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话泰如片
江淮官话方言片
江淮官话泰如片,又称通泰片,即泰如方言圈所使用的地方话,为江淮官话的一个亚区。江淮官话泰如片含泰兴市、如皋市、扬中市、泰州市、姜堰区、兴化市、海安市、如东县、江都区(东部)、大丰区、东台市,地跨泰州南通扬州盐城镇江5个地级市,总人口大概1300万。江淮官话如泰片分布在苏中核心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面黄海,南临长江,北望淮河,西接扬州
背景介绍
江淮官话泰如片,是江淮官话的一个亚种,学术上还可称之为如泰(如皋-泰兴)方言,如泰话流行于江苏省泰兴如皋海陵高港姜堰兴化海安如东江都扬中东台大丰等县市(区)以及常州沿江的孟河春江江都东部,盐都南部,江阴利港沿江,张家港段山沿江,高邮东南角,覆盖了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常州无锡苏州等沿江地区。江淮官话泰如片位于江苏中部核心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面大海,南临长江,北望淮河,西接扬州,以江淮官话泰如片为母语的总人口约1300万。
发展历史
泰如片方言的源头是淮夷语支,今口耳相传的方言词“杲昃”即为3000多年前域内氏族方国郧语。春秋战国时期,域内先后属吴、越、楚等国,后又受汉初“东粤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与众处江淮间”影响,郧语与吴、百越语等相交融,是时属南方方言区。两晋时期,古海陵地区社会相对稳定,外籍难民不断迁入,经长期融合演变并固化,如泰方言继而转属北方方言区,但亦兼具某些南方语音特点和古郧韵味。宋元明清以降,在明朝“洪武大移民”中,苏南等地士民被强迁至泰州一带;明惠帝年间,因“燕王造反”有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地居民为避战乱而迁至海滨盐区;明清之际,泰如地区商贾云集,徽帮、江帮、晋帮纷纷落户境内,他们将各地方言带到泰如地区。
分布地区
泰州:市区、兴化、泰兴、靖江(新桥、东兴以及季市)
南通:海安、如皋、如东(中西部)
扬州:江都(东部)、高邮(东南部)
盐城:大丰(中南部)、东台
镇江:扬中
常州:孟河、春江沿江
江阴:利港沿江
张家港:段山沿江
发展窘境
历史上,江淮官话泰如片的区域就长期属于扬州府,当年扬州府的区域极大,基本上包括了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泰如话仅分布在古海陵县范围内。历史上泰如方言区长期处于扬州府东部边缘地带,中心海陵县不断地析置出各县。这一区域对内极其统一而与外区别。
1996年,泰州从扬州市脱离,升格为地级市。泰如方言区始有地级市。泰州城位于整个泰州方言圈的最西边,其西侧紧贴扬州的江都,而江都则是讲扬州话的。所以,泰如方言圈的“带头大哥”泰州自己却恰恰处于整个方言圈最危险的边缘地带,直接面临着被扬州话同化的危险。江苏长江淮河之间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讲扬州小片的,泰如话则蜷缩在江苏的东南一隅,整体形势上是“敌强我弱”。另外,强势的普通话则无时无刻不在瓦解泰州方言。泰如地区现分属泰州南通盐城,这样的行政区划无时无刻不在瓦解其对泰如地区的向心力,所以有人提议在泰州之东以南通北三县(如皋如东、海安)及盐城的东台新建一个地级市来保护泰如文化。
地理位置
如泰地区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可谓特殊,处在江之尾、海之滨的泰如人对其周围的吴、淮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发音特点
江淮官话泰如片主要语音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都发成送气清音;入声分阴阳,如东入声阴高阳低,其余地区入声阴低阳高;去声分阴阳,除兴化、如东、南通外阳去调值接近阴平;覃韵独立;麻三读a或o;除泰州小片外,均分清鼻音N与边音L,泰州小片L并入N;日母读R或Z或零声母,兴化及大丰北部有日母归L的趋势。
特色词汇
参考资料
如皋市志.南通史志网.
如东县志.南通史志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9 18:51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