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东区
东区是位于香港岛东北部,也是中国香港人力资源的主要集中地。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筲箕湾居住。总面积约18.9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约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区份,仅次于沙田区,东区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在香港18区中仅次中西区湾仔区,排名全港第三位。所以,东区占香港的经济总量是数一数二的。
地理
东区包括铜锣湾东部(铜锣湾避风塘维多利亚公园、天后)、炮台山、北角鲗鱼涌西湾河筲箕湾柴湾小西湾。西以维多利亚公园皇仁书院湾仔区为界;南以黑角头和南区为界。
历史背景
东区一带早于宋朝时便有人聚居。当时来往浙江、福建和广州之间的船只,有时会在途经柴湾时到岸上取水。
香港开埠前后,该区早期人口主要集中在柴湾,其后扩展至筲箕湾,人口以渔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大批来自上海的新移民涌入,北角的人口开始变得愈来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华道以及马宝道等地。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变成以福建人为主。
在未有区议会之前,现时的东区根据当时的市政局分界划分为北角及筲箕湾两区,现时的铜锣湾东在北角以外。
另一方面,1969年因应民政主任计划而划分的东区,还包括现今南区之东部(赤柱石澳),直至1981年南区的成立为止。
由于19世纪的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力量主要是海军力量,所以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选择了中西区作为维多利亚城,而柴湾在香港岛东部的海边,有被海盗袭击的危险,无险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纪上半叶,柴湾仍长期处于落后的位置。直至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香港重光,包括华人官员在内的香港政府为了处理好当时居民的居住问题和就业问题,于是仿效英国工业革命带动经济的做法,在柴湾设立工业区,并设立公共房屋,令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香港政府的华人官员还把其中的公共房屋命名为兴华村,这个名字有华人在香港复兴,当家作主的深远意味。
香港岛东部不再有海盗袭击的危险,加上香港岛的就业机会比较多,所以,为应付市民对港岛住房的需求,政府和发展商在90年代一直大力发展区内住房建设和配套建设,包括各色各样的公共房屋,居屋和私人楼宇,应付市民的不同需要。
正是因为时代的推进和人民的力量,东区由海盗为患的不毛之地走向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区,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过去走向未来。
区议会
东区区议会是香港最大规模的区议会,共有43个议席,当中包括37位民选议员及6位委任议员,於1982年成立。
著名设施
维多利亚公园港岛区最大的公园,总面积约十九公顷,于1957年10月16日开始供市民使用。公园内除了绿茵处处的休憩处外,可供市民使用的活动设施繁多,包括一个拥有三千多个座位的网球中央主场、十三个网球场 、六个硬地足球场、四个篮球场、一个泳池、两个草地滚球场、一条缓跑径、一个模型船水池、五个儿童游乐场以及餐厅、小食亭等等,可满足不同市民的需要。
其中一些体育设施如网球场等,更可供国际比赛之用。此外,因维多利亚公园地点适中,交通方便,是大型户外展览理想的地方,所以每年港岛年宵花市以及香港花卉展览均用此为户外展览场地。
小西湾运动场是港岛区继香港大球场后第二大运动场,坐落于小西湾海傍填海区,占地四万三千平方米,耗资二亿三千多万元兴建,并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落成启用。运动场设有可容纳一万一千九百名观众的圆拱形上盖看台,以及符合国际业余田径总会标准的田径设施;场内更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草地足球场,可供举行甲组足球大型赛事。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港岛筲箕湾,是香港历史博物馆分馆之一。由具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改建而成,是百多年前香港最具规模的防御工事,亦是1941年香港保卫战的一个重要战场。今天,炮台已改建为博物馆,重点介绍明、清两代至今的海岸防卫历史,欣赏不少军事物资如坦克车、枪械、大炮等,于闲暇中享受认识历史的乐趣。香港海防博物馆于2000年7月开放给公众参观。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7 14:21
目录
概述
地理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