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硪歌,是
汉江流域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艰苦的硪工劳作中创作、积累的
民间音乐,兼有
古朴、
优雅、贴切的
艺术风格。它优美的旋律与
丰腴的
民间口头文学自由组合,不仅具有厚重的
历史感,而且为研究我国的传统
音乐和
民间文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
范例。现已被列为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内容结构
汉江硪歌属主腔与号子相结合的曲体结构,
曲调可细分为慢、中、快、急四种曲调,一般以
五声调式为主,主腔与号子四度、
五度、
八度相呼应,形成了
一唱众和、独具自然
和声的
演唱特色。汉江硪歌大致可分为打抬硪
曲调、打飞硪曲调和打木硪曲调三种。打抬硪时,所使用的打硪工具是农家在
禾场上压谷子用的
石滚,绑上四根木杠由8人或者12个人提打。打飞硪时,是用四角都凿有绳孔、重约八十余斤的大方石,由八个人持绳抛打,时高时低,起落如飞,看上去十分热烈
壮观,能激发民众兴修水利的热情。打飞硪与打抬硪
曲调可以互通,但打飞硪多以慢硪和中硪曲调为主,可细分为2硪、2/4硪、5硪等多种节奏曲调。第三种是打木硪
曲调。木硪又分两类,一类是方柱形的,一类是实木圆柱形的,只需2-4人就能提打,打硪时,演唱
曲调的风格又有所
差异。
曲调上,汉江硪歌一个明显的风格就是衬句、衬词的多样化。衬句、衬词由象声词组成,它也是最早的硪歌号子。在打硪的劳动中,领硪者通常利用衬句结合高音出现在硪歌的首句,迸发而出,大跳进入,高亢、铿锵的声腔以
先声夺人之势,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如:领唱中唱到(吆—也—火)与齐唱中(火呵火火吆)相互呼应,领唱中(耶—吆啊哈嚯—嚯)与齐唱中的(嚯呀嚯嗨嚯也)相互呼应,极大地丰富了硪歌的表现力,凸现生动活泼、风趣诙谐的音律。硪歌衬句、衬词与硪歌结合,形成浑然一体的
劳动歌曲,悠扬激昂,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除了
曲调,江汉硪歌的唱词内容也十分
丰富:“伙计们,加把劲。密点打,慢点行。”“早谷扬花正要水,十八娇娘正配郎。李郎张郎选好郎,好吃懒做当和尚。”除了这些劳动中的
固定唱词,也有即兴的演唱。唱硪歌的好手一点也不亚于现在流行的
饶舌歌手。眼边看、心边编、口边唱,不拘形式,随心所欲。如果有人路过,领唱者一边猜测路人的身份去向,一边编词即兴领唱。要是有美女路过,那更是
陡然来劲,越编词越多,硬是把人家唱得不好意思,只能掩羞抿笑,快步疾走。
历史沿革
汉江硪歌曾盛行于江汉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是由汉江的水患与堤防而派生出来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其源可追溯至大禹治水的远古。
禹曾治水于
秦岭山脉
汉江发源之地,沙洋马良现尚有禹王坡,
武汉龟山脚下亦有禹功矶等地名遗存。
唐代郢州(今湖北
钟祥)刺史许诨有诗《汉水伤稼》,上面写道:“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
地动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霜空”。说的就是
汉江下游
荆门市境内
钟祥、沙洋等地的水患灾情。
汉江硪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夯实堤防基础的号令音乐。以土筑堤,以木下桩,民间有“不喊号子不修堤”的民谣。可是,历代史籍多记载水患或堤防,却疏于河工硪歌记录。
汉江硪歌现可查略早的记载,据《钟祥县志》录:自
南宋时
淳熙十二年乙已(1185年),郢州太守孙庭坚,筑堤卸汉水,后任张孝增续之“自是先后筑堤长百里,河工百万,硪歌震天”。乾隆《
荆门州志》卷12录《筑沙洋临江大堤并修复仙人古堤纪略》也有记载:“合邻县民工数万,硪号此起彼伏……”
虽然汉江硪歌散见于水利史籍的记载,却多见于流域地历史民歌记录,
荆门、沙洋、
潜江、
天门、
仙桃等地县志,都在
民间音乐的章节中将硪歌作为民歌的分类收录和概述。其流变形态却依稀能通过它的艺术表现形式看出来。在春秋战国时期,沙洋地处楚国的核心地带,汉江硪歌浸润了楚文化的养分,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了传承。
南宋以后,汉江硪歌已经由硪号“吭唷吭唷”的简单形态,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戏曲的音乐成分,使简单的劳动号令逐渐演变成为有节奏又有旋律的
劳动号子和歌曲。
至明末清初,受到
宋词和
元曲的影响,演唱词曲又有了很大的改进。明、清至
民国数百年间,汉江中下游曾是十年淹九水,江堤屡溃屡筑,促进了汉江硪歌的日渐成熟。
解放后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新中国高度重视堤防水利建设,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人定胜天”的年代,汉江堤防的岁修、秋修、冬修成为当地政府和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农事,这一时期成为汉江硪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传承现状
在
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邓集村,61岁的邓承鹏老人,是荆门市仅有的几位硪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18岁起,邓承鹏就多次参加
汉江大堤马良段及小江湖溃堤的修筑劳动,并在劳动中跟随父亲邓德荣一起学习了汉江硪歌的演唱。
据邓承鹏回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父亲邓德荣是当时生产大队的队长,每年冬季进行水利建设大会战的时候,当地的乡亲们就在父亲的带领下,边唱着硪歌,边筑防汛大堤。当时的场景至今令邓承鹏心潮澎湃:红旗招展,硪歌四起。“加快速度,力争上游,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一句句响亮的口号变成硪歌声,融入了冲天的干劲中,振奋人心。
邓承鹏仍对硪歌有着深厚的情感,除了在田间劳动时自娱自乐,当和村民们集体劳动时,他也要带头吼上一嗓子。2010年9月,秋汛来临,邓集村五组面临着水患的威胁,在庄稼多、机械又无法进场施工的情况下,邓承鹏和当地的村民一起,重新唱起硪歌,加固了60多米的防汛堤。
在沙洋县
五里铺镇合心村,71岁的杨道美所唱的硪歌则另有一番味道。在乡间土生土长的杨道美,小时候就开始受到长辈们唱硪歌的熏陶。当地农田多,在插秧、扯草、车水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集体劳动的村民们便开始跟着流传的曲调,作些唱词以对歌,自娱自乐,于是便有了
扯草歌、栽秧号子、踏水车号子等。
因为是田间对唱,所以歌词里便有了很浓郁的情歌味道。“三根柏树打牙床,送给我的幺妹子,先雕一个妹,后雕一个郎,左雕一个龙,右雕一个凤,把妹子雕在郎的心尖上,伊……哟……”杨道美信口拈来一曲,乡音悠悠,乡情袅袅,田园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