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传说在远古时代始于
黄帝,是专为祭祀
昊天上帝而特地设立的。夏朝叫“
世室”,商朝叫“
重屋”。周代才有“明堂”之称。周明堂为
周公时所建,也有的说是
周文王所建。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 “天子之庙”,有道是“王者造明堂、
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
布政之宫,在国之阳”。
结构
《
礼记·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周礼·考工记》载:“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儿(长桌),堂上度以筵(席子),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宫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西汉《
大戴礼记·明堂篇》载:“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一筵,南北七筵,东西九筵。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官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或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十五叶。十六日一叶落,终而复始也。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故又名
蒿宫也。”古代纬书《
孝经援神契》明文规定:“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已之地。”丙巳之地是指东南方。这对—个国都来说,是—个明确的坐标点。
东汉
蔡邕《月令论》云:“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门八牖乘九宫之数也。取其宗庙之清貌,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周水圆如壁,则曰辟雍。异名而同耳,其实一也。”
《
史记·天官书》云:“心为明堂,大星天王。”把心宿看作天上的明堂。《
汉书·艺文志》提到两部相关明堂的著作,即《明堂阴阳》(33篇)和《明堂阴阳说》(5篇)
据《
逸周书·明堂解》第五十五的解释,天子于明堂朝见诸侯时,各人的站位为:“天子之位,负斧依,南面立。率公卿士,侍于左右。三公之位,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位。门内之东,北面东上,诸男之位。门内之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难免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难免东上,四塞九采之国。世告至者,应门之外,北而东上,宗周明堂之位也。”另载:“周人明堂方一百一十二尺,高四丈。阶广六尺三寸。室居中,方百尺。户高八尺,广四尺,东应门,西皋门,南库门,北雉门。东方曰青阳,西方曰总章,南方曰明堂,北方曰玄堂,左为左介,右为右介。”
历史背景
另据文献记载,明堂创始于黄帝,夏代叫“世室”,商代叫“
重屋”,周代才叫“明堂”。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
周代明堂
《
礼记·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明堂,天子太庙也。”《
大戴礼记·明堂篇》又进一步说:“明堂者,文王之庙也。”清代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
文王明堂太庙是和文王
灵台建在一起的。东汉
卢植在《礼记注》中又说:“明堂即太庙也。天子太庙,上可以望气象,故谓之灵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谓之太庙;圆之以水似壁,故谓之辟雍。古法皆同一处,汉一分为三耳。”《左传·僖公五年》载:“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而书,礼也。”周王或诸侯听完政事之后要登上明堂太庙中的灵台去观望气候天象。东汉大儒
服虔注曰:“人君入太庙视朔后登台以望,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在明堂之中也。”按《诗经·
灵台》,文王明堂太庙、文王灵台周围建有
灵囿、
灵沼和
辟雍。《大戴礼记·明堂篇》载曰:“明堂者,古之有也。外有水曰辟雍。在近郊,近郊三十里”。《礼记·王制》进一步解释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东汉大儒
蔡邕、
卢植、
贾逵、服虔、颖子容等人皆总结说:“周时,太庙有八名,其体一也。肃然清净,谓之清庙;行褅袷,序昭穆,谓之太庙;告朔行政,谓之明堂;行飨射,养国老,谓之辟雍;占云物,望氛祥,谓之灵台;其四门之学,谓之
太学;其中室,谓之太室;总,谓之宫。”
《
孔子家语·观周篇》:“孔子、敬叔与俱至周(洛阳),问《礼》于
老聃,访《乐》于
苌弘,历
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清朝
徐松辑的《
河南志·周城古迹》也载:“(洛邑)近郊三十里地为明堂,以祀文王,事上帝。文王明堂高三丈,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九堂十二室。每堂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
商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能在明堂与上帝一起共享祭祀的
先祖,自然是最受后世尊崇的帝王。例如,西周是
周文王,西汉是
汉高祖。
汉魏明堂
儒家经典对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代聚讼纷纭。汉武帝封禅
泰山后,想仿照古代传统修建明堂,却无人能说清其具体样式。于是方士公玉带献上了一张黄帝时期的明堂图:画中有一宫殿,四面无壁,以茅草为盖,四周环水。汉武帝就照这张图,修建了明堂。但据后人考证,这张黄帝明堂图是公玉带伪造的。尽管如此,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即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这在古代有着神秘的象征意义。东汉
桓谭《新论》解释说:“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上圆
法天,下方法地,八口法
八风,
四达法
四时,九室法
九州,十二
座法十二月,三十六
户法
三十六雨,七十二
牖法七十二风。”后来有人提议按黄帝时期的明堂进行正式仿建,但儒臣们把明堂阴阳五行化,出现了不同门派的长期争议,特别是在明堂建五室,还是建九室的问题上争议不休,而未能再动工修建。
直到
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
王莽执政时,才在
长安城南偏东建成了明堂辟雍。这是我国能找到遗址实体存在的第一座明堂辟雍。从考古发掘出的遗址看,其辟雍为园形,四面开门。中部为五室明堂,即按五行排列,中间为太室,代表土,其他四室各代表木、火、金、水。从西汉开始,在儒家“
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明堂从单纯的祭天,又产生了同时“配飨”祭祀自己就近的列祖列宗。使明堂由过去的单纯的自然崇拜,又融进了祭祖活动。
东汉光武帝在建章三年(27年),在洛阳建成了九室的明堂。东汉明堂为 “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后来的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建筑遗址是圆形
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遗址现被厂房占压。
北魏明堂
北魏时平城有明堂,其功能同于旧制,即祀上帝、祭先祖、朝诸侯、养耆老、育贤才、观星象。太和十五年四月经始明堂,冬十月建成,
尚书令李冲负责施工。这是一个比东汉洛阳明堂更具综合性的礼制建筑。明堂的遗址已初步发掘,在今柳航里西部。自东汉洛阳明堂以后,武周明堂以前,此为北中国所建唯一的明堂,集明堂、辟雍、灵台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整个明堂遗址的外部是一个巨大的环形水渠,环形水渠的中央地表下有正方形夯土台基,厚2米多,边长42米。此中心建筑为明堂所在,其上层就是灵台,周围的环形水渠是辟雍。
郦道元《水经注》说:“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牛弘说:“
后魏代都所造明堂,出相李冲。三三相重,合为九室。檐不覆基,房间通街。穿凿多处。迄无可取。”
宇文恺说:“后魏于北台城南,造圆墙,在壁水(即辟雍)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问通巷,违舛多处。其室皆用
墼累,极成褊陋。”对照三家之说,九室、十二堂的主体建筑是一致的,而且九室的布局是“三三相重”中间有路,都认为这是不同于古制的(古制是在一个大宝中分五宝)。
1995年大同地方考古工作者,在
大同城外东南方的“丙巳之地”发现了北魏明堂辟雍遗址。平城明堂的位置,在今旧城东南的2.5公里处。它们辟雍圜渠,直径达294米,渠宽6米,深1.4米。渠壁以砂岩方石砌垒,渠底有片石铺垫,工程十分考究。圜渠的正东南西北各有门庭基址,南门最典型,约呈长方形(23米×16米)ua。可建高大门庭。辟雍之中央,有方形夯土遗存。各边长为43米,是明堂的堂与室及灵台的所在地。
北魏明堂遗址平面图呈圆形,直径达290米,总占地近百亩,是平城遗址内发现并经过科学发掘的惟一北魏大型礼制性建筑,北魏明堂的发现为寻找
平城城垣及中轴线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坐标,事实上已经成为平城考古的转折点。
唐代明堂(如图2)
历代所建明堂,以唐朝
武则天在
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称“
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毁
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
怀义为使,凡役数万人。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
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
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
夹纻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借以为本。下施铁渠,为
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又命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之,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
武则天所建天堂是于明堂北隋大业殿处建造,是在皇宫的中轴线上,类似于在故宫的中和殿位置。《
旧唐书》记载:“时则天又于明堂北隋大业殿处造
天堂,以安佛像,高百余尺。始起建构,为大风振倒。俄又重营,其功未毕。证圣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灾,延烧明堂,至曙,二堂并尽。”《旧唐书》又记载:“则天寻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广三百尺。上施宝凤,俄以
火珠代之。明堂之下,圜饶施铁渠,以为
辟雍之象。
天册万岁二年三月,重造明堂成,号为
通天宫。四月朔日,又行亲享之礼,大赦,改元为
万岁通天。翼日,则天御通天宫之端扆殿,命有司读
时令,布政于群后。”
宋代明堂
宋代,直到北宋末年才议建明堂之事,
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在总结古制后下诏说:“联益
世室之度,兼四阿
重屋之制,度以九尺之筵,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四户以合
四序,八窗以应
八节,五室以象
五行,十二堂以听十二朔。九阶、四阿,每室四户,夹以八窗。”认为这样子的明堂“于古皆合”。而且这一年还选址定在了宫城之内,寝宫东南,大庆殿东侧,拆除了秘书省至
宣德门以东地段的建筑物,使明堂自成一院,院四周还建有回廊,四边设门:北为平朔门、东为青阳门,南为
应门,西为总章门。(如图3)
明清明堂
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
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
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明
永乐十八年,
京都大祀殿按周明堂建成。大祀殿下坛上屋,屋即明堂,坛即
圜丘。
明世宗改大祀殿为祈谷殿。
嘉靖十年,
朱厚熜实行四郊分祀,建成圜丘以后大祀殿即一直闲置,嘉靖二十一年,工部按朱厚熜的设计,循古制建明堂,就是后来的
大享殿(
祈年殿)……大殿建成了,是座3层、金顶、重檐、亭式圆形大殿。中间四根柱子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里边12根柱子代表12个月,最外层的柱子则代表子、丑、寅、卯……12个时辰。里外柱子24根,代表一年24个节气,再加上代表四季的柱子共28根,代表天上的28星宿。嘉靖皇上看了之后很满意,他说,我在这大殿里,能看天、能看地,可算是与天地共享了,干脆,就把这大殿叫‘大享殿’吧。这大殿就是我们看到的祈年殿,只是金顶让乾隆给换成蓝顶了。”(如图4)
现代景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50年,
张家德建筑师查阅了大量资料,设计出了汇综明清建筑风格,融天坛祈年殿和天安门城楼特点于一体的
人民大礼堂主体,再配以两翼走廊和塔楼。大礼堂外观汲取的是明清皇家宫殿
庑殿式三重檐的建筑设计风格。庑殿式设计属于古典宫廷建筑中的最高制式,三重檐是帝王居所亦不能使用的设计规格,这样的形制唯一在天坛
祈年殿修建中才用到。(如图5)
洛阳天堂·明堂景区
2015年04月11日,
河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
明堂天堂景区”全面开放。重铸之后的明堂外观总体高度由原来的21.18米拔高到33.52米,顶部添置6.2米高的鎏金避火球。新明堂总共分为8个展示厅,主要展示明堂考古发掘、历代明堂规模、遗址全景浮雕等。(如图6)
北魏明堂遗址公园
大同北魏明堂公园于2011年5月开工,包括明堂主体、四门、围墙等工程。明堂建筑高度为27米,占地600平方米,南门、西门均为二层阁楼式建筑,每个门占地近300平方米,明堂辟雍西南段、西北段的水道已完成。北门、东门还未建。
黄帝陵轩辕殿
1992年建成的祭祀大殿汉代风格,
重檐庑殿顶,四面无壁(“明堂”形制)。2006年新建成的祭祀大殿参考公玉带黄帝明堂图,
单檐歇山顶,以
花岗岩建造,整个建筑宏伟庄严而古朴肃穆。
黄帝陵轩辕殿由36根圆柱形花岗岩石柱围成方形空间,屋顶中央是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这一设计映衬“天圆地方”理念,体现“黄帝明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