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人
印度洋西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的基本居民
印度洋西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的基本居民。主要由法国移民和班图黑人(见班图尼格罗人),以及一部分马达加斯加人混合形成。
形成
毛里求斯人(Mauritians)
有100万人(1985),其中主要是印裔人和克里奥尔人,其余为华人和欧洲人。官方语言为英语,同时通用法语。1598年荷兰人到达毛里求斯岛以荷兰莫里斯王子之名命名该岛,开始向岛上移民,并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运来奴隶。1715年被法国夺取,1810年被英国侵吞。他们在占领期间,除迁来本国移民外,继续输入大批黑人奴隶。自1842年起,英国又从印度招募众多契约劳工至该岛。这些不同来源的人们,经过长期接触与混合,逐渐形成两个主要的民族:印裔毛里求斯人和毛里求斯克里奥尔人。
信仰和语言
毛里求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毛里求斯最多人说的语言是毛里求斯克里奥耳语(Mauritian Creole),这语言受法语影响颇深,却在某些地方与法语有明显分别;也包含有英语、旁遮普语等成份。克里奥耳语被视为毛里求斯的国家母语。
印裔毛里求斯人有63.5万人,为国内第一大族。3/4信印度教,其余信伊斯兰教。原来的民族成分主要是比哈尔人印度斯坦人,其次是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地人。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混合,结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只是在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上还保持着传统的差异:四分之三信印度教,四分之一信伊斯兰教。语言以印地语为主,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多数人会讲当地的克里奥尔语。主要从事农耕,亦有不少工人和知识分子,并有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工党。工党于1948年成立,是历届政府中的主要执政党。毛里求斯克里奥尔人有25万人,为国内第二大族。主要由法国移民和班图黑人(见班图尼格罗人),以及一部分马达加斯加人混合形成。英国统治该岛后,又逐步渗入一部分英国人印度人和中国人的血统。多信天主教,使用克里奥尔语(以法语为基础的混合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
工作及发展
制糖业是毛里求斯岛的主要经济支柱,自18世纪以来,甘蔗一直是毛里求斯的主要农作物,其种植面积占年耕土地的90%左右。在毛里求斯岛到处可以看到青翠的甘蔗田,有趣的是,几乎每一块蔗田里都有一大堆黑黝黝的石块,它们是当地人几个世纪以来移石开田,种植蔗林的见证。
主要在工业和服务行业工作,有自己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即社会民主党,在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华侨和华裔有2.5万人,主要分布在路易港和其他城市。多为1840年后英国从广东、广西招募去的华工后裔,现主要从事商业和服务性行业。一直保持自己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多数人会讲当地的克里奥尔语。欧洲人多为早期法国移民的后裔,在政治经济领域曾居统治地位。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后,陆续有人返回法国或迁往南非和澳大利亚,现仅有1.3万人。
华人来毛里求斯,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一代代来自广东、福建的移民漂洋过海,来此种甘蔗稻谷,建设路易港,逐步融入当地。1819年广东顺德陆才新等6人在路易港倡办忠义堂公司,后易名南顺公司,1859年成立南顺会馆。“南顺”即取自这些移民家乡南海、顺德两个地名的首字。来自广东的唐文(全名亚方·唐文)曾于1894年任会长,他亦以“毛里求斯著名人物”于2000年12月印上毛里求斯发行的纪念邮票。1989年,佛山市与路易港市结为友好城市。如今漫步路易港,中国游客随处可见,中文老字号商铺、会馆和各式中餐馆不时迎面而来。毛里求斯的广东客家人已近3万,占整个华人的80%。毛里求斯还是把中国春节作为法定假期的非洲唯一国家,1988年中国在路易港建立了全球第一个海外文化中心,多彩彰显中华文化与文明。
参考资料
毛里求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9 16:50
目录
概述
形成
信仰和语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