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生(1912年—1971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少将,江西省
吉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警备连班长,
红一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四连排长、连长,
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第二营营长、副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副团长,
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第一营政治教导员、第三营营长,
新四军第五支队第八团第三营政治教导员,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第十三团参谋长、副团长,
淮西独立团副团长,盱嘉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八团团长、副团长,
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第六旅副旅长兼
苏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
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副旅长,
第三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一〇二师师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
志愿军第34军一〇二师师长,志愿军第23军第六十八师师长、第六十九师师长,
南京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
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李木生生于江西省
庐陵县(今
吉安市青原区)
值夏镇思敬堂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李木生就失去了美好的童年生活。
1925年,父亲为了家庭生活,将13岁的李木生送去吉安城一家锯木厂当童工,每天只挣5分钱,一把锯子在手中不停地拉着,一天下来手臂麻木酸痛,第二天还要忍着继续拉下去,若是停了下来就要挨打受骂,甚至饿饭。晚上要替老板家干杂活,早上要很早起来挑水、劈柴、看孩子。老板家遇到有不顺心的事,就拿他出气。受累、受辱、受骂的日子实在难熬,但他咬着牙忍着,把苦水、泪水咽在肚里。当时,吉安城里的学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推动了工人、农民参加的爱国运动,共产党员
曾延生回到家乡
永和镇锦源村组织“觉群社”,领导农民向土豪劣绅展开坚决斗争。
1926年,农民运动影响到了值夏,相继成立了农民协会。李木生听到农协为穷人做主,丢下使他肩膀麻木酸痛的锯子,拿起红缨枪便参加了赤卫队,参与斗地主豪绅和减租、减息的革命活动。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初,毛泽东同志领导
红四军转战来到吉安
东固,与红二、四团胜利会师,而后又转战各地。一天,李木生打听到毛委员领导的红军已驻扎
吉水丁江,距家只有30来里路,就立即跑回家与疼爱他的母亲商量。李木生的母亲非常支持儿子的想法,还亲自把李木生送到丁江交给红军。从此,李木生便成为一名红军战士。10月25日,中共赣西特委举行会议,会议提出“攻取吉安”的口号,李木生随红军参加了攻打吉安的战斗。在作战中,李木生沉着、机智、勇敢、顽强,经常受到部队的表扬。李木生的母亲听到这好消息后,常常拿着好吃的东西去看李木生。
1930年2月,国民党军号称“铁军”的
唐云山旅由
永丰孤军深入,向东固进犯。24日晨,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和当地赤卫队,激战半小时,歼敌500余,残敌向值夏施家边逃窜。26日,红军攻打施家边,经过两次作战,全歼敌唐云山旅。在这次战斗中,李木生多处受伤,住进红军医院。红军部队来到值夏,李木生本来要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由于身体有伤,住进医院而没能回去。他母亲思念儿子的心更切,早晚几次来回跑了好多路,三番两次到部队上,总没见到自己的儿子。这次,红军到了自己的家门,不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看看儿子,这就太可惜了。刚要打点行装出发,邻居大嫂告诉她,说是李木生生在战斗中负伤住进红军医院治疗去了。她听到这消息,不顾一切,一口气跑到红军医院,在临时伤员房时一一寻找,一一询问,却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只听红军战士们说:“李木生同志很好,请大娘放心。”母亲只好回到家里。原来,李木生怕母亲见到自己的伤势很难过,因此在母亲来到医院前,就做好了战士们和医务人员的工作,不让母亲看到自己。当母亲来到他的床前,他用被子盖住头,没让母亲认出来。这事还是李木生伤愈回部队前,回家探望母亲时才把事情真相告诉她的。李木生回部队后,编入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警备连当班长,继而任
红一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排长、连长。
1932年,李木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军事上日趋成熟,后调任
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第二营营长、副团长。在中央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战斗中,李木生指挥果断,打得主动,屡立战功。
1934年6月,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
李德完全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放弃了过去四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而实行
军事冒险主义的方针,使红军处于困难时期,很多红军战士失去信心而离队回家。时任第十团第二营营长的李木生发现这种情况,积极开展教育工作。他教育战士坚定信念,毛泽东同志一定会回到红军领导岗位上来的。经过李木生的言传身教,二营官兵人心稳定,战斗力强,受到红三军团党委的通令表扬。8月,在
高虎脑守备战中,李木生任务完成得很好,扼制了敌人,给敌人以极大的杀伤,完成了军委交给的任务,被红三军团党委通令嘉奖。10月21日,红军被迫转移,由
信丰、
大余之间突围西进,主力红军离开苏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时,李木生调任
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副团长。开始长征后,李木生随红一军团从
王母渡、新田之间通过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渡过信丰河,接着又通过了敌人的几道封锁线。
1935年1月,红一军团分别从
龙场、
江界河、
茶山关渡过乌江,歼灭守敌一部,残敌向
遵义仓皇逃窜。红一军团乘胜追击,经过激战,于1月7日晨占领了遵义城。李木生在这次战斗中负伤,右肩胛骨损伤,右手中指骨折,伤势较重。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李木生没等伤愈又参加了
四渡赤水和
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在战斗中,他那不怕苦、不怕死、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激着全团战士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8月,红军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草地一连走十来天见不到人烟,茫茫荒野草地几乎天天大雨绵绵,还有看不着的无数陷阱,一失脚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救。这条道一路无人烟,有人居住地方的村民经过反动宣传而不相信红军,常把所有吃的、牲口、家禽坚壁起来,红军是有钱买不到吃的,有枪无处打敌人。红军最终仍然克服了种种困难,走出草地,走出了草地。当李木生走出草地后,四团还有一个营没有走出草地。于是,他没顾及自己的疲劳,也没顾及草地的危险,更没顾及自己能不能回来,想到的是全营的指战员,毅然单身独马返回草地,催马扬鞭四处搜寻。经过一天的寻找却未能发现这个营的踪影,时近天黑,只好打马回到驻地。第二天,李木生仍独自催马再次返回草地,经过苦苦搜寻,终于在一个小土包上找到这个营。李木生目睹这个营的指战员一个个东倒西歪,互相依靠着坐在土包上。他走近战士们身边时发现,几乎每个战士都负了伤,他们的粮袋都是空的,子弹袋都是扁的,真是弹绝粮尽,怎么能走出草地呢?李木生见此情景,心想必需先找到吃的,有了吃的就有力量,就可以救活全营战士。想到这里,李木生毫不犹豫,毅然将自己心爱的战马杀了,把马肉烤熟,每人分得了几块。同时,李木生向战士作了动员讲话,鼓励要克服一切困难,因为走出草地就有光明,就有全国的解放,就有人民的幸福。战士们在李木生的鼓动下,个个精神抖擞,轻伤员抬着重伤员,互相搀扶着艰难地走出了草地。这件事很快传到毛泽东主席那里。他觉得李木生对事有主见,遇事果断,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是党的好干部。于是,毛泽东同志约见李木生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毛主席对李木生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果断的决策大加赞扬。从此,李木生的名字印在毛主席的脑海里。全国解放后,李木生还把这次谈话铭在心中,时时以这段历史教育在部队服役的儿子,教育他要有意志,才有作为,才有坚定信念,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这时李木生正在
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眼看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李木生怒火中烧,在学校坐不住了,要求上前线打鬼子。
1938年1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电示
彭雪枫立即前往河南,到豫西开展工作。2月,
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在长江、黄河间设立一个军区,由彭雪枫负责这个军区军事工作。17日,彭雪枫率
赵启民、李木生、
祝世风、
胡定千等10余名红军干部,由武汉抵
竹沟。此后,李木生调任
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第一营政治教导员(营长
成钧)、第三营营长,进入
淮南东路地区,与当地游击队和我党掌握的东北军挺进团联系,开展皖东敌后抗日游击战。经过两个月的作战,他放手发动群众,开辟了以
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根据地。
1939年2月20日,大年初二夜,日军出动结集的700余人经
肥东昂集直扑方老人洼村,次日拂晓到达八团驻地。当时八团的3个营和随行的“巢抗”大队成品字形,分驻村东、东北和东南三处。敌逼进时,各营在团参谋长赵启民的指挥下,临阵不乱,动作迅速,配合协调。二营首当其冲,于是避敌正面,疾进村北抢占山头。三营在村西山地刚展开,即与向东作迂回包抄之敌接火。敌军为打开突破口组织强攻,三营营长李木生身先士卒,指挥全营干部战士利用地形沉着应战,除以步枪、轻机枪封锁,主要靠近距离投弹杀伤敌军,连续数次击退敌之冲锋,死死地咬住敌军,为一二营的展开、利用地形组织有效火力赢得了宝贵时间。三营阻击约半小时后作流动性转移,引敌进入我包围圈。此时,进攻之敌面临三面对攻,敌攻势减弱,双方战斗持续到黄昏,敌遭较大伤亡,不得不向西边组织撤退。我二营一部尾追至浮槎山区东山口村。至此,反扫荡战斗结束。此战,敌伤亡150余人,我方伤亡30余人。7月,新四军第五支队成立后,李木生任第八团第三营政治教导员(营长朱国华)。
1941年,
皖南事变后,李木生曾任
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第十三团参谋长(团长
饶守坤)。李木生曾率部参加了
金牛山战斗、
山子头战役、
桂子山战斗等战役战斗,屡挫日伪顽,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在桂子山战斗中,时任参谋长的李木生曾被子弹重伤。
1942年6月中旬,上级根据对敌斗争需要,以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八团第四连为主,整编了一部分地方游击队,在拐集(今
长丰县)成立淮西独立团,
李国厚任团长,李木生任副团长。
1943年8月,淮南区党委任命
朱云谦为盱嘉(
盱眙、嘉山两县合并析置)县委书记、盱嘉支队政委,李木生为盱嘉支队副司令员(支队司令暂时空缺)。9月,李木生任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第十三团副团长(团长饶守坤)。
1945年1月,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恢复重建,下辖第十八团和巢北支队、淮西独立团、
定远、定凤怀、凤定嘉、滁县、
全椒、定合县总队。当时只有第十八团一个团的番号,团长李木生,政委
廖成美。在新四军,李木生率部活动在淮南地区,先后击退敌7000余人的进攻,连克
仪征北谢家集、
天长南之金家集等据点,打击了桂顽的气焰,提高了淮南路西军民坚持斗争的信心。李木生率部参加了
华中1945年攻势作战(1945年1月下旬—8月上旬)。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李木生任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八团副团长(团长
余佩洲),后任
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第六旅副旅长(旅长廖成美)兼
苏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廖成美)。在解放战争初期,李木生按照毛主席的运动防御战术打击敌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指挥才能,仗打得很好。蒋介石一开始就把他五大主力之一、经美军集训、全部是美式武器装备的整编七十四师部署在淮南地区,占领
六合县。1946年6月15日,李木生率部在六合县东王子庙、长塘营打了一仗,消灭了敌七十四师五十八旅一七一团一个加强连的大部,击毙其营长凌云以下30余人,俘敌60余人,缴获火箭筒2个,机枪4挺,冲锋枪14支,卡宾枪1支等美式武器。接着,李木生率部奉命昼夜兼程赶到南新集,接解放军九纵某团的防务,等待命令。9月10日,李木生接
华中军区谭震林副政委指示:“配合九纵阻击由潮阳向
淮阴进犯的国民党新五军,迟滞其前进,待苏中作战主力部队转移过来后,将其歼灭之。”国民党的新五军是蒋介石的王牌军,全是美式装备。他们凭着装备精良,到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李木生没有被吓倒,而是认真对待,精心指挥。他率部配合兄弟部队打到淮阴市,阻击
涟水之敌,重创敌军,迟滞敌人前进,完成了阻击的任务,歼灭蒋介石王牌军两个连;在涟水南的载庄、廖庄全歼敌七十四师五十八旅一七二团一个整连,击毙其连长,俘敌70余人,缴获敌人六〇小炮两门,轻机枪5挺,冲锋枪14支,卡宾枪7支,中正式步枪30余支。从此,李木生的部队火力大大加强,成为主力部队。随后,李木生率部参加了第二次
涟水保卫战、苏北盐城进攻战、苏北伍佑阻击战,歼国民党军四十二集团军一个师,击退国民党军两个师向苏北的进攻。
1947年5月,华中野战军十纵改为
华东野战军十二纵,六旅改为三十四旅,李木生任副旅长(旅长廖成美)。
1948年5月至10月,李木生率部转战淮北敌后战场的军事行动,打开了局面,调动了国民党军
黄百韬两个军18个团的兵力进入解放军设下的主战场。11月,李木生率部参加了
淮海战役,先围黄百韬兵团,后攻打
灵城,歼敌5000余人。
1949年2月,
江淮军区和国民党起义的
何基沣部合编为
第三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民,副军长
饶子健。三十四旅改编为该军一〇二师,李木生任师长,廖成美任政委。4月,李木生率部参加了
渡江战役,从
江心洲渡江,直插
汤山句容,切断京杭公路,解放了南京,进入南京市担任警备任务。李木生参加和指挥的这些战役和战斗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是他长期在部队艰苦锻炼的结果,是他对党、对人民事业忠心耿耿的结果,是他对对工作深入,没有架子,指挥才能充分发挥的结果。他善于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战略和策略运用自如。他将自己的战斗经历,撰写了一篇题为《在阵地防御战役中如何体现积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的文章。在文章中,李木生运用毛主席“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在阵地防御战役中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必须进行坚决顽强的固守和积极的攻势行动,并使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要求各级指挥员,特别是战役指挥员,很好地运用各种侦察手段,组织侦察,查明敌人的当前和发展变化情况,使之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解故军的英勇顽强作战精神和近战夜战的特长,积极主动而不间断地打击敌人,以达到守住阵地,大量杀伤、消耗、歼灭敌人,彻底粉碎敌人进攻的目的。这篇文章发表后,对于指导以后阵地防御战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木生进入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1950年10月,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毛泽东主席电传华东野战军,要李木生师长进京领命。李木生在南京接到毛泽东主席电传后,立即和全家人商量,要及早打点行装。李木生心想:毛主席电传点名要自己赴京领命,一定有紧急任务。李木生进京是一个人去的,没有带家属去,进京不久即得到命令,任志愿军第34军一〇二师师长,赴朝参战。不久,李木生又接到命令,急调至已在鸭绿江边的志愿军第23军第六十八师任师长赴朝。李木生毫不犹豫立即赴命。当李木生来到鸭绿江边办理各种移交手续的时候,因第六十九师为23军的先头部队,急需一名强将接任师长职务。于是,李木生再次接到军委命令,改任志愿军第23军第六十九师师长,先期赴朝参战。李木生二话没说,打点行装,立即来到六十九师,做好赴朝的一切准备。李木生的行动,顺利地实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临战须换猛将的意图。李木生来到六十九师后,经过赴朝参战教育,全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入朝的签名运动。全师指战员义愤填膺,控诉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纷纷写写“志愿书”、“保证书”和要求打头阵当先锋的“决心书”。在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彭德怀的统帅下,李木生率部于10月开赴朝鲜,迎击疯狂北犯的美国侵略者。赴朝后,李木生率领六十九师指战员,高举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紧紧依靠中朝两国人民,与朝鲜人民军亲密团结,并肩作战,连续打了5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土地,歼灭了大量敌人。李木生作为早期赴朝的指挥员,又在战斗中建立功勋,受到了朝鲜最高司令官
金日成的亲切接见。
1955年9月,李木生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6年,李木生回国后调任
南京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担负着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安全。
1957年1月至1977年9月,李木生任
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先后为
刘先胜、
段焕竞、
赵俊、
黄朝天)、军区第二届委员(1958年5月至1960年2月)、第三届常委(1960年2月至1964年1月)、临时委员会委员(1968年6月至1970年2月)。
“文革”期间,李木生主持江苏省军区全面工作。
1971年,毛主席着手改组
北京军区,对某些军区的人员进行调整。在谈到人选时,毛主席想起了长征时期只身独马赴草地、杀掉自己的战马救活一营人和赴朝参战前三次换职位不讲价钱服从命令的李木生,打算安排他到大军区工作,并把这任务交给了南京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由于当时江苏省军区司令员未到职,由副司令员李木生全面主持省军区工作。他为工作日夜操劳着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全然不顾,更谈不上到医院去检查治疗,一心扑在工作上。此时,
许世友带着毛主席的指示来到李木生的住处,家人告诉他李木生患病住进了医院。许司令员听到此后立即赶到医院,找到医院领导,了解李木生的病情。医院领导告诉他说:“经医院反复诊察,确诊为晚期胃癌。”许司令听到这不幸的消息,可把他急坏了,当即下了一道严令:“一定要治好李木生同志的病,他是毛主席要的人选!”自这以后,许世友对李木生的病情变化十分关注,先后8次带着自己的夫人和军区领导看望李木生。9月17日,李木生因胃癌晚期医治无效,在
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终年59岁。李木生逝世后被批准为烈士。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人物评价
李木生是一个从长期革命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军人。他说话耿直,为人诚恳,刚正不阿,敢于坚持原则,抵制错误。“文革”时期,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属单位的领导同志,大部分被打成走资派而关进牢房,实行军事管制。这些领导同志关进牢房后,在生活上、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李木生知道这事后,心里感到非常难受,认为这些同志大都是为革命出生入死,都是革命的有功之臣,怎能如此对待他们。于是,他冒着一定风险只身驱车去看望这些同志。当李木生来到军管处,负责军管处的军代表为了表现自己,滔滔不绝地向李司令员报告这些所谓走资派的“罪行”和在管制期间的表现,当听到省水利电力厅厅长
陈克天是日本特务、间谍、反革命分子时,李木生拍案而起,怒斥道:“你们这些人讲不讲历史,陈克天同志一直在我领导下工作了多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与日寇顽强拼搏,出生入死,是有功之臣。你们讲他是特务、间谍,根据在什么地方?”随后,李木生一一看望了关在军管处的同志,最后李木生司令员对军管处人员严厉交代说:“这些人在没有定案之前,生活上不能苛刻,要照顾好,更不能在行为上乱来,因为他们毕竟为革命做过工作的。”由于李木生敢于坚持正义,勇于承担风险,这些领导干部都被保护了下来。他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地继续工作。陈克天出来后恢复了原职,后担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当时,很多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吃尽了苦头,他们的子女也都受父母牵连而落难无处容身。有段时间,李木生家门常常有落难的孩子求救。李木生心里十分难受,于是找到老伴商量,决定凡找到这里的孩子全部照收。就这样,来找李木生的孩子络绎不绝。有的孩子找过好几个地方,由于父母政治问题没有定案而被驱出门外,最后找到李木生而被收留下来。
陈赓大将的侄女找到李木生也被收留下来,还有许许多多老同志的孩子找到李木生,也统统被收留下来了。那时,李木生家好似收容站,吃饭的人口日增多,多时有十几个。李木生为了使这些孩子能得到正常的教育和培养,四面联系,陆续将这些孩子送到了部队。当时军区军务部门负责同志风趣地说:“司令员关照的这些兵,女兵有一个排,男兵近一个连,合起来就是一个加强连了。他的家就好像是一个军人转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