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当然,其他溶质仍能溶解),我们称之为
饱和溶液。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意味着溶剂为水,比如“
氯化钠的溶解度”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认为是具有同样的意思。溶解度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一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由它们的
分子间作用力、
温度、溶解过程中所伴随的熵的变化以及其他物质的存在及多少,有时还与气压或气体溶质的分压有关。因此,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好能够表述成:“在20度,标准气压下,某物质在100克水中的溶解度为xxxx。”,如无指明,则温度及气压通常指的是
标准状况(STP)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够被溶解的程度。发生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他物的液体(一般过量)叫溶剂,或称
分散媒,生成的混合物叫溶液。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达到
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当然,其他溶质仍能溶解),我们称之为
饱和溶液。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况多,这时它便成为
过饱和溶液。
溶剂通常分为两大类:极性溶剂、
非极性溶剂。溶剂种类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被概括为:“溶其所似”。意思是说,
极性溶剂能够溶解
离子化合物以及能
离解的
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在
有机化学中一般会用到的溶剂有
丙酮、
乙醇、水。
水以及非极性溶剂是不能
互溶的,如果你非要这么做,它们也不会形成均一的混合物,最终会分离为两层,这时称作
悬浊液,又或者将油中加入相应的助剂(农药中常用),
入水后形成
水包油或
油包水的均一乳状液体。
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
挥发性,“-”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②
硫酸盐中只有
硫酸钡、
硫酸铅(微溶于水,溶解度为0.0041克/100克水(20°C))、
硫酸钙微溶;
再说
硫酸盐,不溶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