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是指一个公司两种
无形资产的
经济价值: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在
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地位日益重要。实际上,
知识经济是智力资源消耗型经济,它主要依赖于知识、
智力的投入。可以说,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的经济,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智力资本的提出正是
人力资本理论深化和
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
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人力资本是在解释“
经济增长之谜”的情况下,经济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由
费雪、
西奥多·舒尔茨、
贝克尔等人提出的,代表着
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理论提出
早在1836年,西尼尔(senior)就将
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使 用,他认为
智力资本是人类所拥有的
知识和技能。国内外普遍认为最早提出智力资本
概念的是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KennethCalbraith)。他于1969年首次提到
智力资本
概念,指出智力资本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
无形资产,而且是一种思想形态的过程,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遗憾的是他没有给出
智力资本完整的定义。给
智力资本最早下定义的是
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Thomas.A.Stew art),他在美国《财富》上发表了许多有关
智力资本的文章,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他提出了
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的智力资本
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者之中。
资本思想
智力资本源于人力资本
智力资本思想源于人力资本思想。
知识经济使人们对知识和
智力的
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知识和智力的
概念更加清晰。然而,人类并不是今天才注意到知识和
智力的作用,人类对
经济增长中的
知识、
能力、科技
因素已研究很久,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最充分的说明。实际上,正是
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长期困扰着人们的
经济增长之谜,提出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指出人们的
知识、
能力、
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比
物质资本、劳动力
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们对人力资本的
认识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
人力资本理论。在
人力资本理论中人的体力和
智力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智力,更是作为财富的源泉。所以,在
知识经济研究中,对知识的研究自然会引入智力的
概念,而智力资本的提出正好解释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在五六十年代
西方提出的
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就包括了体力和
智力两个主要方面,智力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西方已经逐渐被社会认可。然而,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使
智力资本这一
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高新技术产业所具有的市场
价值远远超过它的有形资产价值,它的
物质资本对其
最终产品(
服务)的贡献远远小于无形资本。人们开始发现,人员的技能、高效的管理、
品牌忠诚度等无形资本是企业超值收益的主要来源。因而,人们认为这些无形资本的总和应该称为
智力资本。
人力资本思想源远流长,为
智力资本的提出和理论的形成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经济学把关于“资本”的理论推广应用到人力方面,把人力作为资本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存在形态来
认识和研究,是
经济学理论深化和创新的基本要求和表现,是理论回应现实经济问题的必然结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传播和发展,“
人力资本”现已成为普遍使用的
经济学术语和日常用语,
人力资本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各个相关研究领域,
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
意义也已被社会各界广泛
认识和普遍关注。
资本认识
智力资本是人的一种综合
能力,一种能够创造
价值或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
知识相互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
由于
智力资本是无形的,且影响
因素众多,用于解释
智力资本的观点和术语歧义纷呈,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
概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考察和解释的视角不同,可以将近年来关于智力资本
概念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从
知识和学习角度解释智力资本,重点研究人力资本、知识的创造、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对
经济增长的作用。从
知识管理角度解释
智力资本,主要是侧重
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强调信息的作用。从创新管理角度解释
智力资本,是特指研究与开发(R&D)的管理。从资本市场角度考察
智力资本,是注重智力资本的
数量、
价值的大小对
企业资本负债表的影响,属于企业价值管理。
目前对
智力资本
概念的解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企业智力资本构成的分析,属于企业管理层面,所定义的只是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它的作用结果,没有揭示智力资本的实质,不完全符合
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运行的现实。笔者认为,由于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表现为
价值形成和增值的
手段,具有货币表现的
价值形式和
实物上的存在形式。
智力资本的
价值表现形式仍然是货币,而它的存在形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隐含部分,即人力资本除去
体力劳动的部分,可称为脑力资产;另一部分为外显部分,可称为成果资本,指一切可以带来价值或效用的智力成果,包括
创意、发明、专利、
著作、作品、商标、
声誉、有价信息等。脑力资产和
智力成果构成了智力资本,其核心要素是智力和知识。
智力资本是通过人的智力运作发挥
知识的创造力,在运行中创造
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资本是能够创造财富或带来收益的人或物,
智力资本的构成决定了它属于资本。智力资本
价值的大小是由智力和
知识的融合程度决定的,并由
智能运作创造价值和带来
剩余价值,融合得越好,价值就越大。这一定义将
智力资本的构成、资本属性、核心要素和运作过程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揭示了智力资本的实质。
智力资本是
智力和
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智力和资本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的简单结合,而是两者真正融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融合越好、越紧密,智力资本的
效益就越高、
价值就越大。
智力作为获取
知识的基础,是
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的结果,同时知识又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两者相互促进,在学习中发展智力,智力的增长又创造新的知识。
智力资本既不能等同于智力也不能等同于
知识,更不能视为二者的简单相加,它是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后的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本,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一个不断交互累积的过程。这个全新的
智力资本
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基于两个条件,一是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智力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创造财富的资本;二是前人已经有许多关于智力资本的观点和提法,尽管不准确,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理论框架,但毕竟值得人们借鉴。
服务作用
信息技术和
互联网的发展对
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科技信息向现实
生产力转化桥梁的信息
服务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全球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当前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内传统信息
服务行业存在着重设备、轻信息
资源开发,重
社会效益、轻
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导致文献信息服务只停留在文献的流通上,难以跟上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受到了诸多挑战。
(1)信息资源网络化,使得部分科技信息资源公开化、共享化。科技信息
服务部门对这部分信息无法垄断,难以保密。换句话说,用户与信息
服务业在获取信息的全面性方面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随着电子出版物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出版物信息资源的国际合作使得很多信息最后犹如江河归海般流入
美国。这种趋势更强化了其霸主地位。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如何开发中国的
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
服务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3)信息交流网络化,使用户的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用户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质量以及网上
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导航式的
服务,如何制造出高质量的
信息产品,缓解信息
噪声、信息
垃圾的压力,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实际效率是信息服务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虽然中国信息
服务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
知识经济仍然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机遇。如我国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
信息产业的目标,在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互联网络经过多年的孕育和发展,为用户营造越来越广阔的“
电子空间”,人们现在面临的市场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公众对以
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信息
服务业有较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是传统信息服务产业的一笔宝贵的
无形资产。
智力资本
2、社会发展使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
价格、
售后服务等
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
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柔性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当前世界
经济正从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
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
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
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
智力资本。在
信息经济、
知识经济的今天,
智力资本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
资源,也是企业
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
稀缺性资源。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
土地、矿山、
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
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
智力资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
经济中的
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
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
智力。由于
智力资本具有
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的作用,拥有某项专利、拥有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
素质的企业员工都是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关键。由于
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
服务中的
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
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
劳动力的
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
知识的
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如何获得
智力资本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
服务业,
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
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最稀缺的
智力资本放在第一位。
加强管理
在高速变化的国际大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并保持领导地位,需要采用一整套创新、开发和应用
知识的周密战略。这主要缘于
在产品和
服务的
价值中,来自
物质资源和
体力劳动的有形资源的比例正加速减少,而越来越多地源于创造
智力财富和
知识的无形资源。因此,
知识时代的组织需要一种能够保持
竞争力的,可以产生、获得和应用
智力资本的管理模式。
知识密集型企业,无不把对
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作为获得并保持
竞争能力的战略
手段。依据
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践,信息
服务业应在下列几个方面加强对智力资本的管理:
成功的企业应该具备完善的
知识管理体系,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于他们做出最好的
决策。
知识密集型企业通过
智力资本管理,最终要形成
智力资本管理机制,以更好地促进智力资本的发展。有效智力
资本管理的根本措施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以
制度的形式奠定
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这对企业智力
资本管理的贯彻落实是一个根本的保障。因此,必须依据信息
服务企业的特点,遵照
指标体系确立的准则,建立适合于信息服务业的
智力资本评估指标体系。
近年来,国外许多著名大公司因重视企业
智力资本的作用,纷纷设立了首席
知识官(ChiefKnowledgeOfficer,
CKO)。CKO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的
管理、
技术开发、
智力资源开发、企业本身
知识共享体系的建立等职能工作。目前,在
世界500强企业中42%建立了
智力资本管理平台,出现了“首席
知识主管
智力资本开发是指在系统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
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在正确确定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之后,通过有效发挥企业已有智力资本、不断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创造
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所在网络范围内实施一系列系统的动态的战略管理活动。我国企业应构建以企业
智力资本开发为核心的企业战略管理框架,“以人为本”开发企业人力资本。
4、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实力来自于具有
知识和技能的员工。目前,我国信息
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
服务机构还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信息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
能力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信息服务机构急缺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的咨询服务职业专家(如企业诊断师、企业管理顾问师、工业
工程师、企业信息化工程师等),对咨询服务执业专家队伍建设,我国尚没有建立培训制度及相应的能力认定制度。因此,在强调人才年轻化的同时,在培养信息
服务人才时主要要求具备以下五项能力:现代信息传播能力、图书馆
网络延伸能力、信息加工分析综合能力、
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以及灰色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努力实现从
人力资本管理向
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
5、加强管理创新活动
对
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创新,以此获得企业智力资本的
增值。管理创新是对
智力资本进行重新整合,使企业达到既定目标。一般来说,在企业的
智力资本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本的管理是前提和出发点,以结构资本为保障和支持,促进个人智力的创造,鼓励将个人潜在的智力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并对其中重要的智力资本实行法律保护。
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本,就会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而资本最具有
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可以使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和最优化的
配置,同时也使智力资源的培育有了客观必然性,带动对智力资源生长本身的
投资。信息
服务业要实现人力资源向
智力资本的转化,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智力资源的个人投资权。不管是
技术入股还是智力入股,都意味着智力资源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二是应当为智力资源确定一个相对的价格评估体系。只有适当地进行量化,才能进行比较和
竞争;三是应当建立
智力资本投入运营的预期目标体系。
智力资本投入的大小,不仅在进入生产流通过程之前要作适当的评估,而且要对其增值提出预期目标,最后根据实际
利润进行分配。这促使企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为增强信息服务业系统内部的
协同作用,需要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体现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一种管理方法,是企业在长期
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以全体成员共同
价值观为基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观念的总和,是能使各部分协调一致的传统。通过加强
企业文化,使企业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持续发展,在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是许多企业实践已经证明的有效办法,也是企业文化的功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