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战争
洲际战争(准世界大战)
洲际战争(InterContinental war)顾名思义就是战场范围波及整个大洲甚至更广的地域,参战国家主要是大洲内的国家构成。例如欧洲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使欧洲所有大国不同程度的纷纷卷入其中,战火波及整个欧洲。有时洲际战争也会出现两个大洲的一些国家的对抗,例如第一次和第二次欧美战争。
定义区分
洲际战争和世界大战的区别
不同之处
世界大战是指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参战国家通常战争由各大洲的国家组成,范围往往波及世界多个大洲。例如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洲际战争多数情况下也是由对立的集团之间进行的战争,但参战国家往往都是同一个大洲的国家,战场范围波及整个大洲,有的甚至波及多个大洲,例如七年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虽然战场范围却波及欧、亚、北美大陆,已可以和世界大战相提并论,但由于其参战国家几乎全部是欧洲国家,且都是欧洲各国之间的事,所以只能算为洲际战争。
相似之处
两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国家往往会组成互相对立的军事联盟,而历史上的洲际战争除第一次和第二次欧美战争外同样也是。
都对世界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战争规模大、参战国家多
历史战争
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洲际战争有以下14场: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2年)
参战方:罗马共和国、埃托利亚同盟、帕加马同盟、努米底亚同盟 VS迦太基共和国、叙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
战场范围:意大利本土、西西里、西班牙行省、山南高卢、那旁高卢行省、阿非利加行省、希腊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长也最有名的一场战争,前后共作战16年,前218年-前202年。这次战争以后罗马开始称霸西地中海,迦太基实力大大减退,被迫接受苛刻的条约。直到第三次布匿战争为罗马所灭。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和巴利阿里群岛, 迦太基成为罗马的附庸,努米底亚获得统一。这场战斗牵涉到地中海沿岸的多方势力,战争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罗马共和国所经历的几次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迦太基军队曾多次有机会兵临罗马城下。这场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出色表现奠定了他在西方军事史上的地位。同时,汉尼拔在扎马之战中的失败也成就了大西庇阿的威名。
第一次欧美战争(15世纪末~1558年)
参战方:欧洲(入侵)方: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等 VS 美洲(自卫)方: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等。
战场范围:美洲、加勒比海
指从14-16世纪欧洲人向美洲发动的一系列扩张移民战争的总称。
最初,战争只是局部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不久,西班牙军队在阿兹特克首都墨西哥城公然开枪射击市民一事发生,顿时引爆了战争火药桶。战争形势迅速扩大,一时间,整个美洲大陆,北起加勒比海沿岸,南至秘鲁巴西一带全都成了残酷的战场。西班牙殖民侵略军、葡萄牙殖民侵略军互相配合,在美洲大陆东部绵延近万公里的漫长海岸带上发动了一次次连续的大规模登陆攻击。当地印第安人群众也揭竿而起,在拉美纵横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奋起抵抗侵略者。整座大陆烽烟四起,狼烟蔽日。
第一阶段的战斗至1521年结束,此次战役摧跨了北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及其附近的小城邦。南方的战斗同时在继续。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萨罗阴谋控制了印加人的政权。1531-1538年间,印加帝国覆灭。从此,当地人不得不由明争转为暗斗,但是西班牙军队的势力异常强大,印第安人根本没有办法取胜。迟至16世纪中叶,印加国亡国十多年后,巴西地区沦为葡萄牙殖民地,其余地区臣服于西班牙统治,第二阶段的战争才算结束。
大战结束后,美洲大陆战败,欧洲白种人顺利登上美洲,新移民们成功地对当地人进行了一系列初步同化,消灭了当地文明,尤其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这对于美洲大陆的文明发展进程是有利的。但是它对于人类文明总体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伴随着战争的大屠杀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灾难,战争结束时整座大陆的印第安人口下降了90%,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永久的创伤。
意大利战争后三阶段
参战方:
1536-38:法兰西王国、奥斯曼帝国 VS 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
1542-46:法兰西王国、奥斯曼帝国 VS 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英格兰王国
1551-59:法兰西王国、奥斯曼帝国、锡耶纳共和国 VS 西班牙帝国、英格兰王国、佛罗伦萨共和国、萨伏伊公国
战场范围:西欧、意大利半岛、北非、中欧、地中海
1536年-38、1542-46年两个阶段是法王佛朗西斯一世(FrancisⅠ,1515-1547)和查理五世(Charles Ⅴ,1519-1556)之间的战争。这是意大利战争最重要的阶段。佛朗西斯一世继承前两任法国国王的既定国策,为争夺意大利主导权和欧洲大陆 霸权同西班牙进行着殊死较量。1525年,法军大败于帕维亚(Pavia),佛朗西斯一世本 人被俘,1526年被迫签订《马德里条约》,将西勃艮第和佛兰德斯割给西班牙。佛朗西 斯一世获释后,撕毁条约,并发动一系列战争,迫使西班牙在1529年签订《康布雷条约 》,法国收回西勃艮第;1538年,法国得到了萨伏衣。1544年,法、西通过《克雷比条 约》确认上述各项条款。
1551-59意大利战争最后阶段,法王 亨利二世(Henry Ⅱ,1547-1559)继续反对查理五世,但在《沃塞尔和约》中失去了东 部洛林地区的三个主教区梅茨、图尔和凡尔登。查理五世于1556年退位后,战争在亨利 二世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Ⅱ,1556-1598)之间进行,最终于1559年通过《卡 托-康布雷西和约》罢兵言和:法国收复了东部的三个主教区,获得加莱和布洛涅(Bou longne,位于大西洋沿岸),但放弃除萨伏衣和庇蒙特以外的所有意大利领土;西班牙 得到米兰和那不勒斯。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
参战方:反哈布斯堡王朝联盟:瑞典帝国、波希米亚王国、丹麦、荷兰共和国、法兰西王国、英格兰王国、奥斯曼帝国、勃兰登堡-普鲁士等 VS 哈布斯堡王朝联盟: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王国、波兰-立陶宛联盟等
战场范围:欧洲、地中海、大西洋、波罗的海
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皇室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皇室战败并签订《西发里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
大同盟战争(1688年~1697年)
参战方:奥格斯堡同盟一方:荷兰共和国、英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萨伏伊公国、西班牙帝国、瑞典帝国、葡萄牙王国 VS 抵抗奥格斯堡同盟一方:法兰西王国、詹姆斯党
战场范围:欧洲、北美、南美、亚洲、大西洋、地中海
这场战争发生于1688年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时的第三场重要战争(前两场分别为权力转移战争法荷战争),这场战争是因为路易十四欲在欧洲作出大规模的扩张,因此遭到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英国西班牙等组成大同盟联合对抗。战争的结果是各国被逼言和,但法国仍是欧洲最强的霸权路易十四西班牙帝国的野心,促成了数年后更大规模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为讨好西班牙而归还土地,促成最后对西班牙王位的占领,只保留了西班牙国土的名义但实质已被法国占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参战方:奥格斯堡同盟一方: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王国、荷兰共和国、萨伏伊公国、葡萄牙王国、西班牙(支持卡洛斯)等 VS 支持法兰西的一方:法兰西王国、西班牙(支持菲力)、巴伐利亚
战场范围:欧洲、北美、西印度群岛、地中海、大西洋
由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兰西王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国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君主制国家参与的大战。
在这次战争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着崇高的宗教目标,意识形态之争被排除在战争之外。这场战争是“第一场很少带有宗教色彩的战争,是第一次主要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角逐的战争,是英国人第一次慷慨地用在欧洲政治上的战争,是第一次可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通过战争,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参战方:以法国为首的反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联盟的一方:法国、普鲁士、西班牙、巴伐利亚、西西里、那不勒斯等 VS 抵抗反奥阵营的一方:奥利地哈布斯堡王朝、英国、汉诺威、荷兰共和国、俄罗斯等
战场范围:欧洲、北美及印度、地中海、大西洋、加勒比海
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而根据卡尔六世于1713年所颁布的《国事遗诏》,其长女玛丽娅·特蕾西娅有权承袭其奥地利大公之位,而玛丽娅·特蕾西娅的夫婿弗兰茨·斯蒂芬则可承袭其神圣罗马帝国帝位。可是法国、西班牙、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皮埃蒙特、那不勒斯王国并不承认《1713国事遗诏》,而德意志三大诸侯国 - 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更极力协助玛丽娅·特蕾西娅的堂姐夫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是为卡尔七世)。至此战争已不可避免,因此反奥阵营里最积极的一方普鲁士在1740年12月16日正式向奥地利宣战。奥地利则联合英国、波希米亚、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及俄国,抵抗反奥阵营的入侵。自此形成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获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参战方:以英国普鲁士为首的同盟的一方:英国、普鲁士、汉诺威、易洛魁联盟、葡萄牙、布伦瑞克、黑森-卡塞尔 VS 以法国、奥地利、俄国为首的同盟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瑞典、西班牙、萨克森、那不勒斯、撒丁尼亚
战场范围:欧洲、印度、非洲、北美、南美、菲律宾群岛、地中海、大西洋、加勒比海
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的对立,汉诺威葡萄牙为英普的盟友,法奥俄的盟友则为西班牙、萨克森与瑞典,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菲律宾等地。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参战国家众多、加上战争范围涉及欧、亚、北美大陆,规模空前,温斯顿·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参战方: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迈索尔王国、佛蒙特共和国、易洛魁联盟(奥奈达人、图斯卡罗拉人)以及其余众多原住民盟友 VS 英国、易洛魁联盟(奥农达加人、莫霍克人、卡尤加人、赛尼卡人)切罗基人
战场范围:北美洲东部,直布罗陀,巴利阿里群岛,印度次大陆,非洲和其他地区的部分;欧洲沿海水域,加勒比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这是大英帝国和其十三殖民地殖民地,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主要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最终导致独立战争爆发)但后来却因为法国、西班牙及荷兰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英属北美洲之外。同时,许多印地安人分别与双方结盟。
在战争中,英国能够利用他们在海军上的优势以占领殖民地的临海城市,但如何控制乡村地区却使他们困惑。随着法国海军在乞沙比克城的胜利导致英国军队在1781年的约克镇围城战役中投降。1783年订定的巴黎条约承认了美国的独立,因为许多殖民地的居民逃离那十三个殖民地并在北方安顿下来,这场战争同时也为了日后加拿大的建立做准备。
第二次欧美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
参战方:欧洲:大不列颠、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 VS 拉丁美洲:各殖民地区反抗殖民压迫的武装,如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武装
战场范围:拉丁美洲、加勒比海
第一次欧美战争中,整座美洲大陆都沦为了大洋彼岸少数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当地原住民们被排挤残杀,陆地不再属于他们,自由也不再属于他们。新来的白种人日子也不好过。于是,这些人选择了斗争。在北美洲,斗争声势最为浩大的,是1810年开始的墨西哥人民革命。此次革命有印第安人参加。同时,在南美洲战场,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武装斗争影响也非常大,给西班牙王国的军队以迎头痛击。1825年,美洲大陆各国基本独立。
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年~1802年)
参战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西班牙(从1796年起) VS 反法同盟: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王国、大不列颠王国、俄罗斯帝国、葡萄牙、萨丁王国、那不勒斯等
战场范围:欧洲、埃及、叙利亚、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
法国大革命战争指的是1792年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法国大革命战争在军事史上有重大意义,是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战争”。在民族主义激励下的法国公民组成的军队打败了欧洲各国的职业军人,显示了民族主义和征兵制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法国军队开创了以普遍征兵制,就地补给制和多兵种合成编制为核心的现代军事体制,成为现代军事体制的先导。新兴的民族主义和军事制度,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使得席卷全民的残酷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拿破仑战争(1803年~1815年)
参战方:法兰西帝国及其仆从国:法兰西第一帝国、荷兰、奥斯曼帝国等 VS 反法同盟:英国、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瑞典等
战场范围:欧洲、法属圭亚那、西印度群岛、印度洋、北美洲、南高加索、大西洋、地中海、北海、拉普拉塔河
拿破仑战争是指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期间(1804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事,这些战斗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是在侵俄战役惨败后,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
巴拉圭战争(1864年~1870年)
参战方:巴拉圭 VS 三国同盟:巴西帝国、阿根廷、乌拉圭
战场范围:南美
由巴拉圭军事强人弗朗西斯柯·洛佩斯以一个内陆小国巴拉圭,对巴西、阿根廷、乌拉圭3国同盟的战争。是南美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争,通过这次战争巴西和阿根廷瓜分了巴拉圭约11万平方公里国土,而巴拉圭不仅失去了大片国土,其人口大为削减。关于巴拉圭的人口损失有很多估算。有资料称死亡人数(战死或病死)占到了战前人口的50%,即20万,30万甚至50万。《巴拉圭简史》又提供了一组不同的数据:1865年人口可能为525000人,1871年为221079人(其中妇女106254人,儿童86079人,男人28746人)
第二次刚果战争(1998年~2003年)
参战方:刚果民主共和国、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乍得 VS 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
战场范围:非洲
主要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的一场战争。在第一次刚果战争中被卢旺达扶植上台的卡比拉对迟迟不肯撤离的卢旺达驻军渐生猜忌,在试图强制其撤出后,卢旺达势力开始把枪口转向了卡比拉政权。战争在1998年爆发,至2003年交战双方达成和解并共同组建刚果民主共和国过渡政府才结束。第二次刚果战争是非洲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前后涉及非洲9个国家,20支武装力量,导致总计有超过100万人被迫流亡,大量迁移至周边国家,有“非洲的世界大战”之称。
尽管2003年的停战标志着该战争的正式结束,但是整个国家仍然冲突不断,东部地区仍时有激烈的武装冲突。2004年,估计每天由至少1000人死于军事冲突、社会保障不足或食物的短缺。持续不断的局部冲突导致大量人口被迫流亡国外。
存在争议
一战是 欧洲大战 还是 世界大战
在国际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提出了一些引人关注的看法。在颇有影响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中,作者在第一章和第六章里,都一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名称使用不当。认为“战争的起因和战场都不是世界性的。战争中所发生的民族对抗是欧洲的民族对抗;在欧洲及欧洲以外的交战国的阵线,与欧洲列强因帝国利益不同而形成的真正阵线并不一致,也与欧洲以外各国因野心不同而形成的真正阵线并不一致。有人将战争的起因说成是世界性的,因此也将它的起因追溯得较远……有这样的说法:在人类历史的这个阶段发生的战争,一定会表现出‘帝国主义矛盾’——这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这种理论要求将这次战争说成是世界性的”。
的确,在欧洲学术界、特别是在英国史学界,有不少学者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一次“世界性”的战争。他们宁愿把它看成是一场“大战”(Thegreatwar),而不是一场“世界大战”(Theworldwar)。同时,由于这场大战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欧洲列强之间的问题;在战争中相互对垒的双方主要是欧洲国家;大战的主战场也主要是在欧洲。所以,这场“大战”只能被称之为“欧洲大战”。
早在大战结束不久的1924年,英国出版的、由古奇和坦帕雷主编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的重要文件集,其书名中便没有“世界大战”的字样,而是笼统地将它定名为《关于战争起源的英国文件集》。同年,战时英国首相阿斯奎斯也出版了他的回忆录,名为《大战的危机》。1933年,另一位战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出版了他的《战争回忆录》。
至于在英国学术界到底谁是第一位认为这次大战具有“世界性”的学者,如今的确很难考证。笔者在翻阅由巴巴拉·塔奇曼所写的、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阶段的名著《八月炮火》时,注意到有一个叫亨利·威尔逊的人,他于战争爆发之前在其日记中写道:“一想起世界上前所未闻的最大的一场大战,不出这个星期就要打起来了,真叫人感到既光荣又可怕。”也许这位绅士堪称最早认为这次大战具有“世界性”的英国人吧。
另外,根据维基百科的相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专有名词是由德国哲学家E.海克尔于1914年9月20日首先提出来的。海克尔认为:毫无疑问,从这场令人恐怖的“欧战”特点和进程来看,它必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有趣的是,在美国和原苏联学术界却一致认为:这场1914年爆发于欧洲的大战就是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系统性研究,从1918年11月大战结束之后就开始了。在1928—1934年间,美国出版了一套八卷本的文件集,书名中就明确使用了“世界大战”一词,全称为《有关美国对外政策的文件:1914—1918年世界大战》。该书是美国官方正式出版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外交文件集。
在原苏联,学术界和政界一样,从一开始就认为1914—1918年间的“大战”是一次“世界大战”。还在大战尚未完全结束之际的1918年7月,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吸收大战中的一些重要战役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批准建立正规化红军时指出:应以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大实效来建立一支新的军队,而这一点“只有在有计划地应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总结出来的各种军事科学时”才有可能。1919年3月,在俄共(布)召开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第二个党纲中又指出:“必须最广泛地采取与运用最近一次世界大战的作战经验和技术经验”,再次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提及最近的那次战争是一次世界大战。
此后,苏联学术界所出版的一些专著和文集都明确地在书名中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专有名词。其中有影响的早期著作有1924年出版的、由A.M.扎伊昂奇科夫斯基主编的《1914—1918年世界大战(战略概要)》,1938年出版的、由A.H.德拉扎尔所主编的《1914—1918年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图册)》,1938年到1939年出版的、A.M.扎伊昂奇科夫斯基主编的《1914—1918年世界大战》等。
在这些著作的影响下,原苏联学术界一直都认为1914—1918年的大战是一次世界大战。这种观点对中国学术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当有些中国学者看到《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名称使用不当时,不少人还认为这是一种“新观点”。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呢?笔者以为,只有更为透彻地认识战争的进程及其影响,才能更为全面地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4月6日美国参战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大战的第一个阶段,虽然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争夺带有争夺世界霸权、扩大和巩固殖民帝国的性质,但更为直接的还是表现为解决欧洲列强间的领土纠纷,如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独立与重组等问题,说到底,也就是欧洲霸权问题。这样,不仅使得战争的主战场在欧洲,而且交战双方基本上也是欧洲国家。
在同盟国阵营中,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是传统的欧洲国家,土耳其此时在欧洲巴尔干地区也占有着大片的土地。在协约国阵营里,1917年4月份之前参战的国家除英、法、俄、意外,还有葡萄牙、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圣马力诺、日本和汉志(今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一部分)。
在这些国家中,除日本和汉志外,都是“正宗”的欧洲国家。汉志在大战前为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于1916年10月在协约国的帮助下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后,才向同盟国宣战的,其影响和作用可想而知。日本虽在20世纪初崛起为地区性大国,而且又是英国的盟友。但它在参战后,只是为了在亚洲扩大其利益,并未直接介入欧洲的战争,也没有给协约国提供多少军事援助。在1914年12月,英国驻日大使格林曾认为日本“已根据我们的要求,在试着尽自己的职责了”。但在三年之后,他认为协约国并未得到日本的实质性的军事援助。因此,在大战的第一个阶段中,战争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它是一场欧洲的内部战争”,其“世界性”不明显。
但随着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和美国的参战,这场大战便由欧洲阶段过渡到了全球阶段,大战的世界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的那样,“在俄国,3月和11月爆发了两次革命。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年世界历史的模式。实际上,1917年因两大发展——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从最初为欧洲问题开战,到事实上从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内的战争。”
随着美国的参战,巴拿马、古巴、希腊、暹罗、利比里亚、中国、巴西、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海地、洪都拉斯等许多亚非拉国家也投入了大战。笔者认为,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这一阶段时,这场因争夺欧洲霸权的大战才开始演变成为“世界大战”。
不仅如此,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当时对力图摆脱殖民压迫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而言,其影响程度是非常深远的。有学者就这样指出:美国参战和俄国革命还导致了一种立即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和列宁的革命口号就其影响而言是被广泛接受的。因此,正是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变为全球阶段。
综上所述,在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191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同时又了解到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的影响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虽然有些英国学者一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名称使用不当,但笔者仍赞成把他们所认为的那场“大战”或“欧战”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从它的全过程来看,这场战争的“世界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问题是到大战的第二阶段才充分体现出来的。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后的近三年时间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很不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阶段可以被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阶段”。(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相关话题
七年战争才是第一场全球性战争?
Jul 1st 2014, 23:50 by G.C. from the Economist
译者:老狒狒
THE world—or, at least, those parts of it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original events—has recently taken great interest in the first world war. Its almost casual beginning, between June 28th 1914, when the heir to the throne of Austria-Hungary was assassinated by a Bosnian nationalist and the first days of August, when Germany attacked Russia and France, drawing in their ally Britain, has fascinated historians, while the horrors that followed have fascinated everyone, though in a rather different way. But does the conflict deserve its title? It was undoubtedly a world war. But it was certainly not the first. That laurel belongs to a war which broke out 160 years earlier, in 1754, and carried on until 1763. Though fighting did not start in Europe until 1756, and for this reason the conflict is known as the Seven Years' War, it was truly global. Every inhabited continent except Australia saw fighting on its soil, and independent powers on three of those continents were active participants.
近来,世界各国——或者说 ,至少是那些曾经参与过当年事件的国家——一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很感兴趣。它那几乎可以说是草率的开端,即从奥匈帝国皇储被一位波黑民族主义者刺杀的1914年6月28日到德国进攻俄法并由此招致俄法的盟国英国参战的8月初这段时间,一直在吸引着历史学家。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恐怖也在吸引着每一个人,尽管方式大相径庭。但是,那场冲突真得名副其实吗?那是一场世界大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确实不是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称号属于在那之前160年的一场战争。尽管那场始于1754年终于1763年战争在欧洲展开要在1756年之后,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被称为“七年战争”。但是,那是一场真正的全球性战争。除了澳大利亚之外,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大陆都见证了发生在他们土地上的战斗,三个大陆的独立大国都是积极的参与者。
The first action of this first global conflict involved a young officer whose name may be familiar to some readers. On May 28th 1754 a small group of soldiers from the British colony of Virginia, under the command of a man called George Washington, engaged a group of French troops who were interloping from New France (ie Canada) into territory the British considered theirs. Instead of peacefully repelling them as he had been instructed, Washington ended up killing several of them, including their commanding officer. This campaign in North America then continued, with both sides in alliance with local Indian nations, until, two years later, Britain's ally Prussia attacked the small German state of Saxony, bringing Saxony's ally Austria, and thus Austria's ally France (and therefore France's enemy and Prussia's ally, Britain), into the conflict. It is a sequence of events eerily similar to the way that in 1914 an attack by Germany's ally Austria on the small Balkan state of Serbia brought in Serbia's ally Russia, which then threatened Germany, which then attacked both Russia and Russia's ally France.
第一次全球性冲突的“第一枪”涉及到一位其姓名对有些读者来说可能是熟悉的年轻军官。1754年5月28日,一小队英国殖民地弗吉尼亚的士兵,在一位名叫乔治·华盛顿的人指挥下,同一伙当时正在从新法国(即加拿大)闯入英国人认为是他们的地盘的一支法国部队发生了交火。华盛顿没有遵照命令去和平地驱逐他们,最终下令射杀了几个人,其中就包括那支部队的指挥官。随后,这场冲突就在双方都得到了当地印第安人部落支持的情况下在北美打了下去。两年后,英国的盟国普鲁士攻击了德国境内的小国萨克森,结果将萨克森的盟国奥地利,以及奥地利的盟国法国(因而也将法国的敌人、普鲁士的盟国英国)统统拖进了这场冲突。作为一连串事件的结局,这种方式同1914年的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1914年的时候,正是因为德国盟国奥地利对巴尔干小国塞尔维亚的攻击,才将当时正在威胁德国的塞尔维亚盟国俄国拖进了战争,而这又导致了德国对俄国和俄国的盟国法国发动了攻击。
The war rapidly globalised. Both Britain and France reinforced their colonial troops in North America, and started attacking each other's colonies in the West Indies and trading stations in Africa and India. In India, some of the princely states which had recently emerged from the dying Mughal empire also got involved, and Britain ended up taking over one of them, Bengal. The war came to South America when, near its end, Spain joined the French side and attacked one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 of Britain's ally, Portugal.
战争迅速在全球蔓延。英国和法国双双增加了在北美殖民地的兵力,并且开始互相攻击各自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印度的贸易站点。在印度,一些刚刚脱离将死的莫卧尔帝国的土邦也被卷入其中,英国最终占领了其中的
一个——孟加拉。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因为西班牙加入法国阵营并且对英国的盟国葡萄牙的一个殖民地发动了攻,战火蔓延到了南美。
Like the first world war, this global conflict reshaped the globe. Indeed, it is the reason why the modern world is an English-speaking one. As a colonial power, France was destroyed, and did not return seriously to the business of overseas conquest until it attacked Algeria in 1830. All of North America east of the Mississipi became British, save the city of New Orleans, which became Spanish. And the foundations of British rule in India were laid as well. As for George Washington, he ended up leading a rebel army put together by colonials who, freed from fear of French encirclement, unwilling to help pay for the war that had given them that freedom, and frustrated by British protection of the lands of their Indian allies from encroachment by colonial property speculators (including Washington himself), decided that they would rather go it alone.
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这场全球冲突重塑了这个世界。事实上,它还是当代世界是一个讲英语的世界的原因。作为一个殖民大国,法国的力量被摧毁了,使它一直没能真正地回到海外征服这项大买卖当中,直到它在1830年进攻阿尔及利亚。北美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所有土地都成了英国的领土,只有新奥尔良成为了西班牙的城市。同时,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基础也得以奠定。至于乔治·华盛顿,他最终成为了一支由殖民地居民组成的反叛武装的首领。这些摆脱了被法国包围而担忧的殖民地居民,既不愿意为让他们获得了自由的战争而买单,又对英国保护其印第安盟友的土地不被殖民地的土地投机商(包括华盛顿自己)所侵犯的行为感到不满。于是,他们决定,最好还是自己单过。
相关文章
●(瑞)斯文·赫定:《洲际战争中的美国》 [注:希特勒很早就崇拜斯文·赫定,斯文·赫定以前是个探险家后来写了《洲际战争中的美国》,很合希特勒的品味。]
●(美)提摩西·莱贝克:希特勒与《洲际战争中的美国》
●(中)曲飞 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逐陆记 - 世界史上的洲际争霸》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9 09:39
目录
概述
定义区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