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明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方向明,女,汉族,1966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1993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人物经历
1987年7月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7年8月起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工作(其间:1995年12月获浙江医科大学外科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5年12月德国波恩大学麻醉与危重病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9年7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兼麻醉科副主任。
2006年7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城站院区麻醉科主任。
2009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3年8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城站院区麻醉科主任。
2017年5月,任九三学社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7年5月9日上午,九三学社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大会选举方向明为九三学社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1年4月23日,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确定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77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予公布。方向明获院士提名。
2020年9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总部一期(余杭院区)麻醉科主任。
2022年8月至今,任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
2012年至2023年,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一届、十二届和十三届常务委员。
2023年4月,当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参选院士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李兰娟提名
担任职务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急重症病人的围术期管理、脓毒症发病机制和防治、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的研究。
主要贡献
综合利用多学科手段,结合临床、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整合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的中国重症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多中心的脓毒症遗传学研究平台,在国际上最早报道了参与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候选基因(抗炎介质IL-1RN、IL-10等)的相关遗传变异是重症脓毒症的高危遗传标志。系统阐述了阳离子抗菌肽防御素、hepcidin)在脓毒症器官功能损伤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作用和机理:发现a-防御素基因的拷贝数是重症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阐明a-防御素介导的促炎因子IL-1b的释放和炎症性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通过生物工程优化b-防御素的生产,证实b-防御素对脓毒症器官功能损伤的防治作用;率先提出不同细胞hepcidin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不同,揭示肝细胞hepcidin和呼吸道上皮细胞hepcidin分别通过调节全身和局部铁代谢在脓毒症及其导致的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了非TLR受体(TREM、TRPM、S1PR等)途径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非TLR受体介导的吞噬杀菌作用在脓毒症抗感染免疫中的重要性,为脓毒症的免疫防治提供了新靶标。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和青年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科技部“十二五”项目、“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以最后通讯发表论文227篇,系列文章刊登在Nat Metab、Proc Natl Acad Sci U S A、J Clin Invest、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和Anesthesiology等著名期刊,研究成果被F1000推荐,他引逾7500次。
职务任免
2022年5月31日,九三学社浙江省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举方向明为副主任委员。
获奖记录
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国际危重病学会年度科学奖。
2009年,获TWAS-TWOWS亚洲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7年,被授予德国麻醉与重症医学学会荣誉会士(每年全球2名)。
2020年1月,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1年,获第七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
2023年,被授予“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成果介绍
脓毒症救治的“中国方案”
主要完成人:方向明,舒强,邓小明,于泳浩,王国林,李金宝,徐志南,薄禄龙,林茹,程宝莉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上海长海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每年夺去600万人的生命、死亡率高达20-40%……脓毒症是多年来横亘在世界医学领域面前的一大难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方向明教授团队经过近20年的研究,探索脓毒症发病机制,创立了围术期救治关键技术,目前已让数万患者受益。
无论是烧伤烫伤、外科手术,还是糖尿病白血病亦或是见怪不怪的手指破口、智齿发炎、吃坏肚子感冒发烧,都可能引发脓毒症。
业界普遍认为病原菌感染通过Toll样受体促发炎症反应失衡是脓毒症发病的关键,但据此研发药物的工作却长年没有进展。方向明团队另辟蹊径,探寻不同于以往的机理——非Toll样受体通路。
在坚持了十多年后,他们终于发现了“内源性危险分子”,并且研究得出它是脓毒症发病的关键所在。AJRCCM栏目主编、哈佛大学David J Gregory教授给出高度评价:“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认识,全新揭示了围术期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为预警和诊断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团队还设计出一套多模式预警模型,只要把病人的相关数据录入系统,就能分析出病人得脓毒症的风险有多大,危险程度有多严重。这套多模式预警模型对于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掌握用药尺度等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建立预警模型还只是其中一步,他们紧接着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等围术期脓毒症致人死亡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各个击破,创立4个围术期救治关键技术。
据方向明团队介绍,项目技术已经在45家三甲医院中得到应用,惠及10523例患者。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17:0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