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懋麟(1639年—1688年),字季甪,号蛟门,又号十二砚斋主人,晚号觉堂。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
人物生平
科举之路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汪懋麟生。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岁,汪懋麟进入小学学习,颖悟异常。父如江教诵唐人五七言,上口不忘。
清世祖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破扬州,大肆屠杀,六岁的汪懋麟家破人亡。
顺治九年(1652年),汪懋麟开始学习作诗。
顺治十年(1653年),汪懋麟开始从事科举之业。
顺治十一年(1654年),汪懋麟与兄汪耀麟在兴严寺北楼读书,与四方宾客论诗。
顺治十七年(1660年),
王士稹任扬州府推官,汪懋麟跟随他学习。同年,补博士弟子第一。
清圣祖康熙二年(1663年)秋,汪懋麟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冬,与好友一起前往京师参加会试。
康熙三年(1664年)春,汪懋麟会试落第。入京后,放弃用迂腐不切时用之言撰写八股文,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创作诗歌上。暮春,汪懋麟与
王顼龄、
乔莱并马南归。秋,汪懋麟移居爱园。
康熙六年(1667年)春,汪懋麟会试中式,与同榜诸人在京师
宣武门邸斋拜谒户部尚书
王弘祚,弘祚勉以立朝从政之大节。三月十二日,汪懋麟赴殿试。三月二十五日,
传胪,汪懋麟居二甲十一名,赐进士出身。夏,汪懋麟参加馆选庶吉士,与
宋师祁、沈胤范、
陈玉瑾同落选。
官宦生涯
康熙九年(1670年)春,汪懋麟参加内阁考试,被授予
中书舍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汪懋麟授刑部候补主事。当时
徐乾学监修明史,荐李清、
黄宗羲、
曹溶、汪懋麟、
黄虞稷、
姜宸英、
万言等。汪懋麟以主事入史馆参加编修《
明史》。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汪懋麟和
尤侗奉命一起前往史馆值班。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汪懋麟在许多诗文中对“
扬州十日”的惨案给予揭露。不仅在自己的“哀诗”中写,而且在寄给朋友的诗中写;他不仅在纪念自己祖先的文章中写,而且在给别人作传时写。随后他因为流言蜚语被逮捕,相交的好朋友都惊惶躲避,只有好友韩魏为他辩驳,事情得以澄清。但是他写的诗文又引起康熙帝的极端反感,不久因“不安分生事”被吏部议革职流放
宁古塔,随后被夺官放归。九月十三日,汪懋麟与兄汪耀麟、韩魏离京归里。
回乡著述
回乡后,汪懋麟杜门谢客,“昼治经,夜读史,日有程课”,锐志著述,立志成一家之书。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因为
郑樵《通志》浩繁,汪懋麟亲手删定。四月十一日,在家中逝世,享年五十岁。临死前,口占二诗。随后下葬在平山堂之侧。汪懋麟死后,
徐干学、
高士奇、
陶季、王仲儒、江闽、
吴之振、
车万育、
顾图河等赋诗悼念他。
主要影响
诗歌
汪懋麟的主张不宗唐或宗宋一派,而是兼容并包,转益多师,从而有所创新,以独抒己情为核心的诗歌内涵。汪懋麟的诗歌在其主张抒发一己性情的诗歌理论下,汪懋麟创作出一首首率性情而发的诗歌。有抒发故园之情的乡情诗,有描述家庭亲情的亲情诗,有表达爱情的闺情诗,还有表现隐士情怀的隐逸诗。一首首诗歌描绘、编织着汪懋麟真实的心灵世界。
汪懋麟的诗歌在清初诗学史上颇具分量。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前,据
毛奇龄《西河诗话》载:“尝在金观察许,与汪蛟门舍人论宋诗。”这场争辩实质上就是汪懋麟的宗宋和毛奇龄的宗唐之争。汪懋麟极力的推崇宋诗,汪懋麟不仅和
毛奇龄争论过,还和徐乾学争论过,而且十分激烈,在京城引起了学术界宗宋、宗唐的争辩,从而进一步地推动了清初诗坛的宋诗热。汪懋麟晚境诗歌博通诸家,自成一体,摆脱宗宋、宗唐之藩篱,故颇有“渊情微致”。
汪懋麟现存诗作二千多首,其中有不少关乎扬州风土人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扬州诗人,他跟汪楫皆有诗名,时称“二汪”。汪懋麟诗集里涉及扬州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如冶春、康山、露筋祠、红桥、司徒庙、董子祠、平山堂等。同时,涉及与扬州文人的交游,对扬州的地域文化研究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后世之扬州雅集、文人唱和,亦当有感于斯。
古文
汪懋麟的古文理论,以“
文以载道”思想为根基,又添以真情实感,且不薄文辞修饰。其文记忠烈、扬孝节、崇隐逸、重真情。故峭刻而厚重,平实而传神,具有独到的艺术功力。汪懋麟文涉各体,可见汪懋麟对于古文的驾驭功力。根据其散文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其分为风神耀耀的传记文,廉简峭刻的序说文,平实简古的碑记文,谐谑幽默的游戏文。
汪懋麟的传记文多为历史人物、亲戚、朋友的事迹。其内容充实,文笔风神耀耀。如《宋牧仲诗集序》就是一篇叙述传神的人物传记。这篇文章在清代扬州文人的别集亦堪称出类拔萃,文章主要叙写了宰相
宋权之子
宋荦在年少时候的意气奋发,二十年后却贫困潦倒的事迹。宋牧仲少年时代即以侍卫的身份进入仕途,继而汪懋麟赞扬其孝心。而汪懋麟笔锋一转,二十年后的“放浪山水,溺意文字,萧然下同贫士,四体清赢,不复自振。”运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把宋荦一生的沉浮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汪懋麟的序说文在其整个文集中所占比重最多,所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其整体风格言简意赅,概括力极强,彰显出了一种廉简峭刻的独特文风。汪懋麟的碑记文取材广泛,篇幅达十余篇,或是应别人请求而作,或是为自己的亲人而作,以寄哀思。汪懋麟以一种平实简古的语言,表达出了真实动人的感情。汪懋麟继承并发展了此手法,在其文集里亦有佳构。如《上士钱氏传》、《与曹峨眉论白乌书》等。汪懋麟的文章总体而言,议论得当,语言精练,不模仿古人,内容涉及广泛。其文在清初的文坛上可算佳构。
历史评价
杜浚:君集文章第一,诗二,词三。二与三对文章言之,若孤行,仍不妨第一也……今蛟门之文,质坚而气厚,才气有余而一禀于裁。不使篇有剩字,高古顿挫,使览者惟恐其尽。盖邮驿于王,以达于韩。同志中可与谈韩氏之学者,一人而已。
计东:又何待尽读其历年之诗后,知其诗之莫可指谪也。余之愚又何待尽读其历年之诗,后知其诗之莫可指谪也。
王士稹:君诗才票姚跌宕,其师法在退之、子瞻两家,而时出新意。古文喜王介甫,晚岁为文章峭刻近之。君称诗下辇与今刑部侍郎田公纶霞,巡抚都御史宋公牧仲,前国子祭酒曹君颂嘉,湖广按察使丁君澹汝,故给事中王君幼华,吏部郎中颜君修来,工部主事叶君井叔,今礼部郎中曹君升六,刑部郎申谢君千仞,相唱和,时称十子。
徐乾学:蛟门海内才杰士也,于学无所不窥,下笔妙天下,而尤长于诗。家于广陵当舟车之冲日,与四方贤豪相应和,江潮湖波,上下吞吐,故其诗雄爽而激发。来官京师,入直纶阁,掌故章程,靡不练习,故其诗典实而春容。兵兴多事,慨然有闻鼙枕戈之志,奉讳庐居,衔悲风木,忠孝至性,忧郁积于中,故其诗慷慨而深沉。读其诗,知为博达之才,经世之器。于诗尤得力,始尝出入于汉、魏、六朝以及唐人,犹为未足以尽风雅之变,乃合杜、韩、苏、陆四家诗为一集,及宋诸家诗,无不研练揣摩,疲精力于斯。余常驳之: 宋诗第博其旨趣足矣,不足学。君执其说益坚,予亦不能难也。然君诗白取材于经史,其于宋人所见为佻巧伤雅,俚率无蕴藉者,君洮滁拣汰,率变其体格而新之,他人学之者不能及也。
沈德潜:汪懋麟序先生之诗本于学问出,以和平雍容浑浩博通于诸家,而不得执一以名诗有之,穆如清风,其风肆好先生之谓舆。
费锡璜:先生诗斟酌于唐宋之间,用唐而不失之胶固,用宋而不失之颓放,渊情微致揽之有余,即之不见,迥异于今之学宋者。
汪荃:至于顾问,公常自谦退,……其剪截高雅,得古人法度外,窃可谓与钝翁后先,如眉山兄弟,似非余之阿论也。
焦循:魏叔子、尤西堂、施愚山、田古欢、周栎园、
吴梅村、陈其年、吴园次、汪蛟门(汪懋麟)、冯山公、杭堇浦,皆《文苑》之雄也。
轶事典故
《少壮三好图》是汪懋麟图示少年嗜好的戏作,然图出而一时名流如尤侗、
吴绮、
陈维崧、
朱彝尊等竞相题咏。近百年后,此图转辗为江都藏书家
秦恩复收藏,他的文友如郭磨、
彭兆荪、
赵怀玉、
马曰琯等亦先后援笔,遂传为文坛佳话。
人际关系
曾祖汪天泽,世以军功袭锦衣卫千户。祖远,独尚儒术。
父汪如江,字观澜,晚号觉非居士。少慕交游,重然诺,有长德之风,乡里咸尊尚之。
母李氏,性节孝。扬州城破时,投井,雨日不死。
兄四人。庶长兄起麟,仲兄振麟,三兄兆麟,四兄耀麟。庶长兄起麟,事迹无考。仲兄振麟,死于清兵屠扬州时。三兄兆麟,字公趾。喜武厌文,好游历。四兄耀麟,字叔定,号北阜,江都贡生。与汪懋麟齐名,着《抱耒堂集》六卷、《南徐唱和诗》一卷、《爱园倡和诗》若干卷。
主要作品
汪懋麟《文集》有三卷本、十卷本和八卷本三种,陆续刊刻于康熙年间。现今广为流传的乃是其侄汪荃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刊的八卷本。八卷本共计139篇,分为8篇书、49篇序、26篇记、2篇书后、9篇跋、13篇传、8篇墓志铭、1篇表、2篇碑阴、4篇杂文、14篇祭文、3篇形状。因三种版本卷首均有杜浚作于康熙十七年戊午的序文。汪诗集有《百尺梧桐阁诗集》十六卷和《百尺梧桐阁遗稿》十卷。
后世纪念
汪懋麟故居在扬州东关街哑官人巷内,现已改称雅官人巷。园内旧有百尺梧桐、千年枸杞,并有一朱砂井(胭脂井)与一墨池。故居内筑有百尺梧桐阁,是汪懋麟读书处。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