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中国人,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先后任社会学系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特邀理事,
全国工商联扶贫委员会委员等职。
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1、 农民问题与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农民与土地、农民组织、农民参与、农民流动等;
2、 现代农业与
家庭农场:包括农业社会学特性、农业政策、农业组织形式、家庭农场的特点与培育等;
3、 农村价值与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价值研究、农村发展规划、新农村
文化建设、乡村旅游等
基本介绍
朱启臻三农问题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人文教研室主任、社会学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退休后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农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农村养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全国工商联扶贫委员会顾问,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农智库首席专家,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首席顾问等职。被聘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研究机构研究员。
朱启臻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社会学与乡村价值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有关“三农”研究课题3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4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40余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依据。相关成果在农业部、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干部培训班以及地方政府中心组学习、大讲堂等报告或讲座数百次,受到相关机构和学员的好评。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民问题、农业社会学与乡村价值。
在农民问题研究方面,代表著作有《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等著作,论述了农民与农业的关系,阐述了农业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系统论述农民问题以及农业存在的潜在危机,关注“未来谁种地?”,提出农民后继者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农业社会学领域,是我国农业社会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拓展了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提出农业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农业的本质及其社会学特性,论述了农业与政府、农业与农民、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主张建立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以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著有《农业社会学》、《生存基础—农业社会学特性与政府责任》、《后院: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等著作。该研究领域引起社会广泛重视,成为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对象。
在乡村研究方面,提出了“乡村价值理论”,系统论述了乡村所具有的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教化等六大价值,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丰富和改造了乡村社会学的学科框架,为乡村社会学中国化做出贡献,并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该方面的代表作有《乡村价值再发现》、《新农村与乡风文明》、《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把根留住: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振兴》、《柔性扶贫:一种基于乡村价值的精准扶贫理念》《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等著作。
出版图书
主要论著
出版的主要著作
1 . 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 生存的基础——农业社会学特性与政府责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5. 农民参与
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6. 农业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
农村教育知识读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8.
乡村旅游与
城乡一体化 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9
9.
农村社区合作
组织理论与实践探讨,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10.新农村:乡风文明,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12.社会心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4.农村社会常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15.
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6.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2002重印),
17.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8.当代农民
社会心理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9.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0.打交道的学问:现代
人际交往心理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22.当代青年择业指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3.择业指导概论,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