领头羊国家设置协作智库,建立完整的智库跨国合作网络。
三是可考虑建立一个面向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人才培训机制”,为各国训练与培育公共治理、经济规划、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人才。这些机构不仅应当培养国内的干部,其功能应当扩展到培养发展中国家的官员。四是可考虑设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社会精英为对象的“新丝路传媒集团”。以财经、旅游、环境、城市及文化议题为主轴,为各国提供一个超越西方视野的跨国资讯与观念传播与分享管道。
配套体制
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政策机构的设置。一是丝绸之路战略应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主导,负责统筹政策规划与资源分配,协调各部委与各省市,打破各自为政的地盘割据现象。二是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三是执行“全球经济增量再平衡战略”需要有风险管理机制,必须动态考量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各国主权风险、政治互信基础,并务实评估中国影响力的投射范围,以及中国政府的海外护产、护侨的能力极限。风险评估的功能可以和智库设置结合起来,光有企业和政府本身的评估远远不够,还必须依赖智库的客观、中立的评估。
像丝绸之路这样大规模的对外项目,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构想一个完美的方案,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根据规划来实施方案。这样的项目都是一边做、一边学的过程。但是如果要少交学费,避免重大失误,就必须储备足够的政策知识,准备好足够的政策手段。
发展状况
能源合作
能源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亮点。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全长2800公里的中哈石油管道自2006年正式开通以来,已成为中国同里海相连的能源大动脉,哈萨克斯坦已经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5000多万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年设计输气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自2009年底到2013年,已累计向中国输送天然气6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中国2010年天然气总产量的一半。
经济贸易
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互联互通
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的共识。上合组织在其中期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能源、通信、农业四大领域的经济合作。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间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资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吉乌公路、塔乌公路、塔境内输变电线等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经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已初显轮廓。
2012年,中国政府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承诺,向中亚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主要用于中亚地区铁路、公路、光缆、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资金的注入,将加快中亚各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上合组织着手建立开发银行等金融合作机制,为合作项目提供融资平台,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间的经贸合作增加动力,为各领域合作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古丝绸之路的本质就是服务于亚欧之间的商贸和物流通道。要把丝绸之路从线形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首先要有现代交通和物流的基础保障,这样才能吸引企业入驻,才能形成产业生态链。要实现互联互通,如果只重视铁路和公路干线,就只是画平行线,难以形成生态圈。丝绸之路需要信息化支撑和系统化服务的现代物流。首先,要在现有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区基础上,建设适合的物流园区和信息平台,建设园区平台是圈点。其次,要规划和嫁接好贯穿东西的泛亚铁路和泛亚公路等物流主干线。嫁接物流干线是连线。再则,要完善运输干线与仓储分拣、信息服务和区域配送相结合的物流网络。建设物流网络是铺片。“点线片”结合的交通物流体系,才有利于区域融合,有利于建立经济带。
区域合作
推进旨在降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成本的物流、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海关、交通运输、出入境检验检疫、金融、信息交流等功能领域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须加强各国有关政府部门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协调和沟通。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部曲。自贸区建设成为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远期目标。
2013年,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和组织机制不断完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了负责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员国经贸部长会议机制,下设高官委员会和海关、质检、电子商务、投资促进、发展过境潜力、能源、信息和电信等重点合作领域专业工作组,担负着落实峰会及总理会议在经贸领域的决议的重任。各专业工作组加强海关互助、海关统计等方面合作与协调,已经建立了技术法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信息交流的程序和机制,研究协调和完善合格评定程序的方法等。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和银行间联合体为各国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
金融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金融主管部门交流增加,2009年11月召开了首届央行和财政部长会议,积极探讨地区融资领域合作。由中方牵头的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授信和融资额度规模已超过500亿美元。
中国与俄、吉、哈三国先后签署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协议,推进了相互贸易合作。下一步,各国将推进区域内货币互换,推动离岸贸易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其他金融合作措施。
发展建议
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加强政策沟通
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
加强道路联通
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中国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加强贸易畅通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货币流通
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开展了良好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好的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广。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
加强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前景展望
第一,“新丝绸之路”可以分期分阶段实现既定目标。这一构想在空间上大致分五个区段:东亚段、中亚段、西亚段、中东欧段、西欧段。时间上可以按近期、中期、远期来分阶段建设。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对于沿途国家的经济建设、地区繁荣乃至世界经济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极大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形成新的对外开放前沿与经济增长段,西部地区的面貌及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通过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所谓“塌陷地区”的国家将有机会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逐步消除贫困与落后,这又有助于根除极端势力、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活动的温床。新丝绸之路将把世界经济最活跃的两个地区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不仅有利于促进贸易、繁荣经济,更有利于东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源自不同民族、文化、种族的群体的相互包容。因此,我们可以预期,这一计划将得到地区内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与预期收益相比,更引人入胜的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历史价值。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丝绸之路构想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主张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方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行阻力,扩大支持的基础,并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这些优势是以势力范畴争夺或贸易保护为目的的排他性地区经济合作所无法比拟的。新丝绸之路构想同步推进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民心方面的沟通与建设,突破了由单一领域向其他领域扩散的传统模式,使得这几方面得以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
第二,中国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主导和中枢作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无论是技术准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乃至政治与安全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条件均已成熟。我国提出这一构想,既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也体现了大国外交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源于对自身实力与战略目标的认知,也源于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勇气与能力。中国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这一计划的实行,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直接和间接的回报。中国推行这一计划,政府发动、企业主导、市场推动、国际合作,可行性越来越明显。
第三,自从中国提出这一计划以来,得到了中亚、西亚、中东欧、西欧各国不同程度的积极响应和配合。“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带来的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一体化和全面复兴。这是“中国梦”,更是“世界梦”、“人类梦”。
面临挑战
首先,制度化建设的水平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值得关注。在制度建设上实际需要处理好两个平衡:一是主权让渡与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平衡。另一个平衡是缺乏主导国与推进制度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
其次,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考验决策者的智慧。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路线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经济效益与政治协调。与技术和规划因素相比,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政治协调,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协调。
另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建成还取决于能否成功消解一些人为的障碍。边境管理和安全保障是两个突出的人为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种情况下推进经济合作,就要尊重现实差异,创新合作理念,解决最现实的问题。
国际发展
拓展合作伙伴关系
中亚地区,2013年9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举行会谈,宣布将中吉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5月18日,两国继续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14年5月12日,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友好合作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关于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关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规划(2014年至2018年)>的声明》。
在西亚地区,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中,希望中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在中东欧地区,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后,中国与中东欧16国共同发表《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在欧洲地区,2014年3月23日,中国和荷兰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建立开放务实的中荷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此外,在城市合作层面也有所进展。2013年9月13日,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西安市和土库曼斯坦马雷市建立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
提升话语权与促进共识
丝绸之路经济带秉承和平友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这一理念反映出广大欠发达国家的战略诉求,由此,中国在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丝路沿线国家在多边和双边交流中重要的商讨主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有所提升。2013年9月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2013第五届欧亚经济论坛、2014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5月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6月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会议等国际交流机制与平台,弘扬丝路精神、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均被列为重要议题,中国提出“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理念和倡议,得到与会各国的积极响应。在不同场合,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印度、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委员会均明确表示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发展共识有所加强。
展开人文交流与学术研讨
为增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深入探讨合作可行性,诸多表示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及其政府与民间组织,纷纷召开研讨会、举办交流年,人文交往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在学术讨论方面,2013年10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丝绸之路国际大会”:12月,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14年2月,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联合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3月,科威特《阿拉伯人》杂志举办“丝绸之路上的阿拉伯文化”研讨会,中国一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经贸合作论坛在塔什干举行,中哈企业家委员会首次工作会议暨丝绸之路经贸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召开。在人文交流方面.2014年2月,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十七次会晤期间表示,愿积极推动中印两大市场对接,稳步推进铁路,产业园区合作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合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中印友好交流年”在新德里启动。3月,为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在高水平上运行,促进中俄友好发展,带动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在俄罗斯圣坡得堡隆重开幕。此外,2014年3月,丝绸之路和平奖委员会也在北京成立。
启动初步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质性建设方面,2013年9月.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签订天然气管道建设运营合作协议;在西安举行的欧亚经济论坛期间,中国和阿富汗签署包括经济援助、罪犯引渡以及高校合作等合作协议。2014年5月,中石油土库曼斯坦巴格德雷合同区第二天然气处理厂竣工,项目建成后,生产的天然气将输往中国;亚信峰会期间,中俄在上海吴凇海军军港启动“海上联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并且,中俄两国元首在上海共同见证《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6月,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哈萨克斯坦输气公司、霍尔果斯口岸委的嘉宾代表共同启动点火按钮,宣告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开始由土库曼斯坦向国内通气。在与欧盟的合作方面。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主持第十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双方就中欧农业、能源、知识产权等领域有关合作签署协议,并共同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
最新发展
2014年,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投资3.26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2.28亿美元)规划实施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20万亩棉花种植,配套2座轧花厂、14.6万锭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制造等一系列全纺织产业链的项目建设。经过3年建设,一期6万锭环锭纺纺纱生产项目已经运营两年,累计生产纱线14178吨,产销率100%,产品已远销埃及、土耳其、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伊朗、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等十余个国家。投产至今,企业已向当地缴纳税金5850.5万索莫尼,为当地解决就业3600余人。
2018年,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吸引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及客商,61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企业参会参展。
国内发展
定位规划
2013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举行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上,有西北5省、西南4省市以及东部5省参加。西北五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市包括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
陕西:西安将着力打造“一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高地。“六中心”: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宁夏: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借鉴上海自贸区等开放模式,在提高引进外资水平、推进中阿贸易自由、能源合作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增强内陆开放新优势。
新疆:提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大中心”,即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
甘肃:计划利用拥有古丝绸之路贯穿境内1600多公里的战略通道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
重庆:在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充分发挥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建议》,谋求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枢钮地位。
江苏:连云港规划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桥头堡”。
山东:报请国务院批准将日照、临沂、济宁、枣庄、菏泽5市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范围。
西部十大城市群比较
建设项目
新疆:在原有国际通道基础上,再建成南线、中线、北线三条战略性国际铁路;在对外开放口岸方面,新疆有29个口岸,国家批准开放的一类口岸17个,自治区批准的二类口岸l2个,申建8个保税区,为推动与沿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打下基础;新疆还着力建设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以带动产业聚集。
陕西:于2013年11月正式开通“长安号”国际班列;陕煤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建成大型炼油项目;2014年初,西咸新区得到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级新区,微软等跨国企业将“微软创新中心”落户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重庆:于2011年开通发往德国杜伊斯堡的国际专列,出货量攀升使惠普及更多lT企业进驻重庆。2013年重庆市包括笔电、打印机、显示器在内的电子整机数量达到1亿台件,笔记本占到全球1/4的产量。
合作成果
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建交之初中国与五国的贸易总额仅为4.6亿美元。21世纪,则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合作的“黄金世纪”: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后,双边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08年的贸易额已达308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有所回落,为235亿美元。此后,双边贸易再次发力,呈加速发展趋势。
2012年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已高达460亿美元,20年间增长100倍。
中国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口的产品已从2005年的609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716亿美元,其中包括消费品、资本品和零部件等具有国际分工含量的产品进口规模同期从32亿美元上升到107亿美元。
2016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直接投资规模在1700亿美元以上。
2015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投资存量500亿美元以上,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力度。
2015年5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陪同下考察中白工业园,见证首批入园企业获颁入园证书,并在工业园发展蓝图上签名。中白工业园规划面积91.5平方公里,是白俄罗斯招商引资的最大项目,也是中白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容纳近10万人就业、20万人居住。
2017年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承包工程合同额增长33.9%。
2017年6月3日,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合作论坛在西安举行,论坛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机制化开放合作平台。
2023年4月6日,中国、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阿曼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同教科文组织6日在巴黎联合举办活动,庆祝“丝绸之路”项目启动35周年。
建设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中国将在“新丝绸之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将会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第一,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带的建立与周边大国息息相关,周边外交环境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有力的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外兼顾,统筹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应对地区大国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铸。
第二,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构建大合作大发展的全球经济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家间经济紧密度的增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多,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相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消除贸易壁垒,从而扩大了进出口规模,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增强了区域组织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
西部地区是保证中国战略安全的重要区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有利于中国战略纵深发展,有利于确保能源供应,有利于经济安全。“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欧亚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当然存在着对发展战略、模式和政策的不同选择,在经济文化合作中就避免不了各种障碍和阻力。“政策沟通”就是“对经济发展进行交流、协商,最终制定出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的共同发展扫除障碍,提供政策支持。
第四,有助于培育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推动经济重心西移。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中国西进战略的开展。中国在“新进”战略上提出了不少新的构想,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加强中国和周边国家多方面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国互惠互利,“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作为中国“西进”战略的正式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西进”战略是一套旨在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政策的“再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目的在于崛起中的中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重新划定周边势力范围,并且奠定了中国成长为全球大国周边基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6 19:01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