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肝爆肚是以肝为主料的菜品。
简介
炒肝爆肚,是纯粹的北京小吃,兴盛于清末民国,仅当时的老东安市场就有七个爆肚摊,最有名的要数
爆肚冯和
爆肚王,但这里说的爆肚冯,并不是最出名的门框胡同爆肚冯。
小吃中只
水爆一种,讲究的要
牛羊十三样儿,一般是吃不了那么全的,而且里面有几种硬货,如
葫芦、肚板、食信、
蘑菇,这叫四样儿,
金生隆还有,仅凭水一爆,是根本嚼不烂的,吃的是个囫囵劲,北京人说吃饭得“狼虎”,一般细嚼慢咽的是咽不下的,很少人吃了。
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而且老人都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北京最出名的爆肚有满、张、冯、王等几家。爆肚满在菜市口、
爆肚冯在前门外门框胡同、什刹海银锭桥边的是爆肚张。爆肚很讲究,不但有用
牛肚还有用
羊肚。一般
羊肚分为:
散丹、肚仁、肚领、
蘑菇和蘑菇尖,
牛肚分为:
百叶、肚仁和肚领。
吃法
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领,口感很嫩,比肚仁还嫩,但很金贵据说要好几个肚才出那么一盘。吃爆肚应该吃的就是个脆劲儿,嚼在嘴里咯吱咯吱的,但不费牙才最好。而且肚爆出来应该有股清香,闻着跟
臭豆腐似的肯定不新鲜。吃爆肚,要就着
羊杂汤和
烧饼一起吃。京城的几家老字号的爆肚店其实在口感都差不多,区别主要是在调料的配方和切法上。
爆肚冯的调料属于北派调料,据说由70多种原料调制而成的。 肚仁最嫩,肚领最脆,
蘑菇头软滑,这三种也算是
羊肚菁华了。肚仁是羊的四个胃中某一段的隆起。把那一小块片下来,有四两重。在去掉外皮及多余的筋肉,就剩下一两重了。每一盘肚仁需要5只羊左右,可见金贵。肚仁也是最贵的,一般一小盘三十多块。肚仁赛过贝,形容其鲜美,吃起来毫无腥膻,味道嫩而脆,又不失韧度,有嚼头,好吃。
肚领,外韧内脆,有嚼头又不失其脆嫩,下酒最宜!吃起来是脆、嫩、香、有嚼头,吃爆肚讲究齿感,吃起来咯吱咯吱跟吃嫩黄瓜似的,最好。
爆肚冯的肚领不如
金生隆,肚仁是极好的!!
散丹难度最大,
水爆里面几家都不太满意,一是选材不好,
羊肚偏于薄瘦,火候也大了些。鸿宾楼的
芫爆散丹肚子肥大而嫩,是好的。当然70多一盘价格也是很好的。
制作技巧
爆肚
爆肚一要讲求肚子新鲜挺实,都要刚天宰杀的活羊,选肥厚的肚,尤其是
散丹,如果不厚实,爆出来就没口感了,味同嚼蜡。
二是刀工,各个部位切法不同,牛肚仁要切片,
羊肚仁就要切寸段儿,肚领要切小厚块。
再有就是爆了,
水爆不加任何作料,全仗着火大汤沸,最嫩的肚仁3秒就好,时间长了,肚儿老了,不脆生,短了又生着呢,爆肚完全凭个感觉,没个几十年工夫爆不出令人满意的肚的。不过无论爆肚张、冯,都有小力巴上灶的现象,爆出的肚儿老嫩不一、水平不稳定是经常有的。
最后是调料,
爆肚冯的麻酱基础上加了
酱豆腐、香油、酱油、料酒、最不应该是加了韭菜花,他家不太讲究,涮肉和爆肚是一种料儿。爆肚张的小料纯用
芝麻酱,香!爆肚要热,小料要凉,一箸肚子夹起来,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花吃,脆嫩的肚子里满含着香而凉的调料,吃着过瘾。
清末北京比较有名的爆肚有东安市场的
爆肚冯、爆肚王,后海的
爆肚张,天桥的爆肚石,门框胡同的爆肚杨,东四牌楼的
爆肚满,还有就是后门桥的爆肚冯,也就是门框胡同爆肚冯。
当时的
北京爆肚分为南城天桥派和东安市场派,两派高下不同,南城穷苦大众居多,爆肚主要是肚领和牛百叶,调料口味也重,加了
酱豆腐、卤虾油,而东安市场大都是铁杆庄稼的满清子弟,非富即贵,爆肚的格调自然也要高些,主要以羊爆肚为主,口味也较清淡。
炒肝
炒肝是芡汁浓厚,肠儿也是肥美异常,蒜末极细而蒜香浓郁,顺碗边一吸溜一大口,直喝到碗底,每口都能喝到肠子,肥腴而不失嚼头!做炒肝是技术活,盛炒肝也同样有技术,不是说捞稠的就一定好吃,要做到层次感,每一勺盛出来都要有肝有肠,最后在浮头在捞些干货,这样才能让吃主第一口下去就满口肠香呼过瘾,而喝到最后还能口口都有货。
有的地稠的捞的不少,都在浮头,喝肝儿是绝不能用勺的,因为全是淀粉汁,勺一搅和就懈了,没法喝了。讲究要顺着碗边一口一口吸溜,听过去老人说讲究用茶碗喝炒肝。这样如果干货都放浮头,前面是过瘾了,还琢磨呢,嘿,老板真实成,喝完了剩半碗淀粉汤子,就该骂街了。
烹饪讲究
爆肚
很讲究,不但有用
牛肚还有用
羊肚。一般羊肚分为:散丹、肚仁、肚领、
蘑菇和蘑菇尖,牛肚分为:百叶、肚仁和肚领。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领,口感很嫩,比肚仁还嫩,但很金贵据说要好几个肚才出那么一盘。吃爆肚应该吃的就是个脆劲儿,嚼在嘴里咯吱咯吱的,但不费牙才最好。而且肚爆出来应该有股清香,闻着跟臭豆腐似的肯定不新鲜。吃爆肚,要就着羊杂汤和烧饼一起吃。京城的几家老字号的爆肚店其实在口感都差不多,区别主要是在调料的配方和切法上。爆肚冯的调料属于北派调料,据说由70多种原料调制而成的。
炒肝
天兴居在会仙居对面开业,因为选料更精、采用味精、酱油等当时的新式调料代替原来的
口蘑汤等,生意逐渐盖过了会仙居,1956年两店合并,就只剩下天兴居的招牌了。
美食地图
天兴居地址:前门往南约300米鲜鱼胡同内向东约150米路北
凯琳饭馆地址:虎坊桥路口西100米两广路路南
炒肝赵地址:南二环景泰桥(天坛南门)往南约500米,景泰路与安乐林路交叉口东北角 (宣懿)
历史渊源
京门爆肚
天一入秋,北京人就自然点着名要去吃爆肚儿。它虽为
小吃,却能雅俗共赏,差不多人人都对它抱有好感,叫上盘肚仁儿、
散丹(即
百叶),再来一壶老酒,哥儿几个围桌而坐,山南海北地一通神聊,那吃得绝对是津津有味。
爆肚儿能自立门户,在北京的
小吃中独当一面,那还得提80多年前东安市场开业那会儿。当年,有个姓王的在市场中第一个摆出了
爆肚儿摊,这就是沿袭以来的爆肚儿王。那时候,往往天一擦亮,全家人就齐上阵,先是从朝阳门外的“汤锅”(指屠宰牛羊的地方)里买来新鲜的牛羊肚,然后拿到井台上去一遍遍地洗,尤其到了冬天,水凉刺骨,双手被冻得红肿红肿的。最后,还得步行五六里路把洗干净了的牛羊肚儿送到东安市场去应市。就这样,
爆肚儿王在京城的名气与日俱增,回头客越来越多,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这家铺子就搬出了市场。这以后,便就有了朝内小街的西德顺及
爆肚儿王。老店依然是春风得意,顾客盈门。
说
爆肚儿,那最后还得落实到吃爆肚儿上,而如何吃那也是比较讲究的,不光是在精选主料上,而是在刀口儿和
火候上也都需要一定的手艺。你说是切片儿、切块儿还是切条儿、切丝儿,甚至在宽窄薄厚上,那常吃的主儿也是很在意的,更何况对吃
爆肚儿的作料也很讲究,不光有店里事先配好了的,也有的顾客进了门,要求按自己的口味专门单独配制。据说,当年著名的京剧老生马连良先生就特别喜爱吃
爆肚儿,但他喜欢的作料只是醋中调芝麻酱,其他一概免之,虽然简单,可老先生却是能独享其乐。
风味炒肝
清末民初时,北京的饮食业也极盛一时,既有伺候大宅门的饭庄子,又有招徕顾客的小饭铺,更何况那遍布京城的茶楼、茶馆、
二荤铺和大酒缸。要说“吃在北京”,此不虚言。每当提起北京的
风味小吃炒肝儿,北京人都会想到前门外鲜鱼口里的“
天兴居”。说起来大概您还不知道,就在
天兴居的斜对面,曾有一家历史更为悠久的铺子,这就是
炒肝儿老店“会仙居”。当年,“会仙居”以它独特的风味招徕八方客,名噪京华,就连附近广和楼戏园的梨园界人士都是“会仙居”的熟客。提起这道
小吃,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刘永奎的北京人,在鲜鱼口内租了间铺面,于是,便开了个夫妻小酒店,并起了个很有些雅趣的名字——会仙居,专营黄酒和小菜。到了庚子之后,这小店则由他们的后代刘宝贵哥儿仨经营。
初时,刘氏兄弟经营
炒肝儿时,沿用熬、炒、勾芡的烹调技术,做出的炒肝儿味道鲜美可口,物美价廉,远近闻名,它不仅受到北京老百姓的欢迎,即便是达官贵人也被这炒肝儿的香味所吸引。
说到这
炒肝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
小吃呢?早年间,曾有人这样描述它:“稠浓汁里煮
肥肠,一声过市炒肝香”。原来,这
炒肝儿并不炒,只不过是
烩肥肠,以淀粉勾芡,里边配上一点下水,最后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这道
小吃就做成了。
刘氏兄弟在做买卖上精明过人,
炒肝儿如果用大碗出售肯定赔本;价定高了又怕不上座儿,因此他们向瓷窑里定制了一种专盛炒肝儿的碗,这种碗口大底尖,像个喇叭形,看上去好像挺大,其实呢,里头的容量并不很大,这样虽然每碗只卖两个铜子,却仍然有赚头。久而久之,这小碗卖
炒肝儿倒成了气候,成了吃炒肝儿的一种讲究。即使你在北京的小店中吃
炒肝儿,依然是用不大的小碗儿。
据说,当年
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尝尝
炒肝儿的味道,可经她这一尝不要紧,虽博得赞赏,却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许更好。金口玉言,小民岂敢违命。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
炒肝儿,缺心少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