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流派之一。画竹原以唐代
萧悦、五代
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
湖州竹派简介
中国画流派之一。画竹原以唐代
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北宋
文同、
苏轼画竹著于世。元丰元年(1078)文同奉命为湖州(今浙江
吴兴)太 守,未到任,病故
陈州(今河南淮阳);苏轼接任湖州太守 ,未几坐狱贬
黄州。他们虽籍隶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始祖。
米芾论及:文、苏画竹特点:“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 。”元代画竹成风,
李衍、
赵孟頫、
高克恭、
吴镇、
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继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代
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凡二十五人,系辑录《画史》、《
画继》、《
图绘宝鉴》等书而成。
始祖文同
文同 北宋画家。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
四川盐亭文湖州高洁,能诗文,善篆、隶、行、草、
飞白
苏轼黄庭坚文同画竹技法的宋元画家二十五人小传,编成《
文湖州竹派槎牙黄庭坚关仝墨竹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墨竹图》卷,
绢本苏轼《
枯木竹石图》卷装帧成合卷,现藏
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著有《丹渊集》。
传承与发展
起源
竹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在
中国画中,竹画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
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对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唐代白居易在《
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由此可见,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画了。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流传下来,故不知是设色还是墨竹。
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
萧悦很珍重自己的艺术,有人求他只画一竿一枝,求了一年还未求到。有一次,他却画了十五竿竹,送给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谢他的厚意,也赞叹他的艺术,写下了上述的《
画竹歌》。
形成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
四川盐亭东)人。少时用功读书,20岁左右便才学出众,受人称赞羡慕。他先后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但他“看画亭中默坐,吟诗岸上微行。人谓偷闲太守,自呼窃禄先生”。他无心于功名,只是喜爱读书作画。元丰初,61岁的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没有到任就在陈州过世了,人称
文湖州。文同善诗书,工书画。篆、隶、行、草、
飞白无一不精。文同尤其喜爱画墨竹。文同与
苏轼是表兄弟,又是诗文书画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在一丈多长的绢上画设色
偃竹送给苏轼。苏轼专门写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阐发文同的墨竹画理论,提出了“成竹于胸”的著名论断。
文同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所谓“黄钟一震,瓦釜失声”。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似乎文同画竹属写意一派。然而,细察文同流传下来的墨竹画,他的画风还是比较写实的。文同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文同尤其善于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画,所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不仅如此,文同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由于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同时代的
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
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
文同也就成了
一代宗师。
代表人物
文同、
苏轼、
赵孟頫、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赵孟頫、吴昌硕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苏轼均在湖州当过知府,为此,以地名来称呼的画坛流派只有“湖州竹派”,也是历史最久远、影响中国整个绘画史的重要画派,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现今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冯超著的“湖州竹派”。
苏轼,也在湖州当过知府。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时兴起,随手拿起毛笔蘸着
朱墨,画了一幅朱竹。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人家都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
苏轼向
文同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同极大的帮助和影响。文同死后半年,苏轼看了文同画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同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
苏轼画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不像常人一节节地画竹竿。
米芾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道:“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他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
四大家之一
到了元代,画坛上文人墨戏成风,墨竹大家辈出,形成了中国墨竹画的顶盛期。赵孟頫、
管道升、
柯九思、吴镇、
顾安、李息斋父子都是画墨竹的高手。
特别是赵孟頫,作为一个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无所不能,画马尤其有名。赵孟頫画墨竹,能以
飞白作石,金错刀作墨竹。所画竹石,
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赵孟頫夫人管道升,能书善画,始创晴竹新篁。同样用飞白作巨石,管道升所绘巨石层次更为丰富,晴竹竹叶用浓墨绘就,亭亭如生。
管夫人还画过悬崖朱竹一枝,杨廉夫题云:“网得珊瑚枝,掷向筼筜谷。”,而
管道升道创的“巢竹” ,成为“湖州竹派”的代表作。
赵孟頫提出“书画本同”,上接历代“
书画同源”的传统,倡导“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个人的性情;他又提出著名的“古意论”,其实质是重温晋唐意趣、开创时代新风的“借古开今”。
明代墨竹画
明代的
宋克、
王绂、
夏昶等人,基本上是继承宋元人的画法。
宋克,字仲温,家长洲南宫里,自号南宫生。擅长草书,所画墨竹大都是细竹,擅长画丛篁,寸岗尺堑,布置稠密,而又带雨含烟,意境深远。曾经在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
红石竹”之句,便是指宋克的朱竹。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又号
九龙山人,无锡人。王绂墨竹画深得
文同、吴镇遗法,闻名天下。王绂所画墨竹,能于遒劲中见姿媚,纵横外见洒脱。方寸间的画幅,具有潇湘淇澳,透出种种臻妙来。王绂画墨竹,讲究创作灵感,须兴到落笔。喜欢他的画的人,送来金帛强求,他便闭门不纳。有一天,他曾在月下听到悠扬的箫声,一时兴起,写了一幅《
竹石图》,第二天带了这幅画去寻找昨晚的吹箫人,送上画作。那个吹箫的是个商人,一向仰慕
王绂的画名,收到《竹石图》,喜出望外,赶紧回赠一张红色地毡,请他再画一幅,好配成一对。王绂笑道:我为了箫声才来寻访你,本想用作箫的竹子回报,想不到你是这样庸俗的人。说罢,王绂要回《竹石图》,把它撕了。
夏昶,字仲昭,号自在
居士,又号玉峰,昆山人。夏昶画墨竹,师法王绂,能得其妙,当时推为第一。他所画的墨竹,偃卧、挺立、浓淡、烟姿、雨色都颇具章法,是一位讲求法则的画家。他的作品还名扬国外,当时就有这样的歌谣:“夏卿一个竹,
西凉一锭金。”
鲁得之,钱塘人,侨寓嘉兴,字孔孙,号千岩。书法精妙,善于写墨竹,自称得到
吴仲圭笔画,而上承
文湖州。晚年右臂得病,改用左手书写字画,风韵尤佳。据说他写兰竹,当初自己并不贵重,人人可乞,但当他写成了最得意的作品,就自己珍藏,并对人说:“吾将留以自验少壮生熟进长之不同也。”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具有革新思想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一生坎坷不平,却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他的诗、书、画、音乐、戏曲甚至剑术,都是第一流的。他创水墨
大写意画法,加上诗词题跋,融为一体,创文人画的新格。影响所及,促成
石涛、八大、
郑板桥、
李鳝、
赵之谦、吴昌硕、
齐白石等大家的崛起。郑板桥甚至刻一印,自云“青藤门下走狗”。
清代墨竹图
明末清初的
石涛(1640——-约1718),原名朱若极,生于乱世,原是桂林晴靖王的子孙,出家为僧,更名
原济、元济、超济、道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石涛画竹,笔意纵恣,脱尽窠臼,开墨竹写意画风气之先。石涛画竹多用
生宣纸,用笔奔放,水墨淋漓,浓淡干湿,千枝万叶,一气呵成,纵笔直写,略无滞塞,历代沿袭之宫苑庭园气象,都被他的如椽大笔扫荡殆尽,而
骤雨狂风之势,滴露笼烟之态,则一一奔来笔底,人称“野战”。石涛天资极高,所画墨竹,不拘泥于形似,以势取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扬州八怪,也都是墨竹画的行家里手,尤其是
郑板桥,毕生精力专攻兰竹,功力之深,也非他人所能比及。由于他能时时由熟返生,具有艺术感悟的陌生化能力,故能在墨竹画方面永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数十年的墨竹画生生不息。自
石涛开创墨竹画的
大写意画风后,
郑燮又开创了小写意画风,他的墨竹画秀劲简远,透出一股清刚之气。
近代传承
吴昌硕以粗枝大叶、笔势纵横为特色,喜欢用
生宣纸和
羊毫软笔,笔中含水量大,容易取得“泼墨”的效果,而
枯笔飞白处又容易厚重,生墨趣味特别强烈。两人的墨竹,乘兴随意,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成为别开生面的新画风。吴昌硕又强调金石入画,以篆书笔法写竹,功力极为深厚。
网络兴起
湖州市擅长墨竹创作的画家不在少数,其作品已在海内外产生了影响,我市一批民间“竹友”为继承、弘杨“湖州竹派”的传统文化,自发组成了画坛上的“F4”,通过网络宣传和传播,他们创办的网页,网上阅览达到一百多万次,成为网络画坛“明星”并得到百万网友支持,被网络画坛称为“画竹三剑客”,在全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影响力,这三剑客均不是专业美术创作人员,但从事墨竹绘画创作都超过三十年,自成一派,并通过网络传播这个平台,通过自已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州竹派”和他们的表现,他们的作品早期是画换画、50元/幅转让,而今天他们的画均达到每尺2000元的价格,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网络造就了新一代的“网络画家”,2013年6月20日至22日在
湖州图书馆首次展出墨竹图100幅,其中有四尺八幅联裱、四尺四幅联裱、四尺三幅联裱,这些作品均吸收了传统并有所创新,展出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