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充嗣(1462年1月18日—1528年9月23日),字士修,号梧山,四川成都府内江县(今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明朝中期大臣,唐朝凉国公
李愬之后。
人物生平
读书应举
天顺六年正月十八日(1462年2月14日),李充嗣出生于四川成都府内江县梧桐里(今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他年幼时性格恬静沉默,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家里人都说他不聪明,但父亲李吉安却常常对他感到惊奇。他少年时代就能写草书,擅长作诗吟咏,但父亲常常告诫他不要以这些技艺为最终目标,于是他便放弃了过去的习惯,一心一意地仰慕古人。十三岁时,李充嗣读书于梧桐山,受业于乡儒游诚然。十六岁时,李充嗣为县学生。
成化十五年(1479年),李充嗣和兄长李振嗣一同北上到京师求学,成为了马廷用的门生。刚到京师时,正值边疆有紧急事务,马廷用私下里出题测试,以军备和储备为题目,李充嗣便逐条对答,安排得既周密又恰当,每一点都有凭有据。马廷用称赞他说:“年纪虽轻但才识老练,即使是那些熟悉边疆事务的人,恐怕也不过如此。他日如果掌管国事,希望坚持这样的作风,你一定要努力啊。”
成化十九年(1483年),李充嗣在四川参加乡试,凭借《易经》的学识获得乡试第八名,成功入选为举人。
初仕京官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李充嗣考中进士,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由
刘定之主持教习事务,他每次审阅考试文章时,都唯独对李充嗣的文章表示赞赏并予以提拔。
弘治二年(1489年),李充嗣调任户部山东司主事,因他的叔父李文安在户部山东司担任郎中,按照惯例需要回避,于是改任刑部河南司主事,他在审理案件时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
外放十年
弘治五年(1492年),李充嗣因为受刑部“索囚贿案”牵连,而调任岳州府通判,他监督粮食储备有方法,民众因此没有受到侵扰。他曾经调查九溪地区的夷人情况,这是一件重大的案件,他手持案卷站在庭院中立刻做出判决,使得冤屈得到伸张。
弘治九年(1496年),李充嗣被提拔为随州知州,当时正值饥荒之后,街巷凋敝,他于是研究并推行义仓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执行;民兵长期松弛,他则按时进行检阅,使得士兵更加精锐。后来有大股盗贼流入境内,他率领民众抵抗,将盗贼全部歼灭。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三月,李充嗣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司佥事,负责分管边疆的军饷事务,因公正勤勉而声名远扬。当时有宦官仗势扰乱法纪,李充嗣面色严正,丝毫不肯屈服,这反而让宦官更加恃强凌弱,毒辣地报复。李充嗣便上书弹劾宦官给地方带来的十多项祸害,奏疏呈上后,明孝宗表彰了他的正直,但宦官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他。
守制侍亲
弘治十五年(1502年),恰逢父亲的讣告传来,他因此辞去官职得以免祸。他守丧三年,悲痛至极,身形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人们都称他为李孝子。守丧期满,他前往澧州探望母亲,打算留在母亲身边以尽孝道。然而过了一年多他仍未动身,此时明孝宗驾崩。
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当权,他原本就是明武宗身边的宠臣,心怀旧怨,必定想要中伤李充嗣,以解心头之恨。他秘密派遣侦探前往陕西暗中观察李充嗣,但长时间没有获得任何可以指控的证据,于是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
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刘瑾抓住李充嗣在服制上违反新规定的把柄,以此为由将其免职。不久后,李充嗣的母亲也去世了,李充嗣正在守丧期间,刘瑾就被诛杀了。
瑾诛起复
正德五年(1510年),朝廷下诏,恢复了因刘瑾诬陷而被罢免的官职,李充嗣在其中之列。
正德六年(1511年),李充嗣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当时,朱宸濠暗中怀有叛逆之心,招揽叛逃的亡命之徒,放纵手下为非作歹,无人能够制止。李充嗣到任后,立即逮捕了几个作恶多端的人,全部依法惩处。另有一股大盗盘踞在华林,明军多次进剿都不利。右都御史
王鼎将兵权授予李充嗣说:“华林的盗贼,除了您没有人能平定。”李充嗣接受命令后,严明号令,明确赏罚,精心策划奇策,最终取得了大胜。后来,到了进京朝见明武宗的时候,言官上奏举荐全国政绩卓越的人进行表彰,以激励士风。明武宗下诏让朝廷大臣商议,一致推举了三位才德卓著的人。李充嗣因以刚正不阿、雷厉风行的名声被选中,明武宗降旨褒奖,并赐给彩币以示奖励,士大夫们都为此感到荣耀。
正德七年(1512年)六月,李充嗣升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并兼任临清的兵备。当时,山东的风俗奢侈靡费,而临清这个地方尤其严重。李充嗣教导他们要节俭朴素,下令禁止军队中的奢侈风气,自此之后,没有人再敢违反。在整顿军备、防范意外事件方面,他无不竭尽心力去做,因此盗贼不敢入境,百姓因此得以安宁。
正德八年(1513年)十一月,李充嗣被提拔为云南按察司按察使。
正德九年(1514年)八月,李充嗣又升任为云南布政司右布政使。
治理河南
正德十年(1515年),李充嗣升任顺天府府尹。十月,都御史王懋中上书举荐他,他的任命文书还未走到一半路程,就已经被提拔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往河南担任巡抚。到达洛阳后,他整顿严肃官风政纪,扶持教育教化,打击欺压百姓的行为,屏退并罢免了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以至于有些官员闻风丧胆,甚至解下官印官服逃跑。河南开封地区长期遭受黄河水患,累积了无数无法偿还的债务,他于是全面上书请求减免这些债务,使得民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正德十一年(1516年),河南发生蝗灾。
正德十二年(1517年),河南又遭遇水涝,导致老人死亡,壮年人逃难,民间陷入极度的悲伤之中。李充嗣与河南道监察御史
毛伯温协力筹谋策划,制定了详细的条约,下发到各个郡县,革除了贪污克扣等弊端,制定了赈济的方案,尽数发放官仓的粮食,并劝导私人借贷,以救济贫困的百姓。当时汴京城中流民聚集,相互践踏,守郡的官员商议要驱逐他们,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属地以便进行赈济。李充嗣说:“这些饥饿的流民即将死亡,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又怎么能匍匐着回去呢?虽然有人认为设粥施救并非上策,但将他们驱赶至道路上让他们倒地不起,而我们却坐视他们死亡,这实在是无法忍受的。”于是李充嗣立即下令在城中四门设立了几十个煮粥的炉灶,挑选勤勉能干的官员,每天煮粥给他们吃。过了十天,选择身体较为强壮的人发放路费,先让他们到各自的属地领取粮食,而年老体弱和生病的百姓,则继续提供膳食一个多月后才遣散,因此得以存活的百姓数以万计。开封、洛阳曾是古都,陵墓众多,盗贼为了利益,多次挖掘陵墓。李充嗣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命令附近的居民守护防卫,于是尚未被盗的陵墓得以保全。当时镇守的官员为了进贡,名义上亏欠钱财,便购买如古器、羔皮等物品,这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李充嗣严厉地当面告诫他们,并即时处置了那些随从官员的罪行,从此以后,这种危害百姓的行为被消除了。
当初,镇守宦官廖堂与刘瑾结党,借进贡的名义,百般索求,接任者以此为常事。李充嗣说:“近来宦官进贡,有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锦鸡、
猎狗等物,都是借名征收。另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以及侵占克扣驿站差役月钱、河工歇工钱之类,大约有十多种,苛酷摊派动辄几十万。他们左右办事的人,又私自在境内贱买东西,擅自征收商人税利。请求严行禁止。”朝廷下诏只是禁止宦官手下的人征收索取罢了。
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李充嗣改任苏松巡抚。在安抚百姓、救济灾荒、储备运输以充裕国家财政方面,他常常效仿古代的大义之道,同时结合民情,他的做法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便利的。
平定宁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李充嗣加任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但巡抚的职务仍然保留。当他听说朱宸濠增加了护卫军时,李充嗣叹息道:“老虎如果添上了翅膀,灾祸就要发生了。”于是,李充嗣极力指出朱宸濠谋反的种种迹象,并主张应立即进行防御,否则一旦叛乱突然发生,将会震惊人心。李充嗣多次上奏,但朝廷的议论却对此感到为难。李充嗣日夜都在制定防御策略,整顿武备,时刻以抵御贼寇为念。由于一直未能想出好的计策,李充嗣甚至整夜绕着床榻转,无法入睡。他认为安庆作为京城附近的辅郡,正处在贼寇的冲要之地,没有合适的人选是守不住的。当时,都督
杨锐原本是指挥使,在众将参拜时,李充嗣从人群中向杨锐作揖并推荐他说:“皖城(安庆别名)的安危,就托付给你了,不要辜负我的期望。”于是,李充嗣上奏请求让杨锐掌管安庆的事务。
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月,朱宸濠起兵叛乱,然而长江以东的地区,守备防御的设施已经全部准备好了。叛军向东进发,攻陷了九江,船只相连,气势非常嚣张,一直逼近安庆城下。当时
乔宇担任南京的兵部尚书,李充嗣与他发誓说:“都城内的守卫,由你负责。畿辅地区的安全,我敢于承担。”于是他们二人齐心协力保卫王室,京师进入紧急戒严状态。李充嗣亲自率领精兵一万人,驻扎在采石矶,以阻断叛军逆水而上的道路。他迅速向安庆发出檄文,以忠义之道激励安庆的将士。安庆的将士们深受激励,奋起抵抗,环绕城墙坚守,相机而动,迎战敌人,每天发兵数十次,都取得了胜利。李充嗣又多次秘密派遣间谍,顺流而下,散布消息说:“朝廷的军队十万,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叛军多次听到这样的间谍消息,更加惊恐害怕,因此叛军中有十分之四五的人逃散。接着,李充嗣又整编出一千名擅长水战的精锐士兵,高举旗帜,乘坐一百多艘战船,鼓噪着前进,声称是安庆的援军。安庆城中的将士们望见后士气大增,欢呼声震天动地。安庆守军随即开门出城迎敌,水陆两路夹击叛军,叛军因此大败,尸体堆积如山,溺水的尸体阻塞了水流。当时朱宸濠驻扎在黄石矶,听到败讯后连夜逃跑。安庆城下原本集结了数万叛军,他们在江岸扎营,现在却全部逃空了。李充嗣分兵驻守采石矶,作为江防,亲自率领军队追击叛军,收复了九江,俘虏了几十个据城叛乱的贼首,并安抚释放了其余的叛军。朱宸濠逃入鄱阳湖,其余的叛军沿途逃窜,跟随朱宸濠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他们在湖中遇到了江西巡抚
王守仁的大军,没有交战就被擒获了。
事情刚刚平定,明武宗就降下敕令对李充嗣进行褒奖和谕示。敕令说:“李充嗣,近来朱宸濠违背天道,图谋不轨,攻打并占领了多个郡县,直逼南京。你作为巡抚负责该地方,在听到变故之初,就能多次上奏,明确指出朱宸濠的反叛行为。你又提议设立奖赏制度,晓谕招抚,并分布官军,多方面准备防御,严格禁止并防范侦察,导致所属地方官员等人用心遵守,抓捕到许多逆贼奸细如张槐等人,从而使得贼势困窘,很快就被擒获消灭,地方稍微安定下来。朕念你计虑周全,处置得当,忠诚勤勉,实在值得嘉奖。”当时讨论功劳的人一致认为安庆是南京的咽喉要地,没有安庆就没有南京的安全。
起初,兵部上奏论功时提到:“安庆紧邻南京,是京城的屏障。李充嗣巡抚该地,听到变故后立即准备,远近戒严。他调集民兵,供应粮饷,秘密派遣间谍,大张朝廷的声威,严厉进行搜捕,解散残余叛党。安庆因此得以无忧,而城防更加坚固;南京也因此得到助力,人心更加安定。江西的变故,李充嗣的功劳实在很多。”明武宗南巡到南京时,凡是随行护驾的人,无不希望得到奖赏。执政者悬挂爵位和奖赏来作为交易的筹码,有人私下对李充嗣说:“朱宸濠的战役,为什么不早点谋划呢?首功论定在你,只是看你怎么去努力罢了。”李充嗣生气地回答:“皇上亲自统帅六军出征,功劳自然归于皇上。如果我有一点微小的功劳,那也是臣子应尽的本分罢了。我等到叛乱平定,事情安定后,就准备辞官归隐,像赤松子、范蠡那样享受快乐。至于功利,不是我所考虑的。”那个说话的人惭愧地退下了。后来讨论功劳时,果然没有提及李充嗣,一时间公众舆论为此而沸腾。有御史
胡洁在南京,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于是特地上疏论列。但奏疏呈上后,没有得到回复。
治水江南
动乱得以平息后,李充嗣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能够位列大臣之职,这已经是出乎意料的荣耀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请求退隐,必定会有人认为我是因为功高震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故意如此,这样我就像
介子推一样了,我何必在内心有丝毫的介怀呢?姑且等待时日,以实现我的志向罢了。”不久之后,朝廷中的台谏官员上奏说:“东南地区的财赋是天下第一的,但是水利工程却长久以来废弃不兴,导致频繁遭受旱涝灾害,粮食储备不足,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明武宗下诏让阁臣推荐有才能和声望、能够胜任的人选来管理此事,朝廷商议后决定推荐李充嗣担任此职。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朝廷提拔李充嗣为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仍旧担任巡抚的职务,专门负责治理河道的事务。李充嗣接受任命后,立即上疏说:“臣子对于国家的重大事务,从道义上讲不应害怕辛劳。如今事情尚未开始,就因此而赏赐官职爵位,这样的奖赏名不正言不顺,臣不敢接受。”奏疏呈上后,朝廷没有准许他的辞请。李充嗣到任后,亲自巡视河道,寻找那些被淤塞的旧河道,发现其中许多被权势豪强所占据。他毅然决然地承担了来自各方的怨言和阻力,没有丝毫的妥协和迁就。那些心怀不满的人四处散布诽谤之言,企图暗中阻挠治河工作的进行。面对这种情况,李充嗣立即上书朝廷,阐述了自己的治理方案:“我考察了《禹贡》中记载的水道流向和归宿,结合地形的高低差异,并参考了永乐年间夏忠靖公(
夏原吉)和成化年间周文襄公(
周忱)治理河道的旧例,请求朝廷任命两位司官分别负责治理工作,共同纠正以往的弊政。”朝廷采纳了李充嗣的建议,派遣都水郎中林文沛和颜如环前来接受任务,并允许他们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行事。李充嗣随即亲笔写了一封信,向苏州的士民征求治理河道的意见和建议。于是,各种意见纷纷汇集而来,李充嗣经过仔细考虑后,选择了其中切实可行的方案加以实施。
李充嗣到达太仓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治水事务中,不辞辛劳。李充嗣发现水道分支众多,其中白茆港和吴淞江是众多水道的咽喉,也是太湖的出水口,因此首先从这里开始治理。李充嗣详细考察了各郡县因水利获得的利益厚薄,以及编户(户籍单位)承担劳役的多少,然后将水道划分为类似井田的区域,并制定了开凿的法规制度。每户人家负责一个区域,按照预定的工期和工程量进行,先完成的有赏,后完成的受罚。这样的制度使得人们乐于参与治水工作,日夜不停,争相报告完成情况以求奖赏。所以从工程开始到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各条水道就整治完成了。所有需要的桩木、畚箕、铁锹以及赏钱和雇工的费用,都来自各下属府县的盈余资金,李充嗣挑选了廉洁能干的官员来管理这些资金的出入,他没有从中获取一丝一毫的私利,也没有向百姓索取任何东西,因此大家都踊跃参与治水而没有怨言。李充嗣还设计了数百只巨大的木筏,上面装有可以随着潮汐进退的木齿,用来淘去泥沙,这种工具被称为“浚川把”。另外,还准备了一百多只小船,船尾装有铁扫帚,用来疏导水道,这种工具被称为“铁扫帚”。从此以后,潮汐不再淤积,大雨也不再引发洪水泛滥,蓄水与排水都有了规律,干旱时也有了依靠,受益的人非常广泛,京城的粮食储备也不再匮乏。工程完成后,李充嗣上报了功绩,并陈述了善后事宜,当时的舆论都给予了李充嗣很高的评价。李充嗣亲自住在海边的支塘镇,召集众人规划,亲自监督开凿工作,直到两年后才返回。由于劳累过度,李充嗣逐渐积劳成疾。
嘉靖元年(1522年),李充嗣因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功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他受到明世宗诏令,要求上陈治国之言,首先以圣学正心、亲近贤臣远离奸佞为当务之急,并详细分析了危害国家、病苦百姓、增强军队防御能力等几方面的事项,这些建议都切中了当时的时弊,言辞恳切,明世宗听后非常高兴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累疏乞休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李充嗣被提拔为南京兵部尚书,参与协助处理国家重要事务,但宫中的俸禄待遇保持不变。他对待士兵有恩德,对待武将也有礼遇。南京地区的马快船役(一种苦役)一直是个问题,李充嗣曾试图通过削减不必要的开支来减轻负担,但只是勉强达到规定的数量。李充嗣上任后,彻底清除了这些冗余的费用,使军士们得到了宽厚的抚恤,而那些宦官也因此无法再从中谋取私利了。
嘉靖六年(1527年),李充嗣因在二品官职上任职满六年并经过考核,进阶为资德大夫、正治上卿。自从他担任南京兵部尚书以来,常常说:“大臣们要明白适可而止、进退有度的道理,这在古今都是很难做到的。我现在如果不辞官归乡,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于是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养,明世宗用温和的旨意劝他留下。
致仕卒澧
嘉靖七年(1528年)正月,李充嗣因病无法起身办公,连续七次上疏请求辞官,明世宗深知他的心意难以违背,便准许他休假归乡,还赐予他乘坐驿站的马车回乡。春天,李充嗣辞官回到澧州后,他就居住在母亲的墓地旁,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仿佛从未显赫过一样。秋天,李充嗣准备收拾行装并乘船向西返回故乡。他曾经说:“长江水与故乡的树木是我生命的本源,而我现在只是在澧州暂居罢了。目前我回到四川,祭拜祖先的坟墓,在故乡悠闲地漫步,能够达成我归葬故土的愿望,我的事情就完成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那年九月,李充嗣偶然间得了风眩病,到了这个月的二十三日(10月6日),在澧州的正室中去世。
身后哀荣
李充嗣最初在澧州去世时,李松计划将他扶柩归葬四川老家。然而,正逢那年大灾荒,丧葬用具和路费都一筹莫展,因此只能暂时留在澧州。每当李松经过澧州,达官显贵、长辈以及门生故吏前来吊唁时,总是对李松说:“澧州虽是客居之地,但听说你祖母太夫人以及伯父和嫡母的坟墓都在这里,这与其他人的流寓之地大不相同。”于是,李松在罗湖观音岩的中团山选定了一块墓地,距离李充嗣母亲的坟墓大约五里路。
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李松按照惯例请求朝廷赐予祭葬并追赠谥号,此事交由吏部、礼部、工部审议后上报,最终奉旨批准按照惯例赐予祭葬,并追赠李充嗣为太子太保,谥号为“康和”。
万历七年(1579年),孙子李应寻将李充嗣归葬四川内江。
主要影响
政治
李充嗣历仕三朝,政绩颇丰,其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影响如下:
军事
李充嗣历仕三朝,曾平定多次叛乱,其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影响如下:
水利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李充嗣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专管河道治理。他不畏权势,坚持清理被占河道,并上书朝廷提出治理方案,获准后实施。李充嗣广泛征求民意,创新治理方法,划分区域、明确责任,激励民众参与治水,快速完成水道整治。他采用创新工具如“浚川把”和“铁扫帚”改善水道,有效解决了水患,保障了蓄水排水,惠及广泛,并确保工程资金透明,不贪私利。李充嗣亲力亲为,监督工程,获得高度评价。
历史评价
明武宗
朱厚照:尔计虑周详,处置有方,忠勤良可嘉。(《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康和李公充嗣行状》引)
马廷用:年稚才老,虽练达边事者,殆不是过。他日司国,幸执此以往,子必勉之。(《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康和李公充嗣行状》引)
王鏊:臣伏睹李之先……三世文行,为时闻人,而皆位不满德。委祉储祥,归成于今尚书臣充嗣,懋膺简命,入持邦宪,出分主忧,德惠敷施,政平盗息。伏念两朝奎章宸翰,祗承敷贲,夙夜不敢怠,将刻之琬琰,以焜煌于后人,属臣鏊识其后。(《恭题巡抚南畿李司空四世诰命图》)
杨廉:二公(扬雄、杜甫)俱蜀人也,其亭其堂,皆名天下而传后世,孰谓公之书屋,不亦名天下而传后世也哉。(《梧山书屋记》)
刘忠:才猷操履,益见重于当道。(《愚庵李公墓表》)
顾清:荣之者曰:“先生未三十而登庸,历官四十有二年,保储宫,总留錀,巍然百僚之上者且六年。而以礼致其事去,旁观朝著得如公者其几人?”惜之者曰:“公历仕虽久,而回翔外服者逾其半,虽都宪台,位常伯,而未一日立于朝,中所蕴蓄,其见于设施者十未三四也。以是为不足。”公之论,要各有见焉。(《送李梧山致仕西归序》)
毛纪:惟执事(李充嗣)闳才伟识,劳心于畿甸者已久矣。功业之盛,行当与文襄公(周忱)并驾齐驱,而清操直气,或又过之,此非予之私言也。(《简梧山李宫保》)
靳贵:士修以山东兵备副使,适镇其地。居数月,弱者悦,暴者服,流移四迁者继继来归。逾年,化益行,下安而上信之,颂功称德,厥土之人,如出一口。(《政易说赠布政李君士修之云南》)
王崇文:有天下者,用人听言,不可慎与?梧山老先生嘉惠天下后世深意,又不独诗翰云而已矣!(《岳武穆送张紫岩北伐诗跋》)
方鹏:公善法圣人者也,吾其有劝乎!(《治水成绩诗序》)
文征明:诚以明公三朝旧臣,出入中外垂四十年,好贤礼士,闻于天下。一时及门之士多矣,其文学行义,逾于某者亦多矣,岂无工言语,露才谞,以求知之于公者?公皆不之顾,而独有意于某,岂不以求于人者深,则得于己者浅也……公之志行,素孚于人,朝廷中外,举鉴其诚,谓其所为惟以辅世励人为心,而非有所私于某也。(《谢李宫保书》)
陈寰:昔季孙行甫去一凶,自谓于舜之功有二十之一。今公在吾吴,盖即禹之行甫,而我孝皇恤灾拯溺之效,又岂非仁尧再出哉?自是而后,将见公私并给,以渐复古先,殆可望矣。(《苏州府白茅水功记》)
李中:呜呼!公乎早岁翰苑,初刺随州。敬信乎远,善类日求。予初见公,命题堂试。善政善教,公有深意。力荐于学,诱掖维勤。大哉公志,以人事君。佩服提撕,出入门下。未几迁臬,驰仰西华。偶登科第,捷报于南。公喜不寐,邮诲至三。再见临江,情谊泼泼。坐侍中宵,殊沃倾渴。最后有语,圣学惟钦。所谓大人,有存此心。予窜乎粤,公镇于汴。都府书来,敦良磨练。留都参赞,尝输予衷,缄启引易,论及明农。寻闻公退,寓于楚澧。苍生属望,溘焉不起。皇念旧臣,赠谥攸行。太子太保,康和称情。生荣死哀,盖棺已定。有子克家,遗祉其盛。眇予小子,屡蹈险巇。幸不堕落,皆公之遗。维进维退,恐负公教。知己之报,思图后效。行役过门,稽首公坟。敬写诚意,洎乎无文。尚享!(《祭先师梧山先生墓文》)
张含:温闳刚泰,鲠亮诚恪,政教光伟,声誉俊拔。业重大体,无细家之迫速;学闲大德,循古哲之雍容。赤汉厚重称勃,忧国称恂,其庶矣乎,公则有文。(《结交行爵里姓名记》)
吕柟:此真南国之纪,而缙绅之表也!(《完名全节诗序》)
何淡:嗟乎,贪夫狥财,烈士狥名,余尝悼夫世之狥财者之众,而狥名者何少也?前数十载,吾广士大夫多以富为讳,争自洒濯,以免公议。及余接世务以来,闻人仕,众必问曰:“好衙门否?”闻人退,众必问曰“有收拾否?”且耀金珠广田宅以骄里闾者,世不以为过也。夫势大则用奢,父骄则子汰,卒之颠覆,而后知财为祸梯,亦已晚矣。充嗣之名,乃今知之,为其廉也。居官廉,故莅事公,莅事公,故民爱敬,民爱敬,故功业昭,功业昭,故修名立,修名立,然后仁。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信哉。(《玉堂丛语》引)
李松:父赋性仁厚,存心公恕,待物谦恭,接下简易,爱民如子,尤恤贫弱。虽位极通显,不设防畛,恂恂如不能言,鞠躬如不克胜衣。然临事不惧,敢于有为,宠辱不系于心,喜怒不形于色,虽闲居燕语之际,无片言及於事功。自奉极于俭薄,蔬果豉豆之外,他无所嗜,冬衣一裘,夏衣一葛而巳。至于肥甘纨绮之具,财贿玩好之物,视如秽腐。清苦穷约,不为子孙计。自图书外,无长物。前后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忠义之操,始终一致,恒以天下国家为巳任。故所至以风裁自持,英毅气节,屹乎如山。然外和柔而内刚正,人皆怀其德而畏其威,以故竟不及于祸。(《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康和李公充嗣行状》)
宗彝:好古颖敏,劳心苦节……予窃惟李公知诗与文相为用,实补治化,特取于诗。(《刘随州诗序》)
徐文华:吾受李公知,未识李公面。嗟公久方殁,缅怀何由见。休休好善心,卓卓当朝彦。美玉莹无瑕,精金常百炼。气概凌秋空,岿若灵光见。所在树功勋,声光耀雷电。后进赖推毂,曾不遗寸善。(《挽大司马梧山李公》)
颜木:公始来……凡所以为敬神之典,惠民之政,游观之所,一一而具举焉。治之数年,政平讼理,居闲无事,郡中形胜,登临赋诗,游历殆徧。藩臬诸公,过而知者,多不以属吏处公,而公退然也,公真可谓良吏也已。于乎世之守土之君子,举其一而或遗其二,利乎上而或病乎下,取便于目前,而或不能无憾于后日,视公之政者,皆若有少让焉者。人品之高下,学力之浅深,才识之优劣,政治之臧否,所由以系也。(《前太守李公去思碑记》)
徐阶、
张居正等:充嗣大器度,干局严办,所至有声;性俭素好学,禄入辄散之贫乏,布袍蔬食,终自不废吟诵。(《明世宗实录》)
吕光洵:正德时,则巡抚李充嗣治之有功,皆委任责成之效也。(《监察御史吕光洵再乞专委任以兴水利奏》)
徐学谟:严明廉介,造士爱民,惠政甚著。(《万历湖广总志》)
张廷玉等:琰(
陶琰)之督漕,充嗣(李充嗣)之守御,良永(
方良永)之遏
钱宁,
周金之弭乱卒,所竖立甚伟。(《
明史》)
杜贵墀等:严明廉介,造士爱民。(《光绪巴陵县志》)
轶事典故
朋友赠字
李充嗣和杨廉一同考中进士科、一同在宫中藏书阁读书,彼此交情深厚,于是他让杨廉为他的字作一篇解说。大概是在李充嗣举行加冠礼的时候,朋友们以“士修”作为他的字来祝福他,从那以后,他修身养性的态度就越来越严谨、越来越周密。
神人拥护
李充嗣担任岳州府通判期间,曾负责调查九溪少数民族的情况,执法公正,不屈不挠。那里的酋长暗中派人到李充嗣父亲李吉安的住处,企图利用火灾来发泄他们的私愤。然而,就在那个使者进入李吉安住所时,突然看到一个身披红色长袍的巨人站在旁边,吓得使者惊恐而逃。后来,这位酋长在监狱中向人透露说:“李充嗣有神人护佑,将来必定大富大贵,我不说出来,别人自然不知道。”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李充嗣著有《梧山集》。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