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即
王夫之、
顾炎武、
黄宗羲,他们在
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
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
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
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
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
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
读通鉴论》等。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
昆山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
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晚年居住
华阴,死于山西
曲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
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思想家、史学家。父东林名士,为
魏忠贤所害。他受遗命就学于
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
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著作有《
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宋明理学的
哲学思想是
唯心主义的。
王夫之痛斥
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
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
一元论,把被
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
认识论。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
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
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
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他注重
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
考据学派宗师。
王夫之、
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黄宗羲以恢复
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
王夫之、顾炎武也反对
土地兼并,力主自占自耕与均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传统的“
重农抑商”政策相对立,反映了当时
市民阶层与普通地主的要求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