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山峰
苍山,亦称点苍山,在古籍中又有玷苍山、熊苍山、大理山之称,属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延部分之横断山脉云岭,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洱海之西,东经100°55′00″~100°11′30″,北纬25°34′30″~26°00′00″之间,是大理市与漾濞彝族自治县的分界山岭,山势西北一东南走向,北起花甸坝之西的光蓝坝垭口,南至西洱河,长约48千米,东西宽约18千米。苍山山脉连脊屏列自北而南由19座山峰组成,海拔3074~4122米,最高峰马龙峰海拔高达4122米,与西坡河谷相对高差约2500米,与东坡洱海相对高差约2100米。
形成演变
苍山主体由古老的苍山变质岩系组成,苍山变质岩系经历了前寒武纪(20亿年以前)全球普遍发生的区域性热动力变质地质过程,是杨子地块的古老结晶基底,在遭受多次热动力事件后又经历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距今约6500万年)的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变质岩组合,斑斓夺目的大理石就是这个组合中的一类。
在距今10~2亿年期间,受到古特提斯海洋盆分裂、古大陆的碰撞,完成了由大洋到大陆的演化过程;距今4500万年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形成,苍山隆升,相继洱海沿红河断裂活动发展演化形成高原断陷湖泊,表现了喜马拉雅南段“三江并流区”巨型复合造山带复杂而宏伟的造山隆升历程。此地,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特征及扬子构造域的特征都有反映。
在东西宽约13千米范围内包含了2个Ⅱ级大地构造单元,5个Ⅲ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地质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在受到强烈挤压走滑的特殊地质条件下才能形成,是大陆特殊构造部位地壳运动的重要地质遗迹区,是欧亚板块西南部扬子古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事件记录系统完整、出露典型的地域,为追溯大陆拼合、离散早期历史提供了直接佐证。
组成苍山的岩石有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岩占全部岩石的60%。苍山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地壳一定深度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原岩发生重融或有外来物质加入到原来的岩石中,在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及板块活动的推覆挤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矿物颗粒被压碎、破裂、重熔或重新排列结构,从而改变了岩石的外观或内部结构构造、或产生新的矿物而形成的岩石。由于苍山的形成是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叠加改造,使得该地变质作用多期而复杂,形成的变质岩类型多样、表现的花纹图案丰富多彩。
位置境域
苍山位于东经100°55′00″~100°11′30″,北纬25°34′30″~26°00′00″之间,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横列于洱海漾濞江之间,南北走向,北起洱源旧州,南止西洱河。南北绵延48.5千米,东西宽13~20.5千米。苍山行政区域上分别属于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洱源县
地理环境
地质
苍山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的巨型复合造山带内之欧亚板块杨子地块一侧,康藏歹字形构造褶皱带的东部边沿上,这是一条地壳西升东降的巨型深大断裂,洱海断裂是滇中高原横断山区在本区的分界,地层在强烈的抬升过程中错断陷落,隆起地块形成苍山断块山地,陷落地块成为断陷盆地并积水成为洱海,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断陷盆地,主构造线为北西向,南北长,东西窄。
地貌
苍山北起花甸坝之西的光蓝坝垭口,南至西洱河,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延绵48千米,东西宽约18千米。苍山山脉连脊屏列自北而南由19座山峰组成,海拔3074~4122米,最高峰马龙峰海拔高达4122米,与西坡河谷相对高差约2500米,与东坡洱海相对高差约2100米,最低点海拔1360米(漾濞江与西洱河交汇处),4000米以上山峰有7座。
苍山地层属前寒武系苍山群,岩石组成主要为麻岩、板岩、花岗岩及大理岩。
苍山是欧亚大陆第四纪末次冰期冰川活动作用最南端山地(北纬25°34′)。1937年奥地利学者魏斯曼(H. V Wissmann)在苍山考察后首次将苍山冰川活动时期定名为“大理冰期”。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大理冰期”与中国东部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冰川进行对比,确定其为中国第四纪冰川活动末期的代表。苍山保留有丰富的山岳冰川活动遗迹。大理冰期分早、晚两次活动,分别距今约4万年和1.5万年。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苍山主山脊线两侧海拔3600米以上,有冰斗冰川24条(东坡15条,西坡9条),冰川遗迹总面积约26平方千米。主要冰川地貌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蚀湖、冰蚀洼地、冰蚀谷等。
水文
苍山区域内河流均属于澜沧江~湄公河水系。苍山十八溪位于洱海西岸的苍山,各溪流上游坡降陡急,河床下切厉害,造成沟壑夹谷、峰涧相同的苍山自然景观,进入下游平坝坡度变缓,然后汇入洱海。由北向南溪流的顺序为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桃溪、梅溪、中溪、绿玉溪、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溪。苍山东坡18溪,西坡7条河,南坡4条箐,北坡3箐河。
苍山十八溪是洱海主要的水源之一,流经大理坝子,灌溉着洱海西岸肥沃的土地,最后注入洱海,流域总面积336.9平方千米,平均年地表径流总量2.339亿立方米,其水质对洱海水域的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西坡有23条河流,总枯水流量为4.923立方米/秒,均流入黑惠江。北部有水厂河,流入凤羽河后经弥苴河注入洱海。
苍山区域河流均属于山地型源头河,具有河流短小,河谷深切,河床狭窄,高差大,水流湍急,下切侵蚀力强,洪枯水季节流量变化大的特点。此外,苍山南北向大理岩夹层中,岩溶发育,在东西向横切部位,有大股泉水涌出。在岩层接触带或断裂带裸露部位,冲积层中也有大小不同的泉水出露。
气候
苍山地处低纬高原,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苍山东坡气候属亚热带类型,苍山西坡属中亚热带类型。西坡漾濞年均温度、相对湿度和地温均高于东坡的下关、大理、洱源,这是因为苍山南北绵亘像一幅巨大的屏风,阻挡西南季风而造成的。苍山山体高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苍山西坡从漾江河谷至苍山顶可划分为6种气候类型,即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高原亚寒带;苍山东坡从洱海西部苍山之麓至苍山之巅则可划分为5种气候类型,即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高原亚寒带。
苍山受低纬度季风气候影响,年降雨量时间分布呈现出夏秋多雨多云雾,冬春少雨多冰雪,干雨季分明的特点。雨季(5~10月)受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这支气流十分潮湿,水汽含量充沛,所以在雨季造成大量降水,该时期平多年均降雨量1528.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3%。干季(11月至次年4月)控制大理地区的主要气流为西方干暖气团,这该气团控制下,苍山地段天气晴朗、云少、降水少、日照充足、风大,该时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17.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7%。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边多,北边少,在一定的条件河范围内,降水有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的特点。苍山山脚到山顶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00~1800毫米,海拔4000米高度的降水可达2500毫米。
土壤
在山地气候和植被的影响下,苍山土壤垂直分布明显。从东西坡之麓至峰顶,依次分布有黄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暗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6种土壤类型。
植被
根据《中国植被》和《云南植被》的记载,苍山有9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或群系,苍山的植被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稀疏灌木草丛、暖温性针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灌丛草甸7个植被垂直带。
山脉关系
所属山脉
苍山属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延部分之横断山脉云岭。横断山脉是世界年轻山系之一,是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横断山脉通常为川、滇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其范围界限有“广义”和“狭义”之说。狭义上,横断山脉为地质学上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褶皱带”。广义上,其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界位于昌都甘孜马尔康一线,南界抵达中缅边境的山区。
主要山峰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苍山植被垂直带谱发育完整,是横断山区植被类型的缩影。大理苍山的植被种类极其多样,是中国高等植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该地区的维管束植物208科,948属,2853种。其中蕨类植物有44科,96属,350种,裸子植物有5科,8属,11种,被子植物有159科,844属,2492种。是其中180种维管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
苍山的面积占云南省总面积的0.13%,占中国总面积的0.0052%,而该地区的维管植物占云南总种类19.4%,占中国总种数9.7%。药用植物约有199科,501种。苍山有哺乳类动物82种,鸟类201种,小型兽类有5目12科30属53种,已知大型兽类4目8科12属12种。
2024年6月,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动物生态学团队王吉申博士课题组与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繁育(大理)中心赵灿军高级工程师合作,发现产自大理苍山的4个昆虫新物种,分别命名为花甸坝蝎蛉、枯荣蝎蛉、圣应峰蝎蛉及拟伐折罗蝎蛉。
矿产资源
苍山是“大理岩”和“大理冰期”的命名地,苍山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资源优势的主要有大理石、石灰石和钛砂矿三种。
旅游资源
苍山地质地貌景观区面积471平方千米,包括感通寺、洗马潭蝴蝶泉花甸坝、石门关等景点。洗马潭在苍山玉局峰与龙泉峰的交接处,海拔3920米,面积大约4500平方米,是一个水质纯净、清澈见底的“山巅冰碛湖”。周边盛产大理特产“高河菜”和雪茶。七龙女池是位于苍山马龙峰与玉局峰之间的七个泉潭。
玉带路是苍山半山腰的一条景观步道,全长18千米,海拔约2600米。从南到北有清碧溪峡谷、苍山变质岩、七龙女池等地质遗迹景观,有华山松、云南松、碎米杜鹃等生态景观。
清碧溪峡谷位于马龙峰与圣应峰之间。该峡谷形成于距今5000万年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苍山在抬升过程中受到近东西向断裂切割,又受到流水侵蚀、冰川刨蚀、重力崩塌等作用而成为峡谷。山顶到谷底高差约150米,谷底宽5米。崖壁的岩石形成于距今19亿年前的古元古宙,最初为沉积岩,经过后期的变质作用而成为变质岩。
苍山植物园位于苍山东坡葶溟溪峡谷口,毗邻太和城遗址,这里收集展示的特色木本花卉和草本植物多达上千种,有山茶属植物80余种,杜鹃属近50种,堪称苍山植物的缩影。植物园集茶花培育、观赏和科研于一体,是中国茶花种质资源库。
将军洞游览区位于苍山斜阳峰麓,紧邻大理市区,因建有将军庙而得名。将军洞主要包括将军庙、灵瑞庵、龙泉等重要景点。
历史文化
地名来源
苍山,含苍翠黛绿之意,又名点苍山,在古籍中又有玷苍山、熊苍山、大理山之称。唐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的苍山为:“山顶高数千丈,石棱青苍”,故苍山为山石青苍之意。白语称造赛意为熊出没的高山。
文物古迹
苍山神祠又名苍山庙,在云南大理市旧大理城西2千米的苍山中和峰麓,奉祀苍山神。据传建于南诏国早期。苍山神祠是反映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历史纪念性建筑。现神祠石室遗迹尚存,祠庙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重修。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感通寺,又名荡山寺。唐初高僧李成眉贤者所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该寺主持无极禅师到金陵朝觐明太祖朱元璋,以白马和山茶花作为贡品。朱元璋大喜,御制送无极诗二首,水陆行程诗十八并序相赠,并赐群臣和诗十二章,均刻石竖于感通寺大云堂前。云南名僧担当晚年居该寺,圆寂后建墓塔于斯。
中和寺因位于苍山中和峰而得名。曾被清朝康熙皇帝赐匾“滇云拱极”,是大理著名的道观之一。中和寺始建于唐南诏国时期,是南诏国王异牟寻禅封“五岳”之“中岳”点苍山的中心。
无为寺位于苍山兰峰东麓,宋代“大理国”段思平酷爱佛教,在修建了无为寺。元世祖忽必烈迂回远征大理时,曾在寺附近驻兵,有“驻华台”。寺后有一泓清泉,传说可以用来治疗疫病,称为“救疫泉”。明代修膳过,有过山门、过厅、两庑阁、老岩、翠华楼等。
苍山崖画位于马龙峰西坡金牛村,海拔2000米,于1994年10月被发现。崖画绘于一块表面为120平方米的天然崖石上,画面积约30平方米。画面分5组,牛头居中,四周有放牧、祭祀、采摘、狩猎、房屋(干栏式)、舞蹈的人群,还有男女交媾图等,共200余图。据考证,此画属新石器时代作品。2003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苍山是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国家级保护12项、省级保护20项、州级保护25项、市(县)级保护45项。
重大事件
主词条:苍山会盟
作为南诏时期道教传播的证据,苍山会盟是一个重要事件。苍山会盟是唐与南诏政治关系的大事,其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异牟寻三路发使,向唐朝表示归化之心。唐朝使臣与南诏举行“苍山会盟”。
神话传说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率兵翻越苍山,曾在洗马潭驻扎洗马,因而得名。洗马潭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寒气逼人,气候变化较大。传说人们在塘边高声叫喊,空气震动就会引发下雨,所以把洗马潭叫做“龙湫”。据李元阳《点苍山志》记:“《汉书》曰,‘邪龙云南,其山如扶风太乙,上有冯河,周围万步,五月积雪浩然”。冯河指的就是洗马潭,传说这里是观音放养黑龙的地方,黑龙春夏居住于下关以西温泉,秋冬栖息于洗马潭。但也有传说是一个勇敢的青年阿贵变成浮的。
据说黑龙潭居住的黑龙是公龙,黄龙潭居住的黄龙为母龙,七位龙女就是黑龙与黄龙的女儿,她们常常瞒着父母,跑到这里来洗澡。大女儿身材高大,自然就在面积最大的一龙女池,以下的几个妹妹依据年龄大小,依次选择了其余几个水池。七龙女年纪最小又怕羞,就躲到最幽深的山涧间的七龙女池洗澡。七位龙女洗澡时,苍山就飘起玉带云游,这是她们的腰带解下后连在一起变成的。游客行经的玉带云游路,就是七位龙女挂腰带。
保护研究
价值意义
苍山其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对于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被誉为是一部孕育了20多亿年的“天然地质史书”。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环境,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物种,有维管植物、脊椎动物,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特有植物等,是世界上著名的动植物模式标本产地之一。
生态保护
1981年1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理苍山洱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由大理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负责。
1994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1994)26号文件批准,云南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编制《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995年5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大理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下属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6人,管理处下设三个管理所:苍山东坡管理所、苍山西坡管理所、洱海管理所。
2002年1月,大理州成立大理州环境保护局,将“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设为其下属科级事业单位。同年5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管理条例》,同年10月颁布实施。同年9月,大理州人民政府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局”,为州政府行使行政职能直属的县级事业局。同年12月,漾濞县成立“漾濞县苍山保护管理分局”。
2003年8月,大理市成立“大理市苍山保护管理局”,对《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编,同年12月,云南省政府批准执行。
2004年1月,经修正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获得批准,同年6月1日起实施。同年2月,洱源县成立“洱源县苍山保护管理分局”。大理州洱海管理局调整为市属市管,将局机关与所属事业单位全部划归大理市管理,改为“大理市洱海管理局”。
2009年2月,经修订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管理条例》获得批准,同年6月1日起实施。
科学研究
19世纪后期以来,苍山已有人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民族学、古人类学等。20世纪50年代以前,旅游地学研究者已对区内的地质遗迹、地质地貌景观,以及植物学、考古学、民族学等领域进行了零星研究。
民国二十年(1932年),德国学者克瑞勒(Credner.w)对苍山进行考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奥地利学者威斯曼(H.V.Wi秒秒米ann)在苍山考察后,首次将苍山冰川地貌为代表的冰川活动时期,定名为大理冰期。地质学家李四光对此表示认同,并将其与中国东部和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冰期进行对比,确定其为中国第四纪末次冰期代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孙云铸对海东向阳附近的奥陶系地层进行研究;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奥地利藉美国学者约瑟夫·洛克也曾到过该区采集植物标本等活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杨起对海东挖色附近的志留系地层古生物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
20世纪50年至80年代,中国国内外学者系统地调查研究了本区域的地质、地貌、气象、河流水系、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植物、动物、植被和森林资源,土壤和土地资源,古人类学、社会学、民族文化等,研究范围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地学研究中代表性成果有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各种矿产调查评价报告、地球物理研究报告、风景名胜资源研究报告、“三江地质志”“云南地层总结”以及各种专题报告等。这些研究项目的开展以及成果的取得,为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物种发现
2024年8月,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动物生态学团队在大理苍山发现了1个昆虫新物种——苍山潜穴虻。穴虻是双翅目、短角亚目、穴虻科昆虫的统称。此前,全球记录了穴虻科昆虫12属64种,在中国仅报道了两属,分别是潜穴虻属、印穴虻属。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苍山-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1 22:32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参考资料