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气循环(英文:Businesscycle),又称
经济波动,也称
经济周期,指的是
经济景气状况呈周期性
循环变动的情况。景气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扩张和衰退二阶段,细分又可再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阶段。景气循环的
周期长度没有定论,包括了40个月、11年、20年、50年等。
对于经济萧条的研究促使了
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在1930年代的
大萧条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建构了
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对于产品的
总需求可能有不足的现象,导致高
失业率以及可能的产能流失。他于是认为应该增加政府在
公共产业的活动,包括了以
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以稳定景气循环。也因此,凯恩斯主义的一大结论为,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本身并不能将产出和雇佣推到充分就业的程度。
约翰·希克斯的
IS-LM模型便是解释凯恩斯理论的经典例子。
随着时间发展,对于
景气循环的认知也逐渐增进并扩张到其他领域,大多是作为对
凯恩斯理论的回应。
新古典综合学派便是综合
凯恩斯经济学与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
凯恩斯主义虽然在短期上是正确的,但
新古典主义则在中长期更有解释说服力。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则从凯恩斯景气循环理论中脱出,认为市场的萧条是因为不完全资讯所造成的,持这种立场的包括了
米尔顿·弗里德曼对于消费的
恒常所得假说以及小
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
理性选择”理论。
相较之下,
新兴凯恩斯学派则保留了对
理性预期的假设,但将景气循环归咎于
市场失灵上。新兴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是有“黏性”的,亦即他们不会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动而很快做出调整。也因此,
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会自动调整以达成充分就业,而新兴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充分就业只有在长期上才会自动达成,也因此短期内必须要有政府和
中央银行介入。
另一方面,与
凯恩斯学派对立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则认为景气循环是由于政府透过中央银行释出过多的借贷资金,因而导致资本借贷的过度容易,从而致使企业家的错误投资和资本的错误分配,因而形成信用泡沫。他们认为景气循环里的扩张期是对于资本的滥用期,而紧接而来的衰退期才是
经济复苏的开始。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不被凯恩斯学派或
新古典主义学派所重视,然而在学界仍然有部分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