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初名为《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创刊。
李大钊曾任第一任总编,并代写发刊词《晨钟之使命》,不久辞去。1918年9月,因刊载政府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封闭。同年12月,报章改名为《晨报》后重新出版。 由于《晨报》先后依附多位军阀,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后一度停刊。1928年8月5日,由
阎锡山操纵再度出版,改名《新晨报》。阎锡山撤出北京后,恢复《晨报》报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
“九一八”事变后,依附南京国民党政府,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停刊。
民国《晨报》(《
晨钟报》1916.08—1918.09 《晨报》1918.12—1928.06)
民国时期,北京也有一份报纸叫做《晨报》,是当时以
梁启超、
林长民为主导的政治派系“
研究系”的官方报刊之一。
瞿秋白曾是该报驻莫斯科通讯员。该报以及其副刊《
晨报副刊》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极大,
鲁迅、
徐志摩等名流都曾为其主笔。1925年11月首都革命火烧晨报馆事件时,徐志摩曾任晨报副刊主编。晨报旧址有两处,1924年前在
菜市口胡同,1924年之后搬至
宣武门外大街路东124号。因先后依附多位军阀,1928年国民党进驻北京后停刊。
李大钊、
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运动。到1920年下半年,各地团体相继解放。其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晨报》初名《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创刊。李大钊曾任第一任总编,并写代发刊词《晨钟之使命》,不久辞去。1918年9月,因刊载政府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封闭。同年12月,报章改名为《晨报》后重新出版。 由于《晨报》先后依附多位
军阀,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后一度停刊。1928年8月5日,由
阎锡山操纵再度出版,改名《
新晨报》。阎锡山撤出北京后,恢复《晨报》报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
“九一八”事变后,依附南京国民党政府,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停刊。
《晨报》以及其副刊《晨报副刊》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极大,鲁迅、徐志摩等名流都曾为其主笔。《晨报》是北京地区乃至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报纸之一。它由1916年开始出版,到1928年一度停刊,其间从袁世凯死后到
北洋军阀统治结束,经历了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社会改造运动等,即
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五四时期。《晨报》是以研究系为政治背景,但它曾对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作出特殊贡献。但是五四运动以后,在《
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发展为革命刊物的同时,《晨报》逐渐
右倾,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