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指每年公历6月上旬至七月中旬,在湖北宜昌以东28°N-34°N之间的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常会出现的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正是江南梅子的黄熟季节,故称为 “梅雨”。又因此时空气湿度大,温度高,百物极易受潮霉烂,因而又有“霉雨”之称。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
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
出梅”。
分布
梅雨主要出现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
台湾、
辽东半岛、
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
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成因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
暖空气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
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
准静止锋北移至
江淮地区,成
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
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
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
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梅雨与雨带
梅雨
中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
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
大时小。所以中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
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
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
副热带高压和
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
大陆西岸,夏季受
副热带南压东侧
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
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
大西洋带来暖
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
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
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
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
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
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美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
美国东岸中纬地带
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中国
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
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
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
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
雨带
虽然梅雨是
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
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中国
东部地区,在汛期从4月中旬起到5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
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
华南前汛期”。
5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中国
宜昌,东经
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中国
两湖平原北至
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
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6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
黄河、
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
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
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
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
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
华南沿海地区。雨带的这种
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
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分类
梅雨的年际变化很大,每年梅雨雨量的多少和地区分布均有显著差异。根据1954-1983年的资料分析大致有如下类型:①丰梅类(占30%),全区丰梅或是淮河丰梅。②枯梅类(占20%),全区均为降水负距平(距平≤-40%)③雨带类(占50%)。根据雨带位置不同又可分为江枯淮多型、南枯江淮局地多雨型,南多北少型。
出现时间规律
正常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
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中国
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
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
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反常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现象称为空梅。
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并且持续较久,仿佛又回到
梅季,就称为“重梅”。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初夏
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
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
黄熟之时,故亦称“
梅雨”或“
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
初学记》引
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
中国
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4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5月8~19日之间,
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
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
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
特有现象。5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
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
出梅”。
正常异常梅雨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
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
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中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于“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
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
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
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
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
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
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
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
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
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
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
这一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
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
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
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像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像来去匆匆的过客,在
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倒黄梅
有些年份,
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
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况且时至“小暑”,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
黄梅雨,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还是相当悬殊的。以“入梅”来说,最早的在5月26日,最迟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迟的在8月2日,相差均可达到一个半月。梅雨最长的年份持续两个多月,可以引起罕见的大水,而短的年份仅仅几天,还有的甚至出现“空梅”,带来严重的干旱。可见,梅雨是一种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它远不是象农历历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样简单。相对正常梅雨而言,“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空梅”以及严重的“倒黄梅”,都属于异常梅雨。
梅雨谚语
中国长江中下游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
民间谚语,我们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
以飨读者。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三九”是指阳历1月9-17日,“黄梅”是指芒种节气(6月6-20日)。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三九期间如没刮过东风,或东风很少,则芒种节气雨量也将偏少。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节气第一天相隔约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韵律,三九期间刮东风,隔150天左右将有一次类似的重复过程。所以三九期间刮东风与芒种节气的降水有对应关系。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还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
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谚语说,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
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
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发尽
桃花水,必是
旱黄梅”,“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与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标志着春季
太平洋上的
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强盛,暖
湿空气活跃,在桃花开放的清明节气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区与北方南下的
冷空气相遇对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种节气时,副高势力又往往更新相对减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开始较晚,造成两个时段雨量的反相关。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
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
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
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
小满不满,黄梅不管”,它指明小满与芒种节气之间,雨水存在着正相关,即如果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芒种节气雨水也将偏少,或黄梅偏迟。这是因为小满节气正值春夏之交,如果这个时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势力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种节气,副高势力一般也不会很快增强,即使有一定强度,它北缘的西南气流也不会伸向长江下游-带,所以芒种节气长江下游地区雨水也将偏少。长江下游一带也把小满节气里的降水称“旱黄梅”,芒种节气的降水称“正黄梅”,夏至节气的降水称为“甜黄梅”。因此,芒种雨水偏少或梅雨开始偏晚(到夏至节气才开始),都称为“黄梅不管”。
群众看天经验,经
气象资料验认,
准确率均有70%到80%。换句话说,预报十次,将有七、八次正确。这说明,关于梅雨的谚语是可信的。
梅雨季节注意事项
梅雨季节养生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