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标
明朝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
李标(1583年1月6日—1636年),字汝立,号建霞,直隶真定府高邑(今河北高邑)人,明代大臣、内阁首辅
人物生平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十二月十三日午时,李标生于直隶真定府赵州高邑县李家庄。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十八年(1610年),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年(1612年)任太子府属官,右春坊右赞善;四十八年(1620年)为詹事府少詹事。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三年(1625年),因师同高邑赵南星,列“东林同志录”中,为避党派斗争,引病归里;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帝即位,十一月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三年(1630年)韩爌退,李标复为首辅,累加少保、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同年三月辞官回乡。崇祯九年(1636年),李标去世,年五十五,赠少傅,谥文节。
轶事典故
李文节公,少颖悟。九岁读孟子,即向师究仁义之旨。师大奇之。与忠毅公为中表兄弟。父疾革时,命从忠毅受学。登第读书中秘时,独服大布之衣。故当时有布衣词林之目。
史籍记载
《明史列传》李标,字汝立,高邑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泰昌时,累迁少詹事。天启中,擢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标师同邑赵南星,党人忌之,列名《东林同志录》中。标惧祸,引疾归。
庄烈帝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元年三月入朝。未几,李国普、来宗道、杨景辰相继去,标遂为首辅。帝锐意图治,恒召大臣面决庶政。宣府巡抚李养冲疏言旗尉往来如织,踪迹难凭,且虑费无所出。帝以示标等曰:「边情危急,遣旗尉侦探,奈何以为伪?且祖宗朝设立厂卫,奚为者?」标对曰:「事固宜慎。养冲以为不赂恐毁言日至,赂之则物力难胜耳。」帝默然。同官刘鸿训以增敕事为御史吴玉所纠,帝欲置鸿训于法,标力辩其纳贿之诬。温体仁讦钱谦益引己结浙闱事为词,给事中章允儒廷驳之。帝怒,并谦益将重谴,又欲罪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标言:「陛下处分谦益、允儒,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帝不从,自是深疑朝臣有党,标等遂不得行其志。是冬,韩爌还朝,标让为首辅,寻与爌等定逆案。
三年正月,爌罢,标复为首辅,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先是,与标并相者六人,宗道、景辰以附珰斥,鸿训以增敕戍,周道登、钱龙锡被攻去,独标在,遂五疏乞休。至三月得请。家居六年卒。赠少傅,谥文节。
历史评价
《明史》赞曰:庄烈帝在位仅十七年,辅相至五十余人。其克保令名者,数人而已,若标等是也。基命能推毂旧辅以定危难,震孟以风节显,德璟谙悉旧章。以陆喜之论薛莹者观之,所谓侃然体国,执正不惧,斟酌时宜,时献微益者乎。至于扶危定倾,殆非易言也。呜呼,国步方艰,人材亦与俱尽,其所由来者渐矣。
生平事迹
李标为官清正,性耿直,敦大礼,顾大局,明辨是非曲直,敢于直言谏君,明史赞他“克保令名”,“每事持大体,以风节显”。
他为官时,正值明朝后期。当时朝内党派林立,朝臣们或依附阉党,或自命清流称东林。或纽于地缘勾结为齐党、浙党、宣党等。各派之间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倾轧、攻击,很多大臣不思朝政,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朝庭上下已是非常混乱,“国势日衰、腐朽日盛、终至不可收拾”。李标中立无党,非常厌恶这些党派间无休止的纷争,他意识到,内乱必然要受外欺,他向皇上提出“要以和平为国家培元气”,党派斗争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并向皇上进谏,用人不能看这党哪派,要看他的才能和品德,再根据实际情况来提拔和罢免。
崇祯皇帝即位后,果断地翦除了阉党魏忠贤及“客魏”团伙,这是他在位期间干的一件大事。但崇祯帝性猜忌,仍怀疑朝内有党,疑忌大臣,“寄耳目于厂卫”,安插了很多探子,对朝臣进行暗地监视,搞得朝庭上下人人自危。面对这种情况,李标心里非常着急、不安,他愿大明朝有一个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有一个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前景。他向皇上奏曰:“如果在朝堂之上群臣相互指责这党哪派,对国家是不利的”。他和顾命老臣韩爌向皇上上奏:“人臣不可以党事君,人君亦不可以党疑臣。总当详核人品,辨别忠奸,然后举措得当。若堂上戈矛妄起,宫中横分畛域、恐非国家之福”。这些高屋建瓴般的建议,对稳固政权安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标性质直,为使国家长治久安,为使朝庭上下安定团结,他敢于直言谏君;为保护朝内那些忠良正直的大臣,他不怕丢官免职。在朝内事务中,每当有大臣受诬、受陷害时,总有李标挺身而出,为其力辨,有时甚至顶撞皇上,他的高风亮节,深受朝臣们的遵崇。1630年,崇祯杀袁崇焕时,他还竭力为袁辩护。
对崇祯帝在执政中所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政策,李标时时挂在心上,多次上疏劝导皇上,要施行德政、仁政;圣明的皇上一定要明辨是非、分清忠奸。就在他几次要求归乡时,还念念不忘这些事情,在其五疏乞休得请后给皇帝的《于陛辞疏》中言:“犹以宽政结人心。门户之祸,已历四朝。借朝廷之耳目,快自己之肺肠,人才尽而国势隋之。士大夫宜各捐方偶之私,圣明力持泾渭之辨。”字字句句发自肺腑,言语皆深切时弊。
李标为官,关心百姓疾苦。明朝后期,全国各地灾害四起,饥民四处逃荒。山陕地区百姓无粮,竞食观音土,有些地方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面对这种国情,李标心如火焚,他向皇上上疏:对穷困痛苦的百姓,应该实行抚绥政策,而不是镇压和屠杀;应宽免多年积累的饷赋,反对全国各地的竭泽而渔。李标还提出,要还盐政权力于国家,官府不能侵占百姓农田等,体现了李标关注百姓疾苦的一片苦心。
由于当时朝内政治环境的影响,李标为官时曾两次被贬职、两次被起用、两次乞休归里。但他在任职期间,定逆案,保护大臣,坚持真理,廉洁从政,忠于职守,锐意图治,为大明江山的中兴、为国家的昌盛已做出了很大努力。
诗词一览
千秋台
鄗城古邑几时开,汉业千秋尚有台。
大陆关河宜北望,太行形势自西来。
秋深禾黍皆成穗,雨后田园半是苔。
白水真人何处者,高天吟眺独徘徊。
为毛薛二公祠落成题记
庄严庙貌辟茅茨,千古英灵此工绥。
汤沐旧游还昔日,封疆胜域递今时。
盍簪不厌贫交客,荐藻应同故国祠。
不有使者昭旷典,姓名谁遣士人知。
关帝庙题联
庙貌俯千秋,千载英灵仍望汉;神体重四代,四时礼祀独崇明。
铭宁晋高推
铭曰:公之为吏允矣,汉循公之执法,岂让理轮。其生也,宜大用,而列卿是迍;其终也,宜遐龄而下寿。仅臻有子克嗣,何必于身,令德不朽,宁问于年。位绌而志,则伸身没而名不灭。
李标家世
始祖 李福,明永乐年间由山西长子县迁至高邑,前三世力农为业,从四世开始读书科名;
四世 李举,以府庠生起家,官历晋府引礼官,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五世 李瑜,庠生,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六世 李五伦,岁贡,东昌府通判,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七世 李标,万历丁未进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
李核,赠奉政大夫。
李栩,拔贡,山西徐沟县知县。
八世 李士邵,历官奉议大夫、四川松潘道佥事、江南按察司佥事、淮海兵备道。
九世 李僎,顺治顺治戊子举人,拣选知县;
李伸,顺治已亥进士,韶州府推官,改补永宁县知县,赠通奉大夫;
十世 李兆龄,拔贡,闽清县知县,赠通奉大夫,著有《舒啸阁诗集》十二卷;
李云丽,康熙乙丑拔贡,成安县教谕。
十一世 李源,乾隆戊午举人,拣选知县,赠修职佐郎;
李湛,雍正甲辰举人。
李渭,康熙辛丑进士,历官岳州知府、嘉定知府、彰德知府、安徽布政使、山东布政使。
李淮,康熙葵卯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李浤,雍正甲辰举人,历城县知县;
李冲,双流县知县;
十二世 李经芳,乾隆庚午举人,历官永春同知、陇州知州、华州知州、湖北施南府知府兼汉黄德巡道;
李纯芳,岁贡,乡饮大宾;
李绵芳,乾隆癸丑拔贡,乡饮大宾;
李绩芳,乾隆乙酉拔贡,望都县教谕;
李缙芳,禀贡,奉天府学教授;
十三世 李晖,庠生,广西向武州州判,赠奉直大夫;
十四世李霄凌,从官军阵亡,奉旨从祀毕公祠;
李廷瓒,道光乙酉科拔贡,赠奉直大夫;
李琮,千秋书院提名董事、乡饮耆宾;
十五世 李镃,禀贡,安徽凤阳阜阳县丞、青阳县知县,封奉直大夫;
李衔,从官军阵亡,奉旨附祀毕公祠;
李锷,咸丰辛酉科拔贡,八旗官学教习、宁河县教谕;
十六世 李国治,拔贡,河南陕州直隶州州判,著有《求放心斋随笔》、《空碧草堂诗抄》等;
高邑李标家族为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明清时期,高邑共得进士十三名,李标家族独占四名。此时期李标家族一至十六世累计族众不足七百人,而其中进士四名,举人五名,庠生、贡生、监生、廪生等多达一百四十多人,当时有“六代五举四进士,一门十世百秀才”之称,书香之风、科名之盛,可见一斑。明清时期,李标家族在朝为官者众多,并且为官廉洁、正直,有治绩。官职上至内阁相宰、布政使、兵备道,下至知府、知州、州判、知县、教谕、训导等;治域分布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等地;《明史》、《清史稿》、治域各地及本地府州县志等均有其族人的治绩传文。至于崇祀乡贤、名宦、忠孝者,著书文艺者,选为乡饮宾、士绅者,更是代不乏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8 08:4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轶事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