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的一篇
经验总结,是由其子
郭思整理而成的。全书分六节,即除开序言外,山水训、画意、画诀、
画格拾遗、
画题、画记。原书有
南宋许光凝序,今佚。
内容简介
《林泉高致》
内容简介: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
河南省温县
岳村乡西郭作村)人,后人习惯依地名称郭河阳,官至
翰林待诏直长,北宋中期最有
代表性的画家、著名的绘画理论家。郭熙的生卒年没有明确的记载,学者们推断在公元1000至1100年之间。关于郭熙高寿的记载不少,如
元好问之记载“元韦占以来郭熙,明昌、泰和间张公佐,皆年过八十,而以山水擅名”,故不少学者认为郭熙享年近九十岁。
图书目录
林泉高致
郭思序
山水训
画意
画诀
画格拾遗
画记
许光凝跋
山水赋
山水诀
画龙辑议
附录一 《四库全书·林泉高致集·提要》
附录二 郭熙画题跋
附录三 关于郭熙的评价
附录四 关于郭熙山水画的评价
附录五 关于《林泉高致》的评价
主要参考书目
作品介绍
中国
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作者
郭熙,字淳夫,河阳
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著名画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
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
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
四库全书》
文津阁本和
文渊阁本等。
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熙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
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
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山水训》一节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这是对前人提出的“卧游”、“畅神”的
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又讲述了
山水画家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汲取素材、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表现。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画意》一节主要是强调画家要注意
艺术气质的锻炼和文学修养的提高,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可以帮助画家扩大思路,丰富想象。《
画诀》一节讲的是
画面布局、形象塑造、笔墨技巧以及表现四季天气变化等不同景色的基本规律。《画格拾遗》是郭思记述其父的一些山水画的情况。《画题》一节就古代绘画的作用发表议论,认为画家应当有所作为。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而论,它强调了如下几点:
(一)画家要深入观察生活,抓取主要特征。“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对于山水的四季朝暮、阴晴雨雪等环境下的变化,郭熙都经过认真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不少带有
规律性的经验,如对山水“
三远”的提出及山水在“三远”状态下的特征,对山水画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
望远山谓之
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
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明亮)、夏苍(淡青色或草色)、秋净、冬暗(深黑色)。”“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等等,不一而足。
(二)抓住富有诗意的情节,酝酿构思。“真山水之
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
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带着诗人的心怀去观察自然,去发现自然中富有诗意的情节,再给予诗化的表现,画面必然充满诗意的内涵。
(三)创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反复修改。郭思追述郭熙创作时的
精神状态:“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
焚香左右,笔精墨妙,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不敢以轻心佻之者乎。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
戒严敌,然后毕此。岂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值得提倡。
(四)师承要广取博采,不局限于一家。“专门之学,自古为病。”“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
齐鲁之士,唯事
营丘(
李成),关陕之士,唯摹
范宽。一己之学,尤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所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殆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五)技法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笔墨要为人使,不可反为笔墨使。”“或曰:‘墨之何如?’答曰:‘用
焦墨,用
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砚用石、用瓦、用盆、用瓮,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东川与西山。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取粉黛杂墨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
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
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棱
石角不了然故尔。了然之后,用青墨水重叠过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雾露中出也。’”
对于笔墨色如何具体运用,郭熙也作了论述:“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斡淡;以锐笔横卧惹惹(轻轻之意)而取之,谓之皴擦;以水墨再三淋之,谓之渲;用水墨滚同而泽之(布施或铺开)谓之刷;以笔头直往而指之,谓之拃(手持笔顺势轻拖之意);以笔头特下而指之谓之擢(抽拔或耸起之意);以笔端而注之谓之点。点施于人物,亦施于木叶。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画施于楼屋,亦施于
松针。雪色用淡浓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烟色,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风色用黄土或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浅深取之。瀑布用缣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产生了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不再过隐居生活,他们也不再强调山水画一定要表现隐居思想。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
发展趋势,及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以总结。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使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笔墨技法方面,郭熙的贡献更为突出。
中国画的
积墨法和用笔法实完备于郭熙,而积墨法的完备,大大提高了水墨画的
表现力。所谓积墨法,就是用淡墨重叠数次,使画面深润、厚重,对画面的模糊处和应分层次处,再用干浓墨破醒,破醒后再用淡墨水渲染,务使达到深厚而层次分明的境界。此外,用笔方法的皴擦点刷拃擢画,也是郭熙第一个系统总结的。而这些对山水画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好问说:“山水家李成、
范宽之后,郭熙为高品。”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创作背景
《林泉高致》产生在
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郭熙认为,山石林泉
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领略
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早在南朝的
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谢绝仕途的隐士,而郭熙却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因此他对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于宗炳,也不同于以纵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脱的
文人画家。
在绘画理论史上,郭熙最早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山水画家应当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使观者“如真在此山中”,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境界的创造,又与表现山川“意态”的美不能分离,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等说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态”美,同人的感情与
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关。他和同时代的
苏轼,都看到了诗画在意境上的相通点。郭熙还强调画家不应单纯模仿一家一派,也不应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景色,而应“饱游饫看”,广泛摄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后加以熔铸创造,这和
西方绘画中强调实景写生很不相同。郭熙在探求山水画的艺术美的过程中创立了“
三远”说,即高远、深远、
平远,在理论上阐明了
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三种不同的空间处理和由此产生的
意境美、章法美。(见彩图)
作者介绍
郭熙(1023-约1085)〔北宋〕字淳夫,河南
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
宋神宗在位的
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工画山水寒林,宗
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
皴法,画
树枝如
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神宗
赵顼曾把
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
荆浩、
关仝、
董源、
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
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
平远”之“
三远”构图法。《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
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
窠石平远图》轴,现藏
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
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
云南省博物馆;《
树色平远图》卷藏美国
大都会美术馆;《
早春图》轴、《
关山春雪图》轴均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
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
郭思纂集,为
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郭思,[宋]字得之,河南温县人。
郭熙子。元丰五年(一o八二)进士。善
杂画,尤工画马。
崇宁、大观(一一o二至
一一一o)中应制作山海经图,其中瑞马颇得
曹霸、
韩干遗法。政和七年(一一一七),提举
成都府等路
茶事(《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兼提举陕西
等路买马监牧(同上书选举三三之三三)。六年,为
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同上书刑法二之八九)。高宗
建炎四年,提举
嵩山崇福宫,卒(《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八)。有诗话《瑶池集》(《
桐江集》卷七《瑶池集考》),已佚。政和七年(一一一七)继其父著林泉高致。《宣和画谱、图绘宝鉴、画史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