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岛,因岛上有
海珠石而得名,
珠江因流经此岛因此得名。海珠石与
浮丘石、
海印石并称
羊城三石。从宋代开始,海珠岛便成为游览胜地。1931年,
广州修筑新堤(今
沿江西路),海珠岛划入填埋范围,并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将海珠岛填埋为平地与北岸连成一片,并在上面修路建楼宇,海珠岛从此被埋于地下,与市区相连。
旧海珠岛
历史沿革
“珠江”之名最早见诸文字的是明嘉靖年间学者
黄佐所作的《雨后珠海登望》里的“珠江烟水碧朦朦”。不过,有学者考证,在南宋时,就有珠江的名称了,当时也把珠江叫做“珠海”或“小海”。
其实,珠江得名于一块石头。康熙的《广州府志》说:“粤江、一名珠江,以沉珠浦得名。在府城南。舟始发,必由于此”。《广州府志》同时记载:“沉珠浦,在府城南三里,江中有石号‘海珠’”。
海珠石就是珠江中的一块大礁石。据康熙年间的记载,当时的海珠石高出江面4米多,周边面积有1300多平方米,故而广州人称之为“海珠岛”,岛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海珠寺,它又叫做海珠慈度寺。
慈度寺曾是
南汉七大寺庙之一,当时在广州城东,一度被废。
南宋宝庆二年,史上第一位广州籍探花
李昂英(1201-1255)在海珠岛上建了书院。南宋宝祐三年(1255),李昂英回到广州,又捐资重建了慈度寺。
从宋代开始,海珠岛便成为游览胜地。宋代称“珠江秋月”,明代称“珠海晴澜”,清代称“海珠夜月”等等。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广州城。当时主政广东的两广总督
佟养甲为了加强广州城防,在海珠岛上修筑炮台,这是清代
广州府城南珠江上第一座炮台。按当时的文字记载,炮台、海珠寺共存一岛,岛上榕树茂盛,花开时红彤彤一片。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岛上炮台被英军摧毁。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州市设水警,在岛上设水巡总局。
民国元年(1912年),警察第十二区署也设于此岛上。
民国六年(1917年)十月,
程壁光率舰队南下广东,支持
孙中山护法,任军政府海军总长,海军办事处设在海珠岛。民国七年(1918年)2月26日,海军总长程壁光在渡江靠近陆地码头时遭暗杀,民国十四年(1925年),
广州市政府在此建海珠公园,东端建有程壁光铜像。
海珠岛因珠江的泥沙冲积,逐渐与北岸靠近。民国十七年(1928年)曾辟为公园,当时离江岸已经很近了,有桥30米可通。
1931年(民国二十年),广州修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海珠岛划入填埋范围,并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将海珠岛填埋为平地与北岸连成一片,并在上面修路建楼宇,海珠岛从此被埋于地下,与市区相连。
景点景观
海珠石
海珠石原为珠江河道的巨型礁石,长百余米,阔50余米。从德国工程师舒乐测绘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广东省城内外全图》上看,在1907年,海珠石尚屹立在珠江航道中间。海珠石的精确定位,是在
先施公司胡贾持
摩尼珠至此,珠飞入水,夜辄有光怪,故此海名曰珠海,浦曰沉珠,其石则曰海珠云。宋代,此石仍在江中可见,当地人民在其上修有亭台楼阁,供游人休憩,一时间成为游览胜地。后来,海珠石因为
国民政府筑堤而掩埋地下。
新海珠岛
海珠岛,又名河南岛,是广州市海珠区下辖岛屿,同时也是广州市海珠区的主体部分。
建筑
粤海第一关纪念馆
粤海第一关纪念馆是
黄埔古港景观区依据历史资料原貌修建的仿古建筑群。馆内设置了《流淌的辉煌》专题大型展览,以图片、实物、模型、蜡像、电子屏幕影像等形式,让观众了解广州海上丝路耀眼的辉煌。纪念馆主体建筑包括黄埔税馆、永靖兵营、买办馆和“古港遗风”纪念牌坊。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位于滨江西路230号,大楼于1920年建成,为广州机器工人和粤籍旅居
东南亚的机器工人捐献兴建,名
广东机器工会(广州河南机器维修会)。据史料记载,1922年5月1日,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东机器工会内开幕,1933年5月6日结束。
旅游线路
海珠岛上自然风光优美,是广州市难得的旅游宝地。
琶洲涌和
黄埔涌沿线具有“江、涌、园、林”的先天优势,沿线还分布着
广州电视塔、琶洲国际会议中心、
黄埔古港,以及
瀛洲生态公园、
龙潭果树公园、
海珠湖(在建)、上涌果树公园等景观。
“环岛游”线路以
环岛路为主要载体,全长约30公里,途经
洲头咀、海珠桥南广场、
孙中山大元帅府、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海印公园、滨江公园、
中山大学、
广州电视塔、体育公园、
琶洲塔、仑头黎氏宗祠、
中华民国时期古码头、瀛洲生态公园、丫髻沙公园等踩单车约2小时行程;
滨江公园—
石榴岗河旅游线路全长约13公里,主要参观海印公园、
晓港公园、
十香园、上冲公园、海珠湖、龙潭公园、果树村等;
广州电视塔—生物岛线路全长约20公里,踩单车约1.5小时行程。途经主要景点有广州电视塔、黄埔古港、果树园、
土华村、
小洲村、瀛洲生态公园等。
开发建设
2010年,海珠岛已拥有47公里的环岛江岸线、42.2公里的环岛路和74条纵横交错的河涌水网。
2010年3月,
海珠区政协文体组提案建议建设海珠区环岛绿道网络。
2012年6月18日,
广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汇报时透露,将研究海珠岛环岛轻轨等项目。
2012年6月28日,在“海珠讲坛”活动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建议,
海珠生态城的范围应包括海珠全岛,而不仅局限于海珠区东部。他还建议应在
万亩果园建立以水上交通和自行车、
人行道为特点的“
慢行系统”。
2013年6月,占地52平方公里的海珠生态城的湿地二期、安置区建设项目、
有轨电车试验段、环岛路建设、琶洲会展四期、四大馆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广州塔综合配套工程、水博苑、水环境治理等10大项目陆续动工兴建。
2013年12月30日, 经多次修改,海珠生态城总体规划为海珠全区,一期控规修编范围52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范围面积8.9平方公里。生态是规划的先导。规划将划定万亩果园湿地控制线,控制869公顷(约13000亩)作为核心保护范围,再增划642公顷,使总体
湿地保护控制范围达1511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