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彩艺术“是
陶瓷史上的创举,是中国历史文化之
瑰宝。“洛阳三彩艺术”把中国陶瓷文化的潜能和优势充分彰显出来,是中国陶瓷文化悠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经验、技术、审美等文化理念的结晶。
定义
文物及传统工艺命名一般惯例为:以首次发现地命名。三彩器最早发现于洛阳,并盛行于
洛阳,故在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报告---全国工业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中》将三彩定名为“洛阳三彩”,一切彩色低温釉陶均属于“洛阳三彩”。洛阳三彩的特点:艳、亮、透、流。
名辩
在大众惯常的意识中,“三彩“即是“唐三彩”。人们常常是在琳琅满目的马、驼、俑、罐、瓶、壶、盘的唐代“三彩”仿制品中认识 “三彩”艺术的。“唐”为时代,“三彩”指工艺。“唐三彩”应专指“三彩”工艺历史发展特定阶段(唐代)作品的统称。它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囊括“三彩”艺术各历史阶段的全部特点,更无法反映现代“三彩”艺术的风貌。如何给“
三彩”艺术一个较为准确的命名?
文物及传统工艺命名的一般惯例为首次发现地原则。“三彩”器首先是在洛阳发现的,“三彩”工艺品也是首先在洛阳被大量仿制的,“三彩”工艺也是在洛阳被创新和发扬光大的。基于这样的现实,称“洛阳三彩”是恰当的。此论被本书作者于2008年3月在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全国工艺美术普及工作河南省工艺美术品种论证会上首先提出后,获得认可。并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办公室2009年7月的《中国工艺报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报告书》中正式认定。这意味着“洛阳三彩”成为
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立门类。
发展历史
提起洛阳三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马、骆驼、女俑等,实际上,“唐三彩”只是
三彩发展的一个时期和重要阶段,所谓三彩,主要是指多彩而言,三彩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创举,遗存的各代三彩艺术乃民族之瑰宝,三彩艺术把中国陶瓷文化的全部潜能和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瓷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并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和时代氛围中一次次地升华。每个时代的三彩都有每个时代鲜明的艺术特征。
汉三彩
“洛阳三彩”雏形源起于汉代低温
铅釉陶,主要流行于
黄河流域,又称“北方
釉陶”。多以普通
粘土为胎,呈砖红色。汉
三彩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
氧化气氛中烧成。铁使釉色呈黄褐或棕红(汉黄釉)为早见,铜使釉色呈绿色(汉绿釉)较晚。多为单色釉,个别施复
色釉。绿、黄、褐等釉色以线条或斑点形式出现于一件陶器上者,最为罕见。烧成温度700-800°C。因成温低、器体松脆,吸水率高而多做冥器。器形主要有鼎、钟、壶等仿铜器,俑与鸡、狗、猪等动物形象,亦有大量仓、井、灶、水、磨、作坊、楼阁等模型。“汉三彩”制做法有轮制、模制、手捏等。虽制做工艺较为粗糙,只求轮廊,不注重细部刻画,然形象生动,线条流畅,高度概括精炼。
汉代铅釉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以我国
陶瓷史上有其较重要的意义。打破了原先
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
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三彩
南北朝
三彩蓬勃发展“汉三彩”至“唐三彩”的过渡期,较之于“汉三彩”釉色增加黄、绿、褐三色并用已为常见。胎也变为瓷土,先
素烧胎质1100度左右,然后
施釉二次烧制而成。胎质、施釉、工序、火候等方面几同“唐三彩”,唯釉色、施釉厚度、
釉彩流动性和彩绘方面尚未达到“唐三彩”的高度。南北朝三彩可视为“唐三彩”的萌芽,起着汉、唐之间承前启后作用。
南北朝时期的三彩出现了多色釉,如在黄白底上加上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同时并用,这种多彩陶器为绚丽多彩、平滑光洁、清澈透明、晶莹华贵的唐代三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三彩
唐三彩是洛阳三彩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三彩”釉色平滑光洁,清澈透明,虽胎体已用瓷土,成温提高,但与魏晋后期的青瓷相比,仍因含铅量高,成温低,不够坚定耐用,而不宜做食用器。却因初唐大兴厚葬之风,很快为上层社会赏识和提倡。唐三彩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器皿到精致华丽的人物、动物俑等,至唐玄宗开元年间成为极受珍视,以至“风俗流行”,甚至“破户倾资”用以
殉葬的珍品。这一时期,三彩不仅产量大、质量高,在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两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展示了盛唐时代的科技水平。唐三彩,除烧制部分生活用具外,更多的是适应厚葬之风的陶俑生产。如马、骆驼、男女侍俑、文、武官俑以及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模型等冥器。唐三彩造型极为多样、丰满浑厚、栩栩如生,代表了
盛唐时期封建文明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造型雍容华贵、色彩饱满明快、内容健康大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
晚唐时期随着审美观念的改变,雄健丰腴的风格,逐渐被细腻俊俏所替代,三彩开始走下坡路,以至隋唐以后的宋代以 “俗艳无味”的审美观念看待
三彩,觉得它既不能成为达官贵人的宠器,又不能成为文人雅士的
玩物,从此逐渐衰落了。
宋三彩
宋代审美观念变化,“
三彩”制品不及“唐三彩”般雍容华丽,釉色淡雅,沉静含蓄,意境深远,工艺手法上比唐三彩更注重器表的装饰工艺,长于刻画、印花、模印贴花、镂空、捏塑、浮雕等技法做装饰,尤以刻画填彩的工艺手法,形成比唐三彩更高的艺术效果。陶质胎体主要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它是在第一次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第二次烧成。
宋三彩釉色丰富,在
唐三彩的基础上,除黄,绿、白、褐四种主色外,尚有艳红、乌黑、酱色,并新创一种
翡翠釉,色泽青翠明艳。与唐三彩相比较,
宋三彩画面生动,填色规整,不见
蓝釉。使用功能由地下转为地上,宋代器形主要有枕、灯香熏和盘、碗、盂、洗、盆和瓶等日用器物,亦有小型狗、马、猪等玩具,以枕为大宗,也见有舍利匣、塔等供器,画面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辽三彩
与
宋三彩大体同期的是
辽三彩,辽为
契丹民族在我国北方所建立的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辽代三彩承袭了唐代传统,是接受唐三彩传统的一种低温瓷式
釉陶,
胎质粗而较硬,呈灰黄白色或淡红色。虽质量不如唐三彩,但也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
辽三彩在承袭了唐三彩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特点的发展。
辽三彩多用黄、绿、褐三
色釉,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
鸡冠壶、筒式瓶等,富有
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赤峰
缸瓦窑烧造量相对大一些,所烧
三彩釉
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大凡盘、碟采用阳文印花,
琢器采用划花。与
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无蓝色,
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人们把这种
陶瓷器称之为“
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 由于正统观念,过去把在金统治下北方地区烧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称
宋三彩(近年来根据新的考古资料研究,也有
金三彩之说)。
明三彩的典型为琉璃三彩,琉璃三彩是指陶胎
琉璃釉制品,北魏已开始用于
宫廷建筑,复兴并流行于唐宋(
河南开封的宋代铁塔就是当时琉璃建筑的佳作),元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清进入全盛时期。明清时期的建筑琉璃,是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建筑琉璃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明初
宫廷建筑所用的琉璃开始时在南京聚宝山设窑烧造,后又在北京专设
琉璃厂进行烧造。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它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各种琉璃构件把它装饰得庄严华丽,金碧辉煌。
琉璃雕塑作为明清建筑装饰被广为采用,其代表是山西大同的琉璃
九龙壁和
北海公园的九龙壁。
建筑陶胎琉璃的釉和
三彩的釉基本一致,用铅做
助溶剂,以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为着色剂,不同的是琉璃要加入石英料,以增加釉层的厚度。
珐华三彩,它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带盛行。
珐华器的胎与琉璃器的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大全相同,但是助熔剂有差异:琉璃以铅而
珐华以
硝酸钾作助熔剂。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珐华器,它和山西的不同点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用的是陶胎,因而
烧成温度不一样。
珐华
釉陶和普通釉陶不同之点,就是采用立粉工艺。将精细的泥装入带有细管的布袋,按调计挤压泥袋,在陶胎上勾勒人物、花卉的轮廓,再根据花纹色彩
施釉。
清三彩
“
素三彩”的制作在明代已经出现,到清代康熙时发展迅猛,它是景德镇瓷匠根据
釉上彩技术推出的新品种,素三彩的胎骨均由瓷土制成,经过1200度的高温烧成,是瓷胎。花纹装饰以具象为特征,在我国古代,结婚、祝寿等喜事称为荤事,用红色;丧葬等称为素事,一般用白、蓝、绿、黄等色,也叫素色,这是“素三彩”得名的由来,也说明当时釉色工艺的局限性,很难烧出艳丽的红色,所以常论“
三彩加红、价值连城”。
交趾陶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因发源于广东
五岭以南 ,而岭南一带古名为“
交趾”而得名。 交趾陶的技艺在十八世纪传入台湾嘉义,在台湾也叫“嘉义烧”,是清
三彩的代表,是在“唐三彩”、“宋三彩”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也是一种低温多
彩釉。
交趾陶的制作全凭巧夺天工的陶匠用双手及竹篾将陶土片片贴合、修饰,再以多彩釉细工着色使其绚丽,经过多次烧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烧陶之美于一身,也反应出清朝的工艺极尽繁琐和精致。
传播
综述
“洛阳三彩”工艺在中华大地代代承传的同时,也随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远播世界各地。完整的中国三彩工艺输出记录虽不可见,仅从有限的考古资料中正可看到,中国三彩工艺不仅在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落地生根,烧造出了带有当地特色的日本“奈良
三彩”和朝鲜“
新罗三彩”,也随“丝绸之路”的驼队远至中亚西亚,
波斯人烧造了带有伊斯兰色调的“波斯三彩”。中国三彩的制品则更通过种种渠道,流传于更广阔的国家和地区,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
中亚细亚的
伊拉克、伊朗,非洲的
埃及和欧洲的意大利等地,中国三彩之世界影响可见一斑。
新罗三彩
朝鲜半岛是最早输入中国洛阳三彩陶瓷的区域之一,在朝鲜半岛发现了众多的唐、五代
三彩陶瓷,朝鲜人民吸收唐文化,受唐三彩的影响,烧成了精美的“
新罗三彩”。
奈良三彩
唐代,由于日本对陶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洛阳三彩传入日本后,在当时日本的京都奈良,宫廷根据唐三彩的工艺制法,烧制出了造型和釉色都酷似唐三彩的“奈良
三彩”,这些都是中外交流的历史实物见证,也说明三彩艺术是无国界的。
波斯三彩
从8世纪开始,仿照唐三彩工艺特点,波斯艺匠烧出了带有伊斯兰基调的
三彩釉陶“波斯三彩”。
另外,西亚
伊拉克的
巴格达,意大利的法安扎,
埃及的福斯塔均有出土和发现了许多中国三彩器型和碎片。
现状
近代洛阳三彩包括仿古唐三彩和三彩釉画,仿古三彩包括洛阳唐三彩和新工艺三彩,新工艺三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洛阳市政府极为重视,为了让这一极为独具特色
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承传,将
孟津县邙山岭有修复古三彩器物的艺匠及其子女招进城内,组建洛阳民间美术社,这也是洛阳三彩美陶公司的前身,在恢复整理总结唐三彩工艺技术的同时,开始小批量烧造,使三彩工艺得以发展,多次多次做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新工艺三彩是吸收唐代的造型风格,用现代工艺烧制
而成。洛阳唐三彩也叫高仿三彩,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的,经南石山艺人多年探索,刻苦研制,使失传千年的中华宝贵艺术得以传承,其制作方法完全按唐代工艺制作,最后再人工做旧,后期处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新工艺三彩和洛阳高仿三彩的工艺对比。
1瓷土的特征,洛阳唐三彩首先是对采来的石料,加工、粉碎、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捏练、沉浮,做成器物粘结牢固,瓷土可塑性强,晾干后不易开裂。新工艺三彩基本工艺同唐三彩,瓷土做成器物烧制后白度高、
吸水率强。
2成形工艺。洛阳唐三彩成形方法有模制、雕塑和轮制。模制是手工
挤浆法,用手把泥料直接拍压到模具中同,多用于制作形体简单的小件物品,模具又分单模和合模。雕塑一般用做大型和复杂的器型,轮制是用轮车制作陶器的方法,用轮制制成的器形规整,俗成
手拉坯。一件较大复杂的唐三彩的制作需要多种成形手段。新工艺
三彩,首先它的模制多用石膏制成模形,将拌好的泥浆注入模型,泥浆会自动吸附到内壁,一段时间后将多余的泥浆倒出,其余工艺基本同唐三彩。
3造型素烧。
洛阳唐三彩制坯成型修饰后,晾干入窑,烧至1100度左右,古时用柴火窑,现代仿制多用煤窑,新三彩工艺
素烧多用煤窑和电窑,
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素烧后的白色胎体称为
素胎。
4
施釉。洛阳唐三彩高度发挥低温
铅釉的性能,做为复杂华美的装饰,釉料中加入铅成分,不仅降低了釉料温度而且使釉面光亮度增强,成色剂主要有铁、铜、锰、钴,
釉彩之间的流淌和交融产生美妙的色调。新工艺三彩完全等同于唐三彩。
5洛阳唐三彩烧制采用柴窑或煤窑,靠窑工的经验和眼力,确定温度,新工艺
三彩釉烧多用电窑,稳定可靠,成品率高,温度控制靠热电耦。
三彩釉画
三彩釉画是“洛阳三彩”发展到今天的代表,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以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独特的
施釉和烧制技术创造出的平面陶瓷艺术品。“三彩艺”的色彩从古老“三彩”的几种颜色研制出发色稳定的大红、湖蓝、
柠檬黄等色系和几百种丰富的色彩,可以在平面瓷板上表现出各种题材和艺术手法,是一个象油画、国画一样全新的艺术画种,给陶瓷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来创作个性化的作品,既可雕造出玲珑剔透的小巧之作,又可塑造出朴拙豪放别具一格的绝品,也可利用釉色的流动烧制出不可复制的
窑变精品。今天的工艺品将是明天的文物,工艺独到的现代“
三彩艺”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
三彩
瓷板画工艺是在
素烧过的
陶坯上
施釉二次烧制而成精陶制品,分为设计、选坯、过稿、立线、
上釉、烧制等几项工序,经过多年的发展瓷板画坯料形式日趋多样,目前砖坯大小从5*5厘米到60*90厘米均有定型产品,圆形素坯和异性素坯多需要定制生产。
大型三彩壁画
大型壁画艺术,一是直接用颜料绘制的,另一类是通过各种工艺材料制作的,用
三彩工艺制作室内外装饰
壁画,我们称为大型三彩壁画。它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洛阳师院大门两侧的《求知育人》两幅大型三彩壁画,到
洛阳火车站的《洛阳》,三彩大型釉画以其规格的无限扩展性,陶瓷色泽数千年不变的永久性,丰富的釉色品种及其千变万化的
窑变特性,以及易与其它壁画工艺材料——宝石、木器、瓷器、玻璃等相结合优越性,成为制作大型室内外壁画的绝好工艺材料。
1998年,研制烧成了世界上最长的佛教三彩壁画《
法界源流图》,长105米,采用传统中国画色系精细描摹了包括了640佛教人物,50多种动植物,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优秀的
壁画会使建筑更加充实、完美。镶嵌在舟山群岛一大型建筑的
三彩壁画《风和日丽》(长73米,高7米,总面积511平方米)色彩饱和、气氛祥和,与蓝色大海和宏伟建筑一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使人仿佛置身于风和日丽的美景般。
2010年,上海世博会河南馆主题三彩壁画《国之中城之源》开创了大型壁画多工艺组合的的先河,把河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洛阳三彩、钧瓷、汝瓷、
青铜器工艺、
南阳玉雕体现在画面中,使得整个壁画在图案和形式上均有创新性发展。
2015年为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堂领衔创作大型陶艺装置作品《鱼乐图》
创新与超越
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和超越,纵观一部
三彩发展史就是艰苦卓绝的创新史,这种创新既有量变的积累,也有质变的飞跃,而最大的飞跃莫过于“三彩釉画”的出现。对传统的超越一是形制的创新。由立体造型向平板的变换使传统陶塑变为平面釉面,突破了艺术品空间规模的限制,艺术家可根据主题的需要而无限扩展和挥洒;二是釉色种类的创新。三彩工艺的发展釉色品种不断有所增加,然而只有至“三彩釉画”阶段,才真正实现了由“三彩”向“千彩”的转化,极大地丰富了创作者的艺术语汇,便于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悟;三是稀有釉色使用的创新。三彩陶艺承传愈千年,仍有“三彩带红,价值连城”之说,而今“
三彩釉画”微至小品,大至巨幅壁画,多种红色的使用已为正常。四是釉彩流动自主控制的创新。人们既钟爱三彩釉色的绚烂多彩、晶莹华贵,又无奈于釉彩的不可控流动带来的创作困扰。传统工艺试图以彩绘(开相)、刻划、立线等方式控制釉色的流动,但这些又以牺牲釉色的相互渗透为代价,“三彩釉画”则以精确的成分配比调整釉色流动系数和窑温控制技术,达到了对釉色流动的自主控制。这是釉色使用由必然迈向自由的关键性一步,“三彩”艺术的神韵或许由此可开出一片新天地。五是内容题裁的新突破。传统三彩造型固然可以成为文人雅士发思古幽情的厅堂摆设,但艺术家关爱生活、关心社会、关注人生的现代思考极难借马、驼、俑、兽、杯、盘、罐、樽来表达,现代生活的意韵常常在“三彩釉画”中得到张扬。
大事记
汉代
“三彩”脱胎于低温陶釉,在西汉中期开始烧造,东汉盛行,先有“汉黄釉”。后有“汉绿釉”,再有一器三色釉,“三彩”工艺大形初现。
南北朝
“三彩”已经黄、绿、褚三色并用,胎土已用瓷土,三彩工艺基本成形。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的生产建筑琉璃的场所。
唐代
初唐、盛唐兴厚葬之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富商大户竞以三彩器物为殉品,庶人效之。造型雍容华贵、色彩饱满明快、雄健丰腴,此为三彩之第一个高峰,“安史”之乱后衰落。
宋代
“
宋三彩”釉色淡雅、沉静含蓄,意境深远,重器表装饰工艺,使用功能由地下转为地上。“
三彩琉璃”流行,1049年,河南开封建造
开宝寺琉璃塔(惯称“铁塔”)。
明代
“三彩琉璃”进入全盛期,建筑用“三彩琉璃”大量用于殿堂庙宇,宫廷所用建筑琉璃开始在南京聚宝山,后在北京琉璃厂进行烧造,为“明三彩”之代表。
清代
康熙年间,景德镇瓷匠根据
釉上彩技术推出不加红色,以黄、白、蓝为主的陶釉新品种“
素三彩”;
道光年间,岭南广东一带
烧造出集雕塑、色彩、烧陶之美于一身,工艺极尽繁琐和精致三彩器——“交趾陶”,18世纪传入台湾嘉义,称“嘉义烧”,是典型的“清三彩”。
1880年
洛阳北邙山古墓塌陷,始见三彩器。
1899年
勘探洛阳至开封铁路,古墓中见三彩器,以晦气为由毁之。
1905年
修建洛阳至开封路,发现唐三彩器,文物货贩运至北京琉璃厂
古玩市场,
王国维、
罗振玉惠顾北京琉璃厂,关注唐三彩器。中外收藏者竞相收购。
1920年-1940年
洛阳
孟津县南石山高成汉等7位高姓艺人修复损坏的出土唐三彩,始见个人仿制唐三彩。
1942年
1954年
洛阳市文管会将仿制唐三彩的高松茂等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美术服务社(后改名为洛阳市民间美术供应社),
仿唐三彩为主要产品。
1958年
洛阳市民间美术供应社改名洛阳市古今陶瓷厂,生产仿古唐三彩。
1962年
1966年
文革期间,洛阳古今陶瓷厂停止生产仿唐三彩。
1971年
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唐三彩恢复生产。随后,洛阳市古今陶瓷厂更名为洛阳市美术陶瓷厂。
1983年
洛阳市美术陶瓷厂“九都牌”唐三彩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1986年
洛阳师专(现洛阳师范学院)在叶鹏校长倡导下,成立
壁画工艺研究室,专事
三彩工艺的研究。
1987年
郭爱和设计的三彩壁画《求知育人》在河南省美展中获奖,并镶嵌在洛阳师院大门两侧。三彩大红釉色首次出现在壁画中。
1990年
洛阳市美术陶瓷公司“九都牌”三彩、洛阳市工艺美术公司“洛神牌”三彩
陶板装饰画双荣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1992年
洛阳市美术陶瓷公司和洛阳市工艺美术
公司合并成立洛阳市工艺美术陶瓷工业总公司。
1996年
1998年
郭爱和研制烧成世界最长的
三彩壁画《
法界源流图》(2*107M),镶嵌于珠海四大佛山。
2003年
洛阳市工艺美术陶瓷工业总公司“九都牌”唐三彩成为WTO
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
2004年
洛阳市工艺美术陶瓷工业总公司改制为洛阳美陶三彩工业有限公司
2005年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
梯田》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06年
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洛阳美陶
三彩工业有限公司“九都”唐三彩获“
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唐三彩首次编入全国小学美术教材,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
龙门石窟》入编。
2007年
中央电视台乡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列栏目《传人》播出人物专访《大师郭爱和》
郭爱和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
郭爱和、郭晓和创作的“三彩艺”作品《中国人》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获“百花杯”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08年
郭爱和、郭晓和“
三彩艺”作品《鸟巢》荣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金奖。
2009年
高水旺被评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代表性传承人。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梦幻鸟巢》入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展》。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河洛遗珠》获全国工艺品
旅游纪念品“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乡土中国》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佳创意>奖。
高水旺作品“三彩啃蹄马”获得中国文联和中国
民协联合颁发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山花奖。
2010年
郭爱和“三彩艺”
壁画《国之中,城之源》成为2010年(上海)
世界博览会中国河南
馆的主题壁画,开多种工艺表现手法融入三彩壁画之先河。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参考书目
2、《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主(唐三彩)》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童依夫编著
6、《一条独特的陶瓷发展线》
三江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邢晓刚
7、《从唐三彩到建筑陶胎琉璃》王卫文
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