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隶属
安徽省淮南市,地处黄淮平原南端,南濒淮河,北临
茨淮新河,东与怀远县接壤,西与凤台县毗邻,面积590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6月,潘集区下辖1个街道、9个镇、1个乡。截至2023年末,潘集区常住人口为31.98万人,比上年减少0.29万人。
建制沿革
汉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废,下蔡县属
沛郡。
宋初为寿州,属
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寿州升为寿春府,下蔡为府治。
清代,初属凤阳府。
雍正十一年(1733年),将寿州(即
寿县)城内北大街一线暨城东北隅6坊和原并入寿州前的
下蔡县划出改设凤台县。今区境内除高皇镇的闸口、光明、苏咀、老圩、曹尹5个村外,皆属其治。
民国,撤坊设区,凤台县国民政府下辖7个区,今潘集区境内属三区,后改为二区,辖太平、王姚、泥河、潘集、顺河、高皇、陶王、东店、武集、罗集、田集、仁和、万福13乡。民国29年(1940年),潘集区境内仍属原二区改称的古沟区(署古沟)。民国34年(1945年),凤台县国民政府又将古沟区辖属的九乡整顿为高店、王姚、武罗、潘集、边宁、陶泥、大田、顺平八乡。1948年、潘集地区全部解放,凤台县设置人民政府,区境内设置有古沟、潘集两区和城关区3部分。
1952年,从古沟区中又分设高皇区。
1959年,凤台县辖的高皇、古沟、潘集3个公社及怀远县辖的朱疃、耿集两个公社与永西公社的一部分划入淮南市。
1964年4月,淮南市郊区撤销,原划入的公社及郊区增设的祁集、夹沟庙新、尹家沟、陶王5个公社归回凤风台县,除闸口、光明、苏嘴、老圩、曹尹5个大队外,由怀远划入的朱瞳、耿集两个公社仍归回怀远县。
1972年9月,凤台县辖的高皇、夹沟、古沟、泥河、潘集五个公社及架河公社的部分划入淮南市,成立古沟区。
1980年11月,撤销古沟区,改为潘集区。
行政区划
1973年12月,从高皇分设龚集公社、从古沟分设祁集公社、从潘集分设贺疃公社,又从古沟、潘集划出部分设置田集公社,区署古沟。
1974年,划凤台县的架河、芦集两个公社入境,此时古沟区辖11个公社。
1989年3月,贾庄、杨元、朱集3个村从
凤台县武集乡划入潘集区。
截至2023年6月,潘集区辖1个街道、9个镇、1个乡:
田集街道、
高皇镇、
平圩镇、
泥河镇、
潘集镇、
芦集镇、
架河镇、
夹沟镇、
祁集镇、
贺疃镇、
古沟回族乡。潘集区人民政府驻田集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潘集区,位于淮河中游,淮南市北部。地处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3°06′。东及东北与
怀远县接壤;南依淮河与
大通区、
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隔河相望;西及西南与
凤台县相邻;北以
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
蒙城县交界。最东端为
高皇镇闸口村,南临淮河与大通区
洛河镇隔河相望,北与怀远县
常坟镇毗邻;最南端为
平圩镇的下六坊行洪区,与谢家集区的
二道河农场相连。最西端是
芦集镇的石集村,与凤台县
丁集镇接壤;最北端为贺疃乡朱集村在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与蒙城县交汇,总面积590.0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潘集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经长期地质作用,发育为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等,以上地层均被第四系表土层所覆盖,厚度在1201—564米之间。由于表土层厚,且夹有多层流沙层,含水量大。
区境地处
黄淮平原的南端,地貌为西北高,东南低,坡度缓,坡降为五千分之一,海拔在18—22米之间,最高点为贺疃乡的古路岗,海拔23.86米,最低点为高皇镇的汤渔湖,海拔为16.9米。区境由于河道变迁,历次黄、淮泥沙泛滥淤积,地形多为河谷淤积平原和不规则的土阜岗头。
气候
潘集区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气温年平均15.1℃,最高年份16.1℃(1961年),最低年份14.3℃(1969年);极端最高气温41.6℃(1959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2.2℃(1955年1月16日)。平均日照时数2298小时,最高年份2603.9小时(1962年),最低年份1891.3小时(1982年)。年平均降水量905.6毫米,最高年份1558毫米(1991年),最低年份347毫米(2001年)。无霜期年平均215.5天。
水文
潘集区地处
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为
淮河。淮河自架河闸上流入区境,经南部边缘向东至尹家沟闸向东流出,流经区境34公里。区境淮河一级支流有架河、泥河,二级支流有黑河、伊河等。此外还有人工河流茨淮新河从境北部自西向东流过,流长6.7公里。境内人工河有利民新河、顾高新河等。
政治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潘集区常住人口为326077人。
截至2023年末,潘集区户籍人口为45.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4万人,女性人口21.47万人。全区城镇人口16.61万人,乡村人口28.86万人。全年出生3043人,出生率为6.7‰;死亡875人,死亡率为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据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31.98万人,比上年减少0.29万人。据区卫计部门统计,全年实施四项节育手术305例,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7.2%。
潘集区是以汉族为主的市辖区。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分布于古沟回族乡太平村,沟北、聂圩、新河等地。
经济
综述
地区生产总值
2022年,潘集区地区生产总值29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位居六区两县第1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10.1亿元,同比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60.9亿元,同比下降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4:66.8:23.8调整为8.3:71.1:20.6,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 91243元,比上年增加14545元。
2023年,初步核算,潘集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位居六区两县第3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16.7亿元,同比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64.3亿元,同比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8.3:71.1:20.6调整为7.7:71.2:21.1,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94817元,比上年增加3574元。
就业形势
2023年,潘集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267个,比上年增加260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3人,用工备案减员1282人。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潘集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煤化工园区完成投资20.1亿元,同比增长53.6%。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5亿元,同比下降4.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8.5亿元,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11.9%。1、区属投资低于预期,工业投资降幅较大。1-12月,区属完成投资58.8亿元,同比下降3.7%。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44亿元,同比下降11.5%,工业投资占全区项目投资总量的74.7%,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2、重点项目推进缓慢。2023年全区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调度,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电厂二期2乘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项目、安徽淮南平圩电厂四期2乘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淮南潘集电厂建设项目、潘东新城制造园项目、潘集区全域土地治理项目等34个超亿元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共完成投资30.85亿元,同比下降23.9%。3、房地产投资降幅较大。全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0.6亿元,同比下降60.7%。4、民营经济投资信心不足。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5.0亿元,占投资总量的19.2%,比上年下滑7.4个百分点。其中区属500万元以上民营经济投资项目51个,完成投资8.1亿元,占区属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量的13.7%。
财政
2023年,潘集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2亿元,同比增长19.2%。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共完成税收52120万元,同比增长20.24%,其中:增值税35130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5857万元,企业所得税846万元,个人所得税1621万元,房产税2775万元。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教育等民生的投入。全年财政支出178811万元,比上年增长12.4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083万元,同比增长7.04%;教育支出36589万元,同比增长4.57%;农林水支出30072万元,同比增长3.3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410万元,同比增长4.48%。
人民生活
2023年,潘集区常住人口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924元,同比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646元,比上年增加2205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88元,比上年增加1512元,增长7.7%。
第一产业
2023年,潘集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进“田长制”改革,持续推进优质粮基地建设,全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75亿元,实现增加值2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
2023年,潘集区粮食种植面积55412公顷,同比增长0.4%。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7013公顷,同比增长0.5%,水稻种植面积23484公顷,同比增长0.3%;豆类种植面积3701公顷,同比增长0.3%;油料种植面积1855公顷,同比增长3%;蔬菜种植面积5864公顷,同比增长2%。
2023年,潘集区粮食总产达34.75万吨,比上年增长2%。其中,小麦产量16.49万吨,同比增长2.3%;水稻产量17.11万吨,同比增长1.7%;油料产量5572吨,同比增长4.1%;蔬菜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长1.6%,其中食用菌产量0.76万吨,同比下降28.3%。
2023年,潘集区生猪出栏7.5万头,同比增长2.7%;牛出栏0.63万头,同比增长1.6%;羊出栏8.66万只,同比下降8.8%,家禽出栏759.2万只,同比下降2.1%。全年肉类总产量2.37万吨,同比下降2.1%,禽蛋产量1.91万吨,同比增长3.2%。水产养殖面积达4471公顷,水产品产量1.93万吨,同比增长1.6%。
2023年,潘集区继续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完成中央森林抚育任务1500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3个。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区造林3750亩(其中人工造林1200亩,退化林修复2500亩)。
截至2023年末,潘集区农业机械总动力49.9万千瓦,同比增长1.9%。农用拖拉机13453台,同比下降4.0%;联合收割机2898台,同比增长0.03%,旋耕机4466台,同比增长0.1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5677.2 吨,同比增长7.4%,农药施用量921.46吨,同比增长3.2%。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潘集区推进“工业强区”战略,“煤、电、化”主体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9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31.1亿元,同比增长0.1%;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00.5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位居全市第3位。工业经济运行特点是:一是煤炭行业增势平稳。1-12月份全区原煤产量1501.3 万吨(含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2%,洗煤产量1054.9万吨,同比增长3.6%,煤炭行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23.5亿元,同比下降7.2%;累计实现增加值134.7亿元,同比增长1.6%,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1%。 二是电力行业稳步增长。1-12月份电力企业发电量44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累计完成总产值187.9亿元,同比增长10%;累计实现增加值42.1亿元,同比增长6%,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3%。三是制造业增长较快。1-12月份,全区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9.7亿元,同上年基本持平;实现工业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全市高9.3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1位。四是高技术产业稳步增长。全区高技术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增加值0.39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高于全市17.3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4位。
建筑业
2023年,潘集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2023年全区新增资质内建筑企业2户,年末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29户,完成总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34.3%;实现利税3977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9%。
第三产业
商贸
2023年,潘集区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继续落实“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有效增加市场主体,积极助推商贸企业稳步发展,确保了消费品市场供需稳定。一是市场主体稳步增加。2023年全区新增民营企业714户、新增个体工商户4843户、新增限上商贸企业8户。截止12月底,全区共有民营企业5955家、个体工商户30231户、限上商贸企业53家,同比分别增长13.6%、19.1%和0。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小幅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亿元,同比增长5.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零售额32.79亿元,同比增长14.1%;乡村实现零售额15.5亿元,同比下降8.1%。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3.27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商品零售额2.34亿元,同比增长8.2%,餐饮收入0.93亿元,同比增长6.4%。
2023年,潘集区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29.59亿元,同比下降17.4%;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11个,比上年增长10%;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为0,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198万美元,同比增长53.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潘集区深入推进潘集中小学与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全链条对接,实施“名校+”工程。全年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1140人,实施助学贷款794.84万元,免除中小学学杂费1594万元,免除农村学生教科书费411.5万元。全区拥有幼儿园65所,在园儿童9168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中小学校59所,专任教师3063人,在校学生36906人,毕业生8314人,招生8263人。
文化事业
国家二级文化馆:淮南市潘集区文化馆。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潘集区共有卫生机构217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70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8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72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婴儿死亡率2.93‰,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到100%。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潘集区城镇低保人口537人,农村低保人口9485人,五保户供养人口2057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6435.24万元,发放五保户补助资金2147.47万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19.5%,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23240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1387.42万元。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28300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2823人。
生态环境
2023年,潘集区扎实推进中央及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五控”措施,重点围绕工业社会堆场、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开展专项治理攻坚,加强煤系固废突出环境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可吸入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4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达71.87微克/立方米,同比增长0.2%,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265天,比上年减少7天;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9%。2023年全区能源能耗总量达546.2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万元GDP能耗下降3.5%。
民生事业
2023年,潘集区加快十三大类民生支出,实施“暖民心”10项行动,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全年十三大类民生支出15.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85.5%。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落实661户到户产业项目,6878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超过省定目标值10.7%;全年实施财政衔接乡村振兴项目82个,落实专项资金7426万元,其中央资金3203万元,省级资金2014万元,市级资金859万元,区级资金1350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780元,同比增长15.4%。
交通运输
截至2010年,潘集区境内铁路有淮阜铁路、潘谢铁路,公路有淮潘公路、225省道、潘姬公路、陶唐公路、贺罗公路等。其中,位于平圩镇东南端的
淮南淮河大桥,是淮河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风俗民情
花鼓灯艺术
花鼓灯是分布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潘集区处在花鼓灯流行区域的腹地和中心地带。2008年12月,夹沟乡(今夹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淮南市农民文化节
淮南市农民文化节原为潘集区夹沟乡农民文化体育节,创办于1984年,2009年更名为淮南市农民文化节,每年4月20日举办。
潘集采莲灯
采莲灯起源于明朝时期,是流行于淮河沿岸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尤以架河、王巷、廖家湾等村镇为甚。2010年5月,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优特产
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潘集酥瓜个大肉厚,而且肉质脆嫩,熟透后肉质呈金黄色,味极香甜。但由于酥瓜熟透后特别酥脆不易运输,只能在淮南及周边地区见到。
2013年11月,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召开,专家组对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审查予以通过。
芦集绿豆圆
芦集绿豆圆,又称“小豆圆”、“糊虾圆”,为“淮河三豆”之一。原料主要选取优质天然绿豆,经去壳、磨将等八道工序,以纯植物油精致而成。
著名人物
程安东
程安东,1955年毕业于辽宁省阜新煤矿学校(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曾任陕西省省长,省委副书记等职。
幸胜标
幸胜标,潘集区芦集镇人,少将。1964年入伍,196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团副政委、67军师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山东省军区副政委等职。
风景名胜
新四军纪念林景区
新四军纪念林景区,位于淮南市东部,总面积43333平方米,是一处集纪念、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八公山
八公山,位于淮南市,距市区约15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人文历史和地质地貌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1998年8月开发建设景区,2001年9月15日对外开放。
卧龙山风景区
卧龙山风景区,位于淮南市境内,距市区15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人文历史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面积10余平方公里。有龙窝泉、姐妹泉、元女泉、青石匣、御史碑、圣旨牌坊、千里坂子、跑鱼窝等20多处景点。
所获荣誉
2021年1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1年7月,潘集区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2年5月,潘集区入选安徽省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县。
参考资料
潘集区志.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