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刀豆
豆科刀豆属植物
海刀豆(Canavalia rosea (Sw.) DC.)是豆科刀豆属草质粗壮藤本,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侧生小叶基部常偏斜,两面均被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朵聚生,花钟状,顶部二唇形,花紫红色;旗瓣圆形,翼狐镶刀状长椭圆形,龙骨瓣钝;英果线状长圆形,顶端具啄尖,离背缝线两侧有纵棱;种子椭圆形,种皮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2月。
形态特征
粗壮,草质藤本。茎被稀疏的微柔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小托叶小。小叶倒卵形、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长5-8(-14)厘米,宽4.5-6.5(-10)厘米,先端通常圆,截平、微凹或具小凸头,稀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侧生小叶基部常偏斜,两面均被长柔毛,侧脉每边4-5条;叶柄长2.5-7厘米;小叶柄长5-8毫米。总状花序腋生,连总花梗长达30厘米;花1-3朵聚生于花序轴近顶部的每一节上;小苞片2,卵形,长1.5毫米,着生在花梗的顶端;花萼钟状,长1-1.2厘米,被短柔毛,上唇裂齿半圆形,长3-4毫米,下唇3裂片小;花冠紫红色,旗瓣圆形,长约2.5厘米,顶端凹入,翼瓣镰状,具耳,龙骨瓣长圆形,弯曲,具线形的耳;子房被绒毛。荚果线状长圆形,长8-12厘米,宽2-2.5厘米,厚约1厘米,顶端具喙尖,离背缝线均3毫米处的两侧有纵棱;种子椭圆形,长13-15毫米,宽10毫米,种皮褐色,种脐长约1厘米。花期6-7月。
花粉红色,美丽,状如刀豆,惟小叶较厚而钝,且荚果亦较刀豆短而狭。
产地生境
海刀豆分布于中国东南部至南部地区,热带海岸地区广布,蔓生于海边沙滩上,是典型海岸植物,是滨海沙地分布最广、最前沿和最有代表性的植物之一,亦常见于红树林林缘、鱼塘堤岸,有时攀缘于海岸灌丛,对盐雾有极强的抵抗能力。海刀豆喜光不耐阴、耐沙埋、耐高温。
分布范围
台湾、福建、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及广西。分布于热带地区海岸。
繁殖方法
海刀豆采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方式。
主要价值
绿化
海刀豆性强健,蔓茎扩张速度快,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也是优良滨海地区园林绿化植物。
食用
海刀豆幼嫩的绿色种子可煮食;完全干燥并成熟后的种子可能会有小毒,必须在煮熟并多次用水浸泡后方可食用。
化学成分
种子含0.2—4.4%的有毒氨基酸刀豆氨酸(canavanine)(48—10),小鼠口服致死剂量2g/kg。
毒性说明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豆荚和种子有毒。人中毒后头晕、呕吐,严重者昏迷。豆荚和种子经水煮沸、清水漂洗可供食用,但常因加工不当而发生中毒。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6 22:4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