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灭元之战是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派军北伐,结束元朝统治的一系列战争。
背景介绍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
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
明太祖
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
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
湖广、
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
张士诚和浙东的
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
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
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
大都(今
北京)的主张。
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
中原、
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过程
攻取河南、山东
参见:明攻山东之战、明攻河南之战
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
徐达为
征虏大将军,平章
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
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
元军袭击。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
山东。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三月,徐达挥军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自
济宁溯
黄河而上,进攻汴梁(今开封);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攻许州(今许昌)。同时命征南将军
邓愈率
襄阳、
安陆、
景陵等处兵马北攻
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今嵩县)、陕(今陕县)、陈(今淮阳)、汝(今临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攻取河北
参见:明攻河北、大都之战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五月,朱元璋亲抵
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
河阴(今
武陟西南)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
张兴祖、平章
韩政、都督副使
孙兴祖、指挥
高显等率
益都、
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
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
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
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
冯胜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
何文辉守河南(今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
攻占大都
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自中滦(今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
卫河),经
临清、
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向北挺进。
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
汴梁(今河南开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
卫辉(今河南
汲县)、
彰德(今河南安阳)、
磁州(今河北
磁县)、
邯郸、
广平(今均属河北)。闰七月十一日至临清(今属山东),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于闰七月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师至德州,会征虏副将军
常遇春、张兴祖、高显、
毛骧、程华等师北进。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二十日下
长芦(今河北沧州)、
青州(今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二十三日至
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败元军于
河西务(今天津市
武清东北)。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直逼
大都城下。
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
居庸关逃往上都
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占
大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
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六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同时遣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又命指挥
华云龙经理大都,新筑城垣。
攻克大都之后,北方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不失时机地命其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
后续
攻取山西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
孙兴祖、都督佥事
华云龙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达、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同时,命冯胜、偏将军
汤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应攻晋主力。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作战,明军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攻克
大同,进而平定山西。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
李思齐、
张思道等十余万人。徐达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自二月徐达派常遇春、冯胜渡河趋陕,至十二月明军击溃扩廓帖木儿反攻兰州之军,历时十个月。明军相继攻克
奉元路(明改为西安府,即今陕西西安)、凤翔、兰州、临洮、庆阳等重镇,基本上消灭了这一地区元军之势力。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此时北元尚有军队数十万,分据
上都、秦陇、云南、辽东,四川亦尚有
明升之夏政权。十二月,徐达分兵三路克太原、大同、
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迫元将
扩廓帖木儿败逃甘肃,山西归明。
统一西北
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
李思齐、
张思道等10余万人。徐达平定
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军入陕西,克西安、
凤翔,迫元将
李思齐率部十万奔
临洮(今属甘肃)。朱元璋致书招降,右副将军
冯胜往攻,李思齐出降。五月,徐达乘胜取平凉、延安。北元主力扩廓帖木儿部精锐,被歼于兰州(今属甘肃)东。六月,常遇春回师北平(今北京),进克上都,元顺帝北逃
应昌(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八月,徐达克
庆阳,斩元将
张良臣,占陕西。
洪武二年(1369年),北元兵袭扰原州、
泾州、大同等地,皆被明军击退。
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驾崩,皇太子
爱猷识理达腊袭位,改元
宣光。朱元璋以扩廓帖木儿屡扰西北,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
李文忠、冯胜、
邓愈、
汤和为副将军,分路出击,先后克
定西(今属甘肃)、
兴和(今河北张北)、应昌等地,大败扩廓所部,俘元
郯王及平章以下将士8.6万余人,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北走。邓愈率部自临洮进克
河州(今甘肃
临夏东北),安抚
吐蕃,于是河州以西,朵甘、
乌斯藏诸部归附明朝。
评价
至此,
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从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使残存在各地的元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为朱元璋最终统一中国,夺取了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轶事
故意放走元帝
1368年的七月,徐达北伐的大军达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国都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然而,吊诡的是,北伐军事统领徐达偏偏在通州什么也不干,待了七天。
七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而言,已经够用的了,元顺帝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跑了。然后,徐达的大军才姗姗来迟,这是第一回。
第二回发生在不久之后的开平,开平是内蒙的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达的军队懒洋洋地来了,大明王朝的军队兵临城下,看样子应该是瓮中捉鳖,徐达却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元顺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这是第二回。
八月十五杀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