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紫草属(
学名:Onosma L.),是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管状花目、
紫草科的一个属,为
多年生草本,有旋叠状的叶;茎由叶簇中抽出,上举,稍粗壮,具叶;花蓝色,明显,排成
圆锥花序;萼分裂,结果时不增大;
花冠管漏斗状圆柱形,比
花萼短;
雄蕊相等,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介于长椭圆状、
钝形的鳞片间,
花药小,长圆形;小
坚果4个,直立,小,
肾形,以小的基部面与
花托合生,有长形的窝孔,背面粗糙。
形态特征
二年生或
多年生草本,稀为半灌木,粗糙。叶为单叶,基生或同时茎生,
全缘,具柄或无柄。
镰状聚伞花序单生茎顶,或生茎顶及腋生枝条先端呈圆锥状,通常在果期伸长,具
苞片;花
辐射对称,具梗或近无梗。
花萼分裂至基部、中部或稍下,裂片5,等大,通常在开花后增大;
花冠蓝色、黄色,稀白色或红色,筒状钟形或倒圆锥状,稀壶状,通常从基部向上逐渐扩张,稀从中部突然扩张,内面基部有
腺体,腺体环状或不规则浅裂,具毛或无毛,喉部无附属物,裂片小,直立或下弯;
花药侧面结合成筒或仅基部连合,先端不育,微缺,通常透明,花丝短或长,着生花冠筒下部、中部或上部;
子房4裂,
花柱内藏或稍伸出,柱头头状;
雌蕊基平。
小坚果4,直立,卵状三角形,长宽略等,腹面通常具肋稜,背面稍外凸,着生面位于基部。
生长环境
滇紫草属植物生长在干山坡、草地、树林下或灌丛间。而经过人工驯化后的栽培品种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怕高温,忌
雨涝和干旱,需充足的阳光,在全光下生长。
分布范围
滇紫草属集中分布于伊朗,向西到叙利亚及土耳其,向北到苏联中亚、
西伯利亚,向东到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地区,印度,缅甸及中国。中国有30种3变种,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云南、西藏、四川,个别种类分布到甘肃南部及陕西,新疆也有少量分布。
栽培技术
种子处理
紫草种子必须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完成种胚的后熟。若干籽春播,当年不出苗,采收的种子在严冬之前,将其用温水(20℃)浸泡30min左右,捞出后按2~3倍于种子量的消毒湿砂混匀,保证种子充分吸水后,将其装入编织袋置于室外地势高燥的背风背阴处冷冻。最好在其上用雪覆盖,四周用冰封严。经过一个严冬的冻处理即可。时时要注意防鼠害.待来年4月种子大部分萌芽,取出待播。
选地整地
以地势干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
砂壤土为宜.不宜种植在
盐碱、涝洼、粘重的土壤地段.更不宜靠近公路、厂矿等易受环境污染处种植。按照
紫草的生长习性及对环境的要求去选择地段的同时,在
茬口方面,以
高粱和玉米茬为好,
大豆茬
肥力高也可种,所有的菜地都不宜种植。因为其
地下害虫多,易死苗。如果必须用菜地,种前需对土壤用750~1125kg/公顷生石灰进行消毒,同时也起到了中和土壤的作用。姜地、
辣根地也不宜种紫草。
整地施肥
播种前将选好的地块耕翻30cm,耙细整平,结合耕耙的同时施腐熟圈肥7500kg/公顷,做成宽1m或1.2m的畦,
畦长视地况而定,走向以顺坡为好,以利排水。
以秋季结冻前播种出苗率最高,缺点是冬、春季看管浪费人工。4月上旬,在做好地畦上顺畦开成宽7.5cm、深3cm的沟,行距18cm,踩实后再将种子均匀地播在沟内,复土1.5~3.0cm,镇压。播种后25d左右出全苗。若出苗盛期逢天旱,要及时灌溉。播种量30~37.5kg/公顷。
苗期管理
当苗高达10cm左右时结合除草松土疏去过密苗,缺苗处在阴雨天或傍晚进行
补苗,苗高15cm时结合浅耕,按株距9~12cm定苗。苗高20cm时和开花初期各浅耕1次;7月中下旬追
尿素或硫酸铵225~300kg/公顷。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根腐病的发生,土壤干旱要适时浇水。
采收加工
种子9月上旬开始成熟。在结籽部位将枝条剪下,随采随脱粒后将种子晒干用清水漂洗,将杂质泥土、瘪粒漂洗除去,再将种子晒干收贮,收贮种子时忌与化肥农药混存一起。根在10月中旬起收,9月上旬前后,当种子采收后,为使养分回归根部,喷洒l次叶肥,以增加根重。10月当地上部出现枯萎时,即可挖根,去掉地上芦、茎、泥土,晒干(忌水洗),捆成小把,即为商品。
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发生在高温多湿季节,主要为害根部,要注意排水,发现病株要及时挖出,并用0.01~0.02g/l
硫酸亚铁灌注病穴。
叶斑病发病时要用等量式
波尔多液喷洒。苗期
立枯病可用
多菌灵200倍液防治。
虫害发生
蚜虫可用
乐果防治。地下害虫如济踏、
蝼蛄、
地老虎等可用
毒土毒饵诱杀。
药用价值
滇紫草属植物的根入药,性寒、味甘、咸、用于
清热凉血,解毒
透疹。外用治疗
烧烫伤、冻伤、
下肢溃疡、
痈肿及
湿疹;内服可防治
麻疹痘毒,急、
慢性肝炎,
绒毛膜上皮癌及便秘等症。根由于富含色素,通常是暗红色或紫红色,外层系多层栓皮组成,故易剥落,根据报道,在不同地区不同种的根可代
紫草入药。
本属研究
滇紫草属植物与
紫草属(学名:Lithospermum L.)及
软紫草属(学名:Arnebia Forsk. )有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同为
紫草族植物,共同特征:小坚果直立,着生面居果的基部,近子叶一端;
雌蕊基平。这些特征在整个
紫草亚科的进化中是比较原始的特征,但滇紫草属在花的结构上又有与紫草属及
假紫草属不具备的特化性状-
花冠基部腺体的存在与
花药的结合。它们的绝大多数种类花药结合成筒状,好像
菊科植物的
聚药雄蕊,这一特征是适应
异花传粉的高级形式,巧妙的廻避了
自花受粉,以获得更有生活力的后代,因此滇紫草属花药的结合,在整个演进过程中是进化的现象。
在它们不同的种群之间可分为两大类型:花药仅基部结合,侧面分离是原始的类型;花药侧面结合成筒是进化的类型,又在花药内藏或伸出程度的不同上,也展现了它们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从低等到高等的渐进步伐,因而在不同的种群之间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