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园林是指欧洲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法国园林体系风格,主要以17世纪
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17世纪下半叶,
古典主义成为
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在园林
景观设计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理论。古典主义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由著名法国
造园大师勒·诺特尔(Le·Nôtre )主持设计的
凡尔赛宫花园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人称为勒·诺特尔式园林,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出现,标志着法国
园林艺术的成熟和真正的古典主义园林时代的到来。
定义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最初的巴洛克时代奠定了基础;在
路易十四的伟大时代,由勒诺特尔进行尝试并形成伟大的风格;最后在18世纪初,由勒诺特尔的弟子勒布隆(Le Blond)协助德扎利埃(Dezallier d’Argenville)写作了《造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被看作是“造园艺术的圣经”,标志着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的完全建立。
手法
法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将宫殿或府邸布置在高地上, 以便于统领全局。从这些宫殿或府邸的前面伸出笔直的
林荫道, 而在其后规划花园,花园的外围则是林园。宫殿或府邸的
中轴线向前延伸, 通过林荫道指向城市; 向后延伸, 通过花园和林园指向郊区。
在花园中, 中央主轴
线控制整体, 辅之以几条次要轴线, 外加几条
横向轴线。所有这些轴线与大小路径组成了严谨的几何格网, 主次分明。轴线与路径伸进林园, 将林园也纳入到几何格网中。轴线与路径的
交叉点, 多安排喷泉、雕像、
园林小品作为装饰。这样做, 既能够突出布局的几何性, 又可以产生丰富的
节奏感, 从而营造出多变的景观效果。在理水方面, 主要采用石块砌成形状规整的水池或沟渠, 并结合水景, 设置大量精美的喷泉。
特征
(1)法国园林则属于平面图案式园林。有平面的铺展感。其选址比较灵活。法国园林中有许多成功之作就曾将沼泽等不利地形, 改造成美丽的园林景观。
(2) 法国园林善于利用宽阔的
园路形成贯通的透视线,此外还采取了设置水渠的方法以构造出前所未有的恢宏
园景。
(3) 法国园林在平面构图上采用了意大利园林轴线对称的手法,
主轴线从建筑物开始沿一条直线沿伸, 以该轴线为
中心对称布置其他部分。
园林形式以表现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
(4) 构图上,府邸居于中心地位,起着控制全园的作用,通常建在制高点上,花园的规划服从于建筑。
(5)花园本身的构图也体现出
等级制度。贯穿全园的中轴线重点装饰,最美的花坛、雕像、喷泉布置在中轴线上,道路分级严谨。整个园林为条理清晰、秩序严谨、主从分明、简洁明快、庄重典雅的几何网格。
(6)完全体现了人工化的特点。追求空间无限性,广袤旷远而
外向性。需要很大的平坦场地(作为府邸的露天客厅,也与追求旷远有关)(7)
树篱和丛林 树篱是花坛与丛林的
分界线。厚度常为015 —016 米, 形式规则, 且相互平行。从1 米的短树篱到10 米的高树篱, 各种高度应有尽有。树篱一般栽种得很密, 行人不能随意穿越, 而另设有专门出入口。树篱常用树种有
黄杨、紫杉、米心树等。丛林通常是指一种方形的造形树木种植区, 分为“滚木球
戏场”、“组合丛林”、“星形丛林”、“V 形丛林”四种。“滚木球戏场”是在树丛中央辟出一块草坪, 在草坪中央设置喷泉。草坪周围只有树木、栅栏、水盘、而没有其他装饰物。“组合丛林”和“星形丛林”中都设有许多圆形小空地。“V 形丛林”则是在草坪上将树木按每组五棵种植成V字形。
(8) 水景的处理: 喷泉和水渠。法国园林十分重视用水,认为水是造园不可或缺的要素, 巧妙地规划水景, 特别是善用流水是表现庭园生机活力的有效手段。
法国园林中喷泉的
设计方案多种多样, 有的取材于
古代希腊罗马神话, 有的取材于动植物装饰母题, 它们大多具有特定的寓意, 并能够与整个
园林布局相协调。水渠的应用主要是为创造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景观, 同时为庭园的主人提供游乐的场所。人们可以乘坐精美的游船在水渠中畅游, 同时倾听着动人的水上音乐,欣赏着四周辉煌的花园和宫殿。游园会上, 人们还会燃放五彩缤纷的焰火, 使斑斓的色彩映在水面上, 营造出神话般的气氛。
(9)花坛勒·诺特设计的花坛有六种类型: 即“刺绣花坛”、“组合花坛”、“英国式花坛”、“分区花坛”、“
柑桔花坛”、“水花坛”。
“刺绣花坛”是将黄杨之类的树木
成行种植, 形成刺绣图案, 在各种花坛中是最优美的一种。这种花坛中常栽种花卉, 培植草坪。
“组合花坛”是由涡形图案栽植区、草坪、结花栽植区、花卉栽植区四个对称部分组合而成的花坛。
“英国式花坛”就是一片草地或经修剪成形的草地, 四周辟有015 —016 米宽的小径,外侧再围以花卉形成的栽植带, 形式比较普通。
“分区花坛”与众不同, 它完全由对称的
造型黄杨树组成, 没有任何草坪或刺绣图案的栽植。
“柑桔花坛”与“英国式花坛”有相似之处, 但不同的是“柑桔花坛”
中种满了桔树和其他灌木。
“水花坛”则是将穿流于草坪、树木、花圃之中的泉水集中起来而形成的花坛。
(10)
花格墙 花格墙的设计虽然由来已久, 但只是在法国园林中才将中世纪粗糙的木制花格墙改造成为精巧的庭园建筑物并引用到庭园中。
造园中花格墙成为十分流行的庭园要素, 得到广泛应用, 并有专职工匠制作。庭园中的凉亭、客厅、园门、走廊及其他所有建筑性
构造物都用它造成。花格墙不仅价格低廉, 而且制作容易, 具有
石材所不可比及的优越性。
(11)雕塑 法国园林中的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对古代希腊
罗马雕塑的摹仿; 二是在一定体裁的基础上的创新。后者大多个性鲜明,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法式园林的发展历程:
1. 法国的花园起源于果园菜地。
2.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法国是罗马的高卢行省,造了大量的
罗马式建筑,包括庄园。
3. 中世纪的园林,主要在
修道院和
王公贵族的府邸里发展。普遍使用
绿篱,
荫棚,
绿廊。
4. 12世纪以后,经济上升,造园艺术有所变化;
十字军东征带回东方发达的文化,包括造园的一些要素如
观赏植物等。
5. 13世纪末出现一项新内容:一种机械装置。后来在西欧
园林里风行;在法国则生发出各种各样的水嬉。
6. 14世纪下半叶和15世纪上半叶,
英法战争,造园艺术整体说来是停顿的。
7. 11~13世纪末,西欧基督教国家以收复圣地
耶路撒冷为号召,而相继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远征(
地中海东岸的国家)扩张活动。因参加者的衣服上缝有十字记号,故名十字军。
1. 法国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得到触发。
法国入侵意大利(1494~1495)后,
查理八世从意带了园林工人和
匠师,为他的宫廷服务。
2. 文艺复兴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法国造园艺术还没有显著的进展,意大利的影响是零碎的,主要是一些内容和手法。
3. 首先,是花园的建筑因素逐渐由哥特式变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式。
4.
花园里偶尔有了雕像作点缀。花圃里的方格全是绣花式植坛,不过图案较简单。
5. 还有一个从意大利传来的新的造园要素:岩洞。
6. 多层台地的格局在法国占了
主导地位,但台地宽阔而高差不大。
8. 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叶,建筑师埃蒂安·杜贝拉克 (Etienne du Perac,1535~1604)和园艺家莫莱家族(Les Mollets)将法国园林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9. 把花圃当作整幅构图,按图案布置绣花植坛;
10. 此后,法国园林彻底摆脱了实用园林的单调与乏味,虽然保留了原先的几何划分的格局,但使它成为更富于变化,更富有想像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并且出现了追求壮丽、灿烂的倾向。
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为法国早期的
古典主义。在倡导人工美,提倡有序的造园理念影响下,造园布局便注重规则有序的几何构图,这一理念同时在植物要素的处理上也有表现,他们运用植物以
绿墙、绿障、绿篱、
绿色建筑等形式出现,而且技艺高超,充分反映了他们
唯理主义思想。
17世纪下半叶,王权大盛,古典主义文化成了宫廷文化。古典主义在建筑中的表现:以
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出现,标志着法国
园林艺术的成熟和真正的古典主义园林时代的到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最初的
巴洛克时代奠定了基础;在路易十四的伟大时代,由勒诺特尔进行尝试并形成伟大的风格;最后在18世纪初,由勒诺特尔的弟子勒布隆(Le Blond)协助德扎利埃(Dezallier d’Argenville)写作了《造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被看作是“造园艺术的圣经”,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的完全建立。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着重表现的是路易十四统治下的秩序,是庄重典稚的贵族气势,是完全人工化的特点。广袤无疑是体现在园林的规模与空间的尺度上的最大特点,追求
空间的无限性,因而具有外向性的特征。尽管设有许多瓶饰,雕像,泉池等,却并不密集,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相反,却具有简洁明快,庄重典雅的效果。法国式园林又是作为府邸的“露天客厅”来建造的。因此,需要很大的场地,而且要求地形平坦或略有起伏。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在中轴两侧形成对称的效果。有时,设计者根据设计意图需要创造起伏的地形,但高差一般不大。因此,整体上有着平缓而舒展的效果。
在植物种植方面;法国式园林中广泛采用丰富的阔叶
乔木;能明显体现出季节变化。乔木往往集中种植在林园中;形成茂密的丛林,这是法国平原上森林的缩影,只是边缘经过修剪,又被
直线形道路所范围,而形成整齐的外观。这种丛林的尺度与巨大的宫殿,花坛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效果。丛林内部又辟出许多
丰富多彩的小型
活动空间,这是勒诺特尔在统一中求变化,又使变化融于统一之中的一种创造。
四、 18世纪的“英中式”园林
18世纪中叶,
法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掀起了
启蒙运动,反对教会
封建制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准则,在哲学上同意英国的
经验论学说,否认先天理性的至高无上的作用,相信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们倾向于
自然神论或无神论。绝大多数认为
自然状态优于文明,认为自然状态是健康的、合于道德的状态,而“文明是对自由和自然生活的奴役”,主张“回到自然去”。(卢梭语)在英国风景式园林(图3英国风景式园林——
谢菲尔德花园)和
中国园林的双重影响下,法国出现了带有强烈的
理想主义和
浪漫主义色彩的绘画式风景园,又称“英中式”园林(图4法国英中式园林——凡尔赛小特里阿农园中的“爱之亭”)。它以奇特的
自然景观为基础,采用写实性的
表现手法,形成具有
画意的风景园林骨架,并糅合进富有异国情调的
建筑小品或村庄农舍等,显示出一种矫揉造作、追新求异的设计倾向。
18世纪末,随着工商业的高度发达,欧洲许多大都市的规模过度膨大,中世纪城市特有的协调与秩序遭到极大破坏,出现了
交通秩序混乱、环境急剧恶化、尺度不再宜人、渐渐远离自然的“
资本主义城市综合症”。受法式园林影响的规则式
城市布局,如加伯特(Cabet)和欧文(Owen)等人设想的棋盘式城市格局,以及英国风景式园林影响而出现的“将自然引入城市”的理念,成为当时
城市设计的基本准则。
城市公园作为
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
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自然气息。新型公共园林的出现,也使得
园林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产生彻底的变革。
19世纪,以实用为核心的法国园林设计方法,要求根据园林的面积、地形以及与建筑的关系,来决定采用何种构图形式,造成折中式园林的盛行;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题,力求再现自然景观的特征,注重园林内涵的挖掘,反对各种形式的简单抄袭;强调以植物学为基础的
植物造景,将浪漫主义色彩与
科学主义趋势相结合;同时,注重园林设计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施工技术的规范化。
然而,在合乎“大众”趣味,四时有景、步移景异的思想指导下,19世纪的园林大多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有一点点,大量的各不相干的景物被堆砌在一起。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法国作为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各种现代
艺术思潮不断涌现,不断消亡。在各种“
新艺术”潮流的推动之下,
园林设计师开始从
现代艺术中寻求设计灵感,使得“新型园林”层出不穷。如杜宪勒(Duchene)父子倡导的
新古典主义潮流,混合式或组合式风格,“
园林建筑”流派,
印象派画家的花园,阿尔伯·凯恩(Albert Kahn )的国际“新艺术”花园,新殖民主义园林。1925年巴黎的装饰
艺术博览会,又掀起一轮探索“现代园林”的热潮,如“立体派”花园,
装饰艺术园林,新
巴洛克前卫艺术园林,
花园城市运动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这一时期的“现代园林”大多局限于小型的私家园林,而且注重形式胜于内涵。比如古艾瑞克安(Gabriel Guevrekian) 1925年为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1926年为德诺耶别墅(Villa Marie-laure et Charles de Noailles)设计的“立体派”园林等。
法式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就园林景观而言,既有深厚的
园林文化渊源,又有独到的现代景观理念,并且将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结合的国家,全球惟有法国堪称典范。虽然就传统园林风格和表现手法而言,中法两国分处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相反的两极,但就其深层次的园林文化和
设计理念而言,两国之间又存在诸多相通相融的趋向。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理念,尤其对景观深刻的认知和细腻的情感投入,对
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