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
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
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历史沿革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
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
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
杜工部。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
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
三峡流落
荆、
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
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
崔宁的小妾(
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五代
前蜀时,诗人
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
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
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
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清代,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
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为纪念唐代成都冀国夫人,在花径红墙的中部修建浣花祠。
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
1955年,杜甫草堂成立杜甫纪念馆。
1958年3月7日,
毛泽东在参加
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
1959年,由时任成都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
李劼人主持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
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
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
1999年,建成“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
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
2002年,原草堂寺大雄宝殿大雅堂正式开放。
2005年,重建“
万佛楼”,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
建筑特点
结构
杜甫草堂总面积近300亩,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
梅园)和服务区(
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
工部祠后有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
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
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杜甫草堂还有一处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
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位于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的“
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馆内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
特点
杜甫草堂在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是独特的“混合式”
中国古典园林。
主要建筑
综述
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
杜甫画像,并有都曾经寓居蜀地诗人
黄庭坚、
陆游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
杜少陵”。
草堂大廨
草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厅堂两壁悬挂有一幅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
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
邵章补写。
诗史堂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
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清代将
黄庭坚、
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少陵草堂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花径
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
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
梅园
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
黄庭坚的《
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
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
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浣花祠
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为一厅两厢独院。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
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
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
浣花祠。
茅屋
杜甫草堂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唐代遗址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是在草堂内发掘出的唐代生活遗址和唐代文物,它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
万佛楼
万佛楼在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是杜甫草堂新的标志性建筑。
文物价值
成都杜甫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六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
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并以此建立杜甫草堂唐代遗址陈列馆。
2006年12月,杜甫草堂被
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8年5月,杜甫草堂被
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
巩义诗圣 旅游信息
地址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成都市外西草堂路浣花溪畔。
交通
成都公交208、82、59、35、170、58、165路公共汽车或自驾游
开馆时间
全年 09:00-18:00(停止售票17:00,最晚入园17:00);17:00停止售票
票价
50元/人
提示
凭当地的老年证免票,外地70岁免票,节假日除外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和士兵凭有效证件免费,武装警察凭证件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