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
中国传统面食
烧饼,属大众化的烤烙面食,品种颇多,有大饼烤饼缙云烧饼、温县古面坊传统(老面)烧饼、黄山烧饼、传统烧饼、湖沟烧饼芝麻烧饼油酥烧饼起酥烧饼、发面堆、掉渣烧饼、糖麻酱烧饼炉干烧饼、缸炉烧饼、转烧饼、油酥肉火烧、什锦烧饼、炉粽子杜称奇火烧牛舌饼、丰润棋子烧饼等100多个花样。
烧饼品种
丰润棋子烧饼
丰润棋子烧饼是河北唐山特产,冀东名吃,因状如小鼓、个似棋子而得名,据考证已有至少五百年历史。“丰润棋子烧饼”已成功申请为“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贡品”“燕赵老字号”“河北老字号”,并入选“唐山市最值得吃的小吃”之一。
东台烧饼
东台烧饼产于江苏省东台市,东台烧饼包括龙虎斗烧饼、斜角烧饼、糖烧饼、酥儿饼、蹲门大饼等。其中龙虎斗烧饼最具代表性。龙虎斗烧饼表面金黄酥脆,关键是其馅心既有白糖(甜味)又有大葱(咸味);从其口味上讲,甜与咸本来是相冲的,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矛盾体,在通过口腔时,产生一种味觉上的冲撞,即所谓“斗”。而且东台的烧饼用的是老酵,所以味道很香,饼皮层次分明。馅料口味很讲究,咸甜适中,称之为“龙虎斗”。
传统老面烧饼
温县古面坊传统烧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面点之一,历史无法考证,烧饼使用的是农村常用老面,又名肥面、酵面起发,起发后再次接面再次起发,起发后就可以揪剂子,然后把剂子反复揉,把剂子揉的光滑后,再把剂子分出三分之一沾香料油食用油花椒粉食用盐配制),大剂子擀开把沾香料油的小剂子包在大剂子里面,然后用刀开花,把开花的剂子研心。好了就可以上炉烤制了大约20分钟就可以出炉了,出炉后用白糖熬制的糖浆表面刷一层面,撒一层炒制的芝麻就可以了。我们这里结婚前订婚、小孩子报喜送烧饼作为点心,古面坊的烧饼纯手工制作,劲道有嚼头,好吃的不得了。
长泾烧饼
长泾烧饼是江苏江阴长泾的美食,溯其源,长泾烧饼的大致成型始于清朝,已经有三百年。烧饼的外壳是面粉发酵再包以油酥,用擀面杖卷出层次,馅是一半菜一半豆沙,面上撒上芝麻,放入烤箱一烤,在春节期间远远就能闻到烧饼的香味。荠菜的季节性也导致烧饼也就春节期间有的供应,长泾人走亲访友也都会带上两笼烧饼。
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是浙江缙云县有名的传统小吃。用梅干菜和夹心肉在炭炉内壁上烤出来的,所以具有锅里做出来的饼所没有的独特香味。
主辅料:面粉、夹心肉、梅干菜、面娘(已经发酵的面粉);
调味料:食盐、饴糖芝麻少许
成菜特点:色泽金黄,酥香、生糯。
缙云烧饼的文化渊源有轩辕黄帝与明太祖朱元璋,都是皇上啊,实乃宫廷小吃流落民间也。
咸、甜酥烧饼
咸、甜酥烧饼关键在于烧饼的酥。它制作时是用1斤油 和2斤面,加盐或白糖做成油酥面,然后用白面按8:1的比例,加上发面,加水和成皮面,然后再用皮面包油酥面,包好后揪成小剂,揉成小桃形,粘上麻仁按扁,形状或圆或方均可,入炉烤熟。放盐的就是咸酥烧饼,放糖的就是甜酥烧饼,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利口,咸酥或甜酥。
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制作方法:
先用白面加少量小苏打,用水和面成面团,取面团一块,搓长条,揪小剂,成饺子皮状,包上豆馅(一般豆馅重量要超过面团重量,如17.5克的皮,要包进37克豆馅),将口捏紧按扁成烧饼,烧饼四周沾些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匀,然后放入烤箱,因高温馅儿膨胀,从烧饼边自然开裂一个小口,吐出豆馅。
豆馅烧饼口感酥软、香甜。
千层烧饼
1,首先要用温水和面,面要和的软一些.可以拿一双筷子搅动干面粉,边搅边徐徐地加入水(这样和成的面才能比较松软),当搅的没有干面的时候再用手揉成软面团,面和好后放在温暖处醒10分钟。
2,将醒后的面团揉好,再擀成长方形薄片,再在长方形薄片上刷油,后卷起成长条下成二或三个剂子,把每个剂子由两头拧挤起来,用手按扁,擀成圆型饼丕。
3,平底锅放油烧热,后放入一饼丕(注意一定要用中火,慢慢烙制),待到一面鼓起后翻面刷油,再烙另一面,待两面都刷油饼烙制金黄色时即可出锅。
4,锅放油,依次烙制另外的饼丕。
特点:
酥脆好吃,层次分明。
烧饼的热量:
烧饼的热量大约是230-250千卡,其中约25%的热量来自于脂肪
湖沟烧饼
关于湖沟烧饼的传说
楚汉传说: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送来烧饼的大婶,因为紧张,烧饼未完全送到骑马将士的手中,掉落在地上,摔成好几块。于是这烧饼还有另一名字'马蹄酥'。虽然是乡野间的普通的饼子,但做法却很考究。用当地雨水充沛收下来的小麦,头磨出来最精细的面粉,为得是做出来的面有弹性,色好。将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涂上油放置一钟头待用。选用上好的驴油,加葱花,盐花,拌成辅料。驴油可增加饼子的酥性。猪油和驴油近似,后来因稀少驴油被猪油代替,将小面团擀成椭圆行,卷上猪油膏后,擀成椭圆,撒上当地产的白芝麻,贴在特制的本地特地烧制的烤炉,2分钟就可以新鲜出炉了。这饼子外酥内软,层数很多,技术好的师傅能做出30多层。对着阳光看都是透亮的。这样看,饼子完全是件艺术品了。好看味道也好。咬一口,满口留香,配上我们当地的大碗湖沟油茶,才算真正到了湖沟。黄粱美梦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生了一种怪病,突然有一天厌起食来,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而且一见到饭菜就感到恶心。看到日渐憔悴的女儿,财主心急如焚,于是就贴出告示,说谁要能只好他女儿的病,他愿意给20两银子。结果来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只好。于是他只好再四处张贴告示,并把酬金从20两增加到50两、100两,最后一直到一半家产,还是没能只好。后来来了一个放牛的穷小伙,愿意一试,条件是他要娶这个大小姐为妻,因为他对小姐仰慕以久,而且还没有妻子。开始的时候财主自然不会答应,直到几天后女儿一次又一次晕倒,他才狠下心来,答应了这一的要求。于是这个青年就做了很多这样的烧饼,治好了小姐的病,并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手艺获得了小姐的芳心。后来财主反悔了,这个青年就和小姐私奔出来,逃到了湖沟,世世代代做起烧饼的生意来。而且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在做烧饼的闲暇,顺便做些其他的汤面来接济穷人,这就是以后闻名遐迩的湖沟烧饼和湖沟油茶了。
吃法
而吃“湖沟烧饼”要配合地道的油茶才更有味道。当然油茶不是茶,没有茶叶。它是湖沟的另一种著名小吃,用面筋千张、花生、黑芝麻、和其他各种配料烧制而成的一种汤水。面筋要用面粉在反复捏搓而成,拳头大小的一块面筋大概要用几十盆水,揉搓一个多小时才行,千张要碎而粘,花生要香而不焦,芝麻要黑。以前小的时候,每次赶集总要缠着大人喝上几碗,油茶在湖沟和烧饼一样只有早上才会有。不过也许是觉得在露天的街头喝这种东西太不卫生了,所以每次去的时候每次光顾的人都再逐渐减少,但是很多本地孩子和老湖沟一如既往的早上品油茶。虽然如此,这种美味的油茶还是涨到了一元钱一碗。如果再配上一块钱两个的烧饼或者油盍子,那就确实太好了。
参考资料:百度图片搜索-湖沟烧饼
传承
说起湖沟烧饼,人们不能不想到烧饼的传人——黄开年老师傅。老黄是湖沟街上人,年幼家贫,靠卖烧饼为生,其父黄景月擅长烧饼手艺。老黄十多岁时,就和其二弟黄开体在集上卖烧饼,因家境贫苦,大雪天仍赤脚沿街叫卖。父亲去世后,黄开年继承父业,制作烧饼出卖。由于他刻苦钻研,技术日益精巧,生意越做越好。1955年,黄开年参加合作商店,专门制做烧饼供应市场。
黄开年因故回家,生活无着落,只好重操旧业,并收徒传艺。1982年,固镇县委食堂调他去专做烧饼,数月后便辞工回家。老黄先后收徒五人,固镇、宿县、湖沟等地经营烧饼,因技术较高,生意十分兴旺。晚年黄开年孤单一人,无儿无女,境况很是艰辛。1986年6月,黄开年因病去世,终年68岁。黄开年老师傅与世长辞了,但他却把精巧的技艺流传下来,成为湖沟地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口味
1980年5月,安徽省委书记王光宇、秘书长袁振等同志到湖沟视察,品尝之后,赞不绝口。1983年淮北矿务局芦岭矿开矿艺术家彭丽媛前来演出转为托人到湖沟购买烧饼,1984年夏天,《蚌埠日报》、《安徽日报》先后载文介绍,湖沟烧饼因而名声大振,远近皆知,被誉为膳食珍品。凡到湖沟之人,无不争相购买,尝之为快。现周边区县以及北京深圳均有湖沟烧饼店。
鲁南地区烧饼
鲁南地区,尤其是滕州市以及周边县市的烧饼,是一种采用独特工艺制作的烧饼。首先是制作工具非常特别,制作鲁南地区的烧饼使用得是砖炉。砖炉高2米以上,在砖炉的顶端和中间部分采用两块圆形厚铁板,两块厚铁板中间是空的,上下之间的距离在50CM左右。下方厚铁板的下面便是炉膛,使用木炭或者无烟煤加热下方厚铁板,用下方厚铁板的温度使其上方空间均匀受热。其次,制作烧饼的原料只有小麦粉和水,在做烧饼之前先把面和好,和做馒头的程序相同,然后把一块拳头大小的面团放在表面光滑的圆盘上,用手掌来回按压,使其厚度适中,大小适中。然后,把只做好的面饼(直径约30CM)放到专用的扫帚(使用脱粒后的高粱穗制成)上,再把面饼使劲贴到上方的厚铁板上。正常情况下,三分钟以后,一个又薄又圆的烧饼就制成了。
鲁南地区烧饼,制作简单,但是味道很棒。不仅保留的小麦的淀粉甜味,而且非常有嚼劲,适合在农忙时节。老百姓一次做十几个或者几十个烧饼,可以吃好几顿。
建德烧饼
又名严州酥饼,原名严州干菜烧饼,又称建德干菜烧饼,是建德传统的名点小吃,集松、酥、脆于一体,清香扑鼻。严州酥饼以上等面粉用不同温度的水和素油拌和,择肥膘肉与上等干菜拌匀为馅,在外面涂抹一层糖汁和油,以黑白芝麻撒粘,在特制的烧饼炉中用炭火烤熟。饼形小巧饱满,呈蟹黄色,芝麻撒面,和馅多壳薄。传统的严州酥饼以梅城镇“方顺和”烧饼店所产最为著称。一般除论只出售外,又以十只包为一筒,扎上红帖供应,成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备受欢迎。民国十八年(1929年),此饼作为建德特产参加“西湖博览会”,在橱中展出一个月后取出,既未变硬也不发轫,且清香如初,被评为第一名,并授予大红旗一面,以示表彰。相传唐朝开国元勋“九千岁”程咬金从小以做烧饼为生,在兵荒马乱岁月流落到严州府(今建德梅城)开烧饼店,有一天他多做了两炉烧饼,当天没卖完,晚上把烧饼重新放入炉内以文火烘烤,没想到经重烤的烧饼肉油渗入饼皮,吃起来更酥更香,倍受人们喜爱。自此,他就采用此法做烧饼,许多店家也争相仿效。由于这种烧饼既香又酥,又出产在严州府地,遂以严州命名。现严州酥饼在梅城镇、新安江市区等各大饭店均有制作,交通便捷。 现建德市多数城镇均仍制作销售,保持原有风格,较受消费者欢迎。
油酥烧饼
蒙城薛家烧饼重量约为一两的面粉经过和 面、醒面、掂面等工序做成“死面团”,然后拉成约三寸宽、1.5米长的“面皮”,抹上调配后的猪油,叠成20 多层的烧饼坯,经过上炉、烘烤等工序,一块透明流油、香气四溢的蒙城薛家烧饼成型了。再经做饼师傅用火剪在烧饼上适度地一挑,那块
成型的烧饼就成了层层酥香、薄如竹纸的薛家“油酥烧饼”。在蒙城县行政服务中心东一小巷内,被誉为“蒙城正宗‘油酥烧饼’”的“薛家烧饼”的第三代传人薛聚财夫妇演示制作“油酥烧饼”。薛聚财接手家传的烧饼手艺已近30年,其父亲、祖父都曾是蒙城县内制作“油酥烧饼”名人。据介绍,薛聚财的祖父去世时,全国各地前去吊唁的徒弟就有上百人。烧饼制作时,烧饼坯要拉得长,拉得薄,馅要抹得均匀、适度。据薛聚财介绍,他曾在外地一家餐店示范制作薛家烧饼油酥烧饼时,将重量为一两的面料拉长到3米左右,叠成约40层的烧饼坯。此外,烘烤油酥烧饼时,要控制好炉火、炉壁的温度,还要掌握烧饼烘烤时的火候,火候不到,烧饼不熟不酥,火候过了,又会焦煳。等到将烤好的烧饼拿出烤炉时,还要用火剪在适当的力度下从中一挑,这样烧饼才会香酥可口。原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曾把蒙城做油酥烧饼手艺最好的师傅请到合肥稻香楼宾馆,专做油酥烧饼供嘉宾食用。蒙城薛家油酥烧饼1997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用水面团制成薄皮抹入板油茸泥,卷压成饼,烤熟而成。饼色金黄,层层透亮,入口焦酥,有葱香、油脂香和五香粉香味,入炉前涂以酱色油和芝麻,入炉烘烤时要掌握火候和炉温。烤熟后饼呈黄色,用火钳挑开,层层薄如纸,透明流油,焦酥可口。在冬季,漫天飞雪,寒风刺骨,拿起一个热腾腾刚出炉的薛家烧饼,一口下去,香酥满腹,人世间最寻常的幸福感随着暖意涌上心头,深深领悟庄子所言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也深深感谢先人的智慧仍惠及苍生。
吊炉烧饼
将面粉和成面团,加碱水,揉匀。将棉谈擀 成长方形薄片,抹芝麻酱,卷成圆桶形,揪小剂子。用手摁成圆皮,另揪一个小面球,蘸上油,放在圆皮上包好,团成桃,揪去收口处的面头,再摁压成一寸五分的圆饼。蘸上芝麻,放入吊炉烘烤至微黄色,即可食用。面茶是朝阳面茶是冬天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用小米加工成的细面熬成稀糊状粥,内加少量的碱面和精盐。食用时把面茶盛在碗里,上面淋上少许芝麻酱,再撒满一层油炸的黄米面颗粒形脆果,既暖身果腹又香脆可口。
黄桥烧饼
产于苏北黄桥镇,它之所以出名,与著名的黄桥战役是 紧 密相连的。在陈毅、粟裕等直接指挥下的黄桥战役打响后,黄桥镇12农磨坊,60只烧饼炉,日夜赶做烧饼。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时隔30余年之后,即 1975年5月,粟裕将军重返黄桥,黄桥人民仍用黄桥烧饼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烧饼,激动地勉励大家说:“从黄桥烧饼我们看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我们要继续发挥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古代烧饼,制用精细。据《随国食单》载称,烧饼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黄桥烧饼吸取了古代烧饼制作法,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已从一般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大路品种,发展到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桔饼桂花、细沙等十多个不同馅的精美品种。黄桥烧饼,或咸或甜,咸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虾米、香料等作馅心。烧饼出炉,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生。1983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特食品”。
肉末小烧饼
清代宫廷菜是满人从关外带进的食俗与鲁菜结合的结果。本来北京的饮食没有什么特色,明朝都城移到北京时,宫廷中的厨师大多来自山东,因此山东风味便在宫中普及开来。此后,宫廷饮食便以山东风味为主沿袭下来。备料: 面粉、白糖、精猪肉、盐,胡椒粉,芝麻、植物油适量 。
制作:
烧开水,离火略停,水中加入少量白糖,用这热白糖水烫面,和好烫面面团,软硬适中即可,盖笼布醒面。精猪肉切碎末(注意要切,不的要剁),入炒锅略炒断生即起锅,加入盐和胡椒粉拌匀(特别提示:不要放葱姜。大多做烧饼的都喜欢放葱姜,但我吃到的那“仿膳肉末小烧饼里,绝对没有葱姜味道)。把醒好的面团揉匀,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刀背厚的皮.上面均匀抹一曾色拉油;把肉沫均匀撒在面皮上,然后把面皮卷起来,用刀切成做烧饼合适大小的段,然后把它立起来,稍微拧一下,按扁成烧饼状,两面拍上芝麻。然后放入烤箱或者微波炉烤制15分钟左右即可。
淄博烧饼
淄博烧饼又分为“周村烧饼”、“博山烧饼”和“淄川烧饼”,其中以周村烧饼最为著名。
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的特点——圆形黄色,薄如纸片,以薄、 香、酥、脆著称。作为一个坐拥众多人文古迹和天然景区的地区,淄博的传统名吃亦是种类繁多。其中,作为周村特产的“周村烧饼”便是较为出名的一例。周村,隶属于淄博市,坐落鲁中。周村烧饼的由来,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而周村烧饼这个词,其实是非周村地区人对来自周村地区的那种独特的烧饼的笼统称谓。地道的周村人,一般唤其为“香酥烧饼”或“大酥烧饼”等。按照当前普遍的说法,周村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已有1800多年的生产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叶,周村商贾云集,多种小吃应时而生,用以胡饼上贴烘烤的“胡饼炉”此时传入周村,当地饮食店户的师傅结合焦饼薄、香、脆的特点,加以改进,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此即当今周村烧饼的雏形。但是, 使周村烧饼具备今天所说的“薄、香、酥、脆”四大特点的却是在近代。周村区高塘镇王家庄是目前民间生产周村烧饼最多的村庄之一。该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周村烧饼正是基于一位名叫郭云龙的师傅的发展,方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特色。郭师傅在烤制当初厚厚的大酥烧饼时,偶然发现饼上面鼓起来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于是他大胆试制新品,果然深受大家喜爱。于是,不经意间便推而广之。l880年后,“聚合斋”烧饼老店,即郭家,首先启用纸包装最终产品大都以印花纸包装,久藏不变质,故而沿袭至今。清末皇室曾屡次调贡周村烧饼,这也让周村烧饼名满天下。当时山东省著名商号 “八大祥”(八大祥以实实在在经营绸缎而名闻当时)也专门定购周村大酥烧饼成箱发往埠外,作为馈送佳品。1951年前后,周村人民也曾以周村烧饼为礼品,慰问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除了厚重的文化渊源,近 年来的周村烧饼也是屡获殊荣,像“商业部优质产品”、“山东省优质产品”、“山东省传统名特食品”、“国家质量达标食品”、“中华名小吃”、“中国名点”、“国家级无公害产品”、“中国放心食品信誉品牌”等称号。
博山烧饼
据史料记载,饼类食品,在汉魏时代北方已普遍食用。《释名》云:“饼,并也。溲麦而使合并也。”蒲松龄举例说明“若汤饼、胡饼、蒸饼之属。汤饼即今之面条;蒸饼即今之馒头;胡饼即烧饼是也。”可见烧饼由来已久。博山过去经营烧饼者所在多 有,仅城郊区各街道不下数十家,但最有名的当数博山东门外东关街的“刘家烧饼铺”,掌柜是刘时安,他曾在博山“郝家烧饼铺”学过徒,掌握了“打烧饼”的技艺。博山烧饼形态较小,又有肉素之分,素烧饼类似于煎包
淄川肉烧饼是山东淄博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 饼皮香脆、馅味鲜美之特点,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料是面粉,配料有猪肉、大葱、芝麻、酱油、盐等。因亦有无肉配方,故也称“淄川烧饼”。
因淄川肉烧饼其制作工艺决定其不宜长期保存,其知名度故逊色于周村烧饼
井陉烧饼
井陉烧饼以“缸炉烧饼”为主,做法独特,在建国前远近闻名。首先要做炉烧饼用的“缸炉”,即把一个盛粮用的陶瓷在瓮下部凿去底的“二斗瓮”,使之上口收小,炉肚较大。其次,备好炉烧饼用的碳,一般用烟煤燃烧后无烟的乏炭,俗称“兰炭”,以使火力适中切无煤烟味。第三要和好面,用“头箩”或“二箩”面,以适量食用油把面拌成馓子状,加入食盐和温水和成硬面,在面案上做成面团儿,擀成圆饼,折成方形,再擀开折起,反复三至五次,最后折成长方形,光面向上,抹上清水,撒上脱皮的白芝麻,翻转微拍使芝麻粘牢在面上,即可贴到“缸炉”壁上烤熟食用。和面时适量减少水的比例,增加食用油的比例,即成这“油酥烧饼”,食时咸香酥脆。擀烧饼片时折擀次数越多,烧饼内的层数越多,食用时也就越酥软可口。
曹县烧饼
曹县烧饼用料考究,烧饼用小麦精粉,经过和、盘、揉、摔等多道工序,包上用香油、盐调和的茴香、花椒等多种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经过切花、盘沿、涂上一层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即贴入炉内烧烤。烤成的烧饼表面黄中透红,用手揭开,底儿、盖儿、芯儿层层分离,香气扑鼻,吃一口保准外酥里嫩,不硬不粘,老少皆宜。并且烧饼品种繁多,有糖烧饼、淡烧饼、咸烧饼,也有火色不同的焦烧饼、烤锅贴、烧饼片,有用面不同的老面烧饼、嫩面烧饼,更有一绝的外形各异,经熟练的刀工切成鱼背、盘花、提花等花形,大大增添了曹县烧饼的异彩及特色。曹县烧饼历史悠久,据传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走到曹县,人困马乏,饥不可耐,弟子们向当地百姓讨得些面粉,做成几个饼子,贴在反扣的铁锅上,下面点起炭火,饼子熟了竟然有阵阵的香味飘来,使孔子及众弟子大加赞赏,称其为美食,从此后历经沧桑,逐渐发展成风味独特的曹县烧饼。笔者有诗赞曰:圣人留下美食名,烧饼香飘曹县城。各地游子齐夸赞,小吃享有四海名。
东北烧饼
东北老式烧饼口感独特,色泽金黄,使用纯东北大豆油生油中透着淡淡的黄豆香味,正是因此赋予了东北老式烧饼的东北味,最具代表的是东北油盐烧饼,和面讲究温水和面,和好的面柔软无比,一次发酵后,手工擀成大面饼,抹上油酥(油酥用低粉和大豆油按比例和成,再加入适量的花椒粉,盐等)。采用纯手工揪剂收口向下,擀成烧饼,放入烤盘,再次刷油,放置并二次发酵,然后放入烤箱,上火270,下火250(根据不同烤箱有所不同)烤10分钟出炉。
东北老式烧饼深受东北人民的欢迎,它的味道已深植人心,成为东北人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真正东北风味的老式烧饼也在不断的发生了改变,真正纯手工制作并保持着老式烧饼风味的的老式烧饼越来越少,亟待有志之士发展并传承这一风味食品
烧饼与火烧
北京人大概都吃过烧饼与火烧,它们大都是用麦面为主料,经烙或 烤而制成的。北京的烧饼品种繁多,而且很有特色。如〈天桥杂咏〉中说“酥烧饼”是“干酥烧饼味咸甘,形有圆方储满篮,薄脆生香堪细嚼,清新食品说宣南”,说“闷炉烧饼”是“烧饼圆圆入闷炉,陷分什锦面皮酥,金台佳制名闻久,异地相充总不如”;还说“煎饼”是“传闻煎饼最宜春,裹得麻花味特新,今日改良多进步,一年四季市间陈”。烧饼和火烧的做法也各不相同,按照张次溪先生的〈天桥小吃〉一书中说的“烧饼在北京,向分两种(驴蹄、马蹄、盐水、烂炉不在于该此例):一为芝麻酱,一为吊炉。芝麻酱用煤,吊炉用柴火。一是其焦,一是其脆,味道各有不同。吊炉是没有几家,只因为劈柴太贵,只有芝麻酱随处皆有,煤火的究竟有的多。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880年8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 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烧饼做法”,与唐代的烧饼做法相差无几。 北京的烧饼与火烧应该说是继承了前代 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当然品种与前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了。首先外地特色风味烧饼传入北京的日益增多,这些“外来户”,如历史上的山东锅饼、天津煎饼,为北京人所接受,成为“入籍”的北京小吃。这表明北京小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充实。其次炊具、厨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炊具如电烤炉电饼铛、微波炉的出现,也必然出现对旧有工艺的改革。但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质量应该是第一位的。例如传统的北京烧饼,有人说已没有烧饼味了,这是偷工减料、工艺不到家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提倡精工细作的商业道德,才能够使北京真正成为“八方风味聚京华”的美食之都
食物营养成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7 14:49
目录
概述
烧饼品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